《放牛班的春天》:馬修如何贏得孩子的心?教育孩子做到「三要」

2020-12-14 Yi錄有你

音樂家馬修被安排到一個寄宿學校當學監,學校裡大部分都是問題兒童,體罰司空見慣。面對學生的問題行為最大的處理原則就是「行為-反應」,即把他們的「問題行為」扼殺在搖籃裡。

馬修嘗試用音樂打開孩子們封閉的心靈,雖然最後被殘暴又自私的校長開除,但孩子們對他的愛顯而易見,在贏得孩子的心的方面,他無疑是成功的。

01 要給孩子無條件發自內心的愛

馬修性格沉靜,從內心裡愛每一個孩子。哪怕這個學校殘忍的校長、陰森的建築和孩子可怕又不可預料的問題行為讓他害怕,他依然包容每一個孩子。

晚上給孩子蓋被子;孩子犯了錯,不會在校長面前告狀;不忍心把犯錯的孩子交給校長處理……

發自內心真誠的愛,孩子是能感受到的。所以即便是平時搗蛋嘲笑他的孩子,背地裡也從內心認可他:「他人挺好的。」

所以,他的課堂上,孩子們都很活躍很快樂,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02 要接納並尊重孩子

接納孩子,就要接納他原本的樣子,包括他的家庭、優點和缺點;尊重孩子,就要尊重他的獨立性和感受,允許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

這個叫做「池塘之底」的學校,最流行的命令就是大聲呵斥「安靜!」,在這裡,孩子們沒有自由,不允許表達自己的想法,校長擁有絕對的權利,不服從就關禁閉。

而馬修對於孩子的任何行為第一反應都是——接納、尊重。

第一堂課,他安排皮耶爾來管理課堂秩序,回來時看到皮耶爾在黑板上畫他的頭像搞惡作劇,講臺下亂作一團。他沒有發怒,也沒有批評指責,而是淡定地說:「不錯!我相信我畫得更好。」

面對郭邦唱歌對自己的嘲笑,馬修依然淡定地只說他唱歌跑調,還讓他跟著自己把這兩句重新唱一遍。

他讓班裡的孩子自由歌唱,按嗓音進行分類,佩皮諾什麼歌都不會唱,他說:「沒關係,我會教你。」任命佩皮諾為合唱團指揮助理。

接納孩子原本的樣子,因為他們已經習慣了通過「讓他人失望」來獲得存在感。尊重他們的人格,讓孩子們意識到原來在這麼不堪的外顯行為下自己還有值得肯定的內心,原來還有人會真誠地對待我。

接納和尊重,才能真正幫助孩子打開心靈,慢慢接受美好的東西。

03 要善於發現、肯定孩子的優點並進行引導

馬修讓孩子們在小紙片上寫下自己將來想從事的職業,看到每個孩子的內心都那麼美好。

疲憊不堪的一天結束後,馬修躺在床上,他想的是:孩子們雖然唱得不怎麼樣,但是他們愛唱。這就是他們的優點。

他發現了皮耶爾的音樂天賦,堅定地要求皮耶爾:「我不會對你失望。明天起,必須來參加合唱團。還有音樂課,每天都要來。」讓孩子看到有人如此堅定地相信自己。

雖然共處的時間不長,但馬修成功地在孩子的內心播下了愛的種子。

只要內心有愛,陽光必定會照進來。

最後,以一句臺詞結尾:

前方總有希望在等待。

相關焦點

  • 《放牛班的春天》:教師馬修如何實行「愛的教育」
    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卡爾·雅斯貝爾斯「放牛班的春天」是臺譯名,其中的「放牛班」在臺灣的意思就是垃圾班和差班的意思。影片《放牛班的春天》獲得了豆瓣9.3的高分,講述的是一位熱愛音樂的鄉間教師馬修,被任命到一所被稱為「池塘之底」的問題學生收容中心任教,這所收容中心充滿了混亂與暴躁,這裡的校長有著極端的教育方式「犯錯—懲罰—禁閉」,這裡的老師內心總是愁雲慘澹,臉上都是刻板乏味的表情,謾罵和體罰變成師生之間唯一的交流。
  • 《放牛班的春天》影評—如何馴化令家長頭疼的孩子?
    大家好,今天給大家分享一部法國音樂電影《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是以教育一群青春期的男孩為題材,非常經典,於2004年上映,主要講述的是一位懷才不遇的音樂老師馬修在人生的低谷期,經別人推薦,來到了一所寄宿學校,而這所學校很特別,是專門為存在問題青少年設立的矯正教育學校。
  •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放牛班的春天》:教育理念對孩子的深遠影響
    導讀: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講述的是一位懷才不遇的音樂老師馬修,來到輔育院面對一群問題少年,並改變了孩子們以及他自己命運的故事。影片獲得了全球獎最佳電影獎與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提名。影片題材陳舊,卻是一部極具教育意義的作品。
  • 走進最美教師|鄉村小學「放牛班的春天」走紅網絡 現實版的「馬修...
    鄉村小學版合唱團走紅網絡 網友直言「暖哭了」影片《放牛班的春天》講述的是,音樂教師馬修用音樂,悄悄影響了一群淘氣包的人生軌跡。在電影中,馬修帶著孩子排練合唱的鏡頭,給觀眾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簡陋教室內,馬修單單用指揮手勢,就讓孩子們唱出了天籟之音。電影中這一幕,被新沂邵店鎮中心小學「6秒合唱團」進行了「神還原」。
  • 遇到克萊門特·馬修這樣的老師,放牛班也會有春天
    每位家長都希望老師對自己的孩子好一些,多關注一些。孩子在學校能遇到一位好老師,也是孩子的幸運。這讓我想起前兩天還在看的一部電影——《放牛班的春天》。《放牛班的春天》是法國著名導演克里斯多福·巴拉蒂執導的一部關於教育題材的優秀影片。20004年在中國上映,就受到極大的好評。
  • 《放牛班的春天》:只要有足夠的愛,問題孩子也能逆襲成才
    《放牛班的春天》上映於2004年,豆瓣評分9.3,電影沒有錯綜複雜的時代背景,沒有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它只是一個簡單故事,講述了音樂教師馬修在一所名叫「塘底」的寄宿學校當助理教師期間,用愛改變了一群被稱為「塘底之蛙」的「再教育」問題孩子的故事。
  • 放牛班的春天:被救贖的只有「放牛班」麼?有個人一直被忽略
    每顆心需要愛,需要溫柔,大方,需要理解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非常經典的電影了,早在04年就已經上映,在豆瓣上的評分更是高達9.3分,可以說是一部口碑炸裂的電影。這部電影講述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故事的背景是1949年的法國,在一個鄉村裡,有一個特別的男子寄宿制學校。
  • 放牛班的春天:國內評分最高的音樂教育片
    同時這部電影藉由兩人在教育理念上的碰撞,傳達出電影的主旨,以及導演想要倡導的教育方式!作為「池塘之底」這所寄宿學校的校長,哈珊所遵循的教育原則是「行動-反應」。即在學生做出違反校規的行為後,教務人員身為學校的管理者要及時做出反應,對違反校規的學生進行處罰。因此,在整個「池塘之底」除了馬修和馬桑大叔外,其他教師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安靜」!
  • 《放牛班的春天》:因材施教,老師的教導對學生至關重要
    有時候老師的教導方式也會影響到我們的成長,帶著對老師的回憶,我們一起進入今天的電影《放牛班的春天》。永遠不要說永遠,總有東西要去嘗試。你我都不會預測未來,不要把永遠說得那麼輕鬆。今天,我們所要講述的故事發生在「池畔塘底」教輔院。
  • 《放牛班的春天》:沒人生本惡,只是無情的手把人推向無盡的深淵
    法國音樂電影《放牛班的春天》(法語《Les Choristes》)就在這樣的環境中把故事徐徐展開。這些處在"池塘之底"的孩子,本就因粗暴的管理而熱衷於破壞行為,就是為了和校長及老師進行對抗。在只懂用懲罰措施教育孩子的院長的管理下,孩子們逐漸變得更加肆意妄為與難以管教。與校長暴力的教育方式不同,馬修選擇用自己的耐心和和關懷感化孩子,在馬修靠一己之力組建了合唱班。
  • 《放牛班的春天》敬禮老師:「永遠別說永遠,總有東西要去嘗試」
    從個人生活到國家發展的未來,教育一直是一個備受關注的話題,由於小覽是一個準師範生,他對教育問題仍然非常敏感。教育不僅是傳授知識,而且是「傳道、授業、解惑也」,不僅要解決問題,還要發現問題。音樂電影法國音樂電影《放牛班的春天》展示了這樣一位老師,雖然他是一個短期的「落魄」教師,但他仍然徹底改變了一群所謂的「問題少年」的生活,如果能提高成績的老師是高級教師,那麼能喚醒孩子們最真誠靈魂的老師一定是超級教師。這部電影的老師馬修通過音樂和愛深深地影響了這些孩子,被拯救,被鼓勵,被鼓勵,這是一個真正的集體。
  • 法國的票房黑馬,豆瓣9.3《放牛班的春天》,你真的看懂了嗎?
    前言:《放牛班的春天》是法國的一部音樂電影,於2004年上映。上映之前沒有任何關注,但在上映之後引發了觀影熱潮,成為當年的票房黑馬。而馬修來到這所學校後,並沒有以暴制暴,用他的包容和耐心,贏得了這些孩子們的尊重和配合。而他的教育方式同時也漸漸被同校老師所認可。整篇文章採用倒敘的手法,故事開頭是法國音樂家皮耶爾接到母親去世的消息,他回去參加葬禮,兒時同伴佩皮諾帶來了馬修的回憶錄,繼而向觀眾介紹了音樂家馬修和孩子們的故事。
  • 淺析豆瓣9.3《放牛班的春天》中蘊含的人本主義思想
    《放牛班的春天》「童年的歡樂,轉瞬消逝被遺忘,一道絢爛金光,在小道盡頭閃亮……」電影《放牛班的春天》結束時,這首悠揚的歌迴蕩在林蔭道上看完電影我一直在思考,在如此糟糕的教育環境下,在重重阻力下,馬修老師究竟是如何憑一己之力影響全班六十多個孩子,進而喚醒其他老師的責任和愛心的?他又是如何堅持下來的?思考良久,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馬修老師那顆熱忱的心中所懷有的人本主義思想。
  • 《放牛班的春天》豆瓣9.3: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
    對於這種體罰教育,教育首席專家孫雲曉就曾說:「教育是要有規律的,如果不尊重規律,倒行逆施,給孩子身心帶來的傷害,是不可逆轉地。」這種對孩子身心的傷害,不僅僅只是特例,而是社會普遍存在的現象,這樣的現象在電影《放牛班的春天》中就有體現。在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裡,導演通過一群孩子和老師的相處方式,揭示了不同教育方式下形成的差別。
  • 神還原《放牛班的春天》這個鄉村小學合唱團暖哭網友
    設施簡陋的教室內,一群穿著厚厚棉衣的孩子,在老師的指揮手勢下,唱出了動聽的韻律。近日,一段鄉村小學合唱團排練的視頻,暖到了眾多網友。網友們稱,這段視頻神還原了電影《放牛班的春天》馬修老師帶著孩子們唱歌的鏡頭,是電影故事的鄉村小學版。
  • 深度解析《放牛班的春天》
    大家好,歡迎來到InMovie,這裡是專注於影視解析與分享,今天給大家解析一部經典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而電影《放牛班的春天》則是以其藝術影片獨有的敘事活動以教育題材展開敘事凸顯出施教者和受教者相互救贖的溫馨治癒故事廣受好評,並且榮獲奧斯卡等多個獎項。
  • 豆瓣9.3分《放牛班的春天》:身處陰溝時,愛就是那束救贖的星光
    生、死、愛,三個進入別人意識最便捷的入口生、死、愛,是三種人類最強烈的情感,任何故事只要觸及這三種情感,往往就能馬上鎖定注意力。《放牛班的春天》的開頭,成功運用了「死」的情感:休息中的音樂家接到法國的緊急來電,得知母親去世,卻含淚完美完成了音樂會。
  • 幫助成年孤兒立足社會 他要做「放牛班」的「馬修」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裡,馬修是一群孩子的『伯樂』,我也想做這群孩子們的『馬修』。」劉珂說。  63歲的劉珂是一位企業家,從2001年起,他吸納了20名福利院孤兒在他的企業中工作,這些成年孤兒在劉珂這裡獲得家的溫暖,也在他的庇護下學會了如何在社會上立足。
  • 《放牛班的春天》本周廣州開演!卡司、福利大公開
    豆瓣9.3分經典電影登上舞臺幾代人的童年回憶重現眼前天籟童聲,動人故事質感舞美復刻電影情景多城巡演,觀眾好評如潮10月24日,音樂劇《放牛班的春天》將首次在廣州開演, 給大家帶來池塘底寄宿學校溫暖的故事和動聽的歌聲。
  • 10部教育孩子獨立和自尊的電影——趕緊和孩子一起看看吧
    天堂的孩子 3.放牛班的春天(2004) 《放牛班的春天》講述的是一位懷才不遇的音樂老師馬修來到輔育院,面對的不是普通學生,而是一群被大人放棄的野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