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家馬修被安排到一個寄宿學校當學監,學校裡大部分都是問題兒童,體罰司空見慣。面對學生的問題行為最大的處理原則就是「行為-反應」,即把他們的「問題行為」扼殺在搖籃裡。
馬修嘗試用音樂打開孩子們封閉的心靈,雖然最後被殘暴又自私的校長開除,但孩子們對他的愛顯而易見,在贏得孩子的心的方面,他無疑是成功的。
01 要給孩子無條件發自內心的愛
馬修性格沉靜,從內心裡愛每一個孩子。哪怕這個學校殘忍的校長、陰森的建築和孩子可怕又不可預料的問題行為讓他害怕,他依然包容每一個孩子。
晚上給孩子蓋被子;孩子犯了錯,不會在校長面前告狀;不忍心把犯錯的孩子交給校長處理……
發自內心真誠的愛,孩子是能感受到的。所以即便是平時搗蛋嘲笑他的孩子,背地裡也從內心認可他:「他人挺好的。」
所以,他的課堂上,孩子們都很活躍很快樂,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02 要接納並尊重孩子
接納孩子,就要接納他原本的樣子,包括他的家庭、優點和缺點;尊重孩子,就要尊重他的獨立性和感受,允許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
這個叫做「池塘之底」的學校,最流行的命令就是大聲呵斥「安靜!」,在這裡,孩子們沒有自由,不允許表達自己的想法,校長擁有絕對的權利,不服從就關禁閉。
而馬修對於孩子的任何行為第一反應都是——接納、尊重。
第一堂課,他安排皮耶爾來管理課堂秩序,回來時看到皮耶爾在黑板上畫他的頭像搞惡作劇,講臺下亂作一團。他沒有發怒,也沒有批評指責,而是淡定地說:「不錯!我相信我畫得更好。」
面對郭邦唱歌對自己的嘲笑,馬修依然淡定地只說他唱歌跑調,還讓他跟著自己把這兩句重新唱一遍。
他讓班裡的孩子自由歌唱,按嗓音進行分類,佩皮諾什麼歌都不會唱,他說:「沒關係,我會教你。」任命佩皮諾為合唱團指揮助理。
接納孩子原本的樣子,因為他們已經習慣了通過「讓他人失望」來獲得存在感。尊重他們的人格,讓孩子們意識到原來在這麼不堪的外顯行為下自己還有值得肯定的內心,原來還有人會真誠地對待我。
接納和尊重,才能真正幫助孩子打開心靈,慢慢接受美好的東西。
03 要善於發現、肯定孩子的優點並進行引導
馬修讓孩子們在小紙片上寫下自己將來想從事的職業,看到每個孩子的內心都那麼美好。
疲憊不堪的一天結束後,馬修躺在床上,他想的是:孩子們雖然唱得不怎麼樣,但是他們愛唱。這就是他們的優點。
他發現了皮耶爾的音樂天賦,堅定地要求皮耶爾:「我不會對你失望。明天起,必須來參加合唱團。還有音樂課,每天都要來。」讓孩子看到有人如此堅定地相信自己。
雖然共處的時間不長,但馬修成功地在孩子的內心播下了愛的種子。
只要內心有愛,陽光必定會照進來。
最後,以一句臺詞結尾:
前方總有希望在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