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上映於2004年,豆瓣評分9.3,電影沒有錯綜複雜的時代背景,沒有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它只是一個簡單故事,講述了音樂教師馬修在一所名叫「塘底」的寄宿學校當助理教師期間,用愛改變了一群被稱為「塘底之蛙」的「再教育」問題孩子的故事。
這些孩子家庭背景各種各樣,有父母無法顧及的,有單親的,也有孤兒,他們身上缺點各種各樣:搞破壞,偷竊、性格孤僻,甚至有「前科」,總之純「24K」問題孩子。
他們有些成了演奏指揮家,有些依然活在泥潭裡,同樣都是問題,不一樣的關愛,不一樣的對待,結局天壤之別。
16年前的電影,依然經典不衰,《放牛班的春天》之所以排列豆瓣榜首,在教育類影片中獨樹一幟,大概也是因為影片中所反映的問題大多都存在於現實,值得我們所有人反思及借鑑。
下面,我將從影片人物的價值觀、處理方式產生的結果和影片帶給我們的思想啟迪來跟大家聊一聊這部片子。我希望在我有所收穫有所悟的同時,分享給更多沒發現它的人,在成長這條路,孩子能夠及時獲得幫助及關懷是多麼重要,作為「長者」我們應該怎樣身體力行來幫助、解決他們成長中遇到的難題。
不同的價值觀,給孩子帶來的影響也不同
門衛大叔被孩子們弄傷出血後,馬修的態度是找醫生查看大叔傷勢,而校長第一時間要求所有人集合,他要逮出一個兇手來,殺雞儆猴,在他的理念裡,只有「行動-反映」,意思就是,只要有點風吹草動,立馬來一場暴風雨,將那些騷動扼殺在搖籃中。「懲罰」這個詞似乎已經刻在他的教學本裡,他忘了,這裡本來就是「塘底」世界,住著一群見不到陽光的孩子,他們敏感,無助,每個人的心裡都有傷痕,或重或輕,身邊「權力最高最重要」的那個人不但沒有拉他們一把,反而變成一朵烏雲,盤旋在他們上空,隨時就來一場暴風雨,讓生活在「塘底」世界的他們,看不到希望。
門衛大叔被樂格克弄傷之後,醫生跟他說,「如果我是你,早就要絕望透頂了」,可大叔並沒有那樣想,他沒有因為自己是受害者而遷怒到孩子身上,反而表揚他主動到門衛室幫忙及照顧自己,更為身處這樣「惡劣」環境下的孩子們打抱不平。他跟校長一樣,都是在馬修之前就來到這所學校,對孩子們的情況及行為習慣都是了如指掌,但在處理問題的態度卻全然不同,校長習慣把事情放大,理念永遠是「行動-反應」,稍有動靜就直接處置,門衛大叔跟他剛好相反,秉著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態度給予理解和包容。
結果也是截然不同,大叔病癒回校的那一刻,孩子們蜂擁而上,校長的結局是被聯名揭發,灰溜溜的走了。孩子們知恩圖報,也明白是非,他們身上是有缺點,但長者不該「以暴制暴」,孩童的內心經不住風浪,他們善惡分明也敏感脆弱,他們渴望被愛被關懷,所以才親近對他們好的人,一味的懲罰,只會讓他們更加厭惡全力抵抗。
作為一個大人,能夠時刻懷著一顆慈愛的心育人、愛人,這種精神難能可貴,想要改變一個問題孩子,並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而是應該從小事做起,一點一滴積累起來,唯有細水長流才能洗滌乾淨他們敏感的內心。
教育是什麼?培養人,培養他們對前途的希望,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你想給別人一碗清水,你首先要有一桶清水,如果你桶裡的水渾濁不堪,那散發出去又有什麼意義,並不能也不該讓孩子們飲下,所以,作為長者,先擺正自己的心態,端正自己,才有資格去教導孩子。
同一件事情,不同的處理方式,產生不同的結果
在孩子的錯誤問題上,馬修以教育為主,兼顧孩子的心理感受,而校長卻一味將錯誤放大,直接處罰,且懲罰的方式近乎殘酷,比如失竊的10萬法郎這件事,我將他們分為兩組,一組是校長跟蒙丹,另一組是馬修跟郭邦。
校長的處理方式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打,在蒙丹沒有正面點頭承認的情況下,扇了他許多耳光,用他自己的主觀判斷,認定蒙丹就是偷盜者,並讓警察將孩子押走,蒙丹損害了他的利益、且是一個有前科的人,他覺得這種人遲早都會進監獄,哪怕後來找回了錢,知道誤會蒙丹,也無半點愧疚之心。
利斯特曾經說過:我能想像到的人最高尚的行為,除了傳播真理外,就是公開放棄錯誤。
可惜校長沒能做到這一點。
有錯之人固然要防備,人難道不是在錯誤中一步步成長嗎,蒙丹經歷曲折,造成他今天的結果肯定也是有原因的,因為曾經犯過錯就認定他就是無藥可救之人,未免太過以偏概全。處理問題上,不分青紅皂白,就將他判了「死罪」,不給辯駁的機會,也沒提供翻身的渠道,這不僅傷害了「蒙丹們」的身心,也會將他們往深淵邊又推一步。
回到馬修跟郭邦這一組,郭邦人贓俱獲,並且也是真正的偷盜者,馬修怎麼處理呢,他先跟郭邦了解原因,知道孩子存錢是為了一個心願,耐心聽講,最後告訴郭邦,他這樣做是不對的,因為他的錯誤,導致別人替他受懲罰,耐心引導孩子,更可貴的是,在把錢還給校長為蒙丹求情的同時,也遵守了跟郭邦的約定,不揭發,不告密。
這兩種不同的處理方式,產生了不同結果及影響,郭邦因為馬修沒有揭露且耐心教育,知道自己的錯誤,真心悔改,也繼續留在學校讀書,而蒙丹因為受到冤枉,內心不服,後被警察帶走,懷恨在心,一步步走向極端,最後燒了學校。
這在現實生活中不是也一樣存在,在某些人眼裡,差生永遠是差生,他們被分門別類,被分配到角落,對他們唯一的要求是,不打擾好學生上課就行。拯救「問題差生」?怎麼可能,哪裡有那份閒工夫?也有部分父母,因為孩子內向,調皮,成績差,還在初中,就已經把無能為力放在嘴邊,打罵孩子,不是「你怎麼這麼蠢」,就是「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他們不會找自身的問題,不去了解事情的本末,將他們「一棒子打死」。
每個個體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階段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在你沒有付出足夠的關愛和心血之前,就不應該否定他們身上存在的種種,你不去拉他們一把,還指望他們在懸崖底修煉成才嗎?他們又不是張無忌,況且張無忌手上還有一本《九陽真經》指導,迷途中你不給他們一點光,就不要期待他們自己能走出頭。
我們從中得到的思想啟迪
①老師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一群「牛」孩子,如何才能迎來自己的「春天」?從三歲進幼兒園,到十七八歲高中畢業,心性未成熟的這漫長十多年,孩子的大部分時光都在學校裡,這期間,老師就是一個重要的角色,一個引路人。有些孩子對某位老師記憶深刻,哪怕多年後,依然心懷感激,為什麼?還不是在他迷失自我的時候那個人拉過他一把。
對老師而言,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加以引導,循循善誘,就像電影裡的馬修一樣,發現皮耶爾的天才嗓音,在他犯錯誤的時候,沒有一棒子打死,給他改過自新的機會。及時將他從懸崖邊拉回,不僅如此,對所有孩子也一視同仁,我對電影中馬修那句「等等,他是我唯一的男低音」深受感動,所有人都避之不及的蒙丹,在馬修這裡也有可貴之處,這就是一個教育者應該有的胸懷,對人平等,不分優劣。
②家長應該如何與孩子相處
皮耶爾無疑是影片中最幸運的那一個,他將一手爛牌打得格外出彩。他是單親家庭的孩子,但他並不缺愛,母親為了能夠讓他吃到兩餐熱飯菜,在法官面前堅決要讓皮耶爾到這所寄宿學校上學,因為她沒有時間照顧他,不僅如此,還會定期給孩子送乾淨衣物,有時間就會來學校看他,給予足夠關懷。
我們生活在這個信息飛速的時代,工作的壓力,家庭的難題,往往讓家長忽視了對孩子的關注,以為只要滿足他們物質的需求就可以了,殊不知,如果在他們掙扎、迷茫、無助的時候,最親的人不能關心和開導,結局會如何,可想而知。
我覺得皮埃爾是幸福的,因為,他不僅有一個發現他才能的老師,也有一個愛她的母親。他的母親雖然沒有很多錢,但為了讓孩子能夠進入音樂學院,努力工作,放棄了那個並不真心對待她孩子的交往對象,孩子在她心中的重量勝過一切,皮耶爾最後能夠成為萬人敬仰的演奏家,離不開這位母親的付出和關愛。
寫在最後:
教育這條路任重而道遠,孩子柔弱的內心經不住摧殘,想讓他們有所改變,必須要用心、耐心、真心去勸解。他們的世界很簡單,對他們好的人,他們心懷感激,愛是擋不住的,冷卻的心也可以被另一顆溫暖的心捂熱,想改變他們很簡單,去發現,去鼓勵,去諒解,去關懷。願作為長者的我們能及時鼓勵他們走出迷茫,教導他們在困境中也要奮力展翅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