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古人題跋字,如沐春風

2020-12-05 騰訊網

書畫作品中的題跋,一般不為初學者關注。無他,字外之字、畫外之字耳。不過吾師囑曰:留意古人題跋字。遂將眼光偏移,由是看到另一番風景。

古人題跋,需斟酌再三,因為這是與古人的切磋交鋒,也是留給後人的一份明證,怎能不用心書寫?

很多時候,題跋中能看到異乎尋常之筆,令人擊節讚賞,如沐春風。

1、龔賢題《山水冊》

龔賢(1619-1689),字半千、半畝、清涼山人等,祖籍江蘇,清初著名書畫家。明末戰亂流離,避清隱居賣畫課徒。擅畫山水,風格獨具。擅行草書,學米芾,又不拘古法,自成一體。書法為畫名所掩,作品多興致所至,用筆變化豐富,氣勢奪人。

2、惲格題王翬《秋山紅樹圖》

惲格(1633-1690),字壽平,又字正叔,號南田,一號白雲外史、雲溪外史、東園客、巢楓客、草衣生、橫山樵者,江蘇武進人。畫工山水、花卉。書法精行楷,兼禇遂良、米芾,融會貫通,自成格數。

3、王頊齡跋顏真卿《祭侄文稿》

王頊齡(1642-1725),字顓士,一字容士,號瑁湖,晚號松喬老人,江南華亭人。康熙丙辰進士,官武英殿大學士,加太子太傅,贈太傅,諡文恭。有《世恩堂詩集》。

4、高士奇跋《絳帖》

高士奇(1645-1704),字濟人,號江村、瓶廬,贈號竹窗,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官至禮部侍郎,諡文格。能詩、善書法,精賞鑑,家藏名跡頗多。

5、王澍跋《寶晉齋法帖》

王澍(1668-1743),字箬林,號虛舟,又號竹雲,江蘇金壇人。曾任吏部員外郎。績學工文,尤以書名。

6、丁敬跋顏真卿《麻姑仙壇記》

丁敬(1695-1765),字敬身,號鈍丁、硯林,別號龍泓山人,浙江杭州人。一生清貧,好金石,家富收藏,篆刻宗秦漢,開「浙派」之先河。居「西泠八大家」之首。

7、程瑤田跋顏真卿書《爭座位帖》

程瑤田(1725-1814),字易田,一字易疇,號讓堂。安徽歙縣人。清代著名學者、徽派樸學代表人物之一。與戴震同師事江永。精通訓詁,在數學、天文、地理、生物、農業、水利、兵器、農器、文字、音韻等領域,皆有深入研究,堪稱一代通儒。

8、黃易題《山水冊》

9、奚岡題畫

奚岡(1746-1803),字純章,號鐵生、蝶野子、鶴渚生、蒙泉外史、奚道士、散木居士、冬花庵主,新安(今安徽歙縣)人,寓浙江杭州。擅篆刻,宗秦漢,「西泠八家」之一。工詩善書畫,書兼工四體。

10、金文淳跋《刁遵墓誌》

金文淳,生卒年不詳,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曾任翰林院編修,參與修訂二十一史。乾隆八年任奉天錦州府知府。

11、方燮跋《李思訓碑》

方燮,生卒年不詳,字子和,號臺山,江西南安人,僑居吳中(今江蘇蘇州)。工詩古文,擅八法。行楷師法二王,姿致魄力俱勝。尤工逕丈大字。

12、伊秉綬跋《崔敬邑墓誌》

伊秉綬(1754-1815),字組似,號墨卿、墨庵。福建汀洲人。曾任刑部主事,員外郎。伊秉綬善書,兼喜繪畫、篆刻,亦工詩文。與鄧石如並稱「南伊北鄧」,又與桂馥齊名。

13、郭尚先跋《開母廟石闕銘》

郭尚先(1785-1832),字元開,號蘭石,福建莆田人。官至大理寺卿。精鑑別,書似歐陽詢,以骨力勝,間作小楷,頗深別趣。著《芳堅館題跋》、《增默庵文集》。

14、張廷濟跋《司馬遷妾隨清娛墓誌》

張廷濟(1867-1848),字叔未,又號海嶽庵門下弟子,晚號眉壽道人,浙江嘉興人。嘉慶三年解元。精金石考據之學,能篆、隸,精行、楷。有《金石文字》、《清儀閣金石題議》、《清儀閣古印偶存》、《桂馨堂集》等。

15、梁章鉅跋《李文及妻劉氏合葬墓誌》

梁章鉅(1775-1849),字茝林、閎中,號茝鄰,晚年自號退庵,福建人。官至江蘇巡撫。收藏金石書畫甚富。著作有《退庵隨筆》、《歸田瑣記》、《浪跡叢談》等七十餘種。編著《楹聯續話》、《楹聯三許》、《巧對錄》等。

16、何紹基跋顏真卿書《爭座位帖》

17、何紹基跋《墨皇本聖教序》

18、何紹基跋《李思訓碑》

何紹基(1799-1873),字子貞,號東洲居士,晚號蝯叟。道州(今湖南道縣)人。曾任四川學政,晚年主持蘇州、揚州書局,刊《十三經註疏》,著有《東洲草堂金石跋》、《說文段注校正》等。書法成就甚高。各體書皆熔鑄古人,自成一家。行書尤為擅長。

19、莫友芝跋《王居士磚塔銘》

莫友芝(1811-1871),字子偲,號郘亭,貴州獨山人。道光舉人,通文字音韻及版本目錄學,亦善書。

20、李文田跋《石門銘》

李文田(1834-1895),字畲光、仲約,號若農、芍農,諡文誠,廣東順德人。鹹豐探花,官至禮部侍郎,卒諡文誠。工書善畫,通經史、兵法、天文、地理。書學歐陽詢,博採漢、魏碑刻。

21、王瓘跋《龍藏寺碑》

22、劉鶚跋《爨龍顏碑》

劉鶚(1857-1909),原名夢鵬,以名孟鵬,譜名振遠,字公約,又字鐵雲,別署洪都百鍊生,丹徒(今江蘇鎮江)人,博學多才,涉獵眾多領域,著述頗豐,拓印了我國第一部甲骨文著作《鐵雲藏龜》。

23、陸恢跋《張猛龍碑》

陸恢(1851-1920),原名友恢,一字友奎,字廉夫,號狷叟,一字狷盦,自號破佛盦主人,原籍江蘇吳縣,居吳縣(今江蘇蘇州)。工書善畫。

24、顧曾壽跋《青原山詩殘石》

顧曾壽,生卒年不詳,字芸臺,號革享翁,稜伽山民,江蘇蘇州人。工畫,精鑑賞。

25、禇德彝跋《崔敬邕墓志銘》

禇德彝(1871-1942),原名德儀,字守隅,號禮堂、松窗逸人、舟枕山民、東沙彌侍者等。精篆刻。著作有《金石學績錄》、《松窗金石文跋尾》、《松齋書畫編年錄》等近二十種。範曾與禇德彝略有相似,但是格調就差遠了。

相關焦點

  • 齊白石畫8隻蟋蟀,題跋335字嘲笑同行,是小聰明還是大智慧?
    齊白石的畫一般題跋都不很長,甚至僅僅只是落個款而已。迄今為止已經面世的白石真跡當中,題跋字數最多的一幅畫足足有三百三十五個字,先後分為四次四段寫成,乃白石國畫作品當中題跋字數之最,而這幅畫的命運原本是要被白石撕毀的,僥倖留存至今還賣出了兩百二十四萬。
  • 他的《保母帖》,題跋竟如眾星捧月!
    ▲王獻之《保姆帖》 王獻之,字子敬,小字官奴,官至中書令,世稱「王大令」。他的書法,兼精楷、行、草、隸各體。 王獻之《保母帖》,屬清宮舊藏,流散後,本帖和部分題跋存弗利爾美術館(趙子昂、郭天錫、董其昌、徐守和等),大部分題跋存故宮博物院(姜夔、趙子昂、周密、仇遠、鮮于樞等)。
  • 秦公簋的題跋之謎
    簋蓋上有銘文54字,器身有銘文51字,共105字,字體與石鼓文頗為相近。蓋和器上又各有秦漢間刻款9字,故知此簋乃官物,在秦漢時曾被當作容器使用。銘文內容記載秦國建都華夏,已歷十二代,威名遠震;秦景公繼承其祖先功德,撫育萬民,武士文臣,永保四方,乃作此器以為頌。銘文均由印模鑄就,製作方法新穎,在古代青銅器中為僅見之例,開創了早期活字模印之先例。銘文較諸西周金文,字體稍短而多變化,實為秦石鼓文的濫觴。
  • 三國曹魏著名碑刻《範巨卿碑》附題跋
    宋洪适《隸釋》錄碑全文,隸書,計19行,行33字。碑陰題名四列,一二列10行,三列11行,四列6行。額篆書「故廬江太守範府君之碑」10字。碑石今存濟寧鐵塔寺漢碑群內。《範巨卿碑》為三國曹魏著名碑刻之一。碑文字體與漢末成熟期的隸書一脈相承,結體嚴整,用筆方勁,不減漢隸古樸淳厚之風。
  • 明代程大倫行書題跋唐寅溪山漁隱圖,太美!
    明代程大倫行書題跋唐寅溪山漁隱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程大倫生卒年不詳,字子明,江蘇太倉人,書法全摹文徵明,從行書字體的結構特徵來看,此人得到了文徵明行書之三昧,學得很像,幾可亂真。
  • 古人的字和名有什麼區別?
    這裡面的號也就是名,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古人的名是在外面使用的,也就是說當古人在外面的時候用的是名而不是字,名相當於是官方化的,象徵的是一個家族,而字只用於家族內部,也就是私人的稱謂,當古人在家裡遇到了同族的人就不會用名去稱呼對方,而是用字相互區別。從這點來看,名和字不僅出現時間不同,而且古人對他們的用途也是有所區別的。
  • 古人取「字」有哪些講究,張飛的字不是「翼德」
    三國的故事人們耳熟能詳,裡面的人物更是被大家津津樂道,給人物增添色彩的字也是郎朗上口,甚至比人物更有名,比如劉備字玄德、關羽字雲長、諸葛亮字孔明等等,說到字,人物的形象躍然紙上,生動形象,富有寓意。那三國中有哪些有趣的字呢,我們來盤點一下。
  • 照夜白和它的題跋
    這件畫作尺幅不大,但印章層疊、題跋連篇,今全卷已超出原作數倍,蔚為可觀。
  • 專家:看「鼠」字咋寫的
    「斷章取義」看局部,要真是把老鼠畫成了兔子,那怎麼可能畫出一幅就值一千多萬的名畫來呢?除開「國畫只求神似」這種套詞式的解釋之外、這幅《豐年多鼠圖》還有什麼「畫眼」有看頭呢?「鼠」字在翰海上拍之前有美評專家為此幅撰文點評,其中除開對這幅鼠圖繪畫抓住了「神韻」大加評點之外,還特地圈出了畫中的一個細節,放大看題跋中的「鼠」字——你看齊白石的「鼠」字是咋寫的
  • 文心若水,如沐春風——記著名書法家宋慧瑩
    原文標題:如沐春風 作者:盧林與宋老師相識已有30多年了.大概是1975年吧,我那時還不到20歲,痴迷書法,每周五必到當時瀋陽市唯一的書法活動場所一一瀋河區文化館,去向當時瀋陽地區大部分書法家討教書法,其中就有沈延毅、霍安榮、馮月庵等大師,其中對我影響最大的是後來成為恩師的哲成老師。就在那個時候,認識的宋慧瑩老師。
  • 古人的家族觀:令堂、堂兄中的「堂」字,究竟是什麼意思?
    大家知道為什麼要用「堂」這個字嗎?「令堂」又為什麼能指代「母親」的意思呢?明_藍瑛_雪溪圖"堂"這個字牽涉我國古代非常有趣的建築格局。古人的每個獨立建築單元(院)內一般分三個部分:堂、室、房。最前面是堂,主要功能是祭獻神靈,祈求豐年,不能住人。在"堂"裡舉行祭祀活動的時候,要在西南角,這是因為古人的房子面南背北,陽光從南邊的窗戶射進來,室內背光處為西南角和東南角。
  • 古人寫的毛筆字都可以叫做書法
    對於我們中國的毛筆字,我一直有一個偏見,只要是古人(指毛筆是日常主要書寫工具的時代)寫的,都特別的好看,都應該叫書法。不僅僅只有那些我們熟知的名家寫的才算,那些名家名派基本都是上層人士,他們有條件讓自己的字跡流傳下去,如果再加上一些有勢有名望的人的推崇,很容易變成書法家。
  • 齊白石手稿遭曝光,繪畫完成後直接書法題跋,相映成趣,無人可比
    在書法方面,齊白石擅長行書,他的行書古拙而充滿了趣味,筆畫線條灑脫不拘一格,每個字看似很隨意,但是又有著這個字本身的形韻。 在齊白石的許多畫作中,齊白石都會以書法的形式進行題跋落款。他的書法與他的繪畫相映成輝,既襯託了畫作的典雅,又烘託了書法的古意盎然,這種境界沒有人可以相比。
  • 楊超越在節目將「福」字寫成「褔」字,隨後又改過來,你怎麼看?
    福字的左偏傍明明是礻字,她卻寫成了衤。好則後來發現不對頭,就及時改過來了。這就叫:知錯就改,善莫大焉!上圖為明星歌手楊超越寫的「褔」字。這個福字應解釋為:充滿、副貳、相稱、符合、量詞。楊超越把褔當作福,大錯特錯也!福,是一個常用漢字,自古以來就是礻字傍,楊超越做為一個明星歌手,這麼簡單的字都能寫錯,而且還暴露在大庭廣眾之下,不覺得有失體面嗎?
  • 古人為了養生留下的十大名帖
    以下歷代名家所書養生帖,不僅可以知道古人養生的觀念,還能欣賞其書法。下面一起來看一下。 草書8行,共32字。《夏熱帖》是楊凝式寫的一封信札。內容大意是,因天氣炎熱,送給僧人消夏飲料「酥蜜水」表示問候。後紙有宋王欽若,元鮮于樞、趙孟頫,清張照題跋及乾隆皇帝的釋文。 其書法兼取唐顏真卿、柳公權筆法,體勢雄奇險崛,運筆遒勁挺拔,與他的楷書、行書作品相比較,藝術風格迥殊,表現出了書家的豐富藝術變化,為楊凝式書法代表作之一。
  • 一位喜歡寫書法的縣委書記,一筆好字直追古人,這水平能進書協了
    其實在當代社會,絕大多數的書法高手往往在「書協」當中,而一般民眾以為的民間高手,很多都是寫「江湖體」的,對於沒有接觸過書法的人而言,好字就是看起來花裡胡哨,而他們並不知道「法度」為何物,這也是當代美學教育缺失的一個原因。
  • 《蜀素帖》卷後題跋的林希是誰?要不是他,就不會有這卷書法經典
    林希在《蜀素帖》後的題跋素地上還織有烏絲欄——林希特別強調,這是慶曆戊申(1044)三月織造出來的蜀素,他在熙寧元年(1068)裝裱成卷,以待名家留下墨寶。林希(1035-1101),字子中,號醒老,福建福清人,屬西溪林氏。林希的老師歐陽修號「醉翁」,而他自號「醒老」,足見其自視之高。林希元祐年間歷任秘書少監、起居舍人,進中書舍人。也曾外放擔任宣州、湖州、潤州、杭州、亳州知府。曾任寶文閣直學士、成都知府、資政殿學士、同知樞密院事等職。
  • 誤導藏友的寄託款,是古人在造假嗎?
    瓷器的款識就如同字畫的題跋,是瓷器裝飾的附屬物,好的款識與裝飾畫面相配,可以增強器物的藝術性。 明永樂四字篆書款 「大清雍正年制」六宇楷書 古人燒制寄託款,與現代人仿製古董瓷器的用意不同。古人燒制寄託款,多是為了表達對前朝盛世的崇敬和緬懷,有一定的政治意義。
  • 歷代畫論:《絳雲樓題跋》(第一集)(清)錢謙益
    餘別藏抄本牧齋外集丁祖蔭校正誤字甚精二十五卷,則又在三本之外矣。綜餘鉤稽所得,並訪求其他佚文,都題跋二百六十五首,彙寫成帙,藏諸篋衍。二十年來,未經覆瓿之厄,爰重加校訂,傳諸墨版。存絛雲之鱗羽,補東澗之遺緒,世有好者,儻亦有取於斯乎?
  • 古人的名和字是不一樣的,為什麼現在合二為一了?
    因為名字通常會伴隨人一生,所以父母都希望找一個既有美好寓意,又好聽又好看的字給孩子,特別是對女孩子,很多人會從唐詩宋詞裡尋找,如江疏影,疏影來自於宋詞「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如王葳蕤,葳蕤來自於唐詩「蘭葉春葳蕤,桂花秋皎潔」。我們現代大都認為除姓外,就是自己的名字了,其實中國傳統中名和字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