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為了養生留下的十大名帖

2020-12-14 騰訊網

自古,人們就注重養生,講究「天人合一」。正如《內經》主張:「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以下歷代名家所書養生帖,不僅可以知道古人養生的觀念,還能欣賞其書法。下面一起來看一下。

《夏熱帖》

《夏熱帖》,五代,楊凝式書。紙本,縱23.8cm,橫33cm。草書8行,共32字。《夏熱帖》是楊凝式寫的一封信札。內容大意是,因天氣炎熱,送給僧人消夏飲料「酥蜜水」表示問候。後紙有宋王欽若,元鮮于樞、趙孟頫,清張照題跋及乾隆皇帝的釋文。

其書法兼取唐顏真卿、柳公權筆法,體勢雄奇險崛,運筆遒勁挺拔,與他的楷書、行書作品相比較,藝術風格迥殊,表現出了書家的豐富藝術變化,為楊凝式書法代表作之一。

《肚痛帖》

《肚痛帖》,唐代,張旭書。高41釐米,寬34釐米。此石為北宋嘉由三年(1058年)摹刻。釋文:忽肚痛不可堪,不知是冷熱所致?欲服大黃湯,冷熱俱有益,如何為計?非於術。於術,即白朮,產於於潛為道地上品。西漢武帝元封二年(前109),置於朁縣,屬丹陽郡,縣治即今浙江臨安市於潛鎮。東漢時改於朁為於潛。《藥性字典》載:「白朮之產浙江於潛者,號稱於術,性尤馴良」。列為中藥浙八味之一。

該帖是張旭狂放大膽書風的代表。字如飛瀑奔瀉,時而濃墨粗筆,沉穩遒邁,時而細筆如絲,連綿直下,氣勢連貫,渾若天成。在粗與細、輕與重、虛與實、斷與連、疏與密、開與合、狂與正之間迴環往復,雖有諸多矛盾,不可思議,卻如此的合諧一致,展現出一幅氣韻生動、生機勃勃、波瀾壯闊的藝術畫卷,天馬行空的胸襟與氣質,無處不體現作者創作時的藝術衝動和無拘無束。

《神仙起居法》

《神仙起居法》,五代,楊凝式76歲書。紙本,縱27釐米,橫21.2釐米。草書8行,共85字。當屬其晚年代表作,對宋代書法影響較大。該帖為古代醫學上一種健身的按摩方法,文體近似口訣。釋文:行住坐臥處,手摩脅與肚。心腹通快時,兩手腸下踞。踞之徹膀腰,背拳摩腎部。才覺力倦來,即使家人助。行之不厭頻,晝夜無窮數。歲久積功成,漸入神仙路。乾祐元年冬殘臘暮,華陽焦上人尊師處傳。

其帖看似信筆遊弋,東倒西歪,結體運筆全出意外。卻能顧盼生姿,風神跳蕩,以險中求正的特點創立新風格,盡得天真爛漫之趣。米芾也稱讚它:橫雨斜風,落紙雲煙,淋漓快目。蘇軾評曰:自顏、柳沒,筆法衰絕。加以唐末喪亂,人物凋落,文採風流掃地盡矣。獨楊公凝式筆跡雄傑,有二王、顏、柳之餘,此真可謂書之豪傑,不為時世所汩沒者。

《地黃湯帖》

《地黃湯帖》,又名《新婦地黃湯帖》。東晉,王獻之書。草書,縱25.3釐米,橫24.0釐米,日本東京臺東區書道博物館藏。「地黃湯」是一種中藥名,這是一篇談及此藥的尺牘。釋文:新婦服地黃湯來,似減。眠食尚未佳,憂懸不去心。君等前所論事,想必及。謝生未還,可(何)爾。進退不可解,吾當書問也。

王獻之真跡未能傳承至今,作為模本墨跡有數種傳世,其中之一即此唐摹本《地黃湯帖》。全篇書風柔韌兼備,沉著軒昂,一氣呵成。原珍藏於宋內府,高宗趙構題籤。為《淳化閣帖》卷第十所收。經賈似道,明代文徵明、王寵、文彭,清代孫承澤、吳榮光、羅振玉遞藏後,於明治四十四年(1911)十二月三日,通過文求堂歸中村不折(1866—1943年)所有。卷末有文彭、常生、成親王、英和等六家觀記題跋。吳榮光獲此帖時,模刻於所輯集帖《筠清館帖》。2006年春見於上海博物館《中日書法珍品展》。

《鴨頭丸帖》

《鴨頭丸帖》,東晉,王獻之寫在絹上的一件行草書代表作。此帖現藏於上海博物館,共有兩行15字。釋文:鴨頭丸,故不佳。明當必集,當與君相見。從帖子的語氣來看,應當是有人已服用過鴨頭丸,但感到效果不好,因此告訴過王獻之這個情況,王獻之服後,覺得果然如來信所說,所以回信約這位朋友明天聚會並將求

教。

這幅作品運筆非常熟練,筆畫勁利靈動,風神散逸,主要有以下一些特徵:筆鋒人紙靈巧而又變化多姿,方筆、圓筆、側鋒、藏鋒都有,如「鴨」、「當」兩字起筆處是順著筆鋒直接入筆。字與字之間氣脈貫通,連中有斷,如第一行「明當必」。既有剛勁之美,又有遒婉之美,用墨巧妙自然,墨色有枯有潤,變化豐富。章法上行距很寬,顯得蕭散疏朗,堪稱是一幅不拘法則而又無處不存在法則、嫵媚秀麗而又散朗灑脫的草書精品。

《平復帖》

《平復帖》,西晉,陸機書。紙本,手卷,縱23.7釐米,橫20.6釐米,草隸書,9行86字。《平復帖》在中國書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釋文:彥先羸瘵,恐難平復,往屬初病,慮不止此,此已為慶。承使唯男,幸為復失前憂耳。吳子楊往初來主,吾不能盡。臨西復來,威儀詳跱。舉動成觀,自軀體之美也。思識□量之邁前,勢所恆有,宜□稱之。夏伯榮寇亂之際,聞問不悉。

該帖的書寫年代距今已有1700餘年,是現存年代最早並真實可信的西晉名家法帖。它用禿筆寫於麻紙之上,筆意婉轉,風格平淡質樸,其字體為草隸書。

《養生論》

《養生論》,宋代,趙構書。趙構是宋高宗皇帝,宋徽宗的第九子。縱25.1釐米,橫63.6釐米,真草二體書就,是存世的趙構精品力作之一。《養生論》我國古代養生論著中較早的名篇。由三國詩人嵇康作,本文論述了養生的必要性與重要性,主張形神共養,尤重養神;提出養生應見微知著,防微杜漸,以防患於未然;要求養生須持之以恆,通達明理,並提出了一些具體養生途徑。

趙構所書《養生論》,完全承傳了「二王」一脈的書風,用筆潤媚圓和,豐腴圓潤不失清逸之氣,溫柔妍婉頗具清和流宕之像。結字疏朗秀整,真書工穩而韻意縈繞,草書流動而意態衝和,真所謂「禊帖嫡宗」。

《食魚肉帖》

《食魚肉帖》,唐代,高僧懷素所書。縱29釐米,橫51.5釐米,草書,8行56字。存世墨跡為摹本。該帖是懷素傳世名作書跡之一。釋文:老僧在長沙食魚,及來長安城中,多食肉,又為常流所笑,深為不便。故久病,不能多書,實疏(此字左半已破損)。還報諸君,欲興善之會,當得扶嬴也。九日懷素藏真白。禪僧的思想那時處於發展演變期,人們對禪僧不守戒律的行為還不太能接受。因此懷素一方面飲酒食肉,一方面又常常感到不便。

其書法高華圓潤,放逸而不狂怪,筆墨精彩動人,使轉靈活,提按得當,正如文徵明贊:「藏真書如散僧入聖,狂怪處無一點不合軌範」。徐邦達《古書畫過眼要錄》認為筆劃稍嫌滯澀,枯筆中見有徐徐補描之跡,應是半臨半摹之本,但勾摹技巧高超,結體筆劃保持懷素書法的面目。就高古作品而言,早期摹本與真跡有同等重要的學術價值。

《覆盆子帖》

《覆盆子帖》,北宋,蘇軾書。紙本,縱27.7釐米,橫44.8釐米,行書,6行44字,臺北故宮博物院藏。釋文:覆盆子甚煩採寄,感怍之至。令子一相訪,值出未見。當令人呼見之也。季常先生一書,並信物一小角,請送達。軾白。蘇軾懂醫藥,深諳覆盆子之藥用價值,故著人多為採摘,以作養頤保健之用。

其書上追二王、顏柳、李北海等,對傳統鑽研頗深,用筆多取側勢,行筆厚重、精到,結體扁平,體勢左低右高,形成豐腴跌宕,深厚樸茂的風格。黃庭堅說他「早年用筆精到不及老大漸近自然」又雲「到黃州後掣筆極有力」。

《腳氣帖》

《腳氣帖》,北宋,蔡襄書。紙本,縱26.9釐米,橫21.7釐米,行草書,臺北故宮博物院藏。《腳氣帖》是一封信札,釋文:僕自四月以來,輒得腳氣發腫,入秋乃減,所以不辭北行,然於湖山佳致未忘耳。三衢蒙書,無便,不時還答,慚惕慚惕。此月四日交印,望日當行,襄又上。

蔡襄書法大多正楷,此帖別開生面,為行草書,其筆法精妙,行筆流暢,遒勁婉美,為蔡襄行草書佳作。

相關焦點

  • 古人的養生智慧:觀天之道,可以養生也
    其實古人是非常聰明的,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他們金平自己的大腦,就能從身邊的小事入手探尋萬事萬物的規律,並從中尋找到養生的方法。最近開始研究古人的養生智慧,偶然間讀了《陰符經》,豁然開朗,很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閱讀感受。
  • 「小雪已至,護好兩氣,多吃三白」,細品古人智慧,學養生好方法
    五千年的華夏文明,給我們留下了巨大的文化財富,無論是詩詞歌賦,琴棋書畫,還是陽春白雪,下裡巴人。類型多樣,內容豐富,其中有這樣一種文化形式,幾乎囊括了百姓吃穿住行等方方面面,這便是俗語。俗語精簡明了,內涵深厚,蘊含著生活中的大道理。今天我們來分享一個由節氣引出的養生俗語。
  • 古人的養生之道
    古人的養生之道俗語在中國古代有著非常高的地位,在當時人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而老祖宗們為了能夠將生活中的很多經驗習俗傳遞給更多的人,就漸漸地出現了俗語。相比於一些成語,也許俗語不夠華麗,但是俗語往往更加簡明扼要,其背後蘊藏的哲理也是非常值得我們思考的。
  • 三伏天實用養生指南
    三伏天實用養生指南 可別以為養生只適合中老年 現在的年輕人為了養生,可真是太拼了 枸杞男孩、藥丸女孩 保溫杯不離手、燕窩吃起來 不熬夜(zuo bu dao) 從「朋克」養生到「真實」養生
  • 古人絞盡腦汁貢獻的養生知識,怎能不知
    文章需要一些思考,伴隨音樂效果更佳《素問·上古天真論》談及養生之道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法於陰陽」如何做到呢?
  • 古人經驗之談
    在當下,很多上班族、白領處於996狀態,這種忙碌讓很多人無暇去考慮養生保健,但是對疾病的恐懼,倒並不比任何人少。比如前些年有媒體採訪一位程式設計師,這位程式設計師雖然一個月的月薪高達一萬多,但是,當他面對記者採訪,這位程式設計師卻直接表示自己不敢生病,因為生病的成本太大,自己病不起也不敢病。
  • 古人跪坐居然是為了遮羞?
    在許多影視作品、古代畫像、陶製人傭中,我們都不難看出,古人習慣於跪坐。至於原因,得從服飾說起。古人的褲子只有兩個褲筒,褲子既沒有襠部,裡面也沒有內褲。為了避免這種不雅的行為,古人常常採取雙腳併攏的跪姿。這樣就不必擔心「走光」了。慢慢的,跪坐變成了一種禮節,成為正式和莊嚴的代表姿勢。在許多嚴肅的場合,接待客人、會見長者時,都會採用跪坐的姿勢,以示尊重。關注「百科小倉庫」,每天為你帶來意想不到的冷知識!
  • 品讀古詩詞,悟禦寒養生經
    但聰明的古人有辦法,這在很多古詩詞中都有體現。針對這些詩詞,有讀者和養生專家給出了對應解析,綜合梳理出了一套實用的避寒養生指南。居家10點前少出門,勤通風防「暖氣病」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唐·白居易《問劉十九》風卷江湖雨暗村,四山聲作海濤翻。溪柴火軟蠻氈暖,我與狸奴不出門。
  • 從跪坐中體會養生保健的功用
    現在,必須要將跪坐養生保健的實用價值公開出來。古人,生活就是養生。養生即是生活。跪膝法是個引血下行的絕妙方法。氣血不易一下子引到腳底,那就先引到膝蓋,膝蓋氣血充足,離腳底也就不遠了。古人平時席地而生活,原來坐是跪坐。難怪他們"皆度百年」。難怪明朝以前並沒有任何一把椅子之類的橙子呢。膝蓋為肝之腑,跪法大補旰氣。打通經絡。引血下行。除積液。散寒氣。消腫。減肥。治療胃病。膝蓋積水。骨刺。腰背疼痛。解除痛經。
  • 怎麼樣養生才能真正提升精氣神?如何養生讓身體更健康?
    養生是一個歷史長河中經常被提起的話題,從普通百姓到將相帝王,多多少少都有追求養生的願望。更有甚者,終身致力追求長生之術......這個非常符合人性需要,如果生命不能無限長,有再多榮華富貴等自己死了還不是與自己沒有一丁點關係了,這個問題很深刻。
  • 21DAYS養生篇:穀雨時節後,你的養生計劃該開始了
    穀雨時節已經開始了,你,做好養生的準備了嗎?跟早春的乾燥不同,早春的時候人體容易出現肝火旺盛的情況,所以重在養肝。穀雨時間主要是調整脾胃功能,提成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讓身體更能吸收營養。那麼,要怎麼才能在這個時節做好養生?
  • 守候彩虹,綻放幸福——現代養生指南服務之願景
    歲月如梭,白首相看擬奈何,哭過、痛過、也笑過,縱有千般滋味也已漸漸斑駁,因為風雨、荊棘與坎坷,繪就今日寧靜祥和的彩虹一抹,期許已久的自由與灑脫,無奈遇上病痛的折磨,恍悟:健康不僅為了自我,彩虹,莫因暮年而失落,上藥三品神與氣精,一切自在來源於選擇,未圓之夢,未竟之志,化一懷春光,照亮希望,迎接綠芒,在這靜好的時光,擁抱簡單、快樂而真實的生活
  • 俗語「不嫖莫轉,不賭莫看」,古人留下的處世名言有何深意?
    那麼古人留下的處世名言有何深意?其實古人之所以留下這句話是因為他們深知人的劣根性。貪婪一直潛伏在人們的心裡,一旦意志不堅,就會墮落歧途。《清異錄·居室》曾記載,唐朝末年有個叫孟斧的有錢人,他把自己家中所有器具包括牆壁門窗通通都貼上了金紙。凡到過他家的人都說,只要在那房間裡多待一會兒,就會「金迷紙醉」。
  • 如何怡養心神情志養生
    一、七情相剋相制七情之間是互克互制的,古人認為:喜傷心,恐勝喜;怒傷肝,悲勝怒;憂傷肺,喜勝憂;思傷脾,怒勝思;喜勝悲;恐傷腎,思勝恐。這就是《黃帝內經》中「怒傷肝,悲勝喜」的養生觀念,對於肝臟的養護十分有益。憂傷肺,喜勝憂中醫認為,肺主憂,心主喜。而五行中,肺屬金,心屬火,金能被火所克,因此,喜能勝憂。思傷脾,怒勝思在五行中,肝屬木,在志為怒;脾屬土,在志為思。
  • 古人睡覺用的陶瓷枕頭,又冷又硬還硌頭,可是他們卻愛不釋手
    很久以前在看一些古裝劇的時候,就對古人的枕頭產生了困惑。他們的枕頭不僅布匹製作的軟枕頭,還有陶瓷製作的硬枕頭。現代的枕頭無論是矽膠的、棉花的、還是鴨絨的,總結起來就一個特點——軟。古人的枕頭無論是木頭的、竹製還是陶瓷的,總結起來就一個特點——硬。
  • 古人為了自己死後不被盜墓,想出了這些方法,最後一條令人好笑
    中國自古以來都有陪葬的傳統,中國古人認為自己死後是在另一個世界裡重生,所以為了自己死後也有較好的享受,古人們會在自己的墓中放入陪葬品,尤其是那些王公貴族們。這些陪葬品就引來了盜墓賊們的窺覷,為了保證自己死後不會被人打擾,古人們想出了這幾個辦法來防盜。
  • 網紅爺爺的這場秋冬季養生約起……
    氣溫斷崖式下降,各地上演「花式取暖」何不與咱們的網紅爺爺來場「秋冬季養生」之約?日前,北京清新國醫啟蒙促進中心楊志勳教授來到馬放塘社區,為他的粉絲朋友們送上了一堂精彩的養生之課。楊志勳教授主講養生保健知識一是精神調養小雪節氣後,夜越來越長,白天越來越短,天氣時常陰冷晦暗,加上樹葉凋零寒風瑟瑟,初冬早晚的的寒意時常使人心中引起悽涼之感,容易出現抑鬱情緒。養生需循古人之綱要: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應調節自己的心態,避免激動、憤怒,保持心態樂觀。
  • 健身氣功——太極養生杖功法特點
    健身氣功太極養生杖取意「太極」陰陽和合、天人合一、內外和諧等傳統文化理念,借鑑《導引圖》中持杖圖像和「以丈(杖)通陰陽」表現功法特徵,繼承了傳統持杖功法的精要,整套功法動作柔和緩慢,舒展連綿,動靜相間,意境優美,意氣相隨,好學易練,易於推廣普及。
  • 【古籍記載】古人對茶養生價值的認知!
    養生重在養心。  而茶,能頤養身心。於身能提神明目、消食去膩、清熱解毒,於心能消愁解悶、陶冶情操、明心悅智。  雖然現代醫學發達,但古人對茶的研究、理解,絕不遜色於今人,古籍中就有很多關於茶能養生的記錄,讀來令人感悟良多!
  • 古語:「人睡三覺,命比紙薄」,老祖宗的養生之道,早知道早受益
    尤其是在養生方面,大家更是把老祖宗的話貫徹到底。古人在養生道路上摸索了多年,他們認為睡覺對一個人的健康來說十分重要,所以便有了「人睡三覺,命比紙薄」這句俗語。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所謂的「三覺」就是指吃飯之後立馬睡覺、睡懶覺、晨昏顛倒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