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王馨 通訊員 徐軍
點、熨、挑、擦,滾燙的烙鐵如同靈性的畫筆,在木板上漸漸勾勒出一朵金絲菊的輪廓,襯託著美麗的土家少女,栩栩如生。
持烙鐵者趙平國,年逾古稀,灰發素衣,俯首案前,聚精會神。
11月11日下午,在恩施土家女兒城民俗博物館烙藝堂,趙平國說起「烙畫」人生。
烙畫,又稱燙畫、火筆畫,即用火燒熱烙鐵在物體表面熨出烙痕作畫,源於西漢、盛於東漢,屬中國傳統藝術珍品、稀有畫種。
1997年,一次偶然機會,趙平國接觸到工藝畫並對其產生濃厚興趣。那時,工藝畫畫在木板上,用於裝飾裝修,線條粗略、色調單一。
「若能多些山水之景,應能增色不少。」喜研中國古代文化的他,立刻聯想到「烙畫」這門古老的民間藝術。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普通烙鐵溫度高、不穩定,且不易掌握,常燙傷手、燙穿木板。趙平國請教電工師傅,自製「畫筆」——一截PPR自來水管裹著電阻絲,連上特製的烙鐵頭,用繩子包裹木條固定,再配上變壓器,既穩定防燙,又輕便易握。
「鐵筆」在手,還需創意在心,方能筆走龍蛇。
「意在筆先、落筆成形、難以修改,是烙畫的最大難點。」每次作畫,大到圖案背景,小到線條粗細,趙國平事先都要精心構思。下筆之後,短則30分鐘,長則數月,便可成畫。
烙畫不僅有中國畫的勾、勒、點、染、擦、白描等手法,還可熨出豐富的層次與色調,具有較強的立體感,既能保持傳統繪畫的民族風格,又能達到西方油畫嚴謹的寫實效果,給人以古樸典雅、回味無窮的藝術享受。
由此,趙平國一炮而紅。《土家風情》《容美紀遊》等幾十幅歷史文化長卷,深受專家好評和群眾喜愛,其普通畫作也成為收藏裝飾、饋親贈友的佳品,遠銷歐美。
但趙平國的求索並未停滯。他開始思考在絲絹上作畫,因為便於攜帶,收藏價值更高。
絲絹不比木板,難以上色,極易燙壞。趙平國借鑑國畫經驗,把絲絹裝裱在紙上,又從紅燒肉炒糖色裡悟出竅門,在裝裱的漿糊裡添加蜂蜜,讓畫作色彩更加豔麗。
經過半年的嘗試,樓臺殿閣、山水鳥獸、土家風情,均能畫於絲絹,如同印製一般。
疫情期間,趙平國為支援恩施州的白衣天使們烙繪了140多幅肖像畫,記錄下逆行出徵的英雄形象,被恩施州委州政府確定為抗疫紀念品。
如今的趙平國,走進校園,在恩施職業技術學院等院校建立烙畫技藝傳承工作室。
「做天下手工、傳絕世佳藝」,懸掛在烙藝堂前的對聯,恰是趙國平鑽研烙畫20餘年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