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卸磨殺驢這招,就是皇帝們慣用的招數。一旦臣子的權力過大,皇帝就會想辦法除掉他。愚鈍的臣子,想不出應對法,下場就會很慘。知道為自己爭取的臣子,要麼選擇造反,將危機扼殺於搖籃中,要麼就是明哲保身小,小心翼翼躲過一劫。想造反,豈是那麼容易,回看歷史,有幾個人成功了?當然,成功明哲保身的臣子,也是少數,但就在這少數中,有個出色的人——郭子儀。郭子儀是權臣們的榜樣,世人評價他「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侈窮人慾而君子不之罪」。
據《智囊》記載:當年,郭子儀的小兒子和昇平公主吵架,氣惱中,脫口說出:「你以為你是公主,有個皇帝老爹,就可以高高在上,隨便擺臭架子嗎?要不我爹相讓,你爹哪能坐上那個位置。」這話可真是大逆不道,要是皇帝聽了,恐怕會以為郭家有謀反之心。郭曖這句話,可能要坑死他老爹了。
昇平公主和丈夫吵架,本就生氣,現在又聽了這話,怒氣值更是直線上漲。她哭哭啼啼去找父親唐代宗告狀,想要父親處置郭家,給郭曖一個教訓,讓他知道她這位公主可不是好惹的。
結果,唐代宗聽了女兒的話,不僅沒有生氣,還笑著勸慰女兒:「他這話也沒有說錯,要不是你公爹沒有當皇帝的心思,這天下呀,還真不一定是咱們家的。」唐代宗這話,表明了他對國家的信任。能得到皇帝如此信任,可見郭子儀多會做人、做事了。
就拿此事來說,皇上不追究,一般人就以為事情了結了,不做過多關注。可郭子儀非一般人,他知道把態度擺正。所以,他揪著兒子就去找皇上請罪,他這態度,皇上還是滿意的,一高興,便勸慰他:「不痴不聾,不作阿家阿翁,他們小兩口拌嘴的話,咱們君臣就不跟著摻和了。」
這事放普通人家,確實就是一件夫妻吵架的小事,但是放在皇家,就可大可小了,端看皇帝怎麼想。皇帝想將此事化小,說明他信任這位大臣,看中這位大臣。否則,一個大逆不道,他就可以除掉郭家。郭子儀有如此大的聖寵,確實讓人羨慕,可誰又看到了他為此付出的東西呢?
郭子儀是大器晚成,厚薄激發,他功成名就時,已經59歲了,這擱現代,都是要退休的老人了。《智囊》記載:安史之亂爆發之際,郭子儀有了發光發熱的機會,他接連收復長安、洛陽,立下赫赫戰功。此後,他又平內亂、御外敵,表現出了出色的軍事實力。大唐能夠穩定下來,他居功至偉。
正因如此,唐肅宗才誇耀他:「雖吾之家國,實由卿再造!」
因這句話,郭曖才敢在和公主吵架時,說出妄語,畢竟,這話可是出自唐肅宗。
功高震主,這是將無數權臣逼上了死路的鐵律。一代名將,能得皇帝稱讚,這是一種榮幸,但同時,這也是危險的信號。《智囊》記載:兩京收復在即,唐肅宗就在想著卸磨殺驢了。他詢問李泌:「郭子儀、李光弼已為宰相,若克兩京,平四海,則無官以賞之,奈何?」
李泌表示:「為今之計,俟天下既平,莫若疏爵土以賞功臣,則雖大國,不過二三百裡,可比今之小郡,豈難制哉!於人臣乃萬世之利也。」
李泌認為,不應該給他們封官位,否則他們位高權重,難以制衡。等天下平定了,封他們爵位,賜他們土地,雖然損了地、損了錢,但他們沒有高位實權,威脅性就不大。更何況,有了爵位,他們想世代傳承,就會忠君愛國,不敢有異動。
這個建議,確有可取之處,可唐肅宗沒有採納,他想要一勞永逸,從根源上解決問題。
於是,唐肅宗採用的策略是:仗該打就打,打完後,找個藉口撤職,放回去休假。相州之戰,唐軍有著優勢,本可以贏,唐肅宗卻從中作梗,故意打敗仗。他不在意輸贏,只為了有個對郭子儀發難的藉口。此戰後,郭子儀解職,回京養老。之後三年,需要郭子儀上,就把他派出去,不需要他了,就讓他回去,真是將召之即來,揮之即去,表現得淋漓盡致。
這樣的對待,雖然不公,但他因此幸運地保住了命。安史之亂後,手握重兵之人,皆沒有好下場。唯有郭子儀,因為沒有兵權,而保了一命。
當然,郭子儀被留下來,不僅是因為他沒有兵權,還因為他有能力。皇帝不可能將老將殺乾淨,總得留一些放著,否者國家沒有打仗的人才,會亂的。
郭子儀被冷落對待,也沒有表現出不滿,這讓皇帝相信他的忠誠,打算把他留著用。唐代宗上位後,他有幸再創事業巔峰。唐代宗不僅重用他,還將女兒昇平公主嫁給郭曖,用聯姻以示恩寵。
一片恭賀聲中,郭子儀沒有迷失自己,反而越發警惕。他事事以皇帝命令為先,只要皇帝一發話,不管他手上有什麼重要的事,他都放一邊,屁顛屁顛的跑到皇帝身邊,聽後調遣。
而且,郭子儀很會審時度勢,知道如何避坑。《智囊》記載:當年唐代宗給郭子儀封了一堆官職,郭子儀只接受招撫使,推辭了太尉一職。第一次,唐代宗沒有同意,郭子儀沒有放棄,又上書推辭,唐代宗這才允了。之後,郭子儀成功抵禦叛軍,唐代宗論功行賞,升他為尚書令。這個官位,很少授人,因為李世民就曾任職過尚書令,所以這個位置意義重大。
這個大餡餅,郭子儀可不敢吃,他惶恐不安,跪求唐代宗收回成命。唐代宗告訴他:「儀式都準備好了,安心赴任。」郭子儀還是表示不接受,死活不去任職。無奈下,唐代宗才取消了這個獎賞。
正因郭子儀知深淺,做事有底線,他不貪圖高官權位,只求守住當下,這樣的心態,讓他獲得了皇帝的信任,保全了自己,得以善終。
故事出自於《智囊》
《智囊》是什麼?這是「明代奇才」馮夢龍所著智慧總集,人稱「小資治通鑑」。全書收錄先秦至明代1238個謀略智慧故事(加上點評中的同類故事,共有3000多個)。將古人智慧以故事方式展現,有趣;然後解讀提煉出人生智慧,有料。
清代大才子紀曉嵐非常喜歡此書,無論到哪兒,此書都隨身必備。曾國藩也對此書頗為推崇,曾諄諄告誡諸位弟弟:「此書務讀三遍。」杜月笙也對《智囊》愛不釋手,他識字不多,讓別人讀給他聽,感慨道:「讀懂此書,才算讀透了社會。」
所以,我建議大家讀讀《智囊》。說心裡話,有時你感覺缺少機會,實際是缺少智慧。
疑難之處還有注釋,只要識字就能看懂。而且有馮夢龍的分析點評,猶如畫龍點睛。
小編在這裡向大家推薦一套,文、白對照版的《智囊全集》。需要《智囊全集》的朋友,可以點擊下方橫條,即可下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