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磨殺驢?功臣不是被逼死,就是被逼反,郭子儀憑什麼得到善終?

2020-12-17 君江上

自古以來,卸磨殺驢這招,就是皇帝們慣用的招數。一旦臣子的權力過大,皇帝就會想辦法除掉他。愚鈍的臣子,想不出應對法,下場就會很慘。知道為自己爭取的臣子,要麼選擇造反,將危機扼殺於搖籃中,要麼就是明哲保身小,小心翼翼躲過一劫。想造反,豈是那麼容易,回看歷史,有幾個人成功了?當然,成功明哲保身的臣子,也是少數,但就在這少數中,有個出色的人——郭子儀。郭子儀是權臣們的榜樣,世人評價他「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侈窮人慾而君子不之罪」。

據《智囊》記載:當年,郭子儀的小兒子和昇平公主吵架,氣惱中,脫口說出:「你以為你是公主,有個皇帝老爹,就可以高高在上,隨便擺臭架子嗎?要不我爹相讓,你爹哪能坐上那個位置。」這話可真是大逆不道,要是皇帝聽了,恐怕會以為郭家有謀反之心。郭曖這句話,可能要坑死他老爹了。

昇平公主和丈夫吵架,本就生氣,現在又聽了這話,怒氣值更是直線上漲。她哭哭啼啼去找父親唐代宗告狀,想要父親處置郭家,給郭曖一個教訓,讓他知道她這位公主可不是好惹的。

結果,唐代宗聽了女兒的話,不僅沒有生氣,還笑著勸慰女兒:「他這話也沒有說錯,要不是你公爹沒有當皇帝的心思,這天下呀,還真不一定是咱們家的。」唐代宗這話,表明了他對國家的信任。能得到皇帝如此信任,可見郭子儀多會做人、做事了。

就拿此事來說,皇上不追究,一般人就以為事情了結了,不做過多關注。可郭子儀非一般人,他知道把態度擺正。所以,他揪著兒子就去找皇上請罪,他這態度,皇上還是滿意的,一高興,便勸慰他:「不痴不聾,不作阿家阿翁,他們小兩口拌嘴的話,咱們君臣就不跟著摻和了。」

這事放普通人家,確實就是一件夫妻吵架的小事,但是放在皇家,就可大可小了,端看皇帝怎麼想。皇帝想將此事化小,說明他信任這位大臣,看中這位大臣。否則,一個大逆不道,他就可以除掉郭家。郭子儀有如此大的聖寵,確實讓人羨慕,可誰又看到了他為此付出的東西呢?

郭子儀是大器晚成,厚薄激發,他功成名就時,已經59歲了,這擱現代,都是要退休的老人了。《智囊》記載:安史之亂爆發之際,郭子儀有了發光發熱的機會,他接連收復長安、洛陽,立下赫赫戰功。此後,他又平內亂、御外敵,表現出了出色的軍事實力。大唐能夠穩定下來,他居功至偉。

正因如此,唐肅宗才誇耀他:「雖吾之家國,實由卿再造!」

因這句話,郭曖才敢在和公主吵架時,說出妄語,畢竟,這話可是出自唐肅宗。

功高震主,這是將無數權臣逼上了死路的鐵律。一代名將,能得皇帝稱讚,這是一種榮幸,但同時,這也是危險的信號。《智囊》記載:兩京收復在即,唐肅宗就在想著卸磨殺驢了。他詢問李泌:「郭子儀、李光弼已為宰相,若克兩京,平四海,則無官以賞之,奈何?」

李泌表示:「為今之計,俟天下既平,莫若疏爵土以賞功臣,則雖大國,不過二三百裡,可比今之小郡,豈難制哉!於人臣乃萬世之利也。」

李泌認為,不應該給他們封官位,否則他們位高權重,難以制衡。等天下平定了,封他們爵位,賜他們土地,雖然損了地、損了錢,但他們沒有高位實權,威脅性就不大。更何況,有了爵位,他們想世代傳承,就會忠君愛國,不敢有異動。

這個建議,確有可取之處,可唐肅宗沒有採納,他想要一勞永逸,從根源上解決問題。

於是,唐肅宗採用的策略是:仗該打就打,打完後,找個藉口撤職,放回去休假。相州之戰,唐軍有著優勢,本可以贏,唐肅宗卻從中作梗,故意打敗仗。他不在意輸贏,只為了有個對郭子儀發難的藉口。此戰後,郭子儀解職,回京養老。之後三年,需要郭子儀上,就把他派出去,不需要他了,就讓他回去,真是將召之即來,揮之即去,表現得淋漓盡致。

這樣的對待,雖然不公,但他因此幸運地保住了命。安史之亂後,手握重兵之人,皆沒有好下場。唯有郭子儀,因為沒有兵權,而保了一命。

當然,郭子儀被留下來,不僅是因為他沒有兵權,還因為他有能力。皇帝不可能將老將殺乾淨,總得留一些放著,否者國家沒有打仗的人才,會亂的。

郭子儀被冷落對待,也沒有表現出不滿,這讓皇帝相信他的忠誠,打算把他留著用。唐代宗上位後,他有幸再創事業巔峰。唐代宗不僅重用他,還將女兒昇平公主嫁給郭曖,用聯姻以示恩寵。

一片恭賀聲中,郭子儀沒有迷失自己,反而越發警惕。他事事以皇帝命令為先,只要皇帝一發話,不管他手上有什麼重要的事,他都放一邊,屁顛屁顛的跑到皇帝身邊,聽後調遣。

而且,郭子儀很會審時度勢,知道如何避坑。《智囊》記載:當年唐代宗給郭子儀封了一堆官職,郭子儀只接受招撫使,推辭了太尉一職。第一次,唐代宗沒有同意,郭子儀沒有放棄,又上書推辭,唐代宗這才允了。之後,郭子儀成功抵禦叛軍,唐代宗論功行賞,升他為尚書令。這個官位,很少授人,因為李世民就曾任職過尚書令,所以這個位置意義重大。

這個大餡餅,郭子儀可不敢吃,他惶恐不安,跪求唐代宗收回成命。唐代宗告訴他:「儀式都準備好了,安心赴任。」郭子儀還是表示不接受,死活不去任職。無奈下,唐代宗才取消了這個獎賞。

正因郭子儀知深淺,做事有底線,他不貪圖高官權位,只求守住當下,這樣的心態,讓他獲得了皇帝的信任,保全了自己,得以善終。

故事出自於《智囊》

《智囊》是什麼?這是「明代奇才」馮夢龍所著智慧總集,人稱「小資治通鑑」。全書收錄先秦至明代1238個謀略智慧故事(加上點評中的同類故事,共有3000多個)。將古人智慧以故事方式展現,有趣;然後解讀提煉出人生智慧,有料。

清代大才子紀曉嵐非常喜歡此書,無論到哪兒,此書都隨身必備。曾國藩也對此書頗為推崇,曾諄諄告誡諸位弟弟:「此書務讀三遍。」杜月笙也對《智囊》愛不釋手,他識字不多,讓別人讀給他聽,感慨道:「讀懂此書,才算讀透了社會。」

所以,我建議大家讀讀《智囊》。說心裡話,有時你感覺缺少機會,實際是缺少智慧。

疑難之處還有注釋,只要識字就能看懂。而且有馮夢龍的分析點評,猶如畫龍點睛。

小編在這裡向大家推薦一套,文、白對照版的《智囊全集》。需要《智囊全集》的朋友,可以點擊下方橫條,即可下單

相關焦點

  • 韓信被呂后誘殺,郭子儀卻能得到善終,高能功臣應該怎麼辦?
    韓信是輔佐劉邦得到天下的三大功臣之一,也是曾經的常勝將軍。但因為被劉邦和呂后猜忌,最後死於呂后的宮女錘殺。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收復兩京,是再造大唐的第一功臣。雖然功高蓋主,卻最後得到善終。為什麼兩人最後的結局,差距那麼大?
  • 郭子儀家族是怎樣走向沒落的?
    關鍵是唐德宗一上位,就是按教書操作的,所以當時人氣之高,也不是郭子儀敢正面對抗的。在這種背景下,德宗遂下達了一系列人事調動命令。 總而言之,給了郭子儀極盡尊榮的地位,然後把他的實權都解除了。
  • 劉秀登基之後,為什麼功臣們都可以善終?
    劉秀登基以後,之所以功臣們都可以善終。這主要是因為劉秀上位以後實行了一個政策,那就是「退武進文」政策,而且施展的比較順利。在我國歷史上,其實每一個成功的君王背後都離不開很多功臣的支持,就比如說朱元璋的崛起之路上有劉伯溫等人的支持,劉邦的崛起之路上有韓信,蕭何等人,但是與之同行的還有「兔死狗烹」,其中以朱元璋為典型,虐殺功臣之殘忍,還有宋太祖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所以歷史告訴我們,做開國功臣的沒有幾個有好下場的,但是漢武帝劉秀是個例外,他的開國功臣大部分都得以善終,這是為什麼,我們來看一下
  • 曹操逼死荀彧,孫權逼死陸遜,劉備逼死一位最強的!
    所謂伴君如伴虎,在千百年來的封建歷史上,那些幫助帝王打天下的功臣往往都得不到善終,因為他們地位尊貴,受到帝王們的忌憚。狡兔死走狗烹,一旦沒有需要他們的地方,他們就成為帝王眼中的釘子。在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家都曾經有過類似的事發生。曹操逼死荀彧,孫權逼死陸遜,劉備逼死一位最強的!
  • 年逾八旬的郭子儀,怎麼變成了一個為老不尊的色老頭
    安史之亂平定後,大多數功臣名將都沾沾自喜地等待著皇帝的封賞。戰功赫赫,再造大唐,備受君王、同僚、百姓甚至回紇、吐蕃等胡人的愛戴的郭子儀卻選擇了急流勇退。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朝廷在長安為郭子儀建造了一座巨大的汾陽王府,此府富麗堂皇、曲徑通幽,豪華程度僅次於皇宮。郭子儀對門衛下令:王府大門永遠不許關,如果有人想進來參觀,就讓人家進來參觀。汾陽王府變成了一個大公園,上至王公大臣,下至走卒販夫都到汾陽王府參觀。郭子儀在汾陽王府裡,每天設宴請客,每次宴會都要花費數十萬錢。
  • 再造大唐的中興名將—郭子儀,功高不震主,名高不自傲,終得善終
    當時郭子儀正在低於吐蕃入侵,朝中大臣因此事皆擔心郭子儀起兵而反。郭子儀對於此事的原因內心很是明白,他回朝後,唐代宗先向他提起此事,郭子儀哭奏:「臣長期主持軍務,不能禁絕暴戾之行,軍士常有毀壞他人墳墓之事,此乃臣的不義,招致上天遣罰,非人患使然。」郭子儀想到的是國家的安危事大,朝中大臣經過此事對他更是欽佩。郭子儀功德越高,人們越尊重他。
  • 郭子儀戰功赫赫,而晚年仍有妻妾成群,卻得終老一生
    郭子儀一生戰功顯著,猶如再造大唐,備受君王、同僚、百姓甚至回紇、吐蕃等胡人的愛戴;子孫五世同堂,八子七婿,子能娶公主,女兒能嫁將相人家。最難得的是考終命,得善終。
  • 朱元璋殺戮功臣殆盡,為何偏偏放過耿炳文?學者:絕不是耿炳文善守
    終洪武之世,那批跟隨著他南徵北戰的將領們幾乎沒有人得到善終,能夠戰死疆場已經成為了福氣。 在封建社會中,功臣是最難做的。功勞小了不行,在朝中沒地位;功勞大了不行,皇帝會猜忌你,所以說,歷史上就出現了功臣們為了保命而使出的各種花樣,如李靖的閉門不出,郭子儀的沉湎酒色。那些實在躲不過去的,要麼伸頭一刀,要麼鋌而走險,不然,史書中也不會那麼精彩。
  • 耳順之年臨危受命、扶大廈於將傾、功高蓋主最終得以善終
    韓信,助劉邦稱帝最大的功臣,結果被夷滅三族。只留下了一個成語「多多益善」。 再後面的就太多了。嶽飛、徐達、常遇春、藍玉等等。 當中運氣好的遇到個重情義的皇帝,杯酒釋兵權,哎呀,打了一輩子仗,老老實實交出兵權回去享福好啦,豪宅美女它不舒服嘛,還沒有性命之憂。
  • 郭子儀驕奢淫逸,安於享樂,下人勸他收斂,他答:這是保命秘訣!
    唐肅宗曾拉著郭子儀的手說過:"國家能夠得以重生再建,全都仰仗於愛卿啊,你功不可沒!"皇上對平定安史之亂的功臣論功行賞時,郭子儀被封為汾陽郡王和中書令。而且唐肅宗的長孫唐德宗還將他尊為尚父,給了他至高無上的地位,無人能比。郭子儀可以算是歷史上最有福氣的大將了。
  • 古代最幸運的功臣,張揚跋扈,多次被治罪,卻得以善終,活了80歲
    但幸運的是,他生活在李世民時代,竟得以善終。丘行恭,今河南洛陽人,唐朝開國功臣。古代有兔死狗烹之說,歷來開國功臣為避免被皇帝兔死狗烹,都會表現得非常低調,以示對皇權不構成威脅。可大唐開國後,丘行恭卻偏偏反其道而行之,表現得異常高調,而且是高調的張揚跋扈。
  • 郭子儀妻妾成群,又和皇帝要了6個美女,郭子儀:為了保命
    古來出將入相者能得善終的少,無非就是功高蓋主被主疑,位極人臣被人妒忌,窮奢極欲最後自食其果。經過此次戰役,郭子儀在百姓和朝廷之中都獲得了很高的聲望,這讓臨陣脫逃的唐代宗很是尷尬,一方面他對郭子儀十分器重,需要依靠他來抵禦外敵保護大唐,另一方面他對郭子儀也越發忌憚,皇權和將權的衝突不可避免。為了獎勵也是試探郭子儀,唐代宗授予了郭子儀一個很「危險」的職位-尚書令。
  • 凌淵閣二十四功臣簡介,最受寵的下場最慘,最後被逼自盡
    凌煙閣是唐朝表彰有功之臣繪有功臣圖像的高閣,位於長安城內太極宮東北角一個不起眼的小樓內。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唐太宗李世民為了紀念和他一起打江山的功臣們,由李世民親自題詞、命閻立本為二十四位有大功於李世民的功臣繪畫,供奉於凌煙閣中,即「凌淵閣二十四功臣」。此篇簡單介紹下榮登二十四功臣榮譽榜的大唐功勳。
  • 唐玄宗賞賜6位美女給70多歲的郭子儀,郭子儀竟然來者不拒
    為此,唐代宗就想試探一下郭子儀,於是,封郭子儀為「尚書令」。尚書令這個職務很高,意義非凡,但又特別敏感,因為李世民就做過尚書令。如果郭子儀接了也無妨,因為沒有兵權,如果不接,證明郭子儀有眼力見兒,是個忠心耿耿的好臣子。
  • 歷經七朝又功高震主,郭子儀為什麼能夠安然無恙?
    前言:皇帝對那種功高震主的功臣,往往有有著很深的猜忌之心,這也是人之常情。尤其是這些功臣中的武將,原因也很簡單,武將手中有兵權,軍中威望又高,只要生出二心很容易就威脅到皇帝的統治,因此歷代皇帝對於這些武將功臣是又愛又怕,所以他們中多數都免不了兔死狗烹這個結局。不過凡事總有例外,唐朝的郭子儀就是功高震主,而且這個功勞還是救李唐皇室於水火之中,那他既然功高震主,為什麼最後還能安然無恙呢?
  • 郭子儀情商有多高,芝麻小官突然到訪,郭子儀一個細節保全家平安
    人類從歷史中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沒有從歷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訓文丨貓視歷史(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而在中國歷史上,對大唐有再造之功的將郭子儀卻做到了位高民不忌,權重君不猜,最後得以善終。郭子儀一生徵戰沙場,軍功顯赫,也遭遇過無數的讒言詆毀,卻能做到在爾虞我詐的官場中全身而退,不僅富可敵國,子孫滿堂,還活到了85歲,這一切都不得不歸功於他超高的情商。
  • 維繫國家二十餘年,功高蓋主卻能善始善終,郭子儀是如何做到的?
    安史之亂剛剛平定,僕固懷恩再起反叛,此時的唐帝國國力衰亡,藩鎮割據逐步形成,郭子儀被派往涇陽,僅以萬餘人抵禦叛軍。雙方實力懸殊,想要取勝也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不戰而屈人之兵。郭子儀剛到涇陽,敵軍就包圍了城池,郭子儀派部將分別防守各地,自己親率兩千騎兵在各處巡查,回紇騎兵詢問唐軍主帥姓名,得到的答覆是郭令公。
  • 為何能與郭子儀和李光弼齊名?
    僕固懷恩在民間的名氣不大,但他在大唐歷史中,特別是平定安史之亂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卻絲毫不比大名鼎鼎的郭子儀和李光弼小。在唐朝官方公布的唐肅宗朝「凌煙閣功臣」中,僕固懷恩甚至力壓郭、李二人,排名第一。從名字便可看出,僕固懷恩是一名外族將領。
  • 為什麼劉邦沒殺幾個功臣,總有人說劉邦殺功臣呢?
    為什麼劉邦沒殺幾個功臣,總有人說劉邦殺功臣呢?對於張良之死,通常有兩個說法,一是安享晚年,居官善終;還有一個說法是功成身退,隱於山林。張良為人深明大義,了解劉邦的心思,在高祖登基後,便選擇了明哲保身的從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