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日軍大將東久邇宮,為何能解除700萬軍隊武裝?最短命的首相

2020-12-22 東北行營

這個傢伙是逃過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審判的重大戰犯之一,正式官稱是「東久邇宮稔彥王」,陸軍大將,也是裕仁的叔父外加親家。從他的從軍經歷中,便可以深刻了解當年日本皇族的狡猾:既是侵略戰爭的的發起者和決策者,又不想承擔戰敗的政治責任,因為東久邇稔彥戰爭期間的兩次重要職務提名,均被裕仁否決,反而在日本投降後,很快就出任負責收拾殘局的首相。

(朝香宮鳩彥王劇照)

東久邇宮在1938年武漢會戰期間,就已經接替西尾壽造,由師團長、軍事參議官轉任第二軍司令官,率部從長江北岸的大別山北麓進攻(南麓是第11軍所屬的第6師團),該軍下轄第10師團、第13師團、第16師團等精銳部隊。我們知道的筱冢義男(第10師團長,後升第一軍司令官)、荻州立兵(第13師團長,後升第六軍司令官)那會都是他的部下,正是由於該軍最後擊破胡宗南的信陽防線,從江北迫近武漢,中國軍隊才被迫棄城。

不過裕仁對於皇族將領在侵略戰場統兵這個情況,始終心裡惴惴,他既需要保持對軍隊絕對「統率權」,又不希望皇族將領手上沾血將來引禍上身。尤其是南京大屠殺事件發生後,國際輿論一片聲討,因此朝香宮鳩彥王(南京大屠殺元兇)和東久邇宮稔彥王紛紛調回國內,後者被任命是本土防衛軍總司令,軍權仍然很重,但是性質已經完全不同。

(拉貝日記電影劇照)

1941年日本決定挑起太平洋戰爭時,首相近衛有點畏縮,提出了內閣總辭職,此時若干重臣推舉東久邇宮稔彥王出任首相,遭到裕仁的第一次否決,最終選擇了「楞頭青」陸軍大臣東條英機。你得承認,裕仁在這一層上的考慮是非常有「先見之明」的,如果日美開戰期間是東久邇宮擔任首相,戰後美國人饒不了他,自然也會牽連到日本皇室甚至裕仁本人。

太平洋戰爭形勢不妙以後,東久邇宮乾脆被雪藏起來,只擔任軍事參議官的虛職(朝香宮鳩彥王也是如此),所以後來日本人叫囂「本土決戰」組建第一、第二總軍的時候,也只是任命了昭和軍閥畑俊六、杉山元等大將為軍事主官,再不讓皇族將領頂在前臺。1944年畑俊六奉調回國時,日本軍部又有意提名東久邇宮出任「中國派遣軍總司令」。

裕仁第二次否決了這個提案,改以第六方面軍司令官岡村寧次接任,原因很簡單,戰爭順風順水的時候都已經決定不讓皇族將領站臺,這都江河日下了再如此行事豈非腦子進水?於是東久邇宮繼續坐著冷板凳,但是這幫傢伙雖然躲在幕後,權力和能量還是很大的,東條英機就是被朝香宮鳩彥王等人轟下臺的,這就是當時日本政治的特殊性。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鈴木內閣總辭職,那麼由誰來出面收拾殘局就成了大問題,內大臣木戶等人最終提名了東久邇宮,一方面,是當時日本陸海軍內部很不穩定,必須有資深將領來約束,免得再出亂子,所以東久邇宮作為陸軍大將比較合適;另外一方面,政府的後續事宜關乎到裕仁的身家性命,也必須由可靠的人選來辦差,於是東久邇宮成為了日本歷史上第一位皇族首相。

(東久邇宮稔彥王)

新首相的最大難題就是命令全體日軍放下武器投降,如果出現兵變或者武裝抵抗美軍的事件發生,那麻煩就大了,因此作為皇族、裕仁叔父的東久邇宮確實是合適的人選,畢竟他代表著日本皇室。

題目其實是泛指,日本陸海軍總兵力在1945年8月並沒有700萬人,之前曾有專文介紹,當時陸軍兵力還有530萬左右,而海軍大約還剩130萬人左右,其中海軍大部分是沒有武裝的,因為他們的軍艦大都趴在了海底。

(東久邇宮中將時期)

至於日本陸軍,關東軍已經被蘇軍徹底擊敗,死傷8萬餘被俘50多萬,根本用不著東久邇宮摻合就全軍覆滅了,在太平洋戰場上不少島上的日軍如果再不投降,就得因為美軍的海空封鎖而餓死,所以放下武器是唯一的出路。東久邇宮需要解決的,就是本土的240萬陸軍和中國戰場上企圖垂死掙扎的日軍,總數應該在350萬人左右,同時為了模糊裕仁的戰爭責任,東久邇宮內閣把所謂「一億玉碎」口號也改成了什麼總懺悔。

東久邇宮內閣確實控制住了亂糟遭的日本陸軍,並且「迎接」了美軍進駐日本,當麥克阿瑟飛到東京前往市區時,道路兩側都是背向而立全副武裝的日本兵,老麥當時心裡也是沒啥底,但是顯然,日本人變得恭順起來。

(擔任首相)

這就是裕仁和東久邇宮內閣追求的效果:凡事配合美國人,從而換取美國在戰後不追究他們的責任,歷史已經告訴我們,他們確實做到了,殊為遺憾。

麥克阿瑟接見裕仁以後,有一張普遍都知道的照片,而東久邇宮為了維護裕仁的神秘和權威,禁止照片公開,終於惹毛了美國人,不得不於1945年10月5日宣布內閣總辭職,成為在位時間最短的首相,僅僅54天。1947年被剝奪皇籍,名字恢復為東久邇稔彥,1990年才掛掉。

(麥克阿瑟那張zp)

相關焦點

  • 日本唯一皇族首相,在位僅54天,做了一件事讓日本得以重生
    日本自設立首相以來,至今有132年,首相更迭97任(含一人數任)。在這97任首相中,日本歷史上出現了唯一一位皇族首相,他叫東久邇宮稔彥王,也是日本戰敗投降後的第一任首相。他在位僅有的54天中,做了一件是人做的事,避免了日本走向滅國的危險,使得日本在二戰後得以重生。
  • 日本歷史上最短命的首相,為啥54天就主動辭職?
    這段正史的主人公,是日本最短命的首相,東久邇稔彥。一、我是誰首先,有幾個基本的歷史事實需要向各位中國讀者澄清:我東久邇稔彥,在1947年10月《皇族典範》實施前,是帶「王」的,即東久邇宮稔彥王,王是親王的意思。
  • 抗日戰爭,中國軍隊共擊斃多少日寇?真實數字很多人不信
    二戰時期,日軍為了這麼不怕死?就是因為受到了日本軍國主義的洗腦,他們謊稱靖國神社裡面住著「八岐大蛇」,能把死去的人復生,故而日本也成為二戰時期,打仗最不怕死的國家。
  • 135年日本首相史:長任期之後伴隨著短命混亂時代
    伊藤博文最短的在職首相是二戰剛結束時候為了穩定日本局勢的54天首相東久邇稔彥(又稱東久宮邇稔彥王),這位日本親王在位期間,解除700萬日本海陸武裝,但是因為要維護昭和天皇神族形象,,日本最穩定發展的15年二戰之後一共七位任期超過3年的首相,最穩定階段是岸信介、池田勇人和佐藤榮作階段,長達15年的穩定期,也是日本從二戰之後的快速發展階段,日本從在這一階段迅速的從經濟快速攀升,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 日本首相任期時間最長3166天,最短的任期僅54天!他們都是誰?
    日本的每位首相上任,都會多多少少影響我們中日關係的走向,今天就來給大家盤點一位任期最長和最短的日本首相,他們分別是安倍晉三和東久邇宮稔彥王。安倍晉三初任日本首相,做出了很多創造歷史的舉措。創造了多個第一,唯一戰後上任的首相,最年輕的首相,歷史上任期最長的首相;政治上修改了日本的和平憲法,改成了日本走向戰爭的憲法;經濟上推出安倍經濟學,逐步地對日本進行經濟復甦;國際上積極同美歐發展同盟關係,同步通過與越南和印度鼓吹中國威脅論,來遏制中國的發展。綜上,日本的安倍晉三絕對是一個聰明而又奸詐的鄰居。
  • 此日軍大將稱:二戰中唯有此國軍隊敢與日軍拼刺刀,不是美國
    尤其在二戰亞洲戰場,日軍就非常熱衷於拼刺刀,拼刺刀技術世界一流,號稱天下第一。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美也發生過白刃戰,但都只是曇花一現。二戰結束後,日本陸軍大將岡村寧次(日本戰犯)曾認為敢與日軍拼刺刀的只有中國軍隊。但是,有一點讓人不解,為什麼單單就是中日軍隊之間產生頻繁的白刃戰?
  • 日本歷代「陸軍大臣」,歷代都以侵略中國為目標,二戰後被撤銷
    TOP、20 寺內壽一(1936年—1937年)首相寺內正毅長子,二·二六事件後以鐵腕整肅陸軍,盧溝橋事件後任日軍華北派遣軍司令,一再突破大本營的限制,佔領華北全境,1941年任南方軍總司令,統率25萬日軍5個月佔領了東南亞全境,晉封元帥。
  • 二戰,為何日軍見到戴這種帽子的中國軍隊,就挖好戰壕準備挨打?
    導語:二戰,為何日軍一看見戴這種帽子的中國軍隊,就挖好戰壕準備挨打呢?提到二戰日軍,相信很多人都不會忘懷他們對世界人類的罪行,畢竟經歷了那樣一場災難。很多有血性的人都紛紛開始站出來進行反抗,誓死將日軍趕出國家領土。當時在我們國家有很多的武裝力量與日軍對抗,除了我們的軍隊之外,還有友軍,以及一些綠林好漢還有民間組織等等。但是日軍的反擊幾乎都是十分的瘋狂的,在那個年代,由於社會不安定,大家幾乎都是營養不良的,在抗擊日軍上十分的吃力,通常都是人海戰術,以一換多。日軍也知道這一點,因此在反擊上面十分的喪心病狂。
  • 二戰英軍之殤,「馬來亞之戰」中,為何13萬英軍投降7萬日軍?
    1942年2月8日,日軍分兩路渡過柔佛海峽在新加坡登陸。當時的新加坡大約還剩11萬英國軍隊,但沒有在北面構建任何防禦工事,以至於日軍長驅直入,於14日佔領了水庫,切斷了英軍的水源,此時的日軍實際上由於連續作戰疲勞不堪,彈藥糧食也極度缺乏,戰鬥力大為下降。但是沒想到,僅僅一天之後,10萬英軍在帕西瓦爾將軍的帶領下全部投降。
  • 日本軍隊下轄164個師團,總計700萬人,為何動員力很強?
    動員能力比拼的不僅僅是人口那麼簡單,但人口確實最基本的前提,日本擁有和德國差不多的人口基數,本土也就是8000萬上下,這就為擴軍提供了最基本的資源保障。加上日本在二戰期間佔據廣闊的殖民地,總面積在850萬平方公裡上下,而且東南亞能保證充足的糧食、遠東有充足的戰略資源和人口資源,這些都進一步提高了日本的戰爭潛力。
  • 同為二戰戰敗國,為何德國有軍隊,而日本卻只有自衛隊?
    二戰德軍然而,二戰結束沒多久,作為德國繼承者的西德、東德兩個政權,便相繼在1955年和1956年建立了正規軍隊,其中西德軍隊名為「聯邦國防軍」,東德軍隊名為「國家人民軍」。而與此同時,日本卻沒有形成與之相似的軍隊,只有自衛隊這樣一支武裝力量。那麼,德國和日本同為二戰戰敗國,同樣受到戰勝國的諸多限制,國防建設的道路為何有所不同呢?簡單來說,這要從冷戰時代的形勢講起。
  • 二戰時,一名日本將軍學中國古代屯田,帶14萬日軍在荒島種田養雞
    這種歷史現象在戰爭中就體現得尤其明顯,中國東漢末年就有曹操的屯田模式,而二戰時期日本人甚至發明了以戰養戰,都是利用現成的生產力解決問題。日本在二戰期間以戰養戰主要原因還是因為戰線太長,特別是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雖然在太平洋戰場上,日本並沒有太好的進展,即便他們偷襲了珍珠港。美軍強大的實力迫使日本不得不採用極端的方式應對,比如自殺式襲擊。
  • 二戰時期死在中國戰場上的6名日本大將,實在是罪有應得!
    後來日本的軍國主義勢力越來越強大,並主導了日本的走向,最終與德國和義大利一起走向了瘋狂的瓜分世界的道路,而在日本對外擴張侵略的道路上,受傷最嚴重的就是中國了。整個二戰時期,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餘萬人,5萬多億美元付諸東流。
  • 二戰傳奇步槍,常能把機槍打到啞火,但為何在戰後被中國軍隊嫌棄?
    曾有人說,因為它的出現,美軍一個班的火力便頂得上日軍兩個班;更有甚者,說只需四把加蘭德,便能讓日軍歪把子啞火。那麼,M1加蘭德步槍為何能有如此神話? 首先,M1加蘭德步槍屬於半自動步槍,它的誕生,是源於美軍對單兵作戰能力的不斷追求。
  • 蘇聯二戰傷亡4600萬超過中國,並非德軍比日軍兇殘,另有三大原因
    二戰蘇聯軍民傷亡巨大的最主要原因,其實是由於工業水平的差距,造成蘇德戰爭的實際規模遠遠大於我們的抗日戰爭。在整個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最多時投入兵力是500餘萬(含八路軍和新四軍的部隊,以1944年為基準),另有民兵和地方武裝200萬人,亦即中方武裝人員峰值為700餘萬。而日軍最多時在關內外一共投入200多萬兵力,同時還有100多萬可恥的偽軍,兵力峰值為300餘萬。雙方加一起也就是1000萬人的規模,是蘇德戰場峰值的一半,就不要說重型武器的數量了,這就是差距。
  • 二戰中日軍的軍曹是什麼級別,能指揮多少人呢?
    在各種講述八路軍敵後抗日遊擊戰爭的影視劇中,我們經常能看到,遍布敵佔區的日本據點,通常是數十名鬼子配上幾倍於鬼子的偽軍駐守一個據點。一般的日軍據點,甚至不過十來個鬼子和幾十名偽軍士兵,而這個據點的首領,也經常是由日軍的曹長或軍曹擔任,也就是被偽軍漢奸們稱之為「太君」的日軍。
  • 二戰時日本最悲催的大將,本是陸軍三巨頭之一,被俘待遇如同小兵
    二戰時期,日本陸軍中有三個最高職位,它們分別是:陸軍大臣、參謀總長和教育總監,統稱為「陸軍三巨頭」。在整個二戰時期,擔任過這三個職務的日本高級將領寥寥無幾,但有一個人卻十分特殊,他擔任教育總監的時間是所有將領中最長的,整整有五年之久,但隨著東條英機的下臺,他也隨即遭人取代,打發去了「偽滿洲國」。後來戰爭結束,他被蘇軍俘虜,隨即被押往蘇聯,此人就是末任關東軍總司令——山田乙三。山田乙三,日本長野縣人,早年曾先後畢業於陸軍士官學校和陸軍大學,參加過日俄戰爭。
  • 二戰日軍唯一成建制投降,指揮官流淚對天皇謝罪,日軍高層不承認
    我們也都知道,在二戰時期的日本士兵受軍國主義洗腦非常嚴重,在他們的認知裡,戰死沙場是為天皇效忠,所以還是很少會見到日本士兵投降的場景。即便是投降了的日本兵,回到國內還會遭到同族的排斥,即便如此,日軍高層還是將這些事情隱藏了起來,不讓世界知道。
  • 叫囂一億玉碎計劃,號稱有700餘萬軍隊的日軍,為何「乖乖」投降
    但也有人提出疑問:當時的日本還有700餘萬軍隊,為什麼會選擇「乖乖」投降?原因一:連14歲小孩都拉上了戰場,再打下去,他們就沒人了!看日本的國土面積以及抗戰進行的時間,就不難看出,這場持久戰打到最後,日本可以說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家底幾乎已經被掏空了。
  • 抗戰時中國有好幾億人口,為何軍隊卻只有幾百萬
    不過雖然兩國都在拼命的爆兵,但中國軍隊數量始終維持在400-500萬,巔峰時期也不過540萬,而日本軍隊數量卻高達700多萬,軍隊數量遠遠超過中國。很多人不禁感到奇怪,抗戰時中國有好幾億人口,為何軍隊只有幾百萬,還沒有7000多萬人口的日本多?第一,中國雖然人口數量多,但幾乎全是樸實的農民。他們既沒有受過文化教育,也沒有受過嚴格的軍事訓練,所以合格的高素質兵員數量遠沒有日本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