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傢伙是逃過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審判的重大戰犯之一,正式官稱是「東久邇宮稔彥王」,陸軍大將,也是裕仁的叔父外加親家。從他的從軍經歷中,便可以深刻了解當年日本皇族的狡猾:既是侵略戰爭的的發起者和決策者,又不想承擔戰敗的政治責任,因為東久邇稔彥戰爭期間的兩次重要職務提名,均被裕仁否決,反而在日本投降後,很快就出任負責收拾殘局的首相。
東久邇宮在1938年武漢會戰期間,就已經接替西尾壽造,由師團長、軍事參議官轉任第二軍司令官,率部從長江北岸的大別山北麓進攻(南麓是第11軍所屬的第6師團),該軍下轄第10師團、第13師團、第16師團等精銳部隊。我們知道的筱冢義男(第10師團長,後升第一軍司令官)、荻州立兵(第13師團長,後升第六軍司令官)那會都是他的部下,正是由於該軍最後擊破胡宗南的信陽防線,從江北迫近武漢,中國軍隊才被迫棄城。
不過裕仁對於皇族將領在侵略戰場統兵這個情況,始終心裡惴惴,他既需要保持對軍隊絕對「統率權」,又不希望皇族將領手上沾血將來引禍上身。尤其是南京大屠殺事件發生後,國際輿論一片聲討,因此朝香宮鳩彥王(南京大屠殺元兇)和東久邇宮稔彥王紛紛調回國內,後者被任命是本土防衛軍總司令,軍權仍然很重,但是性質已經完全不同。
1941年日本決定挑起太平洋戰爭時,首相近衛有點畏縮,提出了內閣總辭職,此時若干重臣推舉東久邇宮稔彥王出任首相,遭到裕仁的第一次否決,最終選擇了「楞頭青」陸軍大臣東條英機。你得承認,裕仁在這一層上的考慮是非常有「先見之明」的,如果日美開戰期間是東久邇宮擔任首相,戰後美國人饒不了他,自然也會牽連到日本皇室甚至裕仁本人。
太平洋戰爭形勢不妙以後,東久邇宮乾脆被雪藏起來,只擔任軍事參議官的虛職(朝香宮鳩彥王也是如此),所以後來日本人叫囂「本土決戰」組建第一、第二總軍的時候,也只是任命了昭和軍閥畑俊六、杉山元等大將為軍事主官,再不讓皇族將領頂在前臺。1944年畑俊六奉調回國時,日本軍部又有意提名東久邇宮出任「中國派遣軍總司令」。
裕仁第二次否決了這個提案,改以第六方面軍司令官岡村寧次接任,原因很簡單,戰爭順風順水的時候都已經決定不讓皇族將領站臺,這都江河日下了再如此行事豈非腦子進水?於是東久邇宮繼續坐著冷板凳,但是這幫傢伙雖然躲在幕後,權力和能量還是很大的,東條英機就是被朝香宮鳩彥王等人轟下臺的,這就是當時日本政治的特殊性。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鈴木內閣總辭職,那麼由誰來出面收拾殘局就成了大問題,內大臣木戶等人最終提名了東久邇宮,一方面,是當時日本陸海軍內部很不穩定,必須有資深將領來約束,免得再出亂子,所以東久邇宮作為陸軍大將比較合適;另外一方面,政府的後續事宜關乎到裕仁的身家性命,也必須由可靠的人選來辦差,於是東久邇宮成為了日本歷史上第一位皇族首相。
新首相的最大難題就是命令全體日軍放下武器投降,如果出現兵變或者武裝抵抗美軍的事件發生,那麻煩就大了,因此作為皇族、裕仁叔父的東久邇宮確實是合適的人選,畢竟他代表著日本皇室。
題目其實是泛指,日本陸海軍總兵力在1945年8月並沒有700萬人,之前曾有專文介紹,當時陸軍兵力還有530萬左右,而海軍大約還剩130萬人左右,其中海軍大部分是沒有武裝的,因為他們的軍艦大都趴在了海底。
至於日本陸軍,關東軍已經被蘇軍徹底擊敗,死傷8萬餘被俘50多萬,根本用不著東久邇宮摻合就全軍覆滅了,在太平洋戰場上不少島上的日軍如果再不投降,就得因為美軍的海空封鎖而餓死,所以放下武器是唯一的出路。東久邇宮需要解決的,就是本土的240萬陸軍和中國戰場上企圖垂死掙扎的日軍,總數應該在350萬人左右,同時為了模糊裕仁的戰爭責任,東久邇宮內閣把所謂「一億玉碎」口號也改成了什麼總懺悔。
東久邇宮內閣確實控制住了亂糟遭的日本陸軍,並且「迎接」了美軍進駐日本,當麥克阿瑟飛到東京前往市區時,道路兩側都是背向而立全副武裝的日本兵,老麥當時心裡也是沒啥底,但是顯然,日本人變得恭順起來。
這就是裕仁和東久邇宮內閣追求的效果:凡事配合美國人,從而換取美國在戰後不追究他們的責任,歷史已經告訴我們,他們確實做到了,殊為遺憾。
麥克阿瑟接見裕仁以後,有一張普遍都知道的照片,而東久邇宮為了維護裕仁的神秘和權威,禁止照片公開,終於惹毛了美國人,不得不於1945年10月5日宣布內閣總辭職,成為在位時間最短的首相,僅僅54天。1947年被剝奪皇籍,名字恢復為東久邇稔彥,1990年才掛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