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狩四年(前119年),漢武帝命令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各率領五萬騎兵分別於定襄、代郡出發,取得了第三次大舉徵討匈奴的勝利,匈奴因此遁逃邊塞,而沙漠以南再無匈奴王庭。於是移民七十萬口,以加強北方邊防。東起朔方,西至令居(今永登縣)的地區內,設團官,供給移民牛犁谷種,變牧場為農業區。
就在這一年,有一位年輕人全家移民令居。他早先當騎兵,後因他是六郡良家子弟當中擅長騎馬射箭的人,於是補入羽林軍。
天漢二年(前99年),他以假司馬(代理司馬)的身份跟隨貳師將軍李廣利攻打匈奴,被匈奴大軍重重包圍。漢軍斷糧好幾天,死傷的人很多,他與一百多名壯士突破重圍,李廣利帶領士兵跟隨其後,才得以解圍。在這次戰鬥中,他全身受傷二十多處,李廣利把情況上奏給漢武帝,漢武帝將他召到自己的行宮,親自察看他的傷情,感嘆不已。隨即任命他為中郎,後又提升為車騎將軍長史。
這個人叫趙充國。
說到漢朝名將,人們多數會想到衛青、霍去病、李廣等等,知道趙充國的人並不多。趙充國名氣不大,但做卻件件是大事,他70多歲出徵平定羌人叛亂,三次違抗皇帝拒不出兵,86歲壽終正寢。特別是三次違抗皇命後居然還能安然無恙,這在當時以「皇命為天」的封建時代,可以說是奇蹟了。
趙充國生活在隴西上邽(今甘肅天水)人,後移居令居,熟悉匈奴和氐羌的習性。因此才有了天漢二年跟隨李廣利出徵的機會。
本始年間(前73年-前70年),趙充國擔任蒲類將軍,帶領三萬多騎兵,從酒泉出兵徵討匈奴。由於烏孫先期而至,漢軍後發,沒能趕上圍殲匈奴的計劃,於是他帶兵出塞一千八百多裡,西去候山,殺死匈奴數百人,俘虜牲畜七千多頭。
元康三年(前63年),先零向匈奴借兵,準備攻打鄯善、敦煌,以斷絕漢朝與西域各國來往的通道。神爵元年(前61年)趙充國向漢宣帝毛遂自薦,以七十多歲的高齡領兵出徵。他到達邊境後,勒令修築堅固工事,但始終堅守不出,因為他得到消息:羌族內部首領意見有分歧,他們的戰事堅持不了多久。
漢宣帝聽取酒泉太守辛武賢上奏認為應該先圍攻羌族其他部落再進攻羌族,趙充國認為辛武賢的計策不妥,他認為匈奴與羌族必有預謀,想佔據張掖、酒泉來斷絕漢朝與西域的交通,因此這兩郡的士兵不可調動。而且,先零部落是首為反叛者,而其他部落是被迫脅從,最好是不要計較脅從的部落,而是應該嚴懲先零部落這個主謀。
漢宣帝和大臣們不聽,執意要趙充國出兵,趙充國認為「將任兵在外,便宜有守,以安國家」,於是一面上書請罪,一面論述戰爭的利害得失,以及自己不出兵的理由。漢宣帝很快回復並採納了趙充國的計劃。
這年秋天,趙充國生病,漢宣帝又下令讓他儘快出兵。趙充國的兒子中郎將趙卬派人勸告趙充國,但趙充國仍然堅持已見,並呈上請求屯田的奏章。漢宣帝肯定了他的計策。但由於辛武賢、許延壽多次建議出擊,漢宣帝於是採取折中之法,一邊詔令辛武賢、許延壽與趙卬等出擊,而趙充國不出兵,結果是:出兵一方殺降兵八千多人,趙充國未出兵得了投降的士兵五千多人。漢宣帝對這個結果挺滿意,於是又詔令罷兵,只留下趙充國負責屯田。
神爵二年(前60年)五月,趙充國上書羌眾傷亡及投降者甚多,力量削弱,請求撤回屯兵部隊。得到允準後,趙充國振軍還朝。
在這次出徵中,趙充國幾乎不費一兵一卒便使得羌族的進攻不攻自破,原因在於羌族部落由於本身的天氣、環境原因,肯定沒有充足的糧草,這一次大舉進攻,糧草肯定十分緊張,而且,羌族內部首領眾多,各有打算,如同散沙一盤,根本不足為懼,漢軍只要堅守城池,羌族便無力為繼。
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以往每一次發動戰爭,無論輸贏,將士的折損不計其數,而為了滿足軍隊的日常消耗,甚至舉傾國之力收集糧食,對百姓造成很大的負擔。但是趙充國卻以屯田為策略,幾乎達到了自給自足的程度,無論對國家還是對百姓來說,都是樂聞喜見的。
值得一提的是,「百聞不如一見」、「差之毫厘,失之千裡」的典故也是出自於趙充國之口,而且也是與這次出徵有關。
趙充國晚年請求退休,返回家中,但朝廷如果議論"四夷"問題時,常常邀請他參與軍事謀劃,向他請教良策。甘露二年(前52年),趙充國去世,終年八十六歲,他是西漢為數不多的以此高齡且能壽終正寢的武將。
雖說趙充國的名氣不如西漢其他名將,但是趙充國的功績是值得肯定的。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西漢中興之主漢宣帝劉詢因匈奴歸降大漢,回憶往昔輔佐有功之臣,於是令人畫十一名功臣圖像於麒麟閣以示紀念和表揚,趙充國亦是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這就是對他的功勞和地位的最直接的肯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