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平安夜》(Silent Night)在奧地利一所教堂內首次演奏以來,今年12月24日已經是這首著名的聖誕頌歌誕生200周年紀念日了。
雖然這首聖誕頌歌的歌詞是由一位名叫約瑟夫·弗朗茨·莫爾(Joseph Franz Mohr)的天主教神父於1816年所創作的,但直到兩年後,也就是1818年,才由一位名叫弗朗茨·克薩維·克虜伯(Franz Xaver Gruber)的人譜曲。
從那時起,《平安夜》已經被翻譯為數百種語言,並為無數的合唱團以及很多著名的音樂家所演唱,比如史蒂薇・尼克斯(Stevie Nicks)、誘惑合唱團(The Temptations)、希洛格林(CeeLo Green)和貓王(Elvis Presley)。
以下就是有關這首聖誕頌歌的五個有趣事實,包括作者的創作起源,在美國的首次演出,以及何時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1. 約瑟夫·弗朗茨·莫爾
《平安夜》的歌詞由一位名叫約瑟夫·弗朗茨·莫爾的奧地利天主教神父所創作。1816年,他在擔任助理牧師時寫就了這首六行詩。
在靠近薩爾茨堡的歐本多夫(德語:Oberndorf bei Salzburg)居住期間,莫爾與當地一位音樂教師弗朗茨·克薩維·克虜伯成為好友。1818年,克虜伯為《平安夜》譜寫了曲子。
但莫爾其實是一位私生子。成為神父之前,他一直都處於貧窮之中。儘管《平安夜》最終大獲成功,但莫爾還是不免死於貧寒。在他的住宅裡,只存有他的一把吉他。
2. 首次演出
1818年的聖誕節前夕,在聖尼古拉教堂(St. Nikola Church)中首次演出了《平安夜》。據悉,聖尼古拉教堂只是歐本多夫的一個小教堂。來這座教堂由於洪水被毀。後人重建它,改名為「平安夜紀念小教堂」,旁邊還有一座紀念館
傳統說法認為,當時教堂的管風琴需要修理,因此先用吉他作為《平安夜》首次演出的伴奏樂器。
1854年,克虜伯在著作《聖誕頌歌<平安夜>起源的真實描述》(Authentic Account of the Origin of the Christmas Carol, 'SilentNight, Holy Night!')中,詳細描述了這首歌的歷史,稱這首歌在首次演出時,獲得了當時教會敬拜者們的「普遍好評」。
3. 《平安夜》在美國的首次演出是在1839年
《平安夜》在奧地利阿爾卑斯山地區首次亮相21年之後,萊爾家庭合唱團(Rainer Family Singers)受邀訪問美國,並把這首歌帶到了美國。
萊爾家庭合唱團在紐約市三一教堂(Trinity Church in New York City)的墓地中演唱了《平安夜》,這次演出也被認為是這首聖誕頌歌在美國的第一次演出。
《平安夜》協會(Silent Night Association)解釋稱:「1839年11月至1840年1月,萊爾家庭合唱團將紐約變成他們的大本營,以便學習英語和安排下一個階段的巡演。」
4. 中國版《平安夜》:《聖夜靜》
《平安夜》不僅被廣為演奏和翻譯,而且還激發了聖誕節期間其他聖歌的創作。
南方衛理公會大學帕金斯神學院(Perkins School of Theology at Southern Methodist University)教會音樂學著名教授C.麥可·漢文(C. Michael Hawn)記錄了這麼一個範例,即中國牧師朱味腴(Wei-yuZhu)和吳敬人(Jing-ren Wu)於1921年創作的《聖夜靜》(Sheng ye jing)。
漢文寫道:「值得一提的是,這首中文讚美詩使用了五聲音階。歌詞『聖夜清,聖夜靜』與奧地利版本有著屬靈上的相似,於是這個曲目也被戲稱為中國版的《平安夜》。」
「莫爾的歌詞似乎激發了這兩位中國詩人的靈感。事實上,這兩首讚美詩都有著幾段相同的主題和圖像。」
5. 榮登世界遺產名錄
2011年,即《平安夜》誕生近200年後,聯合國教育、科學與文化組織(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將《平安夜》登入到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之中。
2011年3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奧地利分部的負責人瑪利亞·瓦爾徹(Maria Walcher)在新聞發布會上稱:由於《平安夜》對「維持文化多樣性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該頌歌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瓦爾徹表示:「在世界範圍內,這首歌被認為表達了阿爾卑斯地區聖誕節的精髓。因此,它具有明確的認知基礎。」
「對於很多人而言,這首歌代表了聖誕頌歌的精髓。各式各樣的社區教會都有歌唱和演奏,伴隨著合唱團和音樂團體的傳唱,從一代人的幼兒園到學校,再到下一代人的幼兒園到學校,這首歌在世界範圍內傳播著基督降生的聖誕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