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12月24日是聖誕前夕,稱為聖誕夜,也稱為平安夜。聖誕之夜除了親人團聚,共進一頓豐盛的晚餐,共敘天倫之樂,還有一個在基督教堂中舉行的重大活動,那就是聖誕彌撒。
聖誕彌撒一般舉行兩次。第一次在晚上21:00-22:00左右,這是對教眾舉行;第二次是子夜時分的大彌撒,大約在23:30開始,這是聖誕夜中最重要的彌撒。子夜大彌撒在午夜結束,此時,正好是聖誕節的來臨,伴隨著教堂的鐘聲,敲響了對世界的寬恕、祝福、歡樂和幸福。
做彌撒時唱的頌歌中有一首歌曲,這首歌曲大家都能耳熟能詳,它就是《平安夜》。這首膾炙人口的歌曲曲子動聽,歌詞優美,充滿了一種屬天性的安寧。
《平安夜》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奧地利靠阿爾卑斯山的地區,出了不少的鄉村詩人,他們大部分愛好音樂、信仰耶穌。每到聖誕節,在這崇山峻岭的一些小鎮和鄉村裡,許多歌唱世家的男女,像中古世紀的吟遊詩人,不斷的把聖誕歌的詞句和樂曲,加以改進或創新。幾個人聚在火爐邊,就能當場作出新的聖誕歌,成了後來聖誕歌的寶藏。其中的一首就是世界最出名的聖誕歌《平安夜》。據說這首聖誕歌,由牧若瑟神父撰詞,方濟葛魯伯作曲,漸漸的流傳到奧地利各地,再傳到了德國。一八三九年,這首聖誕歌傳進了美國,不到幾年功夫,就普遍得到人民的喜愛。
另一種說法就比較有意思,1818年12月23日晚上,在奧地利薩爾札赫河畔的奧本村裡,有一隻老鼠大膽地溜進村裡古老的聖尼哥拉斯教堂風琴樓廂裡。這隻饑寒交迫的小東西東跑西竄,到處咬噬,把鼓風的皮封箱咬壞了。翌日清晨,弗蘭茲-格魯伯來到教堂,發現鼓風的皮封箱壞了,無法彈奏,心急如焚。這時他的好朋友約瑟夫-莫爾來了,拿出來一首短詩,想讓他作為歌詞湊合頂用一下。」格魯伯拿起莫爾所寫的詩讀了頭幾段,頓時覺得這首詩抓住了他的心。他回到家,面對牆上掛著的十字架,終於譜寫稱了完整的歌曲。 聖誕夜,教堂裡點燃的幾百支燭光,莫爾和格魯伯提著他們的吉他,隨著十二名男女兒童走上聖壇前時,撥響了琴弦。接著莫爾神父的男高音和格魯伯先生的男低音,便和諧地共鳴著響徹那古老的教堂。 於是,流傳久遠的聖誕讚美詩便這樣首次被人們唱出來了。從此,《平安夜》作為民間音樂,從奧地利傳到了德國。它越過國界,隨著德國移民遠涉重洋,傳播各地。
正是因為一隻老鼠咬破管風琴,導致了一曲膾炙人口的聖誕讚美詩的誕生。它就是《平安夜》。不管在哪裡、如何歡度平安夜,需要記住的是,《平安夜》見證了世界人民渴望和平的心願,在平安夜要感恩你們的父母親。平安夜,最高興的就是商家和蘋果商了吧。
文中使用圖片均來自網際網路,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