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田思奇
1818年聖誕前夕,年輕的天主教牧師約瑟夫·摩爾邀請他的朋友,教師兼音樂家格魯伯為他兩年前寫下的一首小詩譜曲。當晚,在奧地利薩爾茲堡附近的一座小鎮上,這首名為《平安夜》的(Silient Night)的歌曲迎來了它的全球首秀。
兩百年來,《平安夜》已經從德語被翻譯成300多種不同的語言版本,並於2011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聖誕節必不可少的經典頌歌之一。
Stille Nacht, heilige Nacht(寂靜的夜,神聖的夜)
Alles schläft, einsam wacht(萬物已入眠,孤獨地守護著)
在1914年一戰剛爆發後不久,前線戰壕中的盟軍和德國士兵也放下步槍和頭盔,在聖誕節前唱起《平安夜》等頌歌。事實上,這首歌的誕生歷程也和戰爭與和平存在聯繫。
1818年前後,奧地利小鎮奧伯恩多夫的日子並不算好過。拿破崙戰爭剛剛結束不久,歐洲又在1816年經歷了「無夏之年」——受印尼火山爆發影響,北半球夏季出現罕見低溫,農業生產遭受重創。奧伯恩多夫的經濟支柱是鹽業,許多人在薩爾扎河上運營鹽駁船。
牧師摩爾在這期間創作《平安夜》的靈感來源至今仍是未知數。不過「《平安夜》協會」主席麥可·紐瑞特推測,靈感可能來自拿破崙戰爭之後對持續和平的渴望。
那年的聖誕前夜,摩爾和音樂家格魯伯在奧伯恩多夫的聖尼古拉斯教堂演奏了《平安夜》,據美國佛羅裡達州立大學音樂學院音樂學助理教授莎拉·艾爾利(Sarah Eyerly)推測,當晚的聽眾大多是船長或船員。
奧伯恩多夫的《平安夜》紀念教堂。來源:視覺中國艾爾利對《華盛頓郵報》介紹說,摩爾自己就是一位有天賦的小提琴家和吉他手,但他仍然選擇讓自己的朋友格魯伯譜曲。後者選擇了在17至18世紀一種很流行的義大利曲風「Siciliana」,特色是模仿水的聲音,和威尼斯的貢多拉以及義大利漁民有關。也就是說,《平安夜》的曲調和當地人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
而對於《平安夜》能在全球流傳至今的原因,艾爾利指出:「當人們在壓力很大的時候創作歌曲時,這些曲子裡就會有一些非常人性化的內容,能夠在特定的地理位置、文化或時間之外繼續引發共鳴。」
據美國媒體Daily Beast介紹,為格魯伯維護手風琴的卡爾·莫拉赫聽到《平安夜》後將它帶到了齊勒塔爾(Zillertal),一個供旅行音樂家歇腳的地方。其中又有兩組音樂家家庭聽到這首曲子後十分吃驚,於是決定在接下來一年的演奏中都加上它。
於是這首歌很快就傳遍整個歐洲,並在1839年聖誕節時首次在美國演出,地點是紐約華爾街的三一教堂。1850年代,三一教堂主教約翰·弗裡曼·楊(John Freeman Young)將《平安夜》的一部分翻譯成英文,包括流傳最廣的第一段:
Silent night, holy night (寂靜之夜,神聖之夜)
All is calm, all is bright (真寧靜,真明亮)
Round yon virgin mother and child (聖光環繞聖母聖嬰)
Holy infant, so tender and mild (聖潔嬰兒純真可愛)
Sleep in heavenly peace (盡享天賜安眠)
Sleep in heavenly peace (盡享天賜安眠)
除了頌歌之外,莫爾的吉他也流傳至今。《平安夜》協會資料顯示,它曾經被掛在一家小酒館裡,後來在二戰期間被放入鹽礦保存。1960年代,它連同一份早期手稿一起被帶到美國。目前,這把吉他被陳列在奧地利的「平安夜博物館」,位於奧伯恩多夫以南20英裡處的薩爾扎河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