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家族後人今又何在?孫科流亡美國,蔣介石為何不聞不問?

2020-12-15 騰訊網

1949年12月10日,隨著蔣介石從成都乘飛機逃亡臺灣,「國民政府」也從大陸徹底消亡。

孫科雖然辭去了「國民政府」行政院長職務,但他一直是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1949年7月改為「中央非常委員會」)常務委員。蔣介石不但沒有通知在香港的孫科去臺灣,還一再阻撓他赴臺。1950年3月1日,蔣介石在臺北復任「總統」。此後,社會上又風傳孫科將赴臺灣出任「副總統」。但很快,臺灣的報紙就出現了大量攻擊孫科的報導,有關方面對他來臺更是竭力防範。孫科意欲申請赴美國,但臺灣當局又以種種理由不給他發放護照,無奈只得留在香港。直到這年秋天,孫科才得以攜夫人陳淑英經印度、希臘赴法國居住。兩年後,孫科夫婦遷居美國,和在那裡的子女團聚。孫科一家的「漂泊」生活一直持續到1965年回臺灣。

孫中山與臺灣的淵源

孫科雖然被拒在臺島之外十幾年,但孫家卻與臺灣有著頗深的淵源。這還要從孫中山說起。

從推動革命開始,孫中山就有從日本手中收復臺灣的決心和意志。1894年興中會成立時,孫中山就在成立《宣言》等重要文獻中表露出「戰敗賠款、割地求和是恥辱」的思想,並決心「恢復中華、收復失地」。

孫中山還是最早將「收復臺灣」付諸實際行動的人。1899年冬,他在日本東京從事革命活動時,曾手繪一些中國《形勢地圖》,將被清政府割讓給日本的臺灣領土塗上顏色,以便「讓閱讀者觸目驚心,永誌不忘」。

此後,孫中山3次到臺灣,從事革命活動。

1900年9月25日,孫中山獨自一人從日本奔赴臺灣,在臺北設立指揮所,指揮了惠州起義。第二次到臺灣是1 913年8月,孫中山住在臺北一家叫「梅屋敷」的旅館裡(這裡現已改建為臺北市國父史跡紀念館,是唯一保存至今的孫中山赴台歷史遺址)。他在此接見了一些在臺的老同盟會會員,向他們了解情況,徵詢意見。當時,孫中山還給「梅屋敷」旅館的主人題寫了「博愛」二字。孫中山第三次赴臺是在「第一次護法運動」失敗的1918年6月,但由於臺灣日本殖民當局的極力阻撓,他只在臺北住了一宿,次日即離開了臺灣。

孫中山3次赴臺,留下了永不磨滅的足跡。臺灣方面還有文獻指出,孫中山直到去世前,都念念不忘要撤除日本與中國所籤訂的所有不平等條約,給臺灣實行自治的權力……

正是由於這些,「國父」孫中山得以在臺灣深入人心,並受到尊崇。

如今,「孫中山」在臺灣是無所不在。臺灣流通最廣的新臺幣100元鈔票上,印的就是孫中山的肖像。在臺灣許多地方,「孫中山」甚至就是錢的代名詞,像選舉時就常有人說「選舉沒師傅,有『孫中山』就會贏」;大家還常說「口袋中『孫中山』多不多?」此外,臺灣所有的政府機構、學校、公共場所,也都有孫中山的塑像或畫像;所有政府人員、民意代表在宣誓就職時,也必須要「面對國父遺像宣誓」;政府機構舉行重大會議時,還要「宣讀國父遺囑」……孫中山在臺灣已經成了一種精神信仰與圖騰。

孫科窮困潦倒回臺灣

孫中山雖然在臺灣受到尊崇,但其光環卻無法照到他的後人。

孫科在「流亡」美國期間,臺灣的蔣介石一直對其不聞不問。國民黨駐美外交機構與孫科也無任何往來。偶爾前去探訪的,也是孫科在大陸時代的故友。1961年,陳誠以臺灣「副總統」身份訪美,也沒有專程前往探訪孫科,只給他打個電話而已。

在美初期,孫科和家人的生活還算過得去。他們夫婦一直和次子孫治強一起生活,由於沒有固定收入,只能依靠兒女的小額接濟過日子,所以生活越來越清苦。後來,為了節省開支,孫家省吃儉用,一切自己動手,還自己種菜。當時有人曾這樣描述他們的生活:全家人分工負擔清潔及其他工作,孫科負責各室內的衛生,包括衛生間,每天用吸塵器打掃;夫人陳淑英負責烹飪和廚房的清潔工作;兒子孫治強負責搬運重物品、清理戶外;兒媳則負責照顧孩子及瑣碎的家務事。

有人解釋說,孫科寧願自己拼鬥過生活,也不尋求蔣介石的幫助。當時的一家華文媒體曾報導稱,「一幢簡陋的平房,沒有地毯,沒有僕人,凡事自己動手,曾經是叱吒風雲的人物,而今卻能自甘淡泊,然而他的精神生活卻非常富足,他的家中,到處都是書籍。」

其實真正了解孫科的人知道,他內心是很悽苦的。不僅生活上拮据,隨著年齡的增長,那種「漂泊感」也在與日俱增。

大陸方面則一直惦記著孫科。孫科在香港時,中共方面就曾通過相關人士與他聯絡,歡迎他回大陸。但孫科對中共及其領導的革命懷有很深的成見和對抗情緒,拒絕了邀請。1956年3月,周恩來總理在北京會見英國客人馬坤時,請這位與孫科有數十年私交的人代向他致意。周恩來說,我們不能讓孫中山先生的兒子長期流亡國外,中國政府仍然歡迎孫科先生返國。這次,孫科仍表現出一種「倦於政治」的姿態,對周恩來的口信沒有作出回應。

到了上世紀60年代,孫科的一些「知心」故舊開始為他回臺多方活動。1962年10月,臺灣當局「立委」劉崇齡向「行政院」提出質詢,要求當局主動邀請孫科返臺。「行政院」在請示蔣介石後回覆說:「政府非常歡迎哲生(孫科)先生回國。」

1964年,由臺灣出資,在美成立了「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並推舉孫科任董事長。此後,孫科與臺灣官方機構才重新建起了聯繫。1965年10月29日,孫科搭機從美返臺,在臺北松山機場受到蔣經國及2000餘人的歡迎,場面之盛令孫科潸然淚下。

按說,曾經擔任行政院長等高級職務的孫科,應該得到蔣介石的重用或「補償」。但事實並非如此。回國後,他先是擔任「總統府」高級諮議這一虛職,後才有機會擔任一段不長時間的考試院院長。1967年,孫科出任東吳大學董事長,直到1973年9月13日在臺北病逝。

孫家第三代的「告別」

與孫科夫婦一同回臺灣的,還有他的兩個兒子孫治平和孫治強。但他們在臺灣的境遇與其父相比,更是「每況愈下」。

兄弟兩個都是孫科在美國加州大學留學期間出生的。孫治平出生於1913年11月16日。當時因民國剛創建,百廢待舉,孫中山殷切期望國治民安、天下太平,就給長孫起名「治平」。1915年1月27日,孫治強出生。孫中山又有感於治國之道要先求平安、再求強盛,所以給次孫起名「治強」。

孫治平和孫治強自幼備受世人關注,他倆雖然沒有經歷過其父那樣艱辛的童年,但卻與其父一樣,受到中西文化薰陶,學識都很豐富。孫中山逝世後,國民黨元老吳稚暉認為北京讀書環境好,就在北京創辦「海外補習學校」,遴選革命元勳的子女,到那裡補習後送到海外讀書。孫治平兄弟及蔣經國等都曾在那裡讀書。開始,兄弟倆聽不懂普通話,給學習帶來很多困難。好在二人聰慧,學習又用功,很快就克服了語言障礙,適應了學習環境。抗戰前,孫治平就讀於上海聖約翰大學,孫治強則在南京金陵大學進修。後兄弟倆一起赴美深造,均獲美國加州大學政治經濟學碩士學位。國民黨從大陸逃往臺灣後,孫治平兄弟寓居美國。

孫治平返臺後,曾任國民黨中央委員、「總統府」國策顧問、臺灣電視公司副董事長、聯合發展企業公司董事長等職。孫治強在臺灣一直懷才不遇,得不到重用,僅擔任過「中央信託局」及臺北故宮博物院顧問等職。

到了晚年,孫治平和孫治強兄弟處境迥異,受到媒體關注。上世紀90年代末,臺灣《自立晚報》的一篇報導,以《孫中山之孫要在紀念館前設攤》為題,披露了孫治強「因經濟困難上書李登輝請求改善待遇」的窘況。澳門《新華澳門》報導說,孫治平看到政治前途無望,轉向精心理財,已擁有價值不菲的股票,生活過得比較寬裕。1980年,他轉往香港定居。

孫治平和孫治強的子女也都先後定居海外。最後孫家人只有孫治強獨居臺灣。由於經濟十分拮据,為了方便治病,孫治強曾長期在臺北榮民總醫院附近租屋居住。

孫治強在古稀之年曾於1992年和1993年兩次回大陸,不僅回故鄉翠亨村瞻仰祖父的故居,還遊覽了北京、上海、武漢、廣州等地。2001年夏,孫治強不顧年邁體弱,抱病赴美參加兒子孫國升的大學畢業典禮,不幸於7月4日因心臟病突發撒手異域,享年86歲。至此,臺灣再也沒有孫中山的後人。(來源:人民網-《環球人物》)

文章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責編;我們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僅供參考、交流之目的

相關焦點

  • 蔣介石是如何在廣東發跡並得到孫中山信任的?
    其實,他的發跡起家始於廣東,準確地說,離不開孫中山對他的「垂青」。本刊現發表《蔣介石在廣東發跡記》一文,讓廣大讀者了解蔣介石在大革命前後如何博取孫中山信任,竊取東徵、北伐和工農革命果實,一步一步爬上高位的。對於我們加深中共黨史研究,具有一定意義。 1906年蔣介石留學日本,結識陳其美,後經陳介紹,加入中國同盟會,認識孫中山,走上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革命道路。
  • 孫中山先生的後人都在哪裡?他們的現狀又是如何?
    孫婉則畢業於美國加州州立大學的文學系。 不幸的是,1913年3月,十九歲的孫娫患上了糖尿病,腎功能衰竭。後來她回澳門繼續治療。6月,孫娫病情加重。孫中山先生當時正準備第二次革命,聞訊後仍在6月2日趁南下布置起義準備工作之機,赴澳門探視不省人事的孫娫,守候在女兒的病床前。25日,病魔終於奪去了孫娫的生命。女兒的病逝,使奔走於革命的孫中山先生深感痛惜。
  • 蔣介石密令找孫中山肝臟,切片去向成謎
    長久以來,孫中山肝臟的去向一直是個謎,相關研究有的說被焚化了,有的說隨孫中山的遺體埋葬在中山陵;還有人說被孫中山之子孫科帶到了臺灣。具體狀況如何? 肝臟被保存宋慶齡都不知 南京中山陵園收藏的史料彙編記載:1925年1月26日,孫中山病情嚴重,入北平協和醫院動手術。
  • 夫妻講究生同衾死同穴,為何蔣介石卻不將父母合葬一處?
    在蔣介石的故鄉奉化溪口,蔣母王採玉的墓地是一個重要的景點,但是到過那裡的人都會有一個疑問,為何王採玉不與丈夫蔣肇聰同葬一穴呢?因為按照中國傳統的習慣,夫妻生同衾,死同穴。這既體現了夫妻生死恩愛,也表明後人對父母的孝敬。 蔣介石向來以孝子自居,對於這個問題他自己也從來不迴避。
  • 蔣緯國臨終前,為何宣稱「蔣經國也不是蔣介石兒子」?
    並且以回憶記錄、口述史的方式記載了往日的傷痛和蔣氏家族的多段秘史。 蔣介石二公子蔣緯國的身份至今仍然是個謎,他到底是不是蔣介石的兒子已隨著那些知情人的故去,成為永久的謎團。根據蘇勵民曾感慨地說,戴季陶的兒子戴安國病危住院的時候,蔣緯國曾請作為蔣緯國辦公室主任的他幫忙前去探視,他看到躺在病床上的戴安國的側面,跟蔣緯國的側臉幾乎一模一樣。
  • 孫中山是個怎樣的人 真實的孫中山是怎樣的
    孫中山是個怎樣的人    孫中山被尊稱為國父,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創建了中國國民黨等等。對於孫中山我們大家已經很熟了,那麼孫中山是一個怎樣的人呢?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毛澤東主席還不僅僅只是這樣簡略的評價一下孫中山先生,他還在延安舉行的孫中山紀念大會上,具體的指出孫中山的偉大之處。他認為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是十分厲害的,還可以隨著社會形勢的改變,而解釋出不一樣的意思。這一點可以看出孫中山先生是一個與時俱進的人。    鄧小平主席對孫中山的評價則說:「孫中山的研究問題還可以繼續搞,有益處。」鄧小平主要是肯定了孫中山先生的兩個功績。
  • 為何有人醜化孫中山
    為何有人醜化孫中山  餘世存(歷史作家)  拋開100年來革命黨人對孫中山的各種評價不論,當代人對孫的看法顯得極有意思。比如,嘲笑「孫大炮」只會忽悠空談,只會騙錢,只會擅權;嘲笑辛亥革命並非革命黨的功勞,立憲黨人也與有榮焉;更進一步,論證辛亥革命開啟了一個世紀的中國劫亂,革命不如改革,改革不如改良。越來越多的論者在津津樂道地數落孫中山的罪與錯,他的專制、蠻橫、好色……人們像發現了寶一樣。  孫中山其實跟胡適、魯迅,跟蔣介石、毛澤東等歷史人物一樣,在歷史的天平上經受著幾番左右搖晃,貶抑交替。
  • 孫中山為何被稱為"孫大炮" 早期革命黨人責其輕率
    孫中山急於利用這一時機行動,向人們宣告革命黨人的存在。1894年(光緒二十年)冬,他帶著鄧蔭南和孫眉等資助的6000餘元美金,匆匆歸國,籌備起義。興中會中的少數工人會員及歐美技師、將帥隨行。舟過日本橫濱,孫中山在船上向僑胞演講革命要義,為橫濱僑商陳清所聞,陳邀請孫上岸商談。孫中山因開船在即,交給興中會章程及討滿檄文一束,要他轉交當地僑商馮鏡如等。孫告訴陳,廣州不日起事,陳若有意參加,可到香港投效。
  • 孫中山58歲因病逝世,留下了4個子女,後來命運結局如何
    儘管她在各種風浪中都挺著孫中山,但最後他們還是於1915年離婚了,她在1952年病逝於澳門。陳粹芬被傳聞是孫中山的第二任妻子。1891年,年僅18歲的她就認識了孫中山,並且一直陪同他進行革命。孫中山在南洋進行革命理論宣傳和募捐時,都能夠見到她的身影。
  • 孫中山為什麼死後四年才下葬?宋慶齡說出了這個秘密
    但是孫中山先生死後,並沒有下葬,直到1929年才開始葬入南京紫金山的中山陵。大家注意時間,1925---1929,期間隔了四年時間,孫中山為什麼四年後才下葬? 孫中山四年後下葬竟然和蘇聯有關係?是的。孫中山死前遺願,死後不願入土,世人瞻仰。但孫中山死後,1925年的中國沒有技術保存孫中山的遺體,無奈就向蘇聯求助。當時蘇聯列寧去世後,蘇聯就把列寧的遺體保存在水晶棺裡,而且有了成功的經驗。當時,蘇聯也答應了免費為孫中山提供水晶棺。後來,蘇聯只給了水晶棺,卻沒有給防腐技術。等於說,蘇聯做好事眼看遺體不保,就又進行了防腐處理後用了美國的銅棺。
  • 蔣介石賴以起家的8個軍,軍長都是誰?後來結局如何
    第一軍 軍長何應欽第一軍為蔣介石的嫡系部隊,有兩萬多人。起初由他本人兼任軍長,後來轉為何應欽。第一軍的成立,標誌著黃埔系的初步形成,何應欽成功幫蔣擴充了實力,在北伐開始後一年間,把一個黃埔子弟為核心的第一軍擴展為擁兵近百萬、編制為四個軍團幾十個軍的第一集團軍,這是何應欽對蔣介石最大的貢獻。
  • 四大家族內訌:蔣介石棄車保帥「轟走」孔祥熙
    孔祥熙就讀教會學堂,參加基督教,以後到美國讀書。長大成人看到清朝腐敗落後,西方列強在中國橫行無忌,激發了民族愛國心,要到西方學習,報效祖國。靠教會幫助在美國讀書時,認識了孫中山,參加同盟會成為反清革命黨人。他還結識了在美讀書的宋藹齡,時宋任孫中山英文秘書,兩人相談,不久,宋藹齡與孔結婚。宋乃把其妹慶齡介紹給孫接替英文秘書職務,後宋慶齡成為孫夫人。孔祥熙也成為孫的革命幫手。
  • 孫中山為何出賣東三省給日本 孫中山為救國而賣國
    孫中山為何出賣東三省給日本 孫中山為救國而賣國導語:據與孫文有密切交往的內田良平說,從1905甚至更早時開始,孫就曾在遊說日本朝野人士時一再聲稱
  • 日本知名作家宮川東一:我也是30歲才知道,孫中山是我外祖父
    孫中山流亡日本 1897年孫中山從英國出發準備到越南繼續開展革命活動,由於受到清政府的的排擠與破壞,在輾轉抵達日本橫濱時,為了擺脫清政府的跟蹤,他到橫濱加賀町警署拜會警長,並表達希望得到日本政府的保護。 在由美國回來的途中他認識了一見如故的朋友宮崎滔天,兩人志趣相投,相見恨晚。
  • 日本知名作家宮川東一:我也是30歲才知道,孫中山先生是我外祖父
    在由美國回來的途中他認識了一見如故的朋友宮崎滔天,兩人志趣相投,相見恨晚。而且宮崎滔天對孫中山非常崇拜,一直勸他在日本多呆些日子,有日本政府的保護,有朋友的盛情邀約,孫中山便在日本留了下來。
  • 孫中山去世後為何有四口棺材?其中一口棺材裡為何還躺著梅蘭芳?
    孫中山留下遺言,希望自己死後能像列寧那樣,保存遺容供後人瞻仰。4月2日,孫中山靈柩移至香山碧雲寺暫厝,這是他的第一口棺材。 不久,孫中山的土豪連襟孔祥熙嫌這口棺材太小,認為跟領袖身份不相稱,於是換了一口更大的楠木棺材。此棺為橢圓形,前端略微呈方形,棺中有玻璃隔層,揭開棺蓋就可以瞻仰孫中山的遺容,被稱作「楠木玻璃棺」,這是孫中山的第二口棺材。
  • 借古喻今!孫中山國家資本主義設計師,民生主義究竟作何解釋?
    大家更多的知道孫中山是一名醫者,同時也是一個革命者,但是談及孫中山對於祖國建設的各種鋪排和理論,可能有一些人知之甚少,甚至充滿很多誤解。這種誤解也是來自於一個十分蔑視的外號,把孫中山稱為孫大炮。其實這一外號更多的是孫中山對於國家的各種發展和治理未能夠成為現實,甚至希望通過外資而在短期內達到國內發展建設目的的一種誤解。
  • 孫中山逝世後,國民黨的五大巨頭都是誰,結局都如何?
    一代偉人孫中山是哪一天仙逝的?有人可能說了,你要是問哪一年,我知道,1925年嘛。可你要是問具體哪一天,這我可記不住。非也。其實,孫中山的仙逝日期大家都知道,每年的植樹節那天嘛。
  • 回眸1900:孫中山的庚子首義
    作家高陽在小說《石破驚天孫中山》裡的描述,大抵準確:「(三洲田)群山環繞,形勢險要,東接海豐,南連寶安,東南瀕海,距香港一天的水路;西北通惠州,出東江,可以直達省城(廣州)。」需要更正的是,當時寶安還叫新安。1914年發現河南也有縣名新安,遂改稱寶安。清初遷海復界之際,客家來到三洲田建起村落,廖氏居多。那時,新安和歸善的兩縣交界一帶,官府不聞不問,治安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