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萬年!科學家模擬出迄今最詳細的宇宙模擬模型

2021-01-08 快科技

近日,據外媒報導,來自美國和德國的科學家團隊,創建了迄今為止最詳細的宇宙模擬模型,名為TNG50,該研究將會發布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刊》12月刊中。

報導中指出,TNG50模擬的時間跨度長達138億年,該模擬宇宙的直徑為2.3億光年,包含成千上萬個演化中的星系。該宇宙模型含有代表超大質量黑洞、暗物質、恆星和宇宙氣體的200億個粒子。

研究人員表示,這也是史上計算量最大的天體模擬,需要使用Hazel Hen超級計算機的16000個處理器核心連續運行超一年。這相當於一個單處理器耗費15000年的計算量,高質量和高解析度的圖像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宇宙內部的細節。

儘管研究人員已經通過這個模型取得了一些初步發現,但由於涉及的數據量過於龐大,距離完全剖析這個宇宙演進模型還需要更長的時間,研究團隊計劃公開 TNG50 的所有模擬數據,供世界各地的天文學家共同研究。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模擬100萬年後的人類!
    科學家模擬100萬年後的人類,看完難以置信!根據達爾文的進化論,人類最初由類人猿進化而成,演變成地球上最高智慧的生物,也是所有生物中進化最完整的一類。人類依靠著聰慧的頭腦以及靈活有力的雙手,創造出了嶄新的生活面貌。然而人類的進化卻是永無止境的,會隨著時間的推進逐漸發生細微改變,人類最終會演化成一個怎樣的物種?事實卻不得而知。
  • 科學家畫出模擬圖,一眼警醒人類!
    科學家畫出模擬圖,一眼警醒人類!宇宙中的眾多星體中,唯獨地球人類了解的不少,至少知道地球由七分海洋三分陸地構成。與其說它是一顆星球,不如說是一顆水球,被海洋覆蓋著。按理說,地球擁有豐富的水資源,可真正能用的淡水資源少之又少,絕大多數的海水需要通過加工過濾才能提煉出來,這一過程還是相當複雜的。對任何生物而言,水是必不可缺的一大資源。
  • 科學家在實驗室製造微型超新星激波:模擬粒子加速
    來源:新浪科技這張計算機模擬圖片顯示了在兩個相互遠離的激波中磁場的湍流結構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6月16日消息,在一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在實驗室裡創造了微型的超新星激波,希望解決一個困擾科學家已久的宇宙之謎。
  • 在TensorFlow 裡模擬宇宙!提升模擬計算速度,成本降低 1000 倍
    N體宇宙模擬簡單來說,N體模擬的方法是為了解釋宇宙演化中的非線性演化問題,科學家們提出的一套研究宇宙學的數值模擬方法。在宇宙學領域,N體模擬還原了宇宙是如何從誕生之初的大爆炸演變至今的。如果我們按照物質初始分布,將大量的粒子放置在一個盒子中,由於引力的牽引,粒子會不斷移動。而最終的粒子狀態,就是對浩瀚宇宙結構的再現。
  • 能模擬宇宙演化嗎?科學家給出答案
    我國也十分重視量子領域的發展,根據國內媒體報導,前段時間我國科學家潘建偉帶領團隊成功研發出我國最新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這臺量子計算機最大的特點就是能進行指數級運算,運算速度超過超級計算機。
  • 如果宇宙沒有暗物質呢?科學家通過模擬實現了神操作!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天文學家和宇宙學家普遍認為宇宙的大部分是由一個看不見的神秘物質(稱為暗物質)組成的。雖然科學家還沒有確定構成這個質量的候選粒子,但是通過一系列的間接測試和模擬已經表明暗物質很可能或者是肯定存在,才能使宇宙成為現在的樣子。
  • 科學家使用雷射 模擬了超新星爆炸產生的衝擊波
    這些強大的衝擊波將宇宙射線或高能粒子炸裂到宇宙中。這些波的作用幾乎就像粒子加速器一樣,將這些粒子推出的速度非常快,以至於它們接近光速。但是,科學家尚未完全了解衝擊波如何以及為何加速這些粒子。因此,為了更好地研究這些宇宙衝擊波,科學家將它們帶到了地球。而是研究人員創建了按比例縮小的超新星殘餘物。菲烏扎在聲明中說:「我們不是試圖在實驗室中製造超新星遺蹟,但我們可以在那裡了解更多有關天體物理震蕩的物理學知識,並驗證模型。」 Fiuza和他的同事們努力創造出快速,彌散的衝擊波,該衝擊波可以模仿超新星之後的衝擊。
  • 「宇宙大爆炸」模擬實驗:探索鏡像宇宙的奧秘
    這一實驗模擬了宇宙;宏偉複雜的天體被縮小為屏幕上平坦光滑的點。這些點以其最低複雜度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十分擁擠的區域,這與宇宙早期驚人的密集狀態很相似。模擬宇宙大爆炸呈現出的兩條不同路徑意味著兩個獨立的宇宙已經形成,它們彼此互為鏡像。該實驗本身就是為了更好地理解時間之箭。人們的生活為什麼只向一個方向發展,而不向另一個方向展開?事件發生後,人們才創造出和其有關的珍貴記憶,而並不是先有記憶然後見證事件的發生。
  • 宇宙全尺度暗暈什麼模樣?8個「放大鏡」接力模擬出清晰圖像
    新華社北京9月3日電(記者董瑞豐)我國科學家領銜的一支國際研究團隊採用一項全新的多重放大模擬技術,在當前標準宇宙學模型下,首次獲得了宇宙中全尺度暗暈內部結構的清晰圖像。研究成果2日由國際知名期刊《自然》在線發表。
  • 宇宙究竟是在大爆炸還是大反彈?計算機模擬解開宇宙之謎……
    浩瀚的宇宙是神秘而又迷人的領域。千百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在探尋宇宙是如何誕生的?宇宙的形狀是什麼?近年來,他與其他一些科學家提出了周期性宇宙的概念,認為宇宙會周期性地膨脹和收縮,此時的宇宙正處於這種「創造」與「毀滅」的永恆循環中的最新一輪中。
  • 從星系模型到原子模型,人工智慧使模擬速度加快了數十億倍
    對於模擬極其複雜的自然現象,如亞原子粒子之間如何相互作用,以及大氣霧霾如何影響氣候,即使用最快的超級計算機,也需要運行很多小時。然而AI仿真器和快速模擬算法為此提供了一條捷徑。研究表明,人工智慧(A I)可以輕鬆地進行精確的仿真,能夠對相關科學領域的仿真模擬加速數十億倍。
  • 實驗室模擬超新星爆炸
    這樣的形狀有助於重建在宇宙空間中,一個圓柱體或是球體的切面表現出的動力學過程。團隊在楔形頂點處引爆商用雷管,模擬超新星的中心,爆炸產生的衝擊波則會使兩種氣體混合。與此同時,一臺高速相機會以0.1毫秒的間隔拍下整個過程,以此模擬超新星爆炸後一小時內的過程。在今年6月的《天體物理學雜誌》(Astrophysical Journal)上,科學家詳細描述了這項實驗。
  • 科學家創造出:金屬中氫納米孔相互作用的預測模型!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基礎科學#系列徵文科學家創造出金屬中氫納米孔相互作用的預測模型!中國和加拿大科學家進行了為期五年的合作研究,通過計算機模擬,建立了一個理論模型來預測金屬中氫納米氣泡的性質。國際團隊由合肥物理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的中國科學家和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合作夥伴組成,其研究成果發表在了《自然材料》上。研究人員認為,研究可能有助於定量理解和評估富氫環境(如聚變反應堆堆芯)中氫引起的損害。氫是已知宇宙中最豐富的元素,是聚變反應一種備受期待的燃料,因此也是研究的一個重要焦點。
  • 看看100萬年後的模擬圖,令人承受不住!
    100萬年後的人類,究竟是進化還是退化?科學家公布模擬圖!每個生物生活在地球上,就該遵循大自然界中的法則。很多生物為了適應環境,只能被迫改變自己的身體機能,如果不這樣做,它們隨時隨地都有滅絕的可能性。不得不佩服大自然的神奇,人類是眾多生物中最特殊的高等生命體,這是毋庸置疑的,僅花了幾百萬年的時間,就成為了高級文明。
  • 幹細胞人肺模型可模擬新冠病毒感染
    幹細胞人肺模型可模擬新冠病毒感染科技日報北京11月29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雜誌26日發表的一項幹細胞最新研究成果,美國史丹福大學研究人員報告一種人類肺培養系統問世,它可用於模擬肺部感染,包括引起新冠肺炎的新冠病毒感染。
  • 科學家模擬出火星曾經的環境,竟然也是一顆藍色的星球?
    只是對於火星曾經的環境都是基於想像並沒有直接的證據,最近科學家從一塊在南極發現的火星隕石中找到了40億年前的氮分子,這塊編號為ALH 84001的隕石是1500萬年前偶然從火星撞到地球上來的,它表面的橙色物是碳酸鹽物質和含氮有機物組成的,這是由碳酸鹽在水中沉澱後形成的一種礦物質,這個發現證實了火星在遠古時期確實存在大量的液態水,而且還是一個適合人類生存的環境
  • 科學家或觀察到迄今最古老伽馬射線暴,對理解宇宙早期星系和恆星...
    記者從北京大學科維理天文研究所江林華研究員團隊獲悉,由其領銜的國際科研團隊探測到134億光年外星系GN-z11的光譜,證實了該星係為人類迄今發現最遙遠天體。團隊同時還捕捉到來自該星系持續數分鐘的爆發信號,疑似與星系中一個伽馬射線暴有關。
  • 科學家或觀察到迄今最古老伽馬射線暴 為研究宇宙極早期天體打開一...
    記者從北京大學科維理天文研究所江林華研究員團隊獲悉,由其領銜的國際科研團隊探測到134億光年外星系GN-z11的光譜,證實了該星係為人類迄今發現最遙遠天體。團隊同時還捕捉到來自該星系持續數分鐘的爆發信號,疑似與星系中一個伽馬射線暴有關。
  • 科學家指出宇宙在不斷地膨脹,至今沒有人推翻這個理論
    實際上和我們的銀河系一樣也是一個一個的星系,只不過距離我們遠至幾百萬到幾十億光年之外,這才讓我們開始明白我們所處的宇宙到底有多麼巨大。哈勃還發現,來自這些遙遠星系的光會變紅,這都說明了星系都在離我們遠去。宇宙一直在膨脹。
  • 科學家:外星人已死光 地球在宇宙中獨一無二
    地球在宇宙中很孤單是7億多行星的唯一在我們的已知宇宙中存在至少7億兆顆行星。科學家們長久以來都相信在這些海量的行星中,必然會有部分外星世界與我們的地球相似。這正是所謂的哥白尼理論,我們的地球在宇宙中並沒有佔據特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