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蘭談《信條》:如果不搞出點兒新意來,我是不會拍的

2020-12-22 騰訊網

《信條》預告片。(01:00)

9月4日,耗資2.05億美元打造的科幻動作電影《信條》(Tenet),將登陸全國影院。作為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第一部全球同步上映的好萊塢大片,作為7月20日影院復工後迎來的最重量級的作品,該片自然是萬眾矚目,更何況,它的導演還是鼎鼎大名的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那麼,這部電影的故事架構究竟有哪些奇思妙想,又將玩轉出怎樣的新腦洞,取景和選角有什麼門道……不妨在看片前,先來聽聽諾蘭本人怎麼說。

關於主題

《信條》由克里斯多福·諾蘭自編自導,約翰·大衛·華盛頓主演,羅伯特·帕丁森、伊莉莎白·德比茨基、迪寶·卡帕迪亞、麥可·凱恩、肯尼思·布拉納等聯袂出演。

在影片上映前,諾蘭保持著一貫的對新作的故事情節守口如瓶的態度。不過,可能因為這一次公映時間一推再推的關係,他倒不吝先揭開冰山一角:「故事取材於時間及我們對時間的體驗,並將科幻小說的元素與經典的間諜片元素結合了起來。其主人公是故事的核心,他就職於一個名叫『信條』的高度機密組織。通常,此類角色都非常冷酷、憤世嫉俗。然而,他們的行為及肩負的期望在一定程度上是無私和自我犧牲的,代表了不同的行為準則及對同胞的責任感。」

《信條》花絮照

至於靈感來源,諾蘭表示:「我認為,作為一名電影製作人,你會有一系列想法,而抽屜最裡頭的東西可能要幾十年後才能實現。一切皆有定數。」「我從小就喜愛特工電影;它的內容非常有趣、令人興奮。但是,如果不搞出點兒新意來,我是不會拍攝的。簡單來說,我們對《盜夢空間》這類『偷盜類型』所做的顛覆,也就是如今我們將《信條》代入間諜類型的方式。」

除了間諜片是諾蘭此前並未觸及過的類型外,這部作品的新意還落在對於「時間」的解讀上。時間,跟每個人都息息相關,我們可以感受,卻無法掌握;它既是具象的,又是抽象的。這一次,諾蘭要在《信條》裡呈現時間的可逆性,而支撐他的理論依據就是熵定律,即宇宙萬物趨於無序,但在單一系統中,衡量混亂程度的度量熵並不會減小。

諾蘭解釋說:「每個物理定律都是對稱的——它能夠沿著時間前行或後退,並且是相同的——除了熵以外。」「理論是,若你能夠反轉某個物體的熵流,就可以逆轉其時間流,因此本片故事以可靠的物理學為基礎。我專程邀請基普·索恩(物理學家)讀了劇本,他幫我從中理解了其中一些概念,當然了,我們不會為此提供依據。不過,這大致基於真實的科學。」

然而,物理概念的奧義如何轉換為具體的故事影像,想必是不小的挑戰。但在諾蘭看來,攝影機恰恰是最佳的解析「時間」的工具。「攝影機實際上是時間的見證者。在電影攝影機問世前,人們無法想像慢動作或反向動作之類的事物。 因此,電影本身就是使這個項目得以實現的時間窗口。從字面上看,攝影機存在,《信條》也隨之存在。」

《信條》劇照

關於技術

即便時間逆轉有據可依,諾蘭也沒有否認以影像呈現的難度。「因為在時間方向與我們所處的環境之間存在互動:比如事物圍繞我們運動的方式,甚至我們呼吸的空氣,」他解釋說,「逆轉的概念是不對稱的,因此規則集合是複雜的,並且須以更複雜的方式來解決。這意味著需要各種技術,從全體演員能夠表演出朝著不同方向奔跑的戰鬥場面、奔走的特技演員,到能夠以各種配置向前或向後行駛的車輛,我們需要在逐個鏡頭中完全改變用於創造視覺特效的技術。多年以來我們意識到:若你能夠採用多種不同的技術不斷改變拍攝特技,觀眾就會更加沉浸在畫面中。」

而諾蘭口中的「技術」的必備組成,就是IMAX攝影機和大畫幅膠片。在十多年前的《蝙蝠俠:黑暗騎士》中,諾蘭首度採用IMAX攝影機拍攝,從此便一發不可收拾。此番《信條》中的絕大多數場景更是都採用IMAX攝影機拍攝而成,超越以往所有作品。影片的攝影指導霍伊特·范·霍特瑪表示:「我們拍攝了約160萬英尺的IMAX膠片,顯然打破了我們自己的紀錄。我不能肯定地說,但如果還有其它影片拍得更多,我會感到驚訝。」

諾蘭則對霍特瑪的技術讚不絕口:「只需剝下攝影機,使遠攝頭結實到足以承載IMAX攝像頭,但整體又足夠小,可放入汽車等狹小空間內,這樣我們就可以拍攝起來。霍伊特明白我渴望時時與角色同在,因為他擁有出色的工程師頭腦和了不起的拍攝眼光,他還一直尋找方法打破攝影機的拍攝障礙,去看角色在場景中的位置。」他坦言:「多年來,我一直使用IMAX拍攝。它具有非凡的力量,能讓觀眾沉浸在故事情節中。為了使故事儘可能有趣,我們熱切期望能將觀眾包裹在影片中,然後帶著他們去旅行。」

《信條》劇照

關於選角

對於中國觀眾而言,《信條》的主演約翰·大衛·華盛頓的名字聽上去有些陌生,反倒是片中飾演他的幫手的羅伯特·帕丁森,憑藉《暮光之城》等影片在國內累積了眾多粉絲。說起約翰·大衛的父親丹澤爾·華盛頓,那可謂是好萊塢如雷貫耳的演技派演員。不過,現年36歲的約翰·大衛也並非靠著老爹的名號混跡演藝圈,他在斯派克·李執導的《黑色黨徒》裡的表現,就獲得了外界的普遍好評,諾蘭也是因此注意到他。

《信條》劇照

「我們需要一個能夠支撐起銀幕的演員。《黑色黨徒》在坎城電影節上進行全球首映時,正值《信條》構思的重要階段。該片不僅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主演約翰·大衛·華盛頓的自然魅力也令我感到驚喜,他在銀幕上太閃亮了,這使我充滿信心,認為他能夠成為我們這部影片的核心。」

而在拍攝過程中,諾蘭更是確定自己沒有選錯人。「約翰·大衛熱情洋溢、慷慨大方。」諾蘭說,「作為一名演員,他多才多藝,充滿力量,完全投入到表演之中。這也體現在他對劇本的分析和理解上。他對於劇本的閱讀直接而精準,並且完全同步於拍攝進度。這部影片是對特工人物的一種嶄新呈現,主人公環遊世界,試圖阻止將會摧毀一切的災難。我認為他從一開始就牢牢掌握了主動權。」

由於片中有不少打破時空束縛的動作場景,演員必須要提前進行體能訓練。而在這一方面,約翰·大衛·華盛頓的辛勤付出更給諾蘭留下深刻印象。「僅從諜戰動作片的要求來看,約翰·大衛的角色就具有極高的體能要求。然後,當你再加入逆轉時空這一因素時,就對他提出了更大的要求。如果我們找不到這樣一位技巧和體能超神的演員,恐怕很多事都無法在鏡頭內完成。這就是我對此片的感受,特別是與約翰·大衛、羅伯特·帕丁森和肯尼思·布拉納搭檔時,他們越投入到本片所要求的精神中,我們就越能夠在攝影機內完成更多動作,並保證影片的完整質感與沉浸感。」

《信條》劇照

關於場景

賴於諾蘭天馬行空的想像力,《信條》的拍攝輾轉三大洲的七個不同國家:從美國到英國、從東歐的愛沙尼亞到義大利阿馬爾菲海岸、從印度到北歐國家丹麥和挪威。其中,愛沙尼亞的飛車戲碼,阿馬爾菲海岸的遊艇相遇,英國街頭的法拉利F50競速,印度孟買的高樓歷險、斯堪地那維亞的破冰前行,直至在南加州拍攝的飛機爆炸等場景都需要大規模的場景調度才能完成。

對此,諾蘭表示:「我希望通過《信條》為觀眾提供重新感受、重新體驗動作片,尤其是特工間諜片的理由。我想為我的觀眾呈現一套全新的觀影方式,讓他們也可以體會到我小時候觀看特工電影的那種興奮感。我們也努力為觀眾提供一種全新的體驗,即你觀看電影中的動作場面時,無法預知接下來會發生什麼。我們真切希望帶給觀眾們前所未有的時空逆轉之旅。」

《信條》劇照

相關焦點

  • 《信條》上映 諾蘭風格開拓「時空逆轉」概念
    對於我而言,這是一種組合,不僅是希望在《敦刻爾克》之後重新回到更廣泛意義的電影製作領域中來,而且還希望為觀眾展示我們不曾嘗試過的風格。」 諾蘭說自己一直期盼拍一部間諜片:「我從小就喜愛特工電影。但是,如果不搞出點兒新意來,我是不會拍的。簡單來說,我們的策略是,對《盜夢空間》這類『偷盜類型』所做的顛覆,也就是將《信條》代入間諜類型的方式。
  • 諾蘭談《信條》:真的沒有那麼玄乎
    電影《信條》上映的第四天,票房終於突破了兩億。而在連續地刷了好幾天《信條》的各路解讀之後,想必影迷們都已經解讀疲勞了。今天,不妨來聽聽諾蘭本尊怎麼說吧。諾蘭談《信條》翻譯| 小飛俠來源| 法國《首映》雜誌Q:我採訪了您的製片人艾瑪·託馬斯和片中演員,發現沒有誰能清晰地表達出他們理解中的《信條
  • 新蝙蝠俠帕丁森:《信條》太複雜了 除了諾蘭別人拍不出這種電影
    近日,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力作《信條》之前公布了最新的第二支預告片和新劇照。本片兩大男星約翰·大衛·華盛頓和羅伯特·帕丁森對此分別作出自己的解讀,約翰認為本片風格「自成一派,就是諾蘭風。」,而新蝙蝠俠羅伯特·帕丁森認為「除了諾蘭別人拍不出這種電影」。
  • 諾蘭:不享受遊戲,而是製造遊戲規則
    諾蘭透露,對於《信條》劇情的構思,他曾再三思忖:「我認為,作為一名電影製作人,你有一系列想法——抽屜最裡頭的東西可能要幾十年後才能實現。一切皆有定數。對於我而言,這是一種組合,不僅是希望在《敦刻爾克》之後重新回到更廣泛意義的電影製作領域中來,而且還希望為觀眾展示我們不曾嘗試過的風格。」 諾蘭說自己一直期盼拍一部間諜片:「我從小就喜愛特工電影。
  • 諾蘭新片信條來了!諾蘭《信條》真的那麼好麼?
    而《TENET信條》除了故事引人入勝之外,當中主角約翰大衛華盛頓、羅伯帕丁森、伊莉莎白德比茨基,以及反派肯尼斯布拉納的好演技亦是看點之一,不過不曉得眼尖的各位有沒有發現,電影裡好多角色其實也都曾經演過《哈利波特》呢?
  • 諾蘭不會再拍DC影片,推薦《信條》男主角演綠燈俠
    諾蘭與華盛頓在訪談節目中。新京報訊(記者 周慧曉婉)9月3日,《信條》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和男主角約翰·大衛·華盛頓正在對該片進行宣傳。當華盛頓被問:「帕丁森演了蝙蝠俠,你願意來演綠燈俠約翰·斯圖爾特嗎?」
  • 諾蘭時空三部曲壓軸之作《信條》來了 諾蘭:一遍看懂《信條》算我輸
    如果你看過《信條》的預告片,一定對這些鏡頭很好奇 有網友表示:「看前部分感覺是一流的特工片,好像也沒有那麼難懂,看到中間,被瘋狂燒腦,各種看不懂;後半部分,我又懂了;看著解釋我發現我又不懂了,看完解釋,我懂了,但依舊很難消化。」不少網友在豆瓣為影片打出高分,但也有網友說:「和預期有落差。」
  • 諾蘭執導最貴電影來了!國外口碑已炸裂
    他最喜歡的一部007電影就是《007之女王密使》,並且以此為靈感來源,拍了《盜夢空間》。三年前,還傳出過他要執導新一部007電影的消息。結果我們等來了《信條》。「通過這部片子,我希望觀眾可以體會到我小時候觀看特工電影的那種興奮感。」諾蘭說。男主角沒有名字,代號就是「Protagonist」(意為主人公),是一名身手了得的CIA特工。
  • 看不懂諾蘭的《信條》?請收下這份觀影指南
    時隔三年,大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攜「燒腦」新片《信條》重返中國院線。不過,首周末突破兩億的票房難稱理想,迄今較開畫下降0.5的豆瓣評分也漸漸呈現口碑兩極分化之勢,「門檻太高」「看不懂」等成為觀眾主要的吐槽點,演員秦昊更發文調侃:如果自己表示看不懂,會不會被質疑智商問題。從《盜夢空間》到《星際穿越》,向來標榜高概念的諾蘭似乎從未對觀眾這麼「不友好」過。
  • 諾蘭新片炸了真飛機 電影《信條》炸掉一架波音747
    諾蘭新片炸了真飛機 電影《信條》炸掉一架波音747  克里斯多福·諾蘭導演新片《信條》新預告結尾出現了一段「炸個飛機」的對話。近日諾蘭和演員羅伯特·帕丁森告訴《完全電影》:那場戲確實消耗了真的波音747 X1。
  • 影評|諾蘭就是為了讓你去影院,才把《信條》拍得這麼難懂
    《信條》創新的敘事結構和時空概念,要一遍看懂顯然是有難度的。一直來,諾蘭都在努力顛覆類型片,《蝙蝠俠》、《盜夢空間》、《星際穿越》、《敦克爾克》都不是普通的超級英雄片、偷盜片、太空片和戰爭片。《信條》自然也不是普通的特工片。
  • 《信條》:對於諾蘭粉來說,絕不會失望
    我猜導演諾蘭多半接觸過這款遊戲。 《時空幻境》(Braid)《信條》,這部影片最後的評價落點,肯定會排在《盜夢空間》之後,多半也無法超過《星際穿越》,大致會與《敦刻爾克》齊平。也許對於導演諾蘭來說,並不算多麼出色和超越自我。但是對於全球影迷來說,仍然足夠特別。
  • 《信條》中國首映 導演諾蘭:我不期待逆轉時空
    當天凌晨,該片在北京、上海、廣州等5座城市同步召開中國首映禮,導演諾蘭及男主角約翰·大衛·華盛頓、女主角伊莉莎白·德比茨基,製片人艾瑪·託馬斯也通過「雲連線」的方式,第一時間和剛剛看完「零點場」的觀眾分享了《信條》的幕後故事。
  • 諾蘭新片《信條》評分 網友:應該音譯成「天吶天」!諾蘭又來挑戰...
    羊城晚報訊 「《TENET》不應該翻譯成『信條』,應該音譯成『天吶天』!」9月4日,諾蘭新作《信條》正式登陸內地院線,號稱「諾蘭最燒腦的電影」的《信條》果然不負眾望,不少影迷一刷之後大呼「看不懂」,更有網友「絕望」地在豆瓣留下以上評論。《信條》延續了諾蘭的一貫風格:用精巧的概念包裝簡單的故事。
  • 拆開諾蘭的《信條》,我發現了一部《金剛經》
    9月4日,萬眾期待的《信條》終於在國內院線公映,作為大神諾蘭的最新作品,《信條》更把玩轉時空的概念發揮到了極致。 在許多人眼中,克里斯多福·諾蘭代表了當下懸疑電影的巔峰,但是在我看來諾蘭卻是一位揣摩人類精神力的大師。
  • 《信條》,諾蘭的時間哲學
    《信條》本身,是一場關於時間扭曲和時間傳遞的實驗,某種程度上來說,是諾蘭的時間哲學。如果說《星際穿越》主要講的是黑洞理論和空間轉移的話,《信條》就是一場時間轉換。當然,作為一個文科生,我很難從學術上闡述清楚《信條》的科學原理,比如時間場、多元宇宙等等概念,但是這絲毫不影響整個觀影節奏和觀影體驗。
  • 來了來了!諾蘭新片《信條》評分公布 這部最新燒腦大作你看懂了嗎?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來了來了!諾蘭新片《信條》評分公布 這部最新燒腦大作你看懂了嗎? 據說諾蘭闊別三年又帶著新片回歸了,就在昨天,《信條》在內地正式上映。我當然是第一時間去看了首映,你還別說,我第一反應是感動得差點哭出來: 別的科幻片都只知道用量子和黑洞,唯獨這片   原標題:來了來了!諾蘭新片《信條》評分公布 這部最新燒腦大作你看懂了嗎?
  • 以哲學、人文的角度來談諾蘭新作《TENET信條》
    諾蘭新作《TENET信條》自上映以來,獲得眾人廣泛討論,並普遍被評論為一部「極致燒腦」、「要看N 遍以上才能懂」的諜報電影。《信條》的確是禁得起檢視、值得一看再看的作品,但與其說要看好幾遍才懂,不如說,若每次觀影都能抓到不同面向的心思,便是好的。
  • 《信條》之外的諾蘭,巔峰當在《盜夢空間》時
    Tenet這個詞也來自於一條歐美流傳已久的拉丁回文裡,具體詳見杜大佐雄文(看完《信條》首映的提醒:不要試圖理解它,要去感受它)。這裡不談《信條》,我們談談信條以外的東西,談談本片導演諾蘭。如果還沒看的趕緊補。保證比《信條》好看。在這裡就不劇透了。「雙子」這個詭計真的很棒。屬於大殺器。在《致命魔術》之後,大伙兒知道了諾蘭的牛,他不僅被成為超級英雄蝙蝠俠的救世主,也是個「燒腦」的本格派推理導演。這時,他的真「成名作」《記憶碎片》才火了一把。我還記得,《記憶碎片》我買的是紅龍精裝版。
  • 影評:諾蘭新作《信條》觀感或不盡人意
    昨日《信條》上映,凳Sir第一時間就去買了零點場的票觀看,不得不說,諾蘭大神的號召力還是挺強的,零點場都將近人滿。但整場觀影下來,或許對於我們這種熱愛觀影、鑽研的人來說,觀影體驗還不錯,但對於路人來說,感覺就不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