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自實施至今已有十餘日,市民擔心的垃圾混裝混運的老問題,依舊未能絕跡。5月14日,本報記者隨同垃圾分類檢查組一起,探訪本市此前曾經創建的「垃圾分類示範片區」。在新街口外大街3號院發現,小區物業的垃圾清運人在倒垃圾時,將可回收物垃圾桶和其他垃圾桶內垃圾一齊倒入運輸車鬥,被執法人員抓個正著。作為垃圾分類示範片區,竟然將居民分好的垃圾「一鍋端」,其他社區是否存在混裝混運亂象,更是值得警惕。
連日來,作為日常生活中的大事,見「圾」行事的市民越來越多。據報導,市民通過各種形式學習垃圾分類「四分法」,許多家庭都配備了不同顏色的垃圾桶,不僅在家給垃圾分好類,還會在固定時間下樓按規投放。不過,遵守條例投放垃圾的市民,總有一個擔心——垃圾在自己家中被分門別類了,登上運輸車後會不會又「渾然一體」。在條例正式實施之前,這樣的現象屢見不鮮。市民肯花時間分類垃圾,就是為了給末端處置環節減輕負擔,以達到減少汙染、變廢為美等目的。如果中端運輸環節「混不吝」,豈不是既無視市民的熱情與努力,也成了各類垃圾各回各家的攔路虎?
垃圾先分後合現象屢禁不止,究其癥結還是物業公司及垃圾裝運者沒有從思想上真正重視,認為執法檢查不會輪到自己頭上,因而消極應付。正是基於過去的經驗和教訓,新版條例對混裝混運的行為作出了更有震懾力的處罰規定——對於違反規定收集、運輸生活垃圾的單位,處罰額度由之前的5000元以上5萬元以下,調整為2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目前,北京正開展生活垃圾分類集中強化執法季行動,重點查處的就是混裝混運行為。期待專項行動能彰顯新版條例的權威性,查到一起處罰一起,讓違規者為偷奸耍滑付出代價,也讓其他裝運垃圾者不敢再糊弄。
一次成功的垃圾分類,就像幫助垃圾完成一場綠色漂流之旅。這趟路途需要前、中、末三端接力而行,而垃圾裝運者就是處在中間的重要接棒人。因此,保證這個環節「不掉鏈子」,需要管罰並重。
來源 北京晚報
記者 殷呈悅
流程編輯 王夢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