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飢餓藝術家》:老莊哲學繁衍的嬉笑怒罵,交織荒誕怪誕的美之花

2020-12-24 努力的露露進行時

卡夫卡的作品不多,但影響後人頗深,米蘭昆德拉曾評價過卡夫卡的作品

「卡夫卡的故事是喜劇的,他被困在自己生活的玩笑之中,就像一條魚被困在玻璃之中,但他不認為這好笑。確實,玩笑只對於玻璃缸外的人來說是好笑的,但卡夫卡則相反,他的玩笑把我們帶到魚缸之內,帶到一個玩笑的內臟深處,帶到喜劇的恐怖之處。它甚至也不是悲劇,因為它把悲劇扼殺在搖籃裡,他連受害者唯一可以企盼的安慰都失去了,就是悲劇中的那種崇高性,他連這個都不給你。」

作為卡夫卡在生命後半段裡寫的作品,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說《飢餓藝術家》,相較於他的其他作品來說,不是一篇典型的卡夫卡文章。它寓言般的敘事、簡明連貫的情節、難得的幽默筆觸,顯現出一種對著荒誕詭譎,縱情嬉笑怒罵之態。

01.荒誕的世界

卡夫卡中的世界是個令人不安的世界, 瀰漫著刺骨怪異的氣息。 但與此同時又以嚴密的邏輯和細節,給人以真實的感覺。

盧卡契曾說,「卡夫卡的作品整體上的荒謬和荒逼是以現實主義基礎為前播的。」

荒謬與異化共生的世界

作為社會發展的首個高峰階段,古希臘社會中崇尚人的自然、多元發展。而工業革命之後,物質空前繁盛豐富多彩,人卻愈發狹小貶值,被自己創造之物異化。

書中的世界是已生存狀態的異化,觀眾無心欣賞藝術,瘋狂追逐消遣玩樂。公眾選擇去看守飢餓藝術的人,本職是屠夫。屠夫們認為自己不能時刻履行看守職責,不僅質疑飢餓藝術家偷吃,甚至試圖引誘進食。經理認為四十天是觀眾期待的高峰,不顧飢餓藝術家的反對便定下隆重展示。飢餓藝術家本人自願住進了籠子,而在他死後,籠子的新主人是一隻豹子。

飢餓藝術家一直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從沒有思考過自己和眼下世界的聯繫。以至於他將籠子作為自己與世界的分界線,他以觀眾的讚賞而活,卻在臨死前說自己不應當讚賞。

他固執己見地認為,自己的崇高藝術是值得讚賞的。而荒誕的是,無人認為飢餓藝術家的絕食表演是藝術,「大人們看主要是圖個消遣,趕趕時髦。」飢餓藝術家在觀眾眼裡只是馬戲團裡的有趣玩意罷了。在最重視飢餓藝術家的經理眼裡,「不是一個活人,而是一件極易破碎的物品。」

荒誕的世界是導致飢餓藝術家走向人生盡頭的罪魁禍首, 扼殺了他的個人生命與藝術。

現代社會沒有給追求獨立的人提供生存的空間,而現代人也沒有了歸屬感。

在真實和虛無之間搖擺不定的人

昆德拉還說過,「假如人物必須與社會身份相匹敵,他就得先有一個真名實姓。」

名字是人行走社會的名片,是人存在的證明。一個沒有身份證明的人通常被默認為是一個非真實的人,更不必說社會歸屬感。「不想使人認為我的人物是真實的,帶著一本戶口簿。」作者因此特意為之,飢餓藝術家這幾個字成了一個抽象的符號, 讓飢餓藝術家默認自己住著的籠子是觀眾前往獸場的障礙物。

飲食男女本是正常生理需求,在飢餓藝術家眼裡成了非摒棄不可的東西。儘管他也喜歡,還是選擇痛苦地忍著。他在臨死前對人坦言如果找到了對胃口的食物,自己會同眾人一樣吃得飽飽的,而在逝世時仍帶著堅定忍飢挨餓的眼神。

卡夫卡的作品中荒誕總是在現實主義的基礎上以合乎邏輯的面目出現,讓人覺得匪夷所思又理所當然。

02.老莊哲學

以無為之態面對人生

卡夫卡描繪現實的日常生活,也敘述超自然層面的焦慮。世界是荒誕的,人生是痛苦的,生活是毫無意義的。但如果這是我們擺脫不了的命運,我們需要做的是接受它,享受這種一直追求到死的折磨,頗有「無為」的意味。

與卡夫卡筆下以往的角色不同,《飢餓藝術家》中的主角不再反擊生活。飢餓藝術家雖然堅守自己對於藝術的追求,卻也默默忍受周遭的一切要求。他抗拒但沒有掙扎,冷眼旁觀著所有,包括自己的死亡。

卡夫卡本人也確實對老莊、道教十分推崇,自稱自己長期深入地研究老子的作品。幾乎有著所有老子著作的譯本的卡夫卡,認為自己思想非常淺,無法容下老子的玻璃球。

「明道若昧」的藝術與死亡之美

而作為卡夫卡的後期作品,《飢餓藝術家》蘊含老莊「明道若昧」的哲學理念。小說展現了卡夫卡本人對於藝術本質的探索,即藝術脫離現實是否能稱為藝術;藝術無人問津是否能稱為藝術;大眾追捧的又是否能成為藝術。

《飢餓藝術家》中對於主角死亡的輕描淡寫也與以往作品中的強烈不同,不似《審判》中K「死得像狗一樣」,不像《變形記》裡格力高被家人趕出家門,身上嵌著腐爛的蘋果死去。卡夫卡描繪飢餓藝術家的死亡更加平靜淡然,以藝術家遺言的黑色幽默結尾。

03.怪誕美

怪誕讓人注意醜惡、發現醜惡、否定醜惡,意識醜惡是人類抗擊醜惡必有的準備,否定醜惡是堅守人類內心淨土的迫切需要。所以怪誕具有抗惡意義,而這也讓怪誕具有了美的價值。

文本怪誕美與人物怪誕美的交織

斯特羅布爾說:「」幽默有時獨當一面,有時又和恐怖聯合起來,它們的聯合產生了一種非常奇特和寶貴的東西 ——怪誕。」

19世紀的現實主義作品中,怪誕更強調情節和言行的反常在讀者心中的震驚效果。這種反常不僅在《飢餓藝術家》中處處可見,最經典不過人把自己活活餓死。而且此類反常在卡夫卡作品中幾乎無處不在。

巴赫金認為,怪誕一方面將現存世界的秩序、觀念和權威進行「脫冕」和「降格」,使之貶低化,世俗化,肉體化;另一方面怪誕又揭示了「另一個世界,另一種秩序,另一種生活制度的可能性。」

卡夫卡將銳利的筆尖探入人性的最深處,在審視人類靈魂衝突與生存痛苦的層面達成共識,形成了其怪誕風格。他毀滅一個非理性的舊世界,企圖創造一個更合理的新世界。

飢餓藝術家的人物形象是反常的,一般人不會選擇將自己生生餓成瘦骨嶙峋的樣子。飢餓藝術家對藝術的追求是誇張的,誇張到忽略生理需求,誇張到以死殉道。

這種反常、誇張形成的怪誕風格背後,隱藏著作者的個人價值觀和獨特美學。對於自己的道、對於藝術的渴求,是卡夫卡窮盡一生回答的人生命題。

卡夫卡筆下的世界,荒謬怪誕和崇高偉大同時存在,人物消逝與精神永恆構成詭麗美感。

結語

聽過不喜卡夫卡的評價,覺得他太喪氣、太現實。

正如卡夫卡自己所說,「我們就應該讀那些咬人、刺人的書,如果一本書不能給我們一記悶棍,那麼,讀這樣的書又有什麼意思呢?……我們需要的是使我們痛苦不快的書,就好像,我們寧願選擇死亡,與不願意繼續活下去一樣;……這也像我們想要自殺一樣;書必須是砸碎我們心中冰海的斧子。」

相關焦點

  • 如果你愛卡夫卡,定別錯過這本令他「痛到流淚」的《飢餓藝術家》
    ①極少直接的人物形象描繪《飢餓藝術家》講述了一位以飢餓表演為生的藝術家,他通過在籠子中忍飢挨餓的演出,來得到觀眾的掌聲和肯定。乍一眼看到書名,讀者並不能理解何為「飢餓藝術家」,也無從想像飢餓藝術家究竟代表著怎樣的形象。
  • 從阿爾貝·加繆的《局外人》看「荒誕哲學」的現實意義
    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人且偃然寢於巨室,而我皎皎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這句話選自《莊子·至樂》,故事講述了戰國中期的哲學家莊子,在妻子死後岔開兩腿,像簸箕似的坐在地上,一邊敲打著瓦缶一邊唱著歌。看著他這樣的行為,周圍人大多不理解,甚至覺得莊子太過分了。
  • 色彩爆炸的霓虹星球,先鋒畫家用色彩與孔洞詮釋的宇宙哲學
    但這恰恰給予了藝術家一個毫無約束的幻想空間,在那裡,可以摒棄所有以往熟知的法則與原理。如果說造型與色彩可以塑造一個世界,那麼今天就讓我們穿過韓國藝術家方尚鎬(Bang Sangho)的神奇「孔洞」,以「外星人」的身份前往他的霓虹星球去看一看吧!
  • 現在為什麼有這麼多的小丑在自稱藝術家?
    應該說這兩個基礎都是荒誕的。我們先看下面這篇小短文:《鴞辯》鴞,夜行之禽,能辨黑白不分七彩,蓋因眼內無色錐細胞也。一日,與鷹晤,鷹,視力極佳,能辨七彩者,極言秋山之絢麗、春花之爛漫,鴞不知所云,悵然許久。
  • 讀書|關於怪誕與碎片的理論
    詩者推薦語:本文有助於重新認識現代詩歌,對怪誕與碎片的理論進行了深刻的分析,有助於了解詩歌的晦暗,值得一讀。正文內容1103字,請耐心看完,會有幫助!同樣具有深遠影響的還有關於怪誕( Groteske)的理論。
  • 日本藝術家Takeuma的怪誕幽默漫畫
    日本藝術家Takeuma有時內容看似平常卻在某些細節處充滿了荒誕。Takeuma的插畫作品寓意十足,總能在細微處顯示荒誕
  • 青年藝術家文蔚:中國哲學是我的「守護神」
    一個藝術家,如果心中無道,腳下自然也就無道,藝術應該是描繪內心的,或是表達心的光明、恬淡,或是傳達一種執著、善良。如果沒有內心的積累,沒有靈感與情感的碰撞,畫出來的東西一定不會打動人。」「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文蔚與中國傳統哲學的結緣,始自從小被父親要求背誦《道德經》。
  • 海外博物館裡的中國藝術|瑞士這家博物館為何深諳中國哲學?
    其專注亞、非、美及大洋州傳統與當代文化,共收藏有23000件藏品及37000份影像資料,展品類別涵蓋紡織、雕塑、陶瓷器、書法、繪畫及日常生活用品等。裡特貝爾格博物館 攝影@shenjun2018近年來舉辦的重要展覽包括「大師之道:12至20世紀印度藝術家」(2011年)、「秘魯神秘廟宇:安第斯山中的查文文化」(2012-2013年)、「波斯幻想:德黑蘭美術中的歐洲與波斯對話」(2013年)等。
  • 怪誕建築師and藝術家的完美結合
    文/建築學小渣怪誕?藝術家or建築師本次的主角是弗蘭克·蓋裡,其最大的設計特點是其作品具有不規則的曲線與雕塑般的造型。所以這個怪誕的人物定位總是會被人們爭論,究竟是屬於藝術家or建築師呢?與建築結下良緣人們的在下某個決定之前,必然有一段漫長的伏筆。
  • 加繆《鼠疫》存在主義哲學質問荒誕現實:面對荒謬,人該如何抉擇
    誠然「鼠疫」在加繆的筆下影射的是法西斯主義,但由於其隱晦的如此之深,為其所代表的意義,預留了巨大的想像空間,以至於足以容納眼前的現實。阿爾貝·加繆(1913—1960)是法國聲名卓著的「存在主義」文學大師,「荒誕哲學」的代表人物。他的父親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應徵入伍,於1914年身負重傷去世。這時的加繆還不滿一歲,母親帶著加繆和他哥哥到了自己阿爾及利亞的娘家,以幫傭為生,勉強維持自己與兩個孩子的生活,可以說,加繆從小就嘗盡了生活的艱辛。
  • 朝露繁花《陰陽師》X 蜷川實花藝術家限定作品登場
    朝露繁花《陰陽師》X 蜷川實花藝術家限定作品登場 來源:www.18183.com作者:阿魚覺得海星時間:2020-11-18 分享到: 朝露映射著清晨的霧光,在光影交織間,豔麗的色彩肆意綻放,如瀑的花朵隨著朝陽盛放。
  • 瑞典電影大師羅伊·安德森帶新作歸來|荒誕的藝術家
    「30年間只推出三部劇情長片卻部部獲獎」、「電影藝術的荒誕詩人」、「極富繪畫感的生活三部曲」、「導演中的畫家」...從影這麼多年來,外界對於羅伊·安德森的評價始終高度且多元,但他卻不緊不慢地打磨著自己的作品,無論是花上十年、二十年,甚至一生,對於他來,都是十分值得。而結果也證明,用時間打磨藝術,確實值得。
  • 想像與現實交織的浪漫荒誕喜劇動畫
    可以說,《當不成勇者的我只好去打工了》這部作品,是一部想像與現實交織,充溢著浪漫荒誕喜劇精神的動畫。勇者夢想的破敗凋零,折射現實平凡人之影該作故事在設定方面還是頗為有趣。原本立志打倒魔王在勇者預備校學習的勞爾,因為隨著魔王落敗勇者制度廢除而無可奈何只得選擇到社會就職。
  • 亞洲龍數字藝術展大放異彩,共生哲學演繹智慧之美
    而有一件作品,將矛盾的哲學思想完美落地,還實現了藝術性與功能性的兼具,它矗立在那裡,引來觀展人矚目,它就是一汽豐田的亞洲龍。如邱志傑所說,亞洲龍所傳遞的智慧之美,都是想像力。這種想像力正來自於對智慧的探索以及落地。  「動人心魄」,是很多人給予亞洲龍的第一眼評價。
  • 漫畫美學的跨界之美|傳統漫畫如何走出一片新天地
    她的註解給我原本的點滴認知做了更為全面而新穎的闡述,也讓我對漫畫之於其他藝術門類影響的感受清晰了許多,她站在更高的角度去詮釋「動漫美學」,同時也身體力行地推廣動漫美學概念,給年輕藝術家以更高的平臺去展示。
  • 《妙先生》——在荒誕的世界中選擇善良
    這本就是一個荒誕的世界,然而導演還是將他呈現出來,影片開篇便使用了大膽的配色,仿佛打翻了調色盤,帶領觀眾進入了一個光怪陸離的世界,建立了一個虛實結合的空間盒,給人們打造無限想像空間,並在這個空間盒裡孕育彼岸花。傳說,彼岸花能實現所有願望,但真相是彼岸花寄居在最純淨的靈魂心中,卻會激發周圍人的惡念,彼岸花會讓宿主周圍的人陷入無窮的貪慾而墮落,帶來災難,只有宿主心甘情願一死才可解救。
  • 東京日和——一個荒誕怪異男人的愛情
    大貫妙子 _ フェビアンレザパネ - 東京日和02:34來自LUB藝術無論如何,荒木經惟都是一個豐富而荒誕的男人所有人都認為荒木是一個浪蕩不羈的風流藝術家。直到荒木經惟遇到一生的摯愛——青木陽子(原名)。荒木經惟和荒木陽子的愛情故事,一直在圈內流傳甚廣。陽子和荒木互相深愛著對方,自從和陽子結婚後,荒木的鏡頭中就只有陽子了。
  • 所謂的天才,不過是怪誕、孤獨的普通人!
    在《午夜巴黎》裡飾演達利,優雅與藝術家怪誕共存的艾德裡艾德裡安·布洛迪,《奇異博士》裡雌雄同體,有一股獨特聖潔氣質的蒂爾達·斯文頓。還有法蘭西的玫瑰蕾雅·賽杜,靠《三塊廣告牌》裡堅硬又細膩演技,二奪奧斯卡影后的弗蘭西斯·麥克多蒙德,近年來演技和顏值同時在好萊塢最受關注的「甜茶」蒂莫西·柴勒梅德、「愛爾蘭精靈」西爾莎·羅南。
  • 《崩壞3》包老莊怎麼過 包老莊通關攻略
    導 讀 崩壞3包老莊怎麼通關?
  • 皮條鱔魚,怪誕的名餚
    《大眾川菜》屢次再版,成為中國印數最多的菜譜,百萬普羅大眾由之變為灶前廚神,菜譜真是功勳卓著。美食散文與菜譜,同樣是記錄菜餚,但在刀工火候五味調和中,散文融合了溢美的語言文字,油鹽醬醋較菜譜更加粗放不羈,很少確鑿量化,常以「適量」、「少許」字眼填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