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國強兵,變法雖好但與你無關!踐踏庶民而成就的明治維新

2020-12-24 皓哥的歷史英雄譚

一說到日本這個國家,大多數人那無不是咬牙切齒,日本在上世紀入侵包括我國在內的廣大亞洲國家,給許多無辜平民帶來深重的苦難,一些人甚至今天都在飽受遺毒的煎熬,但是為什麼亞洲國家中,就日本能入侵其他國家,而不是其他國家入侵日本呢?那肯定是因為當時日本強大,日本為什麼在近代強大?懂的人就會說了,日本搞了明治維新,它變法了,現代化了,所以強大了。

明治維新讓日本這個國家強大了嗎?那是肯定的,但是,如果一個人是那個時代的日本平民,那他未必會覺得這是一件好事,所謂國進民退,說的就是明治維新的日本。

日本明治天皇

什麼是明治維新,簡單來說,就是日本在明治年間進行的一場改革,這場改革覆蓋面極大,幾乎將整個日本都給革新了一遍,一口氣將日本這個落後古老的農業國家給蛻變為了一個直追歐美的國家,算得上是日本特色的彎道超車。明治維新的起因很簡單,原本日本是由德川幕府統治的落後國家,但在公元1853年的時候,新興的工業國家美國想來亞洲分一杯羹,也像英國法國那樣開闢一下市場,可是當時亞洲大國中國和印度都已經被英法這些老牌國家耕耘的差不多了,所以美國人考慮了一下,選擇了日本這個神秘的東方小國。

美國人的出現揭示了日本與列強的巨大差距

當時的日本封閉程度比起清朝有過之而無不及,因此當美國人來的時候,日本震驚了。美國人四艘軍艦開入日本江戶的場景,說個不恰當的比方,那就像是天神下凡一樣,日本人從沒見過這麼巨大可怕的戰艦,這種跨越時代的差距讓幕府上層人受到了嚴重的世界觀衝擊,最後,在第二年,原本牢牢堅持「閉關鎖國」的日本,被嚇得不得不同意美國人的通商要求,這就是著名的「黑船來航」事件。

美國人「幫」日本點燃了明治維新的導火

那時的日本雖然是幕府統治,但是國內還是有很多獨立的藩國,雖然它們名義上臣服幕府,但很多事情還是自己做主,這些藩國也想從通商中分杯羹,同時還想擺脫幕府的統治,有些還打著「將權力還給天皇、打敗外國蠻夷」的旗號來或明或暗地反對幕府,結果這些像鐵頭娃一樣的藩國在幾場戰爭中慘敗給西方列強,和幕府一樣全老實了。幕府和各個藩國面對列強的失利點醒了日本國內一批有識之士,這些人下定決心,要推翻幕府,於是經過長達十數年的鬥爭,幕府終於失敗了,因此在公元1868年的時候,德川幕府徹底認輸,把權力全數奉還,這就是歷史上的「王政復古」。說是復古,其實和古代幾乎沒有關係,這年三月十四日,新的日本政府發布《五條御誓文》,正式宣布維新的開始,這一年是日本的明治元年,因此這場運動被人們稱為「明治維新」。

《五條御誓文》壁畫

如果僅看上面這些,你一定會認為「明治維新」後日本煥然一新,國家強大,老百姓從此過上幸福的生活,明治維新彷佛是一場充滿了正能量的美好故事,但是,實際情況壓根不是這回事,明治維新的日本對自己國內的人都不是什麼善茬!

任何改革都忘不了土地問題,明治維新也不例外,但是,當時的明治政府缺錢改革,因此在土地改革上動了歪心思,於是,日本的農民驚奇地發現,新政府收的稅居然比幕府還高上不少,這還能行?因此在1876年的時候,日本就爆發了農民引發的「伊勢暴動」,「先進」的明治政府一點不手軟,直接派遣軍警鎮壓,最後超過5萬人蹲了大牢,最終在1880年完成了土地改革。

「維新三傑」之一的西鄉隆盛

除了在稅收上坑了日本農民之外,明治政府還對兵役進行了改革,明治政府出於對於外部列強橫行的世界的恐懼,在徵兵這一方面跨了一個大步子,規定了凡年滿17歲到40歲的男性公民,都有服兵役的義務,時間長達23年,原本日本是一個大多數平民與兵役幾乎沒太多瓜葛的國家,新政府這一操作下來,嚴重影響了平民生活,再次引發了暴動,結果明治政府還是老一套,在1873年用軍隊鎮壓了老百姓。另外,日本政府還發布了「廢刀令」,取消了以武士為代表的士族的特權地位,這其實算是好事,但是明治政府的建立本身就有武士階層的貢獻在內,結果,就連號稱「維新三傑」之一的西鄉隆盛這樣的政府元老都跳起來舉兵對抗明治政府了,可見明治政府存在著過於激進的問題。

明治政府的問題不止如此,實際上,由於明治政府一心走的就是全盤西化的道路,所以,日本很快在維新的旗號下成為了一個資本家剝削老百姓的溫床。因為財力的困窘,新政府的重點放在了城市而不是農村,結果原本就長期處於原始貧困狀態的日本農村一點好處沒得,倒是大量農民迫於生計湧入城市,成了城市工業的廉價勞動力。這種情況不需多說,除了男工和女工之外,大量的童工也湧入到城市,最瘋狂的是,明治政府還放任一個行業的壯大,那就是遍布海外的日本娼妓。

大量的血汗工廠支撐著近代日本的發展

明治時期的日本工人待遇極其糟糕,國人一定知道過去我國作家夏衍先生的《包身工》,其中提到了日本資本家對於我國工人的壓迫和剝削,其實,日本資本家對於自己本民族的人也沒有手軟,拿當時日本的紡織業舉個例子,工廠的員工每天勞動時間居然可以高達16、17個小時,許多工廠從早上四點就開工,工人除了工作就是睡覺,並且還免不了睡眠不足,同時收入相當低,大部分工人每天的收入還不如日本士兵每天的飯錢,最關鍵的是,許多工廠第一年甚至不會給薪水,市面上也不缺少那種5年都不會給薪水的企業。

隨同工業一同發展起來的日本新聞業,就對這種情況進行過報導,甚至出現過「最黑暗的東京」這樣的新聞詞彙,一提到底層民生,當時的新聞報導就會充斥著描述饑寒交迫情景的文字,不禁令人產生疑問,明治維新這不是還讓日本越來越糟糕了嗎?

甲午戰爭的勝利使得日本堅定地繼續執行「強兵」方針

這種情況倒沒有一直持續,到了明治後期,日本政府對於這些問題進行了處理,例如召回了大量海外的日本娼妓,表面上來看似乎是明治政府開了竅,但背地裡,日本政府解決這些問題的財富來源,正是與清朝、與俄國戰爭勝利得到的賠款、市場等等,這種現實給了日本這個國家一個錯覺,那就是國內的矛盾,都可以通過對外擴張來轉移,甚至解決,因此,日本非但沒有改變明治維新以來的底層剝削,反而是積極籌備下一次戰爭。

明治政府將大量資源投入到「強軍」中

那麼,明治政府不管民生、使勁剝削本國人的錢,都流到哪裡去了呢?顯然,正是軍隊,明治維新後的日本發出了一個口號,那就是「若育強兵,國家必富」,受到列強影響的明治政府,把本錢壓到了軍事上,所以當時的日本顯然很滑稽,貧弱的國力支撐著一支龐大的軍隊,倘若在對外戰爭中嘗到苦頭,或許明治政府能及時迷途知返,但是在甲午戰爭、日俄戰爭兩場大戰中飽嘗甜頭的日本,愈發傾向於戰爭而不是正常的發展,歐洲列強之間,甚至因為日本的存在而出現了「黃禍論」的說法,到了最後,日本甚至搞不清楚到底是為了什麼而強兵,「富國強兵」的目的是富國,強兵只是手段,但隨著時間發展,日本只剩下了「強兵」、「強兵」以及「強兵」。

光鮮的強國外表下,無數底層庶民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卻換來了一個扭曲的軍事國家,這就是明治維新換來的扭曲日本。

相關焦點

  • 「王安石變法」僅為富國強兵?他的這一理念曾成為「仁政」的核心
    第二,論文集收有一篇《論北宋後期六十年的改革》,文章寫得不夠成熟,但是我近10多年來對王安石及其變法研究的一些新思考。2004年出版《王安石變法研究史》之後,我總覺得過去對王安石變法的研究主要局限在兩個方面,一是對王安石變法的道德評價,不論是從南宋以後至晚清,還是20世紀,都貫穿了是非之爭這一主線,二是過多地把王安石變法局限在影響北宋中後期歷史功過成敗的評判上。
  • 富國強兵打一個生肖富國強兵的動物是什麼意思?
    富國強兵打一個生肖富國強兵的動物是什麼意思?  「我需要一些流暢節奏,需要多一些持球擋拆,還有低位背打,需要更豐富的持球進攻方式,你懂我的意思嗎?所以上賽季總體而言實在很艱難。」 一個猛龍球迷也貼出來冰冷的數據,直接打臉喬治:在對陣掘金的系列賽第四節你喬治合計
  • 為什麼「富國強兵」的法家,卻造就一個積貧積弱的中國?
    而韓非子反對儒家道德,鼓吹變法的理由,則是「搞儒家的那套仁義,沒有好處,搞我法家的這一套,富國強兵,好處很大。」至於在《鹽鐵論》中的儒法爭論裡,法家代表說得更加直白:「我們搞的都是有利國家的大事,你們這些儒生也就嘴上功夫了得,實際治國不行,你們自己都吃不飽飯了,就別摻和了。」
  • 明治維新:從尊王攘夷到君主立憲,梳理倒幕派內部博弈的發展脈絡
    所以許多人想當然的就認為明治維新及其後續諸頒布的諸多政策都是獲得明治天皇應允的,這其中就包括1871年廢藩置縣、1885年實施內閣制、1889年二元君主制等,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日本明治維新是在內部社會結構裂變、外部世界新因素注入的大背景下,多方博弈之後的結果。本文就讓我們從幕府統治末期的日本社會結構開始分析,梳理明治維新的演化邏輯。
  • 取信於民,大事可成:商鞅執行變法,這四招讓民眾服了,民富國強
    但是,秦孝公對商鞅變法,仍有疑慮,猶豫不決,國之大事,必須謹慎。所以,秦孝公就擺了擂臺,讓商鞅與保守派進行辯論。(可參閱上一篇分享)。一舉兩得,既檢驗了商鞅是否有真才實學,又藉助辯論統一了群臣思想,形成了必須變法的共識。商鞅被任命為左庶長,軍政大臣,主抓變法事務,富國強兵。
  • 變法的「五大金剛」——「生、老、病、死、苦」
    「以富國強兵之術,啟迪上心,欲求近功,忘其舊學」。「尚法令則稱商鞅,言財利則背孟軻,鄙老成為因循,棄公論為流俗」。當時,有個地方發生地震和山崩,保守派說這是王安石變法不當,老天發怒了。有個保守派官員趁機畫了一幅《流民圖》呈送給神宗說:「陛下您看,這旱災分明是由於王安石變法弄的,只要停止變法,罷免了他,老天一定會降雨消災,救萬民於水火啊!」神宗變法的時候,有「五大金剛」作為執政班子,這五位執政大臣合成「生、老、病、死、苦」。
  • 「黑船來航」開啟明治維新
    這是他自1867年登基並宣布進行明治維新之後,第一次向天下宣告,自己是日本的實際統治者。 在我們的印象中,日本與中國似乎是同根同源的,日本使用的文字是從中國的漢字演化來的,日本的文化和社會習俗很多也是從中國傳過去的,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日本也一直扮演著「中國的學生」這一角色。
  • 秦國因商鞅變法而強大,為何最後被五馬分屍呢?商鞅不懂功成身退
    衛鞅幾次所說之法,並未讓秦孝公感興趣,衛鞅最終說到「富國強兵」之法,秦孝公深感興趣,最終秦孝公決定在國內進行變法,為此展開了商鞅變法。變法初見成效後,秦孝公任命衛鞅為「大良造」繼續推行變法,商鞅也被秦孝公封為「商君」。
  • 日本明治維新僅30年,為什麼能快速崛起為亞洲第一?
    自從1868年明治維新開始,直到1894年在家務戰爭中擊敗北洋水師,1895年逼迫清朝籤訂《馬關條約》。可以說,日本用了不到30年的實踐,就從一個貧弱的小國,崛起為亞洲第一強國。日本到底做了什麼,才讓他們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如此快速的崛起呢?第一點,推行教育改革。日本在很早的時候,就意識到教育改革對日本的重要意義。
  • 商鞅變法:一定不得「善終」的一種職業(上)
    這代表著:保證不是好搞的人。商鞅到了當時機會最多的新興國家秦國,秦孝公正在找人想要富國強兵,他的確是個很想出頭的人,找到了秦孝公最信任的內侍(地位很低,但說服力很大,跟宦官差不多),來接近孝公,總共賄賂了三次,第一次講大道理,秦孝公睡著了,第二次講孝公也聽到打瞌睡,跟那個內侍說,別叫這無聊的傢伙再來了,第三次講怎樣稱霸,講到秦孝公跟他膝蓋貼膝蓋,幾個晚上都不想睡覺。
  • 同樣經歷閉關鎖國,為何清朝洋務運動失敗,而日本明治維新卻成功
    清朝內部開始出現了一批知識分子尋找富國強兵的良策,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等主張。日本明治天皇圖片:wikipedia1868年日本明治天皇組建新的政府,並且發表了《五條御誓文》,開啟了日本明治維新的序幕。
  • 同樣經歷閉關鎖國,為何清朝洋務運動失敗,而日本明治維新卻成功?
    清朝內部開始出現了一批知識分子尋找富國強兵的良策,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等主張。 魏源,清朝早期「睜眼看世界」的文人 圖片:wikipedia 1868年日本明治天皇組建新的政府,並且發表了《五條御誓文》,開啟了日本明治維新的序幕。
  • 19歲就登基的少年天子宋神宗,如何憑著變法實現大宋強國夢
    在軍事上,宋軍在西夏方向的作戰節節敗退,宋軍在好水川、三川口等地的戰鬥中大敗而歸。在吏治上,宋仁宗一改太祖、太宗、真宗一如既往的嚴懲貪官基調,對貪汙腐敗也「寬仁無邊」。可以毫不誇張的說,仁宗後期的宋朝看似健康,但體內已經癌細胞擴散。如果國內有一點小火星,就能讓宋朝全面崩盤。對於國內的矛盾,宋仁宗不可能不清楚。
  • 簡述戰國時期各國的變法與改革,你有什麼看法?
    而在當時這樣的一個大變革時期,各諸侯國為了生存與發展,都在尋找各種辦法,並先後進行了各自的變法與改革。魏國的李悝變法魏國的變法是中國的變法之始,其影響十分深遠,並對當時各諸侯的觸動都很大。三家分晉後,魏國作為戰國時期的新國家,在軍事與經濟等方面都面臨著很大的壓力和困難。魏文侯為了使魏國的實力變強,任命李悝為相推行變法。
  • 商鞅變法成功,申不害為何失敗?看完頓覺好老闆嘴臉嚇人
    看完頓覺好老闆嘴臉都嚇人。電視劇《大秦帝國》中,全力支持商鞅變法的秦孝公臨死之際,當著所有人面,對商鞅說了一句如同劉備託孤諸葛亮的話,大概意思是: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韓昭侯是個年輕的帝王,對富國強兵很有執念。滅鄭之後,就讓申不害成了韓國相國,進而開啟了申不害變法序幕,和後續十五年韓國變法時光。這十五年間,申不害「內修政教,外應諸侯」,推行、法制,術治同時,還編練新軍,韓國都城一時間練兵聲迭起,喊殺震天,很是讓諸侯側目,也讓國內權貴收斂言行,加強了韓王權威。
  • 日本明治維新「三傑」都是哪三個人?
    日本,我們的東方強鄰,他們近代的強大來源於 19世紀末的明治維新及其快速的開展的工業革命。明治維新「殖產興業」橫濱鐵路「明治維新」的成功,是日本大批有志之士通過不斷的努力而得來的結果。但是,眾多的有志之士中,不得不提到「明治維新三傑」,那就是:西鄉隆盛、大久保利通、木戶孝允。西鄉隆盛(1828—1877),出身薩摩藩,年輕時受到藩主島津齊彬賞識,作為其親信並參與藩政。1858年幕府「安政大獄」,被流放至琉球,1864年,日本國內維新派開始逐漸抬頭,隆盛一手主理薩摩藩陸海軍實權,和同為薩摩藩士的大久保利通大力合作改革。
  • 回望「坂上之雲」:152年前的明治維新
    總的來說,明治維新將革命包裝成了一次維新。明治維新毫無疑問是一場革命,它在政治方面廢除了封建領主制,創建了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確立了立憲君主制和民選議會制。明治維新是一場武士革命。明治維新的四條路徑——強兵,富國,立憲制,議會制各自不同,但共通之處在於4個政策目的全部由武士代表主導推進。四大目標未在革命領導人手上順利實現,但是革命派武士走下臺後,理性主義色彩濃厚的官僚上臺,他們重視實務,穩紮穩打,終於成功實現四大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