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到日本這個國家,大多數人那無不是咬牙切齒,日本在上世紀入侵包括我國在內的廣大亞洲國家,給許多無辜平民帶來深重的苦難,一些人甚至今天都在飽受遺毒的煎熬,但是為什麼亞洲國家中,就日本能入侵其他國家,而不是其他國家入侵日本呢?那肯定是因為當時日本強大,日本為什麼在近代強大?懂的人就會說了,日本搞了明治維新,它變法了,現代化了,所以強大了。
明治維新讓日本這個國家強大了嗎?那是肯定的,但是,如果一個人是那個時代的日本平民,那他未必會覺得這是一件好事,所謂國進民退,說的就是明治維新的日本。
什麼是明治維新,簡單來說,就是日本在明治年間進行的一場改革,這場改革覆蓋面極大,幾乎將整個日本都給革新了一遍,一口氣將日本這個落後古老的農業國家給蛻變為了一個直追歐美的國家,算得上是日本特色的彎道超車。明治維新的起因很簡單,原本日本是由德川幕府統治的落後國家,但在公元1853年的時候,新興的工業國家美國想來亞洲分一杯羹,也像英國法國那樣開闢一下市場,可是當時亞洲大國中國和印度都已經被英法這些老牌國家耕耘的差不多了,所以美國人考慮了一下,選擇了日本這個神秘的東方小國。
當時的日本封閉程度比起清朝有過之而無不及,因此當美國人來的時候,日本震驚了。美國人四艘軍艦開入日本江戶的場景,說個不恰當的比方,那就像是天神下凡一樣,日本人從沒見過這麼巨大可怕的戰艦,這種跨越時代的差距讓幕府上層人受到了嚴重的世界觀衝擊,最後,在第二年,原本牢牢堅持「閉關鎖國」的日本,被嚇得不得不同意美國人的通商要求,這就是著名的「黑船來航」事件。
那時的日本雖然是幕府統治,但是國內還是有很多獨立的藩國,雖然它們名義上臣服幕府,但很多事情還是自己做主,這些藩國也想從通商中分杯羹,同時還想擺脫幕府的統治,有些還打著「將權力還給天皇、打敗外國蠻夷」的旗號來或明或暗地反對幕府,結果這些像鐵頭娃一樣的藩國在幾場戰爭中慘敗給西方列強,和幕府一樣全老實了。幕府和各個藩國面對列強的失利點醒了日本國內一批有識之士,這些人下定決心,要推翻幕府,於是經過長達十數年的鬥爭,幕府終於失敗了,因此在公元1868年的時候,德川幕府徹底認輸,把權力全數奉還,這就是歷史上的「王政復古」。說是復古,其實和古代幾乎沒有關係,這年三月十四日,新的日本政府發布《五條御誓文》,正式宣布維新的開始,這一年是日本的明治元年,因此這場運動被人們稱為「明治維新」。
如果僅看上面這些,你一定會認為「明治維新」後日本煥然一新,國家強大,老百姓從此過上幸福的生活,明治維新彷佛是一場充滿了正能量的美好故事,但是,實際情況壓根不是這回事,明治維新的日本對自己國內的人都不是什麼善茬!
任何改革都忘不了土地問題,明治維新也不例外,但是,當時的明治政府缺錢改革,因此在土地改革上動了歪心思,於是,日本的農民驚奇地發現,新政府收的稅居然比幕府還高上不少,這還能行?因此在1876年的時候,日本就爆發了農民引發的「伊勢暴動」,「先進」的明治政府一點不手軟,直接派遣軍警鎮壓,最後超過5萬人蹲了大牢,最終在1880年完成了土地改革。
除了在稅收上坑了日本農民之外,明治政府還對兵役進行了改革,明治政府出於對於外部列強橫行的世界的恐懼,在徵兵這一方面跨了一個大步子,規定了凡年滿17歲到40歲的男性公民,都有服兵役的義務,時間長達23年,原本日本是一個大多數平民與兵役幾乎沒太多瓜葛的國家,新政府這一操作下來,嚴重影響了平民生活,再次引發了暴動,結果明治政府還是老一套,在1873年用軍隊鎮壓了老百姓。另外,日本政府還發布了「廢刀令」,取消了以武士為代表的士族的特權地位,這其實算是好事,但是明治政府的建立本身就有武士階層的貢獻在內,結果,就連號稱「維新三傑」之一的西鄉隆盛這樣的政府元老都跳起來舉兵對抗明治政府了,可見明治政府存在著過於激進的問題。
明治政府的問題不止如此,實際上,由於明治政府一心走的就是全盤西化的道路,所以,日本很快在維新的旗號下成為了一個資本家剝削老百姓的溫床。因為財力的困窘,新政府的重點放在了城市而不是農村,結果原本就長期處於原始貧困狀態的日本農村一點好處沒得,倒是大量農民迫於生計湧入城市,成了城市工業的廉價勞動力。這種情況不需多說,除了男工和女工之外,大量的童工也湧入到城市,最瘋狂的是,明治政府還放任一個行業的壯大,那就是遍布海外的日本娼妓。
明治時期的日本工人待遇極其糟糕,國人一定知道過去我國作家夏衍先生的《包身工》,其中提到了日本資本家對於我國工人的壓迫和剝削,其實,日本資本家對於自己本民族的人也沒有手軟,拿當時日本的紡織業舉個例子,工廠的員工每天勞動時間居然可以高達16、17個小時,許多工廠從早上四點就開工,工人除了工作就是睡覺,並且還免不了睡眠不足,同時收入相當低,大部分工人每天的收入還不如日本士兵每天的飯錢,最關鍵的是,許多工廠第一年甚至不會給薪水,市面上也不缺少那種5年都不會給薪水的企業。
隨同工業一同發展起來的日本新聞業,就對這種情況進行過報導,甚至出現過「最黑暗的東京」這樣的新聞詞彙,一提到底層民生,當時的新聞報導就會充斥著描述饑寒交迫情景的文字,不禁令人產生疑問,明治維新這不是還讓日本越來越糟糕了嗎?
這種情況倒沒有一直持續,到了明治後期,日本政府對於這些問題進行了處理,例如召回了大量海外的日本娼妓,表面上來看似乎是明治政府開了竅,但背地裡,日本政府解決這些問題的財富來源,正是與清朝、與俄國戰爭勝利得到的賠款、市場等等,這種現實給了日本這個國家一個錯覺,那就是國內的矛盾,都可以通過對外擴張來轉移,甚至解決,因此,日本非但沒有改變明治維新以來的底層剝削,反而是積極籌備下一次戰爭。
那麼,明治政府不管民生、使勁剝削本國人的錢,都流到哪裡去了呢?顯然,正是軍隊,明治維新後的日本發出了一個口號,那就是「若育強兵,國家必富」,受到列強影響的明治政府,把本錢壓到了軍事上,所以當時的日本顯然很滑稽,貧弱的國力支撐著一支龐大的軍隊,倘若在對外戰爭中嘗到苦頭,或許明治政府能及時迷途知返,但是在甲午戰爭、日俄戰爭兩場大戰中飽嘗甜頭的日本,愈發傾向於戰爭而不是正常的發展,歐洲列強之間,甚至因為日本的存在而出現了「黃禍論」的說法,到了最後,日本甚至搞不清楚到底是為了什麼而強兵,「富國強兵」的目的是富國,強兵只是手段,但隨著時間發展,日本只剩下了「強兵」、「強兵」以及「強兵」。
光鮮的強國外表下,無數底層庶民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卻換來了一個扭曲的軍事國家,這就是明治維新換來的扭曲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