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明治維新僅30年,為什麼能快速崛起為亞洲第一?

2021-01-09 腦洞外星人

老話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但對於一個國家來說,30年改變命運的,只有少數。除了現在的中國,日本算是另一個成功的例子。自從1868年明治維新開始,直到1894年在家務戰爭中擊敗北洋水師,1895年逼迫清朝籤訂《馬關條約》。可以說,日本用了不到30年的實踐,就從一個貧弱的小國,崛起為亞洲第一強國。日本到底做了什麼,才讓他們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如此快速的崛起呢?

第一點,推行教育改革。日本在很早的時候,就意識到教育改革對日本的重要意義。在明治維新剛開始的時候,曾列舉了三個方向的目標,」富國強兵「,」殖產興業「,」文明開化「。這三個目標能否成功,都是檢驗明治維新成果的重要標誌。而教育改革的意義,就是這三個目標的基礎。如果沒有教育改革,這三個目標也就失去了意義。當時日本的教育改革,可以歸結為:普及義務基礎教育,改革中等教育,推行實業教育,培養重點大學。這幾個步驟,每一步都很關鍵。普及了義務基礎教育,日本的平民才可能得到教育,這才有」文明開化「的基礎。而只有搞好了後面那幾個步驟,才能夠實現「富國強兵」,」殖產興業「,因為高端技術,需要跟高端的人才匹配起來。

第二點:善於學習。不可否認,日本是一個非常擅長學習的國家。唐朝的時候,他們學習中國。近代的時候,他們學習西方。日本的學習,可以說非常的徹底。除了學習西方國家的技術,還實現西方的文化。為此,日本在國內搞了不少事情。比如日本的平民,過去是沒有名字的。所以,如果你看日本過去的小說,或者歷史,常會被裡面的名字搞混,因為特別的像。鑑於這個情況,日本天皇就下令,讓平民為自己取名字。也是在這段時間過後,日本國內出現了很多奇奇怪怪的名字。而且,為了改良日本人的體質。日本政府也做了不少事情。比如日本過去不大吃肉、喝牛奶,日本明治天皇就當眾做表率,鼓勵日本國民多吃肉,多喝牛奶。甚至還鼓勵日本國民跟西方人混血通婚,改良人種。

第三點:日本國民上下一心。這一點,除了因為日本國內改革,都比較認同以外。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日本天皇在日本國內,擁有非常高的威望。日本天皇本人只需做出一些表率,就能在日本國內產生極為重大的影響。除了前面講到吃肉喝牛奶外。當時日本曾想購買「吉野號」這艘軍艦。但因為日本的財政收入有限。於是,日本天皇做出聲明,自己一天只吃一頓飯,省下錢來買軍艦。雖然實際上,也不可能剩很多錢。但這件事傳出去後,對日本民間產生了極大的震動。日本國民紛紛募捐,購買「吉野號」。據後來的統計數字顯示,日本民眾募捐的錢款,已經足夠購買3艘吉野號了。

第四點:日本的變革,更為徹底。日本的一系列改革,對日本國內的文化、習俗、軍隊、科技等方面,都有了深刻的轉變。可以這麼說,日本經歷了明治維新後,基本等於進行了一場脫胎換骨。

對歷史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腦洞外星人,一個研究地球歷史的外星人

相關焦點

  • 明治維新不過爾爾,為什麼日本能夠瞬間崛起成為亞洲第一強國
    日本的歷史,實際上就是一部幕府與大名、武士與浪人武士間對抗、制衡的歷史。到了德川幕府後期,隨著西方列強撞開日本國門,日本幕府體制進入瓦解動搖的階段。這與清朝情況類似,但清朝沒有很快滅亡,幕府卻滅亡了,為什麼?幕府根本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而是諸侯林立的集合體。
  • 為什麼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後,國力迅速崛起?
    日本的學習對象也從中原政權轉向了西方列強,並走上了一條與東北亞其他國家完全不同的一條道路。在明治維新以後,日本國力大增,並在此基礎上擴軍備戰,多次參加地區性爭端,和多國交戰,獲取更大的利益。漸漸的,日本變成了東北亞地區的一條害蟲,直到二戰末期被擊敗,才最終安定下來,不再出來禍害。
  • 明治維新之後,中日77年競爭以日本的失敗告終
    所以,現在很多日本文化都有唐朝的影子,比如古建築,傳統服飾等等。從白江口之戰開始,日本老實了大約一千年,在此期間,日本悉心學習中國文化,不敢再覬覦中國的利益。但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到了明朝時期,日本的野心再次暴露,試圖通過入侵朝鮮半島,並以此為跳板鯨吞中國。當時日本的首領豐臣秀吉,甚至大言不慚地聲稱,吞併中國後,要把天皇遷到北京,他自己遷居寧波。
  • 日本學者子安宣邦:明治維新的最終結果恰恰是戰爭
    到了戰後,他開始了前四卷著作的修訂工作,最終完成於昭和30年(1955年)他83歲的時候。昭和36年(1961年)津田以89歲高齡去世,最終卷卻沒能在他生前刊行。因此這裡就產生了下面的問題:為何津田左右吉最終沒能完成他的巨著?而他在這部著作裡又想要探討怎樣的問題?
  • 日本號稱亞洲第一海軍?俄羅斯專家:能抗住一小時就不錯了
    在近代歷史上,日本通過明治維新和兩次工業革命最終完成了國家工業化,並且因為日俄戰爭的勝利,日本曾一度成為東亞霸主。當時中國的綜合國力和日本相比的確有著一定的差距,所以日本從那時開始其野心就暴露出來了。為了發展軍隊,日本以自衛隊為框架,建立起了一支強大的「軍隊」,其軍事實力遠遠超過大部分國家,甚至日本還自吹海上軍事實力亞洲第一。對於日本這樣的言論,俄羅斯專家表示:若開戰日本一個小時都撐不住。
  • 二戰後一片廢墟的日本,為何快速崛起為第二經濟強國?
    眾所周知,日本是二戰戰敗國,在美國對日本進行本土轟炸並投下原子彈之後,日本一片廢墟,然而,這個一片廢墟的戰敗國,僅僅用了幾十年的時間就超越蘇聯成為了世界第二經濟強國,甚至後來房地產泡沫破滅,依舊還是世界強國,這是為什麼呢?
  • 北洋水師:當年亞洲第一艦隊,誰給日本勇氣發動甲午戰爭
    1988年一本記載世界各國海軍發展現狀的《美國海軍年鑑》雜誌,將北洋水師排名為亞洲第一世界第九。此時北洋水師擁有主力艦隊25艘,海軍人數接近4000,環顧亞洲一個能打的對手都沒有。但僅僅6年後,1894年北洋水師就被彈丸小國日本打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
  • 廢幕府、尊天皇、入歐強亞:明治維新成功的真相,洋務運動輸在哪
    一個開啟了侵略亞洲的徵服夢,一個淪為弱者反覆被踐踏。一個在長達百年的時間裡崛起成為了亞洲第一軍事強國,一個在長達110年的時間裡反覆被列強的槍炮所折磨。中日兩者之間為何會有如此大的差異呢?華夏從來都不是模仿者、學習者、跟隨者,在成千上萬年的歷史歲月裡,華夏都是文明的開創者。華夏不止開創文明,更把文明輻射到了周邊各地,整個亞洲幾乎都是在華夏文明的薰陶下成長起來的。這導致了一個非常致命的問題,我們的學習能力不強,當一旦陷入文明被動的時候,我們無法拋下自己的文明從而快速去學習另外的文明。
  • 明治維新150年︱何燕生:日本佛教從「葬式」走向人間
    因此,「明治維新與宗教」,無論是從日本自身歷史的角度看,還是從亞洲近代史的角度出發,都是一個非常有趣的議題,值得討論。澎湃新聞:明治時期神道成為國教,而後又有「廢佛毀釋」運動,您怎麼看這一時期日本佛教遭受挫折的原因?
  • 彈丸之地的日本,為什麼通過明治維新,就可以打敗大清和俄國?
    明治維新前,日本處於的德川幕府統治下,情形與晚清差不多了多少。閉關鎖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為主。也被列強打開了大門,成為了半殖民地。由於受到的打擊太大,日本一些有識之士也開始睜開眼睛看世界。他們拿起武器,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倒幕」運動。在天皇取回了實權後,開始對全國上下實行改造,隨後便是轟轟烈烈的「明治維新」。
  • 日本歷史上的兩次大國崛起,是怎樣被美國「玩」殘的?
    事實上,在世界反法西斯陣營尚未形成之前,率先建立較為完整工業體系的日本在亞洲幾無敵手,到1941年底時,日本實際控制的領土已高達上千萬平方公裡,僅東南亞和西太平地區的人口就達1.5億之眾。但正如那句古老的中國成語所言:解鈴還須繫鈴人。打開日本國門釋放出惡魔的是美國,那麼關上這扇門的,還應該是美國。
  • 「慶斌晨語」明治時代的日本在借鑑他國經驗方面走得最遠,並以選擇...
    明治維新對於日本近代的崛起,是一個關鍵的轉折點,雖然已經過去152年,但現今日本的方方面面,都能看到明治維新的影子。日本二戰戰敗後,能再度崛起,也是依賴於明治維新打下的制度基礎。 但是,有一個觀點,要提前說明,也是我這兩天腦瓜仁疼的另一方面原因。戴蒙德的《劇變》和本尼狄克特的《菊與刀》都有專門的章節,敘述日本的明治維新的改革,只不過,二者的著眼點不同。
  • 同樣經歷閉關鎖國,為何清朝洋務運動失敗,而日本明治維新卻成功
    於是19世紀中後期清朝的洋務運動與日本的明治維新在亞洲展開轟轟烈烈的國家自救運動。19世紀日本長崎圖片:wikipedia1894年日本對清朝發動侵略戰爭,最終清朝戰敗。甲午戰爭後,清朝洋務運動被迫流產,籤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日本成為了當時亞洲唯一的資本主義強國,並且10年後在戰爭中打敗了俄羅斯帝國。
  • 同樣經歷閉關鎖國,為何清朝洋務運動失敗,而日本明治維新卻成功?
    於是19世紀中後期清朝的洋務運動與日本的明治維新在亞洲展開轟轟烈烈的國家自救運動。 19世紀日本長崎 甲午戰爭後,清朝洋務運動被迫流產,籤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日本成為了當時亞洲唯一的資本主義強國,並且10年後在戰爭中打敗了俄羅斯帝國。 1895年李鴻章前往日本籤訂《馬關條約》
  • 日本明治維新「三傑」都是哪三個人?
    日本,我們的東方強鄰,他們近代的強大來源於 19世紀末的明治維新及其快速的開展的工業革命。這次維新始於1868年,日本明治政府「自上而下」進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實行君主立憲制,作為「最聰明的學生」,日本快速學習歐美先進技術,推行工業化,生活方式歐化,大力發展教育等,逐漸讓日本脫離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危機,並在20世紀初迅速躋身世界列強之列。
  • 二戰日本25艘航母,現在仍是亞洲海軍第一?
    二戰時代的日本非常熱衷於建造大型的水面艦艇,自明治維新後期日本就著重建立海軍,世界上第一艘單獨建造的航母就是日本率先建造出來的。二戰中日軍偷襲美軍珍珠港的輝煌戰績更讓航母躍升為海軍第一作戰利器,因為航母能搭載艦載機使得航母的價值真正被開發出來,一直到現在都是海軍中當之無愧的最強軍艦。二戰時代的航母和現在比相差甚遠,當時的日本確實有25艘航母日本在戰前有10艘航母而戰爭中又建造了15艘航母,總數為25艘。
  • 踐踏庶民而成就的明治維新
    一說到日本這個國家,大多數人那無不是咬牙切齒,日本在上世紀入侵包括我國在內的廣大亞洲國家,給許多無辜平民帶來深重的苦難,一些人甚至今天都在飽受遺毒的煎熬,但是為什麼亞洲國家中,就日本能入侵其他國家,而不是其他國家入侵日本呢?那肯定是因為當時日本強大,日本為什麼在近代強大?懂的人就會說了,日本搞了明治維新,它變法了,現代化了,所以強大了。
  • 回望「坂上之雲」:152年前的明治維新
    1853年佩裡黑船來航與第十四代將軍人選問題是摧毀 舊制度的兩根導火索。這場改革使日本完成工業化,直接促成了日本帝國在20世紀上半葉的崛起。但軍事工業化的主要目的和天皇專制傳統的延續,為日本轉向法西斯軍國主義埋下了隱患。不到五十年,日本的確完成了一個東亞國家現代化的「奇蹟」,但其特殊國情也讓日本走進法西斯主義道路的深淵,對整個20世紀上半葉的東亞歷史產生重大影響。
  • 亞洲第一條地鐵是如何建成的?
    二者英文名稱為Tokyo Metro和Toei Subway,東京都地下鐵系統取二者共同點,命名為Tokyo Subway。 於1927年開通的銀座線(上野-淺草段)成為了東京第一條地鐵線,同時也是亞洲第一條地鐵線,可謂意義非凡。
  • 為打造一流海軍每年自掏30萬,每天僅吃一頓飯
    對於很多比較熟悉日本發展歷史的朋友們一定都會知道,在19世紀60年代之前,日本是一個落後而貧窮的封建國家。日本能夠在幾十年裡迅速崛起,與明治天皇的大力改革和勵精圖治有著極大的關係。假設,日本史上沒有發生過這兩次至關重要的歷史事件的話,那麼,日本能夠在短短幾十年內一躍成為世界級強國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兒。作為當時日本的最高統治者,明治天皇可以說的確是一位有為之君。他在位期間所做的那些事情,各種改革,各種西方化,全都是為了日本的發展,目的就是讓日本變得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