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線下水分解制氫效率超96%:日本科學家改進光催化劑

2020-12-17 澎湃新聞

1980年,日本信州大學超材料研究計劃教授、東京大學教授堂免一成 (Kazunari Domen)發表了第一篇用鈦酸鍶(SrTiO3)來催化光分解水、產生氫氣的論文。

40年後,他在世界頂級學術期刊《自然》上公布最新研究稱,經過一系列降低副反應的設計,摻雜鋁的鈦酸鍶在紫外線下催化光解水的量子效率已經達到了96%以上。

當然,太陽光中強度最高的部分是可見光,並非紫外線。鈦酸鍶因此很難真正進入大規模應用。不過,作為一種模型,堂免一成團隊的結果令人鼓舞,提出的改進效率設計也可能適用於可見光光催化劑。

光催化劑改進

氫燃料是最理想的清潔能源之一,它在氧氣中完全燃燒的產物只有水。把這個反應逆轉過來,就是水分解成氫氣和氧氣。

我們在高中學習過水電解制氫,這過程本身需要消耗電,因此在經濟性上充滿挑戰。1972年,日本科學家發現在特定催化劑下,太陽光能分解水制氫,提出了光解水制氫這一技術可能。

從本質上,光解水制氫是將太陽能轉化為氫氣中化學能的過程。據估計,地球表面每年吸收的太陽能的0.02%就足夠覆蓋全球能源消耗。如果光活性催化劑(亦稱「光催化劑」) 能以10%的效率將太陽能轉化為氫能,即具備了經濟競爭力。

然而,光催化是高度複雜的一個過程,對半導體顆粒提出了多重要求。它們懸浮在水中,需要能吸收光,產生並分離電子-空穴對(所謂空穴,是一種概念上存在的「準粒子」,即光子將帶負電荷的電子從原子晶格中激發出去後,留下帶正電荷的空穴),促使電子和空穴移動至粒子和水的交界面,最後利用這些電子和空穴催化水分解成氫和氧。

一個水分子由一個氧原子居中,伸出兩條「手臂」拉住兩個氫原子構成。水分解的過程就是兩個氫原子各自吸收一個電子合成氫氣,而氧原子則與帶正電荷的兩個空穴配對。

光催化劑催化光解水制氫示意圖

這上面所列的四步,每一步都可能會有所偏差,產生不想要的副反應,從而降低整體轉化效率。例如,電子和空穴可能在各自與氫原子和氧原子反應前就重新結合起來,稱作電荷複合。

該日本團隊使用的鈦酸鍶早在1977年就被報導過,是人們發現的最早一批光解水材料。這次,他們使用了多種方法來解決電荷複合問題:一是提高光催化劑顆粒的結晶度,從而減少晶格缺陷;二是在晶格中摻雜少量鋁原子,從而減少晶格中的化學缺陷。這些缺陷都可能成為電子和空穴複合的地方。

另一種前人已經提出過的思路是儘量把電子和空穴在空間上分離開。事實上,電子和空穴本來就傾向於聚集在鈦酸鍶晶格不同的面上。研究團隊選擇性地在不同的面上放置適當的聯合催化劑,在收集電子的面產生氫,收集空穴的面產生氧。

最後,研究團隊還將用於制氧反應的銠催化劑包裹在鉻化合物中進行保護,從而避免不必要的氧還原反應。

掃描電子顯微鏡下摻雜其他催化劑的鈦酸鍶圖像

外部量子效率達96%

那麼,這種改進後的光催化劑效率有多高?首先我們需要定義一個衡量效率的指標。絕對指標稱為內部量子效率(IQE),即催化劑吸收的光子能產生多少氫氣。一個完美的光催化劑IQE達到100%,吸收兩個光子就能產生一個氫氣分子。

但在現實操作中,實驗中無法測定催化劑到底吸收了多少光子,只能用另一種外部量子效率(EQE)來衡量:照射反應容器的光子能產生多少氫氣。因為照射反應容易的光子不會都被催化劑吸收了,而是在散射等過程中丟失,外部量子效率總是要低於內部量子效率。

據論文報導,使用350-360納米波長範圍內的光照射時,鈦酸鍶的外部量子效率高達96%。這意味著,它的內部量子效率介於96%到100%之間。

350-360納米波長範圍內的光屬於紫外線,並不是太陽光中高強度的部分。因此,指望鈦酸鍶來實現大規模的水制氫不太限制。這項研究的主要意義在於令我們理解哪些因素會降低催化效率,並探索一些減少催化損耗的機制。

《自然》新聞版塊同期發表的一篇文章評論道,儘管鈦酸鍶「只是」用來模擬可見光光催化劑的系統,但這個結果引人注目。首先,它證明了可以通過實驗設計,將內部和外部量子效率的差距縮小到4%以內。

其次,它證明了所使用的多重策略確實可以避免與電荷重組相關的效率損失,這些方法預計也適用於可見光光催化劑。

最後,堂免一成40年的研究經歷表明,研究人員想要在這個領域做出突破,需要漫長的持續努力。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太陽能光催化分解水制氫
    太陽能光催化分解水制氫可將太陽能轉化並儲存為化學能,是科學家長期以來的夢想。該策略基於粉末納米顆粒光催化劑太陽能分解水制氫,太陽能光催化全分解水制氫效率創國際最高記錄。該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上。
  • 日本研發高效水分子分解法 用陽光分解水分子制氫
    蓋世汽車訊 據外媒報導,一個隸屬於日本多個機構的研究小組研發了一種更好的方法,利用陽光分解水分子,製造氫氣。該小組在發布的論文中概述了所研發的技術以及該技術的效果。
  • 科學家將菠菜作為電池催化劑,效率更高更便宜
    科學家將菠菜作為電池催化劑,效率更高更便宜  CHEN • 2020-10-20 15:00:01 來源:前瞻網 E
  • 磷化鎳納米粒子可為制氫反應提速
    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近日報導,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化學教授雷蒙德·薩克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由儲量豐富且廉價的磷和鎳構成的磷化鎳納米粒子可以成為制氫反應的催化劑
  • 新系統可以將可見光直接轉化為紫外線,效率是以往記錄的一倍
    新系統由九州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在高強度下實現了20%的上轉換效率,即使在弱光下也能保持相對較高的性能,因此有望利用我們身邊已有的可見光來推動需要高能紫外線的應用。雖然人們通常會因為紫外線對皮膚的傷害而儘量避免紫外線,但九州大學工學部副教授Nobuhiro Yanai一直在尋找增加這些高能射線數量的方法,為光催化劑提供動力,從而實現從生產燃料電池汽車使用的氫氣到淨化室內環境的各種有用反應。
  • 科學家發現新型催化劑 可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乙醇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 美國能源部阿貢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與北伊利諾伊大學的科學家合作,發現了一種新的催化劑,它可以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乙醇 ,並表示其「能效非常高,對所需最終產品的選擇性高,成本低」。
  • 人工光合作用的新突破:超分子光催化劑誕生
    自然界中,通過光合作用,植物可以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人類所需的氧氣以及植物做需要的碳水化合物人們一直試圖複製這個能量轉化過程,目前,科學家們已經在實驗室水平中實現了「人工光合作用」,使用太陽能將二氧化碳轉化為有價值的燃料,特別是甲烷。
  • 科學家發明新型催化劑:二氧化碳直接變成噴氣燃料
    英國多位科學家發明了一種新型鐵基催化劑,可以將二氧化碳變成烴類噴氣燃料。這樣需要人類開發出更高效的二氧化碳利用技術,之前也有將二氧化碳轉化為燃料的技術,但是技術複雜,成本很高,效率不行,沒有商業可行性。
  • 光觸媒發明者藤島昭教授親證光觸媒局限
    光觸媒(Photocatalyst)也叫光催化劑(Lightcatalyst),是一類以二氧化鈦(TiO2)為代表的,在光的照射下自身不起變化,卻可以促進化學反應,具有催化功能的半導體材料的總稱。「光觸媒」這種催化劑只有在光的作用下,才能發生催化作用。最早被運用於除菌和去除病毒等醫用領域。[光觸媒發明者藤島昭教授親述:光觸媒主要應用於外部的外立面建築材料,太陽光能夠直接照射到的部位,才能發揮出足夠的功效。但是如果想在室內使用的話,光線太弱,而且波長只是可見光,所以非常的困難。]
  • 除了紫外線,這些光也可以殺死病毒
    紫外線的殺菌原理和應用紫外線的波長範圍介於X射線和可見光 之間,大約在100納米~400納米的範圍內。根據紫外線與分子的相互作用,又可將其分為四種類型,這幾種類型的紫外線對物質產生的生理效應有所差異。遠紫外線UVB:波長範圍在280納米~315納米之間的光。這個波段的光可以引起皮膚的「太陽灼傷」,與光致癌和光老化有關,塗抹防曬霜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對抗它。近紫外線UVA:波長範圍在315納米~400納米之間的光。其中波長較短的UVA 由於能夠產生活性氧,也會對皮膚產生有害影響。
  • 研究人員開發光催化納米纖維 可用於高效制氫
    由英國、加拿大和中國香港的研究人員組成的團隊,開發出一種光催化納米纖維,可用於高效生產氫氣。  為了應對日益嚴重的氣候問題,科學家們嘗試用氫氣代替化石燃料,以驅動車輛和機器。目前氫氣在很多領域均有應用,但由於生產成本和儲存等問題,尚未普及。在這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重點克服成本問題。
  • 優美科DNX SCR脫硝催化劑在垃圾焚燒發電廠應用的技術特點
    ~200℃具備較高的脫除效率。優美科的DNX®SCR脫硝催化劑在脫硝的同時,可實現二噁英超高效率的協同脫除。二噁英在催化劑上的氧化分解效率最高可>99%,二噁英可脫除到<0.01 ng TEQ/Nm3。
  • 低成本制氫只是其中一環!
    被稱為「未來能源」和「終極能源」的氫能已經成為近兩年的一個熱門話題,在各個國家都成為了重點發展產業,在國際上,美國、歐盟、日本都出臺了相應的氫能戰略規劃,日本甚至提出了「氫能社會」的宏大構想;在國內,中國石油、中國石化、國家能源集團、國家電投等能源央企紛紛入局氫能產業鏈,多個地方政府出臺了氫能發展方案和扶持政策。
  • 長篇回顧:手性催化劑推動產學變革|諾貝爾化學獎野依良治
    他們是日本人野依良治和另外兩位美國人,威廉·諾爾斯和巴裡·夏普萊斯。三位科學家的獲獎理由是一個一般人沒怎麼聽過的詞,那就是「手性催化劑的開發」。野依等人用熱、光等方法分解了一種碳素化合物而得到了碳烯。這個分子的特點是其具有兩種電子狀態,在用熱、光進行分解時,這兩種狀態會同時產生。但如果此時加入微量的銅,就只能得到一種狀態的碳烯。野依推測一定是銅和碳烯之間的結合產生了這種選擇性。為確認這一假說,野依決定合成具有光學活性的也就是手性的銅催化劑。
  • 發力氫能源產業布局 鴻達興業與日本旭化成株式會社籤署《氯鹼制氫...
    2月13日晚間,鴻達興業發布公告稱,結合公司與日本旭化成株式會社雙方各自的資源優勢和技術優勢,日前,雙方籤署《氯鹼制氫合作協議》,充分利用雙方的資源和優勢,從資源、技術、裝備等方面開展合作,推進雙方在氯鹼和氫能領域方面的合作。作為國內知名的大型資源能源綜合產業上市公司,鴻達興業擁有「氫能源、新材料、大環保和交易所」四大產業,形成了完善的一體化循環經濟產業鏈。
  • 東鑫垣荒煤氣制氫技術通過鑑定
    4月18日,陝西東鑫垣化工有限責任公司自主開發的荒煤氣制氫無變換綠色新工藝技術與工業化應用科技成果,在西安通過了陝西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組織的成果鑑定。專家認為該技術在荒煤氣制氫領域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具有廣泛的推廣應用前景。
  • 用於太陽光碟機動制氫的基於噻唑並[5,4-d]噻唑的供體-受體共價有機...
    用於太陽光碟機動制氫的基於噻唑並[5,4-d]噻唑的供體-受體共價有機框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0 15:20:10 上海科技大學章躍標等研究團隊最新研究提出一種新的用於太陽光碟機動制氫的基於噻唑並[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