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臺灣悲壯抗日史

2020-12-15 騰訊網

寶島臺灣是中國領土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三國時期孫權派衛溫、諸葛直率領艦隊一萬餘人,首次尋找並發現夷洲(臺灣),至今已有1790年;南宋澎湖屬福建路; 元、明在澎湖設巡檢司; 1662年鄭成功收復臺灣;1684年清置臺灣府,屬福建省;

1885年清設臺灣省,臺灣近代化之父劉銘傳任臺灣首任巡撫。在臺任職期間,進行了編練新軍,修建鐵路等一系列洋務改革;開煤礦,創辦電訊,發展航運,促進貿易,發展教育,促進了臺灣近代工商業和防務的進步。

1895年4月17日,甲午戰敗,清廷割臺,劉銘傳悲憤而死。兇耗傳到祖國臺灣,全島既悲且憤。在「願人人戰死而失臺,決不願拱手而讓臺」的誓言中,臺灣人民開始了長達半個世紀的抗日鬥爭;

一、武裝保臺:

這一階段主要是指1895年日軍從澳底登陸到1902年義軍首領林少貓慷慨就義這一時期。傑出代表有 丘逢甲、劉永福、抗日三猛(柯鐵虎、簡大獅、林少貓);

1895年5月20日,清廷令臺灣巡撫及大小官員回大陸。1895年5月25日,臺灣官紳在丘逢甲等人的推動下,組成了「永隸清朝」的「臺灣民主國」,抗擊日本侵略者。1895年5月29日,日軍從基隆之東澳底登陸後,開始犯下罄竹難書的暴行。英勇的臺灣人民為保衛祖國領土,用劣勢裝備抗擊日本侵略軍近5個月,打死打傷敵軍3.2萬人。日本最精銳部隊侵臺主力軍近衛師團被殲滅近半,師團長中將能久親王、旅團長少將山根信成先後重傷斃命。臺灣軍民的武裝保臺鬥爭,開啟了中華民族抗擊日本侵略者的先河,沉重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由於敵我力量懸殊,義軍孤立無援,彈盡糧絕,死傷嚴重,保臺抗日終告失敗。經部將勸說,丘逢甲和劉永福不得不先後揮淚內渡,連橫《臺灣通史》記載在錄。

1898年5月,日軍改用懷柔政策,日本令漢奸辜顯榮、林武琛、吳克明、鄭芳香等人,誘降鐵國山首領柯鐵虎,柯由於抗日受傷患重病,籤訂平等和議後於1900年2月9日不治身亡。1896年6月,在漢奸辜顯榮、陳紹年的勸降下,鐵國山首領簡精華於10月5日獨自下山投降。1902年5月25日,日軍再施詭計,驅使紳士勸降林火旺、陳秋菊、盧阿爺、張大猷、張呂良、劉榮、陳提、張雍、張金環、鍾佑等38位義軍首領和5600多義軍,分別在臺灣林圮埔、土庫、西螺、他裡霧、內林、鬥六6個歸順場歸降,結果被預先埋伏的日軍全部殺害,苦難的臺灣同胞不會忘記。1902年5月30日,林少貓大張宴席為母祝壽,蘇貞昌祖父蘇雲英(林少貓老鄉),叔祖父蘇雲梯向日軍出賣林少貓和數百抗日英雄,被日軍乘機攻入山嶺, 導致林少貓等數百人抗日英雄被殺。

1895年6月3日,基隆失守,6月6日唐景崧逃回廈門。1895年6月8日,漢奸李春生、辜顯榮等迎日軍進臺北城。各地義軍並起,劉永福發布抗日告示,全島人民展開了英勇的武裝反割臺鬥爭,臺中保衛戰中被譽為「黑虎將軍」的楊泗洪壯烈殉國,僅彰化爭奪戰義軍就死傷2000多人。6月下旬 宜蘭、新竹相繼失陷。7月下旬 丘逢甲內渡大陸。8月 愛國官兵和義軍保衛彰化,重創敵寇。南侵日寇一度被遏。10月 受挫日軍經補充休養後分陸海三路大舉南犯。清政府下令嚴禁資臺。軍民浴血奮戰,3000多壯士為國捐軀。10月20日 劉永福退返廈門。打狗(今高雄)、鳳山、臺南相繼失陷。11月 日本宣布臺灣「全島平定」,發布臺灣住民刑罰令、臺灣住民治罪令和臺灣監獄令,籌建臺北監獄。

在1895年至1915年前後長達20年的武裝抗日運動中,臺灣各地的民眾先後湧現 丘逢甲、劉永福、吳湯興、徐驤、林義成、林崑岡、吳彭年、王德標、楊泗洪、劉成良、林大北、陳秋菊、詹振、林李成、胡嘉猷、劉德杓、簡義、柯鐵虎、黃國鎮、林少貓、阮振、林添福、簡大獅、詹阿瑞、黃茂松、蔡清琳、劉乾、林朝、羅福星、餘清芳、陳文晃、廖景琛、黃醜、黃才、賴福來、劉獅、楊勝、林發、莊錄、除阿金、陳魚、柯萬力、田廷、胡細漢、詹阿蒼、賴阿來、阮振、陳丁、張呂莿、張呂赤等抗日愛國志士,前僕後繼與日軍展開了殊死鬥爭,以圖臺灣回歸中國。

丘逢甲(1864年—1912年),愛國抗日英雄、教育家、詩人。出生於臺灣苗慄縣,後移居彰化。1895年,清廷割臺後,丘逢甲憤然召集臺灣鄉紳咬指血書,聯電奏清政府抗爭,但清廷回電「臺抗京危」。一介書生丘逢甲悲憤至極,他傾盡家資,組織和率領數萬人的抗日護臺義軍。終因敵我力量懸殊,義軍孤立無援,彈盡糧絕,死傷嚴重,保臺抗日終告失敗。經部將勸說,丘逢甲不得不揮淚內渡,連橫《臺灣通史》記載在錄。

劉永福(1837-1917), 抗法、抗日愛國英雄。 漢族客家人,廣東欽州(今屬廣西)人,祖籍博白東平,原是反清的黑旗軍將領,1873年12月21日取得 援越抗法羅池大捷,1883年5月取得紙橋大捷,越南王晉升他管轄越南山西、興化、宣光三省,加賜一等義勇男爵號。1894年7月,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清政府命劉永福赴臺辦理防務。 1895年4月,清廷割臺,巡撫唐景崧等人畏日如虎,紛紛逃回大陸。劉永福在義軍丘逢甲、吳湯興、徐驤、林義成、林崑岡,劉永福部將吳彭年、王德標、楊泗洪、養子劉成良等英雄相助下,在外無救援,內無糧餉的時候,英勇的與日軍兩個近代化師團和一個海軍艦隊作戰,重創日軍3.2萬以上。連續苦戰之後,斷餉缺械,劉永福派人回大陸求援,清政府不但不救濟,反而將內地募款扣留,並下令封海,斷絕對臺增援,劉永福領導的保臺抗日失敗告終。

柯鐵虎(1875—1900),抗日三猛之一,臺灣嘉義人,本名柯鐵。他在雲林大坪建立了鐵國山抗日基地。數千義軍勇猛無比,日軍瘋狂報復,3萬臺灣同胞慘遭日軍殺害。1898年5月,柯由於抗日受傷患重病,與日軍籤訂平等和議後於1900年2月9日不治身亡。

簡大獅(1870—1900),抗日三猛之一,臺灣淡水人,原名簡忠浩。臺灣割讓給日本後,簡大獅在淡水起義,艱苦領導抗日三年。日軍進山圍剿,簡大獅在臺灣無法立足,潛回漳州。日寇脅迫滿清逮捕他後交給日本人。1900年3月22日被日寇殺害。

林少貓(1863—1902),抗日三猛之一,臺灣屏東人。1896年在鳳山城南鳳嶺聚眾數百人起兵抗日,隊伍迅速發展至數千人。1898年冬,會同另一支義軍林天福部出擊臺南。1902年5月30日,林少貓大張宴席為母祝壽,蘇貞昌祖父蘇雲英(林少貓老鄉),叔祖父蘇雲梯向日軍出賣林少貓和數百抗日英雄,被日軍乘機攻入山嶺, 導致被殺害者達到數百人。

二、文化抗日:

1902年,日本在「全島平定」後,為鞏固其殖民統治,轉而採取「懷柔政策」。在這一時期,臺灣人民抗日鬥爭的形式多樣,內容轉向宣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揭露日本侵略者的黑暗統治,爭取政治上的合法權益。

這期間,臺灣人民繼續發動反日起義,1907年至1915年間又相繼爆發了十多起抗日起義,其中以餘清芳起義規模最大。1915年8月,餘清芳抗日隊伍在一戰鬥中與敵激戰數日,遭敵集體殺害,只有200多人生還。

1920年前後,在東京的臺籍留學生與中國大陸留學生等組織「聲應會」、「啟發會」、「新民會」,創辦了《臺灣青年》雜誌月刊,積極倡導普及白話文,揭發日本侵略者的殖民統治。1921年由臺灣知識分子創立的「臺灣文化協會」,後來成為臺灣抗日民主運動的主力。

1910年-1945年,以林獻堂、林呈祿、蔡培火、蔡惠如、蔣渭水、王敏川、連溫卿、謝春木、林木順、謝雪紅、簡吉等為代表的一批抗日誌士,先後掀起請願、宣傳等非暴力抗日運動,島內非暴力民族抗日運動形成新高潮。臺灣知識分子以筆為兵,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當時活躍在臺灣島內的著名抗日報刊有《新學叢志》、《臺灣詩薈》、《黎華報》、《三六九小報》、《臺灣戰線》等,或介紹祖國大陸的革命情況,或抨擊日當局的殖民統治,或倡導祖國的傳統文化,成為文化抗日的重要陣地。此外,《臺灣通史》、《臺灣戰爭記》、《臺灣八日記》、《臺灣革命史》等一批史書出版,在激發臺胞的鬥爭精神上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1930年10月27日,霧社起義。賽德克族馬赫坡社首領莫那·魯道長子舉行婚禮,由於一名日本巡警破壞了賽德克族的風俗,導致賽德克族民眾長久積蓄在胸的抗日怒火爆發。在莫那·魯道的領導下,霧社賽德克族民眾發動起義,襲擊了警察所,殺死日警134人,殺傷215人。賽德克族同胞撤至山林與日軍展開遊擊戰50日,日軍死傷半數。日警誘降不成惱羞成怒,對不屈的山民動用大炮、催淚彈和毒氣彈,致使起義民眾大部死亡,起義失敗。賽德克族起義生還者516人分別被監禁於(今仁愛鄉)兩處集中營。1931年日殖民者挑起內亂,製造了第二次霧社事件:1931年4月25日約凌晨4點左右,都達族人夜襲集中營,賽德克族人傷亡慘重,日方將逃散的賽德克族餘生者再次「收容」於今仁愛農會附近臨時搭蓋帳篷。眉原部落的族人伸出了「同胞大愛」,供給物資幫助賽德克族倖存者在這塊土地上「浴火重生」。

三、光復臺灣:

1937年-1945年,日本發動皇民化運動。包括推行日語、改日本名、拜天照神、學皇民史等,皇民奉公會正是皇民化運動洗腦機關。但大部分臺灣民眾以堅持民族氣節為榮,不向日本殖民統治者的屈服,堅持不學日語、不改日本姓名,體現了不屈不撓的中華民族精神。

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吞併整個中國的圖謀昭然於世後,臺灣同胞深深地認識到,「臺灣光復」的唯一希望在「祖國勝利」。因此,他們紛紛投身於祖國大陸的抗戰,八年全面抗戰期間在大陸參加抗日的臺胞就有20多萬,並成立了許多頗有影響的抗日組織。1938年冬,「臺灣義勇隊」在大陸開始對日軍展開武力攻擊,使日軍損失慘重,為抗日復臺作出了特殊貢獻。此外,島內同胞為配合祖國抗日,想盡一切辦法牽制日軍在臺力量,在高雄、基隆、新竹等地舉行了大規模反「皇民化」示威遊行,在阿里山等地開展遊擊戰破壞日軍設施等等,配合祖國大陸的抗戰大業。

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臺灣歸還中國前夕,日本駐臺灣總督安藤利吉策動一些軍國主義分子和「皇民」在臺灣建立起「臺獨」組織,這是「臺獨」活動的發端。第一代「臺獨」勢力在島外活動的主要據點就是日本,他們是日本統治臺灣時期培養的忠實「皇民」,有極深的「日本情結」。皇民化」代表人物有廖文毅、辜寬敏、李登輝、黃紀南、彭明敏、金美齡、蔡潔生等。這些皇民有的至今仍活躍臺灣政壇,並掌握了大量的執政資源,赤裸裸搞臺獨,是危害祖國統一大毒瘤。

二戰結束,日本投降後,1945年10月25日,中華民國國民政府陳儀將軍為在臺灣受降的代表。擔任降方代表的是臺灣總督兼日本陸軍第10方面軍司令官安藤利吉將軍,在臺灣北部中山堂舉行"臺灣對日本的受降典禮"。標誌著被日本殖民統治五十年的臺灣及其附屬島嶼及澎湖列島正式重回中國版圖。目前臺灣問題是中國內戰的遺留問題,但並不影響臺灣主權屬於中國的事實。

臺灣人民50年的抗日鬥爭可歌可泣,氣壯山河,犧牲者達65萬之眾。正像著名歷史學家戴逸指出的那樣,「臺灣同胞為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爭取回歸祖國而進行的鬥爭,構成了近代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鬥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這段歷史增添了極為光輝的一頁"。

附:《臺灣民眾抗日史》摘要

1387年 (明洪武二十年)

在倭寇的襲擾下,明政府撤銷臺灣行政和防務的巡檢司,移臺灣島上居民於漳、泉二州,實行海禁。

1563年(明嘉靖四十二年)

明政府恢復澎湖巡檢司,派兵駐守澎湖列島,再次有利地抗擊了日本的侵略。

1593年(明萬曆二十一年)

日本軍閥豐臣秀吉在侵朝過程中,派商人原田孫七郎修書致臺灣居民,稱臺灣為「高山國」,令當地居民向日本納貢,遭臺灣人民冷遇。此後便有一些日本野心家和追逐利益的商人往臺灣活動。

1603年(明萬曆三十年)

日本侵擾臺灣,明政府派沈有容、陳第率軍往剿,高山族首領大彌勒等到軍前拜謁。

1608年(明萬曆三十六年)

日本商人以來日本觀光為名,帶臺灣的阿美族人到日本拜見攝政德川家康,了解臺灣。

1609年(明萬曆三十七年)

德川家康派有馬晴信侵臺,因遭到臺灣民眾的抵抗而失敗。此後對高山族人的「招降」,也遭到拒絕。德川幕府時期,曾派兵艦13隻,侵擾臺灣,一度侵入竹塹港(即新竹),因後援不濟而失敗。

1617年 (明萬曆四十五年)

日本侵略者入侵臺灣龍門港。

1621年 (明天啟元年)

日本侵略者踞臺灣,「逐流求人而放之。」本年,福建人顏思齊,曾引日本人上島。

1628年 (明崇禎元年)

日本人濱田彌兵衛藉口貿易,停泊臺灣,陰謀佔據,因與荷蘭佔領者發生衝突而返回。

1871年 (清同治十年)

12月 發生「牡丹社事件」,臺灣高山族居民誤殺上島避風的琉球國民,日本以琉球宗主國自居,乘機侵略臺灣。

1873年 (清同治十二年)

3月 4名日本人遭風暴漂流到臺灣,獲救後被送回日本,日本政府不但不感謝中國,反稱這4人遭劫,為侵臺製造輿論。

1874年 (清同治十三年)

2月 日本政府通過《臺灣蕃地處分要略》,成為日本侵臺的綱領性文件。

5月7日 日本藉口「牡丹社事件」,派遣3000餘侵略軍,在臺灣社寮港登陸,進攻高山族村莊,遭到當地居民的堅決狙擊。

8月31日清政府賠償軍費50萬兩,以求「牡丹社事件」的解決。

1875年 (清光緒元年)

日本迫使琉球王國與中國斷絕關係,繼而武力吞併,改為日本的衝繩縣。

1886年 (清光緒十一年)

清政府設臺灣省,劉銘傳任巡撫。劉上任後殖產興業,修築鐵路,設電報局、郵政局,對臺灣發展貢獻很大。

1894年 (清光緒二十年)

8月1日 甲午中日戰爭爆發。臺灣戒嚴。臺灣省會移至臺北。黑旗軍首領劉永福率軍抵臺,守衛臺南。布政使唐景崧任臺灣巡撫。

1895年 (清光緒二十一年)

3月26日 日軍侵佔澎湖。

4月17日 清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與日本總理大臣伊藤博文籤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澎湖。割臺兇耗傳至臺灣,全省悲憤,怒斥國賊,誓死守臺。

5月20日 清政府勒令臺灣巡撫及大小官員內渡大陸,決意放棄臺灣。

5月25日 地方紳民丘逢甲等創議成立「臺灣民主國」,抗擊日寇侵佔臺灣。唐景崧為「總統」,劉永福為「大將軍」,丘逢甲為「義勇統領」,立年號「永清」。唐景崧電奏清政府:「今之自主,為拒倭計,免其向中國饒舌;如有轉機,自仍歸中國」。

5月29日 日軍在基隆之東的沃底登陸。

6月3日 基隆失守。

6月6日 唐景崧乘船逃回廈門。

6月8日 漢奸李春生、辜顯榮等迎日軍進臺北城。各地義軍並起,劉永福發布抗日告示,全島人民展開了英勇的武裝反割臺鬥爭。

6月下旬 宜蘭、新竹相繼失陷。

7月下旬 丘逢甲內渡大陸。

8月 愛國官兵和義軍保衛彰化,重創敵寇。南侵日寇一度被遏。

10月 受挫日軍經補充休養後分陸海三路大舉南犯。清政府下令嚴禁資臺。軍民浴血奮戰,3000多壯士為國捐軀。

10月20日 劉永福退返廈門。打狗(今高雄)、鳳山、臺南相繼失陷。

11月 日本宣布臺灣「全島平定」,發布臺灣住民刑罰令、臺灣住民治罪令和臺灣監獄令,籌建臺北監獄。

1896年 (清光緒二十二年)

1月 抗日武裝民眾攻進臺北,與敵激烈巷戰。臺北至淡水一線被民眾收復,切斷了南北交通電訊。日軍對北部地區進行報復性「大掃蕩」。

3月 日政府頒布《六三法》,授予臺灣總督以處置一切的專權,實行恐怖統治。

4月 抗日武裝打擊入侵臺東卑南地區日寇。

6月 日陸軍中將桂太郎、樺山資紀任總督。

6~7月 柯鐵、陳發等領導的抗日武裝襲擊各地日軍守備隊,全殲雲林守備隊,收復林圯埔、集集街、鬥南街、莿桐、南投、北鬥街、鬥六和他裡霧等地。柯鐵在雲林大坪頂地區建立抗日武裝活動中心,大坪頂被稱為「鐵國山」。

8月 日總督府頒布臺灣居民戶口調查規則,以管制各地居民。

10月 乃木希典接任總督。日總督府頒布「犯罪即決條例」,鎮壓抗日民眾。

12月 大坪頂抗日武裝重創日軍一個團的「掃蕩」,半月後轉移。

1897年 (清光緒二十三年)

1月 抗日勇士率領太魯閣高山族同胞起事抗日,日軍兩個營被伏殲。

同月 鳳山抗日武裝痛擊日軍守備隊。

4月 抗日武裝襲擊東港及潮州。

5月8日 《馬關條約》規定臺灣同胞選定中國國籍最後期限。同日,臺灣同胞渡海回祖國大陸的有7000多人。當日,簡大獅、詹振等率領抗日武裝6000餘人襲擊臺北,衝進市區,一度佔領奎府街、大龍峒等。同年陳少白受孫中山之命入臺建興中會臺灣分會。

1898年 (清光緒二十四年)

2月 日陸軍中將兒玉源太郎為第四任臺灣總督。同月 簡大獅、羅錦春領導的抗日武裝,在竹子山倒照湖一帶,與日軍激戰6天,羅錦春犧牲,簡大獅率部退進深山。

7月 抗日武裝圍攻嘉義,收復周圍49個村莊。

8月31日 日總督府公布實施保甲條例。

11月15日 日總督府制訂《匪徒刑罰令》,對抗日者一律處以極刑。

12月 林少貓率領抗日武裝3000餘人襲擊潮州、恆春。柯鐵等抗日武裝佔據大坪頂。

1899年 (清光緒二十五年)

簡大獅潛回大陸,被清政府抓獲解交駐臺灣的日寇,被殺害。

1900年 (清光緒二十六年)

1月 番仔山抗日武裝英勇抗擊日軍圍剿,苦戰四晝夜後,轉移到深山。

9月 孫中山為籌備「惠州起義」,在臺逗留40多天。

1901年 (清光緒二十七年)

2月 詹阿瑞率抗日武裝攻入臺中城內,散發抗日告示,號召人民「雪恨復清」。

11月 抗日武裝攻打嘉義樸仔腳,全殲駐地日寇官吏。

1902年 (清光緒二十八年)

5月 日寇陰謀制訂殘殺抗日武裝的「大掃除」計劃。同月 抗日武裝領袖阮振、林少貓等被日寇誘捕殺害。臺灣同胞抗日武裝鬥爭轉入低潮。同年 據日方統計,自1898年至本年林少貓犧牲為止,四年間,日寇殺害我抗日民眾共11950人。

1904年 (清光緒三十年)

5月 日總督府頒布《槍炮火藥取締規劃》。

12月 高山族同胞襲擊苗慄洗水坑日警。

1906年 (清光緒三十二年)

3月 日總督府頒布《三一法》,制訂《浮浪取締規則》。

8月 太魯閣和大豹社高山族同胞抗擊日警鎮壓,激戰近一個月,斃傷敵人80多人。

1907年 (清光緒三十三年)

5月 臺北枕頭山高山族同胞抗擊日警鎮壓,激戰三個月,斃傷敵人200餘人。

7月 日軍警瘋狂鎮壓太魯閣高山族同胞,將二社六部落全部焚毀。

11月 蔡清琳率眾舉行北埔起義,他們聯合高山族同胞,襲擊日警察支廳和多處分所,懲處了作惡多端的日本人。後蔡清琳等9人被日寇殺害。

1908年 (清光緒三十四年)

6月 1500餘名日警察鎮壓宜蘭南澳高山族同胞。

1909年 (清宣統元年)

自上年12月至本年4月,霧社等高山族同胞,猛烈反擊日大批警察的鎮壓。

1910年 (清宣統二年)

日本總督府制訂五年討「番」計劃,頒布《番務監視規程》。高山族同胞奮起反抗。

日本總督府制訂《官有林野取締規則》。

1911年 (清宣統三年)

辛亥革命勝利,給臺灣同胞的抗日鬥爭以巨大的鼓舞和影響。大安溪高山族各部落聯合抗擊日軍警的圍剿,鬥爭堅持一年,斃傷日軍警數百人。

1912年 (民國元年)

3月 爆發「林圮埔事件」。劉乾、林啟禎響應辛亥革命,建立秘密組織,襲擊林圮埔警察支廳,激戰7天。

6月 嘉義農民黃朝、黃老鉗舉行土庫起義,號召鄉民驅逐日寇,因洩密被殺害。

12月 孫中山派同盟會會員羅福星等同志秘密到臺灣,宣傳抗日復臺,回歸祖國。

同月羅福星組織陳阿榮等在南投聚集數百人建立抗日組織,事敗被捕入獄,此事稱為「南投事件」。

1913年 (民國二年)

3月 羅福星等發表《大革命宣言書》。

4月 在羅福星鼓動下,張火爐等人以鐵砧山、罩蘭為據點,組織武裝力量,不幸事敗,張等50餘革命志士壯烈犧牲。此事被稱為「新竹事件」。

6月 大嵙莰溪上遊高山族同胞拒交槍械,日總督親率日軍一團和炮兵隊,及臺北、桃園、新竹三處警察進行圍剿。各社高山族齊起抗敵,戰鬥中日軍傷亡慘重。

7月 羅福星策動臺南人李阿齊(又名阿良),到大目降高山族同胞住區,宣傳抗日,準備起義,因洩密而失敗,被稱為「關帝廟事件」。

8月 孫中山、胡漢民東渡日本經臺灣,在臺北下榻。

12月 羅福星發動「東勢角事件」。賴來組織80多人起義,賴來在戰鬥中陣亡。

同月 日警在全臺大搜捕,羅福星等921名革命志士被捕,其中羅等200餘人被殺害。此事與南投事件、新竹事件、東勢角事件、臺南關帝廟事件等並稱為「苗慄起義」。

1914年 (國民三年)

6月 羅阿頭、羅獅、羅陳集合數百人起義。

同月 日總督佐久間親自指揮萬餘軍警進攻太魯閣,高山族同胞奮勇迎敵,苦戰90天,斃傷日軍300餘人,佐久間墜崖身亡。

1915年 (民國四年)

3月 臺北新莊人楊臨等70餘人密謀起義,事敗,楊等被日寇殺害。

5月 西來庵事件(又稱噍吧哖起義)。餘清芳、江定、羅俊3人為首領,率領數千民眾起義。7月,起義軍隊進攻噍吧哖(今臺南玉井鄉),全殲甲仙埔、大邱園、小張犁、阿里蘭等地日警。起義被日軍鎮壓下去,1000多人被日寇判為死刑,這在世界審判史上是罕見的。

1918年 (民國七年)

6月 孫中山東渡日本,途經臺北,逗留一夜。

1920年 (民國九年)

1月 在「五四」運動的影響和推動下,留日臺籍學生在東京成立「新民會」,並創刊《臺灣青年》雜誌。林獻堂、蔡惠如任正副會長,會員共百餘人。同年參加「新民會」的臺灣學生在東京成立「臺灣青年會」。

1921年 (民國十年)

10月 臺灣文化協會在臺北成立。這是民族主義重要啟蒙文化團體,主要成員有林獻堂、蔣渭水、蔡培火、洪元煌、林幼春等人。在該協會影響下,臺灣各地青年相繼組織各種文化團體。

1922年 (民國十一年)

1月 旅居北京的臺灣學生成立「北京臺灣青年會」,蔡元培、梁啓超、胡適等為名譽會員。大陸各地的臺籍學生也紛紛成立學生組織,廣泛開展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鬥爭。

1923年 (民國十二年)

1月 日總督府宣布實施《治安警察法》,鎮壓臺灣同胞的政治活動。

8月 臺北青年會成立即被查禁。

11月 漢奸辜顯榮受日總督之命,拼湊「臺灣公益會」,以對抗「臺灣文化協會」。

1924年 (民國十三年)

6月 上海臺灣青年會組織集會,散發「勿忘此恥」傳單。

7月 臺灣文化協會在臺中召開群眾大會,揭露臺灣公益會充當日寇漢奸的醜惡行徑。

1925年 (民國十四年)

3月 臺北5000餘人在臺北文化協會舉行孫中山逝世追悼大會。

6月 彰化縣北鬥郡下二林等四莊的蔗農反對日本殖民者的剝削壓榨,成立蔗農組合總會,後被強行解散,多人被起訴判刑。

1926年 (國民十五年)

6月 臺灣農民組合籌備委員會在鳳山召開會議。

10月 為抗議日本人歧視,臺北商工學校臺灣籍學生全體罷課。

1927年 (民國十六年)

3月 在郭沫若等人影響下,廣東中山大學等臺籍學生組建「廣東臺灣革命青年團」,發表《告中國同胞書》,呼籲:「臺灣乃中國之臺灣,民族乃中國之民族,土地乃中國之土地。」「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該團部分成員返回臺灣,參加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活動。同月臺灣中壢、桃園的佃農成立農民組合會,展開抗繳租谷的鬥爭。

4月 臺灣市2000名人力車夫和嘉義修理廠工人分別舉行罷工。

6月 25日日本內閣總理大臣田中義一向天皇奏摺,系統地提出了侵略中國、亞洲及全世界的「百年大計」。史稱「田中奏摺」。

7月 蔣渭水等人脫離臺灣文化協會,另組臺灣民眾黨。

11月 臺灣文化協會組織新竹市數百名群眾遊行示威,抗議日警暴行。

12月 臺灣農民組合舉行全島第一屆大會,成立了全臺領導機構。農會會員迅即發展到數萬人,農民運動蓬勃展開。

1928年 (民國十七年)

1月 臺灣近代產業工人第一個組織臺灣機械工會聯合會在臺北成立。

3月 在臺灣民眾黨影響下,臺灣工友總聯盟成立。

4月 在中國共產黨的直接幫助下,臺灣籍共產黨人在上海舉行日本共產黨臺灣民族支部第一次代表大會,建立黨的組織。

8月 日警查禁中壢、桃園兩地農會,農會湧到警察派出所,搗毀其門窗。

12月 臺灣農民組合召開第二屆大會。大會號召臺灣工人、農民和一切被壓迫的民眾,團結戰鬥,反擊日寇的鎮壓。

1929年 (民國十八年)

2月 日警瘋狂鎮壓臺灣農民聯合會,總部及各地支部200多名領導者和幹部被捕。

同月 日本殖民當局2月12日突然出動全部警察、特務在全島大搜捕,文協、工會、農會等組織的成員1000多人被捕下獄。此即「二一二」事件。

6月 國民黨當局拒絕臺灣民眾黨代表赴南京參加孫中山「奉安大典」。同月上海臺灣青年團成立。

9月 《田中奏摺》被苗慄人蔡智堪從日本皇室書庫中抄錄後,輾轉刊在南京《時事日報》上,引起軒然大波。

11月 臺灣文化協會在彰化召開代表大會,改組領導機構,修改綱領。

1930年 (民國十九年)

2月 臺灣工友總聯盟在臺北召開聯盟大會,號召「擁護中國工農革命」,「反對帝國主義戰爭」。大會被日警強行解散。

8月 林獻堂、楊肇嘉等人創立臺灣地方自治聯盟。

10月 臺灣籍共產黨人在臺北召開會議,提出要在工農民眾中積極開展活動的方針。

10月27日 爆發震驚中外的霧社起義。霧社高山族同胞為反抗日本殖民者的壓迫奴役,經過周密計劃發動起義,共斃傷日警數百名,日本殖民當局調集大量日軍,並動用飛機、大炮以至使用化學武器,極其野蠻地殘殺起義民眾,被日軍殺害的有900餘人。日寇暴行在國際上引起強烈反響,日本政府被迫撤換臺灣總督及有關人員。

1931年 (民國二十年)

1月 臺灣共產黨人在鳳山成立改革同盟。5月,改革同盟領導人在淡水召開臺灣共產黨第二次臨時大會。

2月 日本總督府取締解散臺灣民眾黨。

4月 上海臺灣青年團改名為上海臺灣反帝大同盟。

6月 日警在臺灣境內搜捕共產黨人,許多領導人和黨員被捕,革命轉入低潮。同月 廈門反帝大同盟臺灣分盟成立。

1934年 (民國二十三年)

7月 漢奸辜顯榮被天皇特任為日本貴族院議員。

9月 臺灣總督向林獻堂等下令,停止「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同月 臺中紫雲寺道士曾宗組織眾友會起義,失敗。同月 愛國青年鄭清水隻身潛入日本基隆警察署,炸毀部分建築物,炸傷兩名日本人。即為「基隆爆炸事件」。年末臺灣人口總計5194981人。

1936年 (民國二十五年)

3月 「埔裏社事件」,南投埔裡幾十名高山族青年襲擊日警察所,擊斃兩名日警,並散發抗日傳單。

5月 臺北二中發生針對日本人的襲擊事件,也稱「紅毛巾事件」。其主要參與者組織了「中國急進青年黨」,進行反日活動。

1937年 (民國二十六年)

7月 「七七」事變爆發,日本宣布臺灣進入「戰時體制」,強化對臺灣的法西斯統治,強制推行「皇民化運動」,同時禁用中文。

11月 宜蘭等地700多名礦工集體暴動,反抗日寇迫害。

1938年 (民國二十七年)

日本殖民當局設置「經濟警察」,推行其經濟政策。

10月 高雄、六甲等地相繼發生反戰暴動。

10月 廣州淪陷前,抗日誌士丘念臺等組織「東區服務隊」,在惠、潮、梅所屬的25個縣中,宣傳抗日,發展組織,訓練民眾。

1939年 (民國二十八年)

2月22日 臺灣民眾的抗日組織臺灣義勇隊成立,以李友邦為隊長。義勇隊有嚴密的組織,主要在浙江金華進行訓練與工作,後至福建。主要從事抗日宣傳,教化日軍俘虜,戰時醫療服務,搜集、傳遞情報,參與戰時社會服務等活動。同日,在浙江金華成立了臺灣少年抗日組織——臺灣少年團,李友邦兼任團長。

為驅使臺灣同胞充當其侵略戰爭的炮灰,日本殖民當局頒布《國民徵用令》。

3月13日 千餘名被徵臺灣壯丁,在高雄「譁變」,600多人被殺害。其他地方也有類似事件發生。

1940年 (民國二十九年)

4月 青年教師李欽明、李啟明兄弟,組織成立「臺灣民族主義青年團」,事敗,李氏兄弟被害。

臺灣總督府為推行改姓名運動,改訂《戶口規則》。

1941年 (民國三十年)

2月 臺灣革命同盟會在重慶成立。並發表宣言,號召臺胞參加抗戰。表示只有光復臺灣,抗戰才能勝利;只有協助祖國抗戰,臺胞才能獲得自由解放。

11月 原臺灣文化協會成員吳海水等200餘名知識界人士不滿日寇統治被捕下獄,多人慘死獄中,是為「東港事件」。

12月8日 日本襲擊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

12月9日 中國政府對日宣戰。並嚴正聲明要求收復臺灣、澎湖等失地,洗雪國恥。

1943年 (民國三十二年)

日本殖民當局以「密謀組織抗日起義」之罪逮捕煤礦巨商李建興和500多名礦工。

11月23日 美國總統羅斯福與蔣介石會談紀要稱:雙方一致同意,日本以武力奪取的東北四省、臺灣和澎湖列島戰後必須歸還中國。

12月1日 中、美、英三國籤署《開羅宣言》,規定:「日本所竊取於中國領土,例如滿洲、臺灣、澎湖列島等,歸還中國。」

1944年 (民國三十三年)

1月 日本在臺灣各地的「皇民練成所」,強制推行同化臺灣同胞的政策。

5月 臺北高等商業學校學生雷燦南密謀起義,事洩被捕,英勇犧牲。

5月5日 謝娥等人密謀反日,暴露後許多學生被捕,被稱為「臺北二中學生與謝娥的反日事件」。

5月 臺北帝國大學學生蔡忠恕等200餘人密謀起義,準備收復臺灣,迎接抗戰勝利。日本憲兵突然進行大搜捕,蔡死於獄中。

9月 日本實施《臺民徵兵制度》。

1945年 (民國三十四年)

7月26日 中、美、英三國籤署《波茨坦公告》,公告重申:「開羅宣言之條件必將實施,而日本之主權必將限於本洲、北海道、九州、四國及吾人所決定其他小島之內。」

8月15日 日本宣布接受無條件投降。

9月1日 臺灣行政長官公署在重慶成立,陳儀任臺灣行政長官。

9月2日 日本籤署投降書。《日本投降條款》規定:日本政府「承擔忠誠履行波茨坦公告各項規定之義務」。

9月3日 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同日 中國陸軍第七十軍的先頭部隊七十五師在基隆登陸。臺灣行政長官公署先遣人員「前進指揮所」抵臺。

10月25日 臺灣地區日軍投降儀式在臺北市公會堂舉行。臺灣行政長官陳儀代表中國政府正式宣告:從即日起,臺灣和澎湖列島正式重新歸入中國版圖,所有一切土地、國民、政事皆置於中國主權之下。這一天被命名為「臺灣光復日」。11月2日 國民黨臺灣省黨部全體成員抵達臺灣。

1946年 (民國三十五年)

1月12日 中國政府宣告:臺灣人民原系我國國民,以受敵人侵略,致喪失國籍,茲國土重光,其原有我國國籍之人民,自1945年10月25日起,應即一律恢復我國國籍。

1958年

日本戰後首次修改教科書,鼓吹甲午戰爭的成果,遭到島內外中國民眾的抗議。

1971年

1月 2500多名留美臺灣學生在紐約遊行,第一次喊出「中國領土釣魚島不容侵犯」。

1982年

中曾根康弘以日本首相身份參拜靖國神社,開日本高級官員參拜靖國神社先河,引起島內外華人抗議。

1992年

首位臺籍「慰安婦」公開身份,揭露日軍暴行,要求日本政府道歉賠償。

1996年

臺灣保釣人士金介壽與香港人陳裕南、曾健成一同登上中國領土釣魚島。

2002年

日本新版歷史教科書中,大量刪除有關「慰安婦」、「南京大屠殺」和「三光政策」的記錄,並為日本發動的侵略戰爭辯護。臺灣島內民眾強烈抗議。

2003年

9月大陸、香港、臺灣兩岸三地的保釣人士,第一次共同攜手,保衛釣魚島。

錦屏山文化振興研究會 溫昌凱(整理)

相關焦點

  • 李友邦將軍和臺灣抗日義勇隊
    在中國八年抗戰的艱苦歲月裡,遭受日本殖民侵略已久的臺灣同胞沒有缺席,他們與大陸同胞一道,同仇敵愾,英勇殺敵,演繹了一幕共赴國難、眾志成城的歷史壯歌,也湧現出一批可歌可泣的抗日英模人物。  今天,小編為您介紹其中的傑出代表:李友邦將軍和他領導的臺灣抗日義勇隊。
  • 「抗日神劇」不再有,豆瓣八部高分經典抗戰影視劇,值得一看
    抗日神劇一度被廣電點名批評,劇中的演員也一時被網友們噴得家喻戶曉,比如《抗日奇俠》的「手撕鬼子」,《向著炮火前進》的飛機頭四爺,等等,馬京京的「手撕鬼子」更是成為抗日神劇的代表,據悉,現在馬京京已經面臨無戲可拍的困境。
  • 彩虹橋——臺灣霧社原住民部落抗日大起義紀實
    80多年前發生在寶島臺灣的一起原住民部落舉族抗擊日軍、幾遭滅族的悲壯史實:包括婦孺老人在內的1236名鯨面原住民,與4000多名用機槍大炮毒氣彈武裝起來的日本軍警血戰了30多個晝夜。這就是歷史上慘烈悲壯的臺灣霧社原住民抗日大起義。讓我們翻開史冊,重讀這一段驚天地泣鬼神慘烈悲壯的史實吧。 大霧瀰漫的霧社! 1895年3月,「甲午戰爭」的帷幕轟然落下。 GTP世界第一、5000年歷史、4億5千萬人口和甲士百萬的大清朝,竟然在這場戰爭中慘敗於東洋小日本。
  • 百年臺灣世家 中國心恆不變——訪臺中霧峰林家後人林光輝
    霧峰林家是近代臺灣的名門望族,因其發跡於霧峰(今臺中市霧峰區)而得名,又因家族幾代人保臺衛國、接續抗日而歷史留名。林朝棟、林祖密、林幼春、林正亨、林岡……盤點家族史上的一個個抗日先輩,霧峰林家後人林光輝感到無上榮耀。他說:「霧峰林家三代人,前赴後繼抗日五十年,從未屈服。作為林家子孫,我們為先人的犧牲奉獻感到驕傲。」
  • 金華臺灣義勇隊 兩岸同胞共同抗日
    杭州網訊 提起抗日誌士李友邦,也許你會覺得陌生,但不少上了年紀的金華人,還記得城東那個曾經聲名遠播的臺灣醫院。    設立臺灣義勇隊紀念館 見證兩岸同胞共同抗日歷史    1939年2月12日,李友邦領導的「臺灣義勇隊」就誕生在金華,至今已經過去了七十多年,一直到2006年11月,金華市政府正式在此設立臺灣義勇隊紀念館,共同見證兩岸同胞共同抗日的歷史。    臺灣義勇隊紀念館位於金華市酒坊巷84號,這也是唯一涉臺抗日的舊址。
  • 臺灣歷史課本抹去中國史,還能做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自2020年9月新學期開始,臺灣初中二年級的學生就收到了最新的歷史課本,課本裡中國史內容僅用6000字簡單概述,只需不到半小時就可快速讀完,2400年華夏精彩歷史,就這樣被縮減、抹去。此舉明顯是淡化中國意識,企圖給學生灌注「獨立思想」,以此拉開兩岸距離,抹去臺灣和祖國母親的歷史淵源,切斷兩岸文化交流。馬英九主政時期,將部分歷史的真相進行了重新還原。自臺灣民進黨上臺之後,一系列的「獨化」舉措,將兩岸關係推至冰點。
  • 臺灣孫文學校:「去中國史」對臺百害無一利
    臺灣孫文學校31日召開「以公投捍衛中華史觀」記者會,訴求應將臺灣史放進中國史的脈絡中呈現,避免製造「一邊一族」或 「一邊一史」的分離史觀。(潘維庭攝)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臺灣教育研究院公布十二年公教社會領域課綱,歷史課程分成「臺灣、東亞、世界」三部分,中國史由1.5冊減為一冊,從朝代編年史改為採主題方式,放在「東亞史」的脈絡。臺灣孫文學校31日召開記者會,宣布推動「公投」捍衛中華史觀,並分析為何「去中國史」對臺灣百害而不一利。
  • 紀念臺灣光復75周年線上展覽開通儀式暨學術座談會在抗戰館舉行
    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895年,日本帝國主義通過侵略戰爭,強佔臺灣並實行殘酷的殖民統治,成為中國近代史上慘痛的一幕!日本侵佔臺灣50年期間,臺灣同胞為保衛家園,維護民族尊嚴,持續進行武裝和非武裝抗日。
  • 省臺聯赴龍巖開展2017年中小學生定居臺胞抗日義勇隊體驗營活動
    8月16日-20日,由省臺聯主辦,龍巖市臺聯承辦的2017年全省中小學生定居臺胞抗日義勇隊體驗營活動在我區舉行。市人大副主任張瓊珊、區委常委、統戰部部長邱笑玲陪同出席體驗營相關活動。  活動中,40名小隊員在龍巖市東城街道連氏宗祠——連厝(臺胞抗日義勇軍隊部舊址)、閩西革命紀念碑等地開展學習體驗。
  • 從電影《八佰》看抗日影片
    臺灣以前拍過一個《八百壯士》的版本。實際上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經常有整營整團壯烈殉國的悲壯場景。我們以前印象最深刻的銀幕形象就是狼牙山五壯士。其實《八佰》裡的國軍部隊僅有400人,但是團長對外宣稱800人,因此有八百壯士之稱。其時正值淞滬會戰末期,國民政府由於戰略指揮失誤,導致會戰失敗,南京淪陷,發生了震驚中外的南京大屠殺。因此國人士氣低落。
  • 「跨越海峽的覓證」臺灣同胞抗日遺址遺蹟圖文展在南京開幕
    /a/20201025/c12019da2593442ead4f669cfd14e42e.shtml   今天(10月25日)上午,由江蘇省臺灣同胞聯誼會與上海市臺灣同胞聯誼會共同舉辦的
  • 郝伯村:「臺獨」是絕路 臺灣命運由全體中國人決定
    「臺獨」絕對是條絕路 臺灣命運由全體中國人決定  昨日上午,臺灣前「行政院長」郝柏村借紀念抗戰之機表示,臺灣的命運從來都不是臺灣人民自己決定,臺灣的前途由全體中國人決定。  郝柏村在出席新中華兒女學會舉辦的「抗戰勝利紀念研討會」致詞時,作出上述表示。
  • 臺多個團體紀念七七事變:臺灣人民具有光榮的愛國主義傳統
    82周年」演講會等活動,追思在全臺灣倡導紀念「七七事變」的《中華雜誌》發行人、史學家、臺灣「中國統一聯盟」名譽主席胡秋原先生。臺灣「中國統一聯盟」主席紀欣說。紀欣說,臺灣「中國統一聯盟」每年舉辦抗戰紀念活動,是為了讓臺灣民眾特別是年輕人不要忘記歷史。臺灣人民具有光榮的愛國主義傳統,不僅最早挺身英勇抗日,而且還與全體祖國人民站在一起,打敗日本侵略者,讓臺灣回到祖國懷抱。
  • 島內中國史虛無化之後,臺灣年輕人怎會不「反中」?
    去年大陸提「一國兩制臺灣方案」,臺青力挺「臺灣主權」,蔡英文狂拿817萬票;今年日本要更名釣魚島為「登野城尖閣」,事涉漁權主權,卻充耳不聞。如此明顯的兩套標準,何以致之?20年來,島內教育資源被用來逐步建構一套「反中」的歷史詮釋。108課綱的歷史課本上路後,中國史正式被虛無化。
  • 盤點臺灣抗戰影片:有主旋律大片也有「神劇」,抗日影劇也曾風靡
    在海峽的另一端的臺灣,幾十年前抗日電影也曾風靡一時,和《八佰》講述同樣故事的《八百壯士》,還獲得過第22屆亞太電影節 (1976)最佳影片獎。那個年代,林青霞、林鳳嬌、張艾嘉、秦漢、柯俊雄等臺灣一線影星都曾參演過抗戰電影。只是隨著島內大環境的變化,抗日影視劇逐漸淡出觀眾視野。
  • 抗日將士後人共聚浙江諸暨 致敬衛國忠良「浴血沙場」
    方堃 攝展覽現場,中國遠徵軍司令長官衛立煌孫子衛智、孫女衛修寧;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五戰區右翼集團軍兼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孫子張紀祖;周恩來總理侄女周秉德;八百壯士領銜者謝晉元團長兒子謝繼民;中國駐印軍第五十師師長潘裕昆將軍的外孫晏歡等27名抗日將士後代齊聚一堂,「穿越時光」致敬衛國忠良。
  • 抗日神劇「進化史」:從血和淚,到髮膠偶像劇
    一、香港導演打造的「抗日雷劇」時期2010年,一部《抗日奇俠》橫空出世,該片以民間武功高手「神功抗日」的概念,一經播出,其熱潮迅速席捲全國上下,但實事求是地說,單論影響力的話,《抗日奇俠》絕對能在中國電視劇史上佔有一席
  • 今天是日本無條件投降紀念日,給大家推薦幾部好看的抗日電視劇
    1、《我的團長我的團》這部電視劇的出品方是華誼兄弟娛樂投資有限公司,主要講述了1942年中國遠徵軍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故事,一路的悲壯,一路的成長,一路的付出,共同繪成了這部壯麗的作品,也讓我們看到了中國軍人的不屈。
  • 這是一場未載入史冊的抗日戰鬥,但是悲壯慘烈,發生在南陽新野
    抗日題材電視劇《亮劍》劇照這是一場未載入史冊的戰鬥,但是卻同樣悲壯慘烈。這是一場未載入史冊的抗日戰鬥,沒有像南京大屠殺那樣舉世矚目,也沒有血戰臺兒莊那樣的規模但是卻同樣悲壯慘烈。這不是電視劇《亮劍》中的情節,而是抗日戰爭期間,發生在豫西南地區南陽市新野縣孫樓一帶的一場真實戰鬥。國民革命軍第五十九軍一八〇師以400餘名官兵和20餘名新野百姓的陣亡的代價,拖住了日軍四小時。
  • 臺灣義勇隊:回「唐山」抗戰去!
    (資料圖片)   編者按:臺灣人民具有光榮的愛國主義傳統,抗戰時期臺灣同胞與祖國大陸同胞同仇敵愾,共同奮戰,抵禦外辱。臺灣義勇隊就是其中突出的例子,在中國抗戰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他們秉持「保衛祖國,收復臺灣」的信念,投身祖國抗戰,其抗日足跡遍及閩浙贛等地,影響遠及東南亞。義勇隊從1939年成立時的二三十人發展壯大,到1945年已有381人,在閩臺胞是其主要組成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