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般用「八王議政」,來代指《雍正王朝》裡最為有名,也是八阿哥等人最後一次出現的大朝會;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這樣一個問題:其實這次會議的原定主題是:「雍正新政表彰暨後續旗務工作整頓動員大會」。
在這樣一個帶有歌功頌德性質的大朝會上,所有有名有姓的親王、貝勒全部列席,就連一向「逍遙自在」的弘晝也不例外。可是,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其實這裡面是少了一個人的,而且他的身份非常重要,絕不是可有可無的存在,這個人就是雍正皇帝的親哥哥、天下讀書人的實際領袖,誠親王胤祉(三阿哥)。
那麼,為什麼絕對有資格且應該參會的誠親王胤祉,會缺席這次特殊會議呢?難道是因為他偶感風寒、身體不適嗎?肯定不是這樣的。
小編私下覺得,三阿哥的這次無故缺席,絕非偶然;而是其一貫「獨善其身」的風格延續。要說明這個問題,我們還得從頭說起。
說起三阿哥這個人,你一般會想到什麼?眼高手低的書呆子?不懂權謀的假清高?其實,在第一次看《雍正王朝》的時候,小編也是這麼認為的。不過後來,隨著對劇情的深入了解,小編越來越發現,三阿哥胤祉這個人,一直被我們低估了。
在看《雍正王朝》的時候,我們不難發現這樣一個事實:除了勝利者老四與老十三,其他凡是參與過「九子奪嫡」的皇子阿哥,無一例外,幾乎沒有一個有好下場。
雍正的死敵「八爺黨」就不用多說了,該軟禁的軟禁,該處死的處死;即使是最早出局,沒有和雍正有過,過多衝突的大阿哥與二阿哥(太子),也一直不受待見。但是,唯獨這個既不是四爺黨,也不是八爺黨的三阿哥胤祉,卻笑到了最後。你說他厲不厲害?
今天,我們不再老生常談,說什麼三阿哥在雍正繼位之初的「積極表態」,擁護皇權,云云。小編帶大家,從另外的幾件事上,領略一下三阿哥胤祉的厲害之處。
及時清償國庫欠款,既給了雍正面子,又在康熙那裡賣乖
「追繳國庫欠款」的失利,是四阿哥胤禛在本劇中栽的最大的一個跟頭。究其原因,不是四阿哥不賣力,也不是欠帳的大臣們太「無賴」,而是胤禛的那幾個兄弟們在使壞!
老八、老九如何攛掇莽撞、單純的十阿哥在前門大街耍渾、拆臺,我們就不多說了;單單是太子爺「其心不正」的隨口一說(欠款分期兩年還完),就將四阿哥之前所有的努力毀於一旦。
但是,在這件事上,三阿哥卻是一個例外。他不僅及時歸還欠款,給足了胤禛面子,而且還在大庭廣眾之下,說了一句至理名言:人啊!就是這德行!跪著借錢,站著也不願意還。
三阿哥的這句話,看似在自嘲,其實也是在說給那些「老賴們」聽的,不失為對四阿哥的一種幫助。
而且,如果我們再稍微細想一想,三阿哥及時還錢這件事,就會發現:他的「大局意識」實在是太強了:
在黃河水災,國庫極度空虛的事實被無情揭露後,一向不願意「得罪人」的康熙,終於下定決心要「追繳國庫欠款」。
於是,康熙大力啟用「孤臣」四阿哥、「酷吏」田文靜,誓要將欠款追回。而且,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放任「玩伴」魏東亭被逼死,甚至不惜拿出自己的私房錢,替老舊功勳還債,意圖開個好頭,讓其他人不好再「攀扯、賴帳」。
而三阿哥借錢修書,本來是想在奪嫡的關鍵時刻,給康熙一個驚喜,好增加自己的政治籌碼。可是,卻碰到了「追繳國庫欠款」的這件大事。在當時,三阿哥有兩個選擇:一是,和其他阿哥一樣,賴著不還,然後等待時機,用圖書向康熙表功;二是,主動向康熙承認錯誤,訴說自己欠錢不還的苦衷。
很顯然,三阿哥選了第二條路,也是最為正確的那一條路。這樣一來,三阿哥不僅讓康熙知道了自己與其他人不同(借錢是在幹正事,不是在修園子、搭戲臺),從而得到了皇帝的青睞與支持(幫助其還錢);並且三阿哥這樣勇於「承認錯誤」,想方設法還錢的舉動,還在康熙那裡留下了「大局觀正確」的印象。可謂既得便宜,又賣乖!
在「科場舞弊案」和李紱彈劾田文鏡一事上,三阿哥對局勢的見解更為深刻
在李紱從伯倫樓賣得試題,想要去雍正那裡揭發時,三阿哥勸道:皇上登基以後急著要做的是兩件事,一件是整頓各省的藩庫虧空,這件事一開始就辦砸了。他心裡正煩惱著呢。剩下的一件就是恩科會考,還沒開始,你就拿著個來路不明的考題去向他陳奏,這不是沒事找事,火上澆油嗎?聽我的,裝作沒這個事,準備好當好你那個副主考吧。
但是,這並不等於就要對此事放任不管,當李紱又問:倘若這裡面的考題真是今科會考的題目呢? 胤祉立馬說道:到了那一天,若真是這樣,你就立刻向朝廷舉報!
不得不不說,三阿哥對李紱的建議可謂,主次分明,正確至極。
後來,在李紱發現科場舞弊屬實 ,卻無計可施時,又是三阿哥一眼看出問題關鍵:這件事只有找雍正的絕對心腹——李衛,才能解決; 不然,李紱「難逃干係」。
在李紱對新政有意見,而彈劾田文鏡時,三阿哥勸說道:田文鏡關你什麼事?他做的不對,朝廷有御史、有言官,自然會說話;你一個直隸總督(外加清流領袖),去參他;沒有私心,也有了私心。小心皇帝把你打成朋黨。
結果,李紱不聽勸,咬著田文鏡不放,最後真的被打成「朋黨」,差點連命都丟掉。不得不說,三阿哥看事情真是通透。
八王議政,三阿哥為什麼不去
說到這裡,可能就有人要問了,本文的題目是《八王議政時,有資格且應該參會的三阿哥胤祉為什麼沒去》,小編你扯這些沒有的幹什麼?
其實,小編覺得:三阿哥沒去參會的秘密就在這裡面。從上面這些事中,我們不難發現:那個看似平平無奇的三阿哥胤祉,其實厲害異常:他不僅有極強的大局觀念,而且政治嗅覺敏銳,對可能發生的危險有著極強的預見性:
借錢修書雖然是正事,但是它和康熙誓要追回欠款的決心一比,就微不足道,所以他三阿哥選擇「認錯」,並及時歸還欠款;
李紱發現了科舉舞弊的線索,三阿哥知道不能在無憑無據下潑皇帝的冷水;在案件坐實之後,他又知道只有李衛可以幫助李紱渡過難關;
在李紱多管閒事彈劾雍正的得力愛將田文鏡時,三阿哥又及時勸阻,而且預言精準,甚至料中了雍正會給李紱等人安插什麼罪名;
這一切的一切都說明,飽讀詩書的三阿哥絕不是一個「酒囊飯袋」,而是一個看透世事的智者。那麼,在八王議政之初,既然十三阿哥與張廷玉都意識到了,四位旗主王爺帶兵進京,是來者不善,同樣智商過人的三阿哥肯定也嗅到了其中的危險。
在彼時,三阿哥依然有兩個選擇:要麼去參會,然後在「四爺黨」與「八爺黨」爭得頭破血流之際,選擇站隊,從而福禍不知;要麼藉故不去,坐山觀虎鬥,裝作什麼也不知道。
三阿哥該怎麼選,就無須小編多言了吧?
看到這裡,肯定有人要問:為什麼三阿哥不選擇去向雍正提早告發呢?
其實,這個也很好解釋:
第一、作為天下讀書人實際的領袖,三阿哥胤祉應該也是對「士紳一體納糧、一體當差」的新政有所不滿的,所以,他沒有必要去幫助雍正,尤其是在自己的心腹愛將李紱被雍正打擊、罷免之後;
第二、這時候去告發,時機不對、空口無憑,三阿哥要是去進言,只會惹得一身騷;
所以,無論如何,三阿哥都沒有理由要去告密的。當然,他如此完美的置身事外,終究還是引起了雍正的懷疑,不然查抄八阿哥府時,雍正也不會無緣無故地點名要他和弘時一起去了。只不過,三阿哥終究沒有做什麼出格的事,所以最終得以平安過關。
縱觀全劇,小編只想說:這真是一隻隱藏最深的老狐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