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非胤禩一黨又不威脅統治,雍正為何對誠親王胤祉相煎太急?

2020-12-05 左都御史

《雍正王朝》中,皇三子胤祉在雍正即位後,仍然以誠親王之尊參與政務,且頗得雍正帝的信任。其實歷史上,雍正與誠親王胤祉的關係十分複雜,他雖然沒有像胤禩、胤禟那樣被改名逐出宗室,但其結局無疑也是悲劇的。說起這對君臣兄弟的恩怨情仇,就要回到康熙那個時代。

康熙時期胤祉始終以兄長居上,地位高於胤禛

皇三子胤祉生於康熙十六年二月二十日(1677年3月23日),生母馬佳氏。康熙二十年,馬佳氏由榮嬪升為榮妃,是康熙時期最早獲得主位的妃子之一。

皇四子胤禛比胤祉小一歲,生於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1678年12月13日),生母烏雅氏。烏雅氏得封號較晚,由嬪位晉封為德妃。雍正即位後,她被尊為皇太后,雍正元年五月病逝。終康熙一朝,胤祉、胤禛各自的生母同為妃子,而胤祉之母馬佳氏資歷略深,實際地位在烏雅氏之上。

康熙帝對皇子比較重視,不僅對嫡子胤礽倍加疼愛,對於諸多庶子也莫不如此。僅以年長皇子胤祉、胤禛為例就可見一斑。

康熙二十四年(1685),胤禛8歲,六月初一日,康熙帝親率王公大臣離京,巡狩塞外。初八日,接到太醫院奏報,得知胤禛染上痢疾,即命迴鑾,一晝夜而至。在他的親自過問下,胤禛的病情很快好轉。待胤禛病情穩定後,康熙帝繼續巡狩塞外。

這一年,康熙帝已有二十多位皇子,存活者9人,胤禛的這個經歷雖非特殊,但他堪以為榮。乾隆帝即位後,將此事寫入御製《世宗憲皇帝神功聖德碑》,以示皇祖「恩眷逾常」。

康熙三十六年(1697),皇三子胤祉21歲。是年二月初六日,康熙帝第三次親政噶爾丹,欽定扈從皇子中,除皇長子胤褆外,還有胤祉。不料胤祉突然病倒,遂留京醫治。在親徵過程中,康熙帝時常關注胤祉的病情,難掩關愛之意。

康熙三十七年(1698),諸皇子第一次分封爵位,受爵者分別入封下五旗。皇長子胤褆、皇三子胤祉均封多羅郡王,皇四子胤禛、皇五子胤祺、皇七子胤祐、皇八子胤禩等人一起封為多羅貝勒。大學士伊桑阿等奏請「將皇子照例盡皆封王」。康熙回答:「朕於阿哥等留心視之已久,四阿哥為人輕率,七阿哥賦性魯鈍。朕意已決,爾等勿得再請,異日伊等奮勉,再為加封,未始不可。」

康熙帝對胤禛的這個看法,不僅決定了胤禛初次所得爵位,在胤褆、胤祉之下,也在較長時間內影響到康熙對他的任用。從現存的滿文檔案中可以看出,自康熙三十七年首次分封后的近十年內,皇子中深受器重者,僅有胤褆、胤祉和胤禩。

雍正即位後修纂《清聖祖實錄》,出於不言而喻的原因,對於皇四子之外的其他皇子的事跡多予以刪改,以體現聖祖對他的恩眷。

康熙四十七年(1708)九月,康熙帝第一次廢太子,在這次事件中,胤褆被圈禁,胤禩被康熙帝斥之為「妄博虛名」、「結黨潛謀」,革去了貝勒爵位(不久復封)。次年三月,復立胤礽為皇太子,並第二次分封皇子。胤祉晉封和碩誠親王,胤禛晉封和碩雍親王,胤祺晉封和碩恆親王,胤祐晉封多羅淳郡王,胤封為多羅敦郡王,胤禩為多羅貝勒,胤禟、胤裪、胤禵為固山貝子。至此,胤祉和胤禛成為康熙後期封有親王爵位的皇子中兩位最長者,受到倚重。

不過,康熙帝對胤祉的信任重視程度顯然高於胤禛,諸皇子奉旨、署名、協理政務時,均以胤祉居首,因此在康熙晚年胤祉是較有實力的儲位競爭者之一。

雍正即位後對胤祉採取既抑制又包容的策略

康熙帝病逝後,胤禛即位,時胤褆和胤礽仍被圈禁,胤祉成為唯一享有王爵的皇兄。剛登大寶的雍正帝因喪事未行,事務千頭萬緒,所以急需藉助熟悉內務胤祉與精明強幹、深孚眾望的胤禩,共同應付非常局面。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四日,即康熙去世後的第二天,雍正帝命胤禩、十三阿哥胤祥、大學士馬齊、尚書隆科多總理事務。上諭曰:「朕苫塊之次,中心紛瞀,所有啟奏諸事,除朕藩邸事件外,餘俱交送四大臣。凡有諭旨,必經由四大臣傳出並記檔,則諸事庶乎秩序然不紊。」

奇怪的是,雍正沒有將資歷最深的胤祉列入總理大臣名單中,揣測其意,大致有三個方面原因:

其一,胤禩、胤禟集團是雍正的主要政敵,實力不可小覷,必須予以籠絡,以穩定人心;胤祥因與自己關係最近,故予以重用;胤祉非敵非友,能量、影響均不及胤禩,如果不用,對政局的穩定並無大礙。

其二,在雍正帝看來,以辦事才能論,胤祉也在可用與不可用之間。

其三,這是最重要的一點,雍正帝對於胤祉先獲親王爵位、奏摺名列在前一事耿耿於懷,一旦條件具備,必加以抑制。

雍正即位後,面臨的形勢十分複雜,他不得不對胤禩集團成員採取隔而不打,分而治之的方針。為了避免樹敵過多,又對近支宗室大力籠絡。而就在雍正剛即位不久,胤祉受到陳夢雷一案的牽連,但雍正帝網開一面,按而未發。

陳夢雷在康熙年間因過被流放盛京,康熙三十七年(1697)被赦還,次年奉旨侍從胤祉讀書,在胤祉的主持下,編纂了《古今圖書集成》。但是其人性格孤僻,頗為高傲,在雍正即位後多次受到彈劾。用雍正帝在上諭中說:

「陳夢雷系從耿逆之人,皇考寬仁免戮,發往關東。皇考東巡,念其平日稍知學問,帶回京師,交誠親王處行走。累年以來,不思改過,招搖無忌,不法甚多。朕以皇考恩免之人,不忍加誅,然京師斷不可留。皇考遺命以敦睦為囑,陳夢雷若在誠親王處,將來必致有累。九卿等知陳夢雷頗多,或其罪有可原,不妨直言,朕即赦免。」

雍正元年四月,陳夢雷案有進一步發展,雍正帝仍不根究。因此,陳夢雷案長期未被公開,多年後宗人府等羅織胤祉罪名時,方被透露。

雍正即位後,對胤祉既不重用,又加包容,這是當時他對既非胤禩一黨,也非可倚用的近支宗室成員的基本方針。不過,隨著朝中形勢的改變,胤祉的處境也在發生著微妙的變化。雍正二年(1724),胤祉長子弘晟因訛詐銀兩被革去世子,降為閒散宗室,交與胤祉嚴加約束。

雍正三年二月,雍正帝服喪期滿,他不再有所顧忌,懲處胤禩集團的步伐加快,胤祉也終於被捲入到這場政治漩渦之中。

淫威之下難以苟活,胤祉的結局註定是個悲劇

自雍正二年以後,雍正帝對胤禩等人的斥責日趨加重。四年正月初五日,雍正帝在養心殿西暖閣召見諸王、貝勒、貝子、滿漢文武大臣等,胤祉、胤禩均在內。雍正帝在眾人面前盡數胤禩的種種不是。胤禩站立一旁,沉默無語。

可是,當雍正指責他焚毀聖祖御批一事上反覆其詞時,他突然為自己辯白,於眾臣前指天發誓:「若有虛言,一家俱死。」雍正帝據此說胤禩「自絕於天,自絕於祖宗,自絕於朕」,下令革去他的黃帶子。又以「結黨構逆,靡惡不為」罪,將胤禟、蘇努、吳爾佔三人革去黃帶子,令宗人府將三人名字除去。

是年二月初七日,雍正帝於圓明園勤政殿再次召見諸王大臣,他首先告知眾人:「胤禩之罪,實若當殺,宗人奏請,朕即決斷。事關重大,爾等各陳所思,倘若並不盡表忠心,乃是為臣之人悖理不忠之處。」諸王大臣聽罷,請求先在一處會議。

諸大臣不敢違逆雍正帝的意思,但胤祉卻認為胤禩固然有罪但罪不至死,且誅殺兄弟有違聖君之名。在這一關鍵時刻、重大問題上,胤祉的表現不當帝意,遭到申斥,因此他內心深感不安。不過,雍正帝到當時的主要目標尚是胤禩集團,還無心打擊胤祉。

雍正六年(1728)六月,此時胤禩集團早已覆滅,雍正開始調轉槍口對付胤祉。這年,胤祉勒索原山西巡撫蘇克濟銀兩案事發,宗人府參劾他」毫無臣禮「,旨令降為郡王,免議政,其子弘晟交宗人府嚴行鎖禁。

雍正八年(1730)二月,上諭稱:「誠郡王胤祉年來自知從前錯謬,深加愧悔」,復封親王。五月,怡親王胤祥病逝,胤祉在治喪活動中遲至,且被指為無悲傷之色,宗人府遵旨定議不孝、妄亂、狂悖、黨逆、奸邪、怨恨不敬等罪,令革去親王,拘禁於景山永安亭。

雍正十年閏五月,胤祉病逝,終年56歲,上諭「一切殯葬之禮,著按郡王例行,賞內庫銀五千兩料理喪事」。乾隆二年(1737),追諡「隱」,復原誠郡王字號。

從胤祉與胤禛這對君臣兄弟的關係來看,總體呈現出三個階段:由包容、俯首,到凌逼、退縮,再到構罪、喪命。客觀地說,皇三子胤祉帶有較重的書生氣,他鑽研學問,不善交際。不過,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他對於雍正帝的統治並未構成威脅,然後雍正帝始終不忘前嫌,非要置之死地而後快,這從側面發映出雍正帝的猜忌和殘忍。

相關焦點

  • 誠親王胤祉為李紱求情,雍正為何不買帳?高瞻遠矚!
    誠親王胤祉為李紱求情,雍正為何不買帳?高瞻遠矚! 《雍正王朝》中,得知大臣李紱即將被問斬,誠親王胤祉心急如焚。他顧不得什麼親王的高貴身份,匆忙地來到了雍正居住的皇宮。
  • 雍正王朝:八爺黨逼宮雍正時,為何唯獨不見三阿哥胤祉的身影?
    反觀此時已然處於「養老」狀態且沒有兵權的胤祉,他既不會為胤禩等人所拉攏和爭取,也不會被視為「逼供行動」的阻礙,毫無「利用價值」的同時也不會產生威脅,也因此必然會被胤禩選擇無視掉。其實,如果按照傳統的「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皇位傳承制度,身為雍正兄長的胤祉,對於雍正來說,始終都是一種威脅與挑戰。於是乎,雍正對於胤祉採取的是「拉」和「壓」相結合的對待方式。先來說「拉」。
  • 雍正登基後,為何要將潛心做學問的三阿哥胤祉圈禁致死?
    而胤祉發現的「魘鎮」之物,無疑也給了康熙復立胤礽一個非常充分的理由和藉口,就這樣,胤礽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的時候,被復立了皇太子之位。而胤祉也憑藉著他在這一階段讓康熙極為滿意的表現,被康熙晉封為誠親王。
  • 九子奪嫡:雍正為何連三阿哥也不放過?都是兒子惹的禍
    就雍正皇帝當時所面對的朝局環境,以及鋪天蓋地之「繼位合法性」的質疑聲音,再加上皇八子胤禩等人對其的百般抹黑和污衊,對於胤禩、胤禟等人的清算乃係穩固皇權、立穩統治根基的理性選擇,也是必要行動。對於皇三子胤祉在雍正八年五月的獲罪之由,《清史稿》給予了「怡親王忠孝性成,允祉心懷嫉忌,並不懇請持服,王府齊集,遲至早散,悖理蔑倫」的原因說明。也就是說,在雍正皇帝極為恩寵之皇十三子胤祥薨逝後,胤祉因為不具悲傷之情、喪禮遲到才是其走向覆滅的主要原因。
  • 雍正王朝:太子胤礽「兵變」,康熙為何同時加封四位皇子為親王?
    清朝時期,特別是清朝初年,想要被封為王爵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被晉封為親王爵位,那更是難上加難。可在《雍正王朝》中,卻有著這樣的一段劇情,當康熙面對太子胤礽的「叛亂」的時候,竟然同時將自己的四位皇子晉封為了親王。康熙為何要「一口氣」連著封了四個親王,他真正的目的又是什麼呢?這裡我就來為大家做一個解讀。
  • 胤祉並未真正參與奪嫡之戰,又主動向雍正低頭,為何還是被囚禁?
    但讓人有些不解的是,三阿哥胤祉自始至終都沒有真正的參與奪嫡之戰,無心皇位的他並沒有成為雍正的宿敵,甚至在雍正登基後主動向他俯首稱臣,可即便如此,胤祉卻並沒有倖免於難,依舊被囚禁了起來,以至於親王爵位都被廢黜,這是為何?看過《雍正王朝》的朋友或許認為雍正一直對胤祉以禮相待吧,畢竟電視劇中雍正不但重用胤祉,甚至還賜予了他御前免貴的恩典。
  • 《雍正王朝》:漫談「淡泊名利」的三阿哥胤祉
    《雍正王朝》中,一向以「淡泊名利」作為自己人設的老三胤祉,在眾多角色中,也是頗佔據一席之地的。作為胤祉的兄長,胤祉也是為數不多能夠善終的阿哥之一。 此舉也頗得繼承帝位的雍正好感。 在對老三的加封中,雍正不僅賜予他親王爵位,還特別增加了御前免跪的特權。
  • 雍正繼位後,「九子奪嫡」各位阿哥的真實下場
    三爺黨:誠親王胤祉、陳夢雷、李紱。四爺黨:雍親王胤禛、十三阿哥胤祥、十六阿哥胤祿、十七阿哥胤禮、張廷玉、隆科多、年羹堯、馬齊、戴鐸、鄂爾泰、田文鏡、李衛。三、胤祉(zhǐ)(1677年-1732年)康熙帝第三子,生母榮妃馬佳氏。其文學、書法、騎射,表現都極突出。1698年封誠郡王,1709年,在復立胤礽為皇太子的同時,晉封胤祉為和碩誠親王。
  • 乾隆登基後令人疑惑的,是唯獨沒有替大伯胤禔平反,什麼原因呢?
    最終的勝出者是皇四子胤禛,即位後改年號為雍正,是為雍正皇帝。雍正繼位後,對當年參與奪嫡的兄弟大肆打壓,先後圈禁了誠親王胤祉、廉親王胤禩、敦郡王胤誐、以及貝子胤禟和胤禵,加上康熙親自下旨圈禁的直郡王胤禔和廢太子胤礽,共計7位宗室王公捲入了奪嫡爭儲的政治漩渦。乾隆登基後,胤礽、胤祉、胤禩、胤禟已經病故,只剩胤禔、胤誐和胤禵三人尚被圈禁。
  • 老三看似無心皇位,實則投靠老八幫其奪嫡,雍正:我早防著你呢
    在康熙三十一年的一次遊獵中,胤祉與康熙比試騎射,兩個人不分勝負。由此可見胤祉確實十分出色。但是胤祉一生潛心研究學問,對政事其實並沒有多大興趣。然而就是這樣一位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皇子,在自己的弟弟胤禛(雍正皇帝)登基後的第六年,卻因為被人告發向蘇克濟索要賄賂,被自己兄弟定罪削了爵位。而後便被囚禁而死。
  • 雍正登基後,那些參與九子奪嫡的兄弟們下場如何?一個比一個慘
    康熙在臨終之前,還念念不忘這個不成器的兒子,並給雍正留下遺旨,要他善待廢太子一家。四阿哥雍正繼位後,雖然沒有解除對二哥的圈禁,但是遵循了父皇的旨意,善待了他的家人。雍正二年,廢太子胤礽病逝於鹹安宮,享年五十一歲。胤礽死後,雍正追封他為和碩理親王,並由他的兒子弘晳承襲親王爵位。
  • 溫文爾雅、一心修書的胤祉,果真與世無爭嗎
    「篇章訓誥皆師古,徒解敷詞笑六朝」,意思大概是從古至今的文章大都是來教訓人的,六朝時代的君王也只知道填詞作樂,無所作為,你聽聽,這就是在大家眼中滿臉和氣、滿嘴仁義的三阿哥胤祉的名詩,怎麼總是覺得充滿了牢騷怨氣。
  • 雍正王朝:八王議政時,有資格且應該參會的三阿哥胤祉為什麼沒去
    我們一般用「八王議政」,來代指《雍正王朝》裡最為有名,也是八阿哥等人最後一次出現的大朝會;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這樣一個問題:其實這次會議的原定主題是:「雍正新政表彰暨後續旗務工作整頓動員大會」。在這樣一個帶有歌功頌德性質的大朝會上,所有有名有姓的親王、貝勒全部列席,就連一向「逍遙自在」的弘晝也不例外。
  • 《雍正王朝》:科場舞弊案三阿哥為何不願多管?
    李衛敢包圍了考場,因為時間非常多下控制手柄場景儘可能快地,不擴大醜聞的範圍,不僅涉及讓機會逃脫!「雍正王朝」比小說電視劇更精彩,所謂的九子奪嫡,包括三個阿哥誠親王胤祉,胤祉也想為太子存儲空間進行競爭,但胤祉的實力相對較弱,並有胤禔身為長子,太子胤礽第一,當然是百姓的願望,變化隨著環境的變化。
  • 雍正王朝中雍正登基後說誰想當皇帝讓給他,如果裝x失敗咋整?
    這時候,底下鴉雀無聲,無人應答,只有十阿哥故意放屁,用這種辦法來表達對於雍正此番裝逼行徑的不滿,並沒有人敢直接站出來,說自己想坐這個皇位,你讓給我吧,就連八阿哥胤禩都不敢。因為皇位傳承,落袋為安,繼位之君一般來說都已經掌握了絕對的權力,並擁有法統上的優勢和統治的合法性。就算是皇帝裝逼,做出姿態要讓位給別人,而當時也的確有人想要圖謀皇位,是想要圖謀皇位,也要等待機會,再圖大事了。
  • 「常務副皇帝」胤祥,為何不會被雍正猜忌?3大原因,雍正很放心
    經過「九子奪嫡」事件殘酷洗禮的雍正皇帝,初一登基就被「繼位不合法」的負面輿論包圍,為了穩定統治根基、控制朝廷局面,性格本就「雄猜陰鷙」的雍正皇帝開始了一場血腥殘酷的政治清算。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俄,就連一母同胞的皇十四子胤禵,就連潛心修書、不問政事的皇三子胤祉都受到了雍正皇帝不同程度的打壓和懲治。
  • 雍正臨終前 為何特意交代弘曆要照顧好果親王?和你想的不一樣!
    雍正臨終前 為何特意交代弘曆要照顧好果親王?和你想的不一樣! 康熙晚年,諸子奪嫡,老四胤禛意外勝出。在康熙死後繼位的雍正皇帝對他的眾多兄弟展開了瘋狂的報復,圈禁胤禩、胤峨、胤禵,胤祉,幽死胤禟、將胤裪降爵。
  • 康熙駕崩時,若不傳位雍正,雍正會造反嗎?實力最強者已布滿雷區
    雍正所以這樣做,無非是彰顯自己繼承了康熙遺產,進行大刀闊斧的改良運動,卻仍然貫徹執行了康熙的政治思想。 當然,成書於雍正朝的《清聖祖實錄》,也基本收錄了「康熙遺詔」內容,同時與《清世宗實錄》,一樣詳細記錄了宣諭現場的見證者:皇三子誠親王胤祉、七子淳郡王胤祐、八子貝勒胤禩、九子貝子胤禟、十子敦郡王胤䄉、十二子貝子胤裪、十三子胤祥及理藩院尚書兼步軍統領隆科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