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小長假,網球業餘玩家們大多湧向久違的網球場。他們握起球拍要找回曾經的感覺,一般會發現,最易讓人感覺生疏的就是自己的發球動作了。常說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大家都宅了那麼長時間,即使可以在小區裡對牆練習擊球手法,場地就那麼大,螺絲殼裡做道場,又怎麼好練發球呢?如今回到場地上,便只能常溫常新了。
所謂發球時的身體躍起和鞭打,一個指身體下部即腿腳,一個是上部即指手臂,這樣還是分開說為好。記得教練在教我們學發球時,強調的最多的是身體上部動作,而很少會要求我們的腿腳的。以至於有些業餘玩家,發球前屈膝下蹲,發球時兩腿都沒打直,雙腳像被釘子釘在原地上。更別說發球後,人的身體要有一隻腳進入底線,你的腿都沒邁進場。這說明,你根本就沒發上力,儘管你上部即雙手動作都不差。
我們常常講要用身體擊球,同理,發球更需要使用身體的力量,因為身體就是發球鏈條的整個部分。發球時也不能忘了——擊打網球的力量,主要來自於我們腿腳蹬地時地面的反作用力。在開始發球前,要採取稍微面向側面的站立姿勢,然後在擊球過程中轉向球。我們屈膝蹬地讓身體躍起的力量,是帶轉體向上向前的,這相當於我們平時擊打網球時身體前衝的力,作用很大。極好地配合了持拍手向上向前用力揮拍。而這樣在身體落下時,我們自會有一隻腳會踏入底線內。
再來談談發球的鞭打,這當然離不開手臂和手腕的運用。大家都知道,一般的鞭子都是軟的,這就要求我們要保持身體、手臂和手腕各部位的放鬆,才能在發球時達成鞭打的動作。其中手腕的轉動,是產生拍頭速度與獲得旋轉的關鍵。發球是需要扣腕的,正是前臂外旋加手腕扣動產生鞭擊,無論是平擊發球還是旋轉發球。
在放鬆的前提下,我們先讓肘部抬起,再轉動肘部有點像「高舉獎盃」姿態,這樣一來,雙肩會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的平臺,有利於保證你的發球質量。身體要後仰、持拍一側的腳往後往下蹬便於轉體、手臂往外旋、球向上打、最後手腕稍扣一下。需要注意的是,我們的非持拍手在拋球後,應該留在原位置上一會,需等到持拍手擊球前的瞬間才能落下。否則,非持拍手的過早落下,可能會帶動頭部朝下,容易讓球落網。
我是將發球時身體的躍起和鞭打是分開講的,只為表敘方便才這樣。而發球其實是身體各部位緊密的整體動作,如拍頭產生最大速度的瞬間,是在前臂正向上向前朝向球網的時候,如果你在前臂未達到最大揮速之前,雙腳就已經騰起,那就會讓你白白地失去一些力量。所以最後強調一下,發球注意身體的整體配合很重要!(來源:網球之家 作者:牧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