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古代的時候,曾經將百姓分為士農工商四類。其中的「士」,指的是當了官的人;「農」,自然指的就是務農的人;至於「工」,指的則是給富戶人家打工的人;而最後的「商」,就是指經商的人。別看那個時候經商的人賺的錢比較多,可他們所擁有的社會地位,卻明顯低於上述三者。
而到了現在,反倒是商人混得比較吃香。不過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商人若想賺的盤滿缽滿,那就得講求點經商之道。比如,老祖宗就曾說過,「人無笑臉莫開店」,此即為一個非常重要的經商之道。那麼,你知道它的下半句是什麼嗎?
一、「人無笑臉莫開店」的意思及蘊含的深意。
其實,單從這句話的字面來看,我們就能大概知道它的意思是什麼。它無非是在說,如果一個人不能做到笑臉相迎或者以笑臉示人的話,那就最好不要去開什麼店鋪。說白了,它就是在告誡那些想開店做生意的商人,做不到像對待上帝一樣對待顧客,那還是不要學人家去做生意比較好。
畢竟很多生意並非只是單純弄個店鋪在那擺著,就可以達到既定目的了。若不懂攬客和待客之道,就算你的店鋪裝修的再怎麼完美,也不會有客人願意上門光顧的。要知道,客人進入店鋪並非只是單純想要購物,很多時候更想要享受店鋪提供的優質服務。
而服務質量的高低,與經營店鋪的人對待客戶的態度好壞有很大的關係。具體來講,這裡所說的經營店鋪的人對待客戶的態度好壞,就包括客戶在進入店鋪購物期間,經營店鋪的人是否做到了笑臉相迎。如果說他們做到了這一點,那明顯他們的服務質量就會變得比較高。
服務質量高了,那客戶對店鋪的滿意程度就會有所提升。在這種情況下,店鋪經營者做成生意的機率就會得到提升。而反之,那客戶就不會對店鋪的服務感到滿意。既然不滿意,他們又怎麼可能會選擇在該店鋪中購物呢?所以,老祖宗才會告誡我們「人無笑臉莫開店」。
二、「人無笑臉莫開店」的下一句的內容及意思。
了解了「人無笑臉莫開店」這句話的意思後,想必很多人都已經想到了它還有下一句存在。而說到這句話的下一句,其實知道的人還真的不算多。它的內容是這樣的:「會打圓場自落臺」,乍一聽好像並不押韻,讀起來也感覺沒有它的上一句那麼朗朗上口。可若細分析一下它的意思,那可能大家就比較容易接受了。
從字面意思上來看,它無非是在告訴大家,做人要學會打圓場。只有這樣,很多尷尬場面自然就會變得不那麼尷尬了。若做深入剖析,我們還可以這樣理解:做人做事都得注意掌握技巧,尤其是在與人交際方面,掌握的技巧越多越到位,我們的人緣就會變得越好。
具體到商人身上的話,它的意思就成了勸告商人在做生意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掌握適度調節人際關係的技巧。尤其是在客戶或者合作夥伴並非只有一個的時候,能做到這一點,就能給自己贏得更大的商機和賺得更多的利潤。
不過,話雖如此,可實際去做的時候,你便會發現,就算是久經商場的商人,也不可能每一次都做到這一點。而往往很多時候,商人的一個錯誤舉動,反倒有可能會讓他已經得到的一切都化為烏有。由此可見,光知道「會打圓場自落臺」這句話及其意思還很不夠。非得將其落實到實處,才算能受益。
當然了,即便不是被應用於商場之上,這句話也照樣能在其他場合找到用武之地。而不管是在什麼場合落實這句話,都得注意做到這三點才行:第一點就是要做到把握時機。也就是說,要注意在該打圓場的時候出現;否則的話,你能得到的結果反倒會對你不利。
第二點是要做到分清主次,不要一味和稀泥,那樣只會讓雙方都討厭你。至於第三點,則是要做到足夠客觀和公正才行。畢竟你扮演的是中間人的角色,若做不到這一點,誰還會願意聽你開口說話呢?
所以說,看似簡單的一兩句話,背後卻往往都蘊含著較為深刻的道理和意思。我們只有搞清楚了這些內容,才算是真正有所收穫。不要一天到晚只知道收集俗語,卻不樂意去沉下心來了解其背後暗含的深意。那樣無論你再怎麼努力,也根本無法做到真正有所收穫。
結語:
其實在生活中,像上述內容中介紹的那樣的俗語還有很多。若你對其頗感興趣的話,倒不妨好好收集和研究一番。即便你並非是經商的商人,它們也能讓你得到超乎自己想像的收穫。不信的話,就趕緊行動起來吧!
圖片來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