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記者眼中的東莞2020⑤∣大科學裝置助力東莞邁向原始創新策源地

2021-01-10 東莞日報i東莞

關鍵詞

原始創新

釋義

2020年的東莞,大科學裝置落戶,原始創新能力不斷增強。通過科技創新,東莞正逐步突破多項關鍵領域技術。

「請各採編部門成員迅速返崗……」年初三,本該是訪親探友、闔家團圓的時光。然而,作為報社經濟新聞部一員,我深知自己的職責與使命,今年特殊的環境下,更需要做好信息傳遞工作。於是,我連夜背上行囊,復工返崗。

返莞的火車上,我拾起多年未看完的《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想起當下鋪天蓋地關於新冠肺炎疫情的報導,再源於國際貿易摩擦不斷而導致國外對華技術封鎖,這讓我對其中的臺詞——「凜冬將至」,感悟更為深刻。

疫情對於東莞而言會是「凜冬」嗎?東莞將如何面臨這場大考?東莞產業鏈關鍵環節如何突破與提升……我所看到的東莞2020,是自立自強,是堅忍不拔,是務實開放。與我第一次嘗試佩戴醫用口罩一樣,東莞也在2020年做出許多「第一次」嘗試。

中國散裂中子源加速器第一次達到打靶束流功率100kW的設計指標並穩定運行,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研究成果第一次入選「中國科學十大進展」……雖遇疫情,但厚積薄發的東莞,大科學裝置建設不斷推進,創新臂膀不斷強壯,原始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各領域技術難題接連突破。

松山湖材料實驗室 鄭志波/攝

大科學裝置紛紛落戶

2月28日,中國散裂中子源打靶束流功率達到100kW設計指標,時間比原計劃提前了一年半的時間。

那是我第一次關注中國散裂中子源。然而第一次正式來到中國散裂中子源,是五一假期,原因是中國散裂中子源建設團隊獲中國青年五四獎章。

五一假期,東莞氣溫飆升到34℃,但讓我感受最為火熱的,還是中國散裂中子源300多名科研人員的工作熱情。

「裝置一旦啟動,就要保持24小時運行,整個運行階段需要持續數個月,期間不能隨便停止。」因為要時刻跟進科研進程,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東莞研究部加速器技術部副主任劉華昌從裝置開機運行至今,一直未停下腳步休息。

2019年6月20日,無人機航拍的中國散裂中子源 記者 鄭志波/攝

因為要做好射線屏蔽,裝置建設選在地下18米左右的地方,那也是中國散裂中子源主要設備所在的地方。對比起地表建築,地下可謂是「別有洞天」。

1臺負氫離子直線加速器、1臺快循環質子同步加速器、兩條束流輸運線、1個靶站、首批建設的3臺譜儀及相應的配套設施和土建工程……這些科研裝置共同組成大科學裝置——中國散裂中子源。這裡到底能做些什麼?我當時內心也是滿滿的問號。

中國散裂中子源全景 記者 鄭志波/攝

其實,中國散裂中子源就是一個巨型「顯微鏡」。隨著觀察手段不斷改善,從放大鏡到光學顯微鏡再到散裂中子源,人們對於物質微觀結構的認識也不斷向前。通過中國散裂中子源,人們可以用中子來觀察物質世界,研究原子、分子尺度上各種物質的微觀結構和運動規律。這種「用中子看世界」的研究手段,也可以稱為中子散射技術。

正當我意猶未盡地感慨中國散裂中子源之壯觀時。劉華昌告訴我,在中國散裂中子源不遠處,松山湖科學城中子源路盡頭,是繼中國散裂中子源之後布局建設的又一國家大科學裝置——南方先進光源項目。

此前,大家都說這是中國散裂中子源的「姐妹花」項目,我一直不理解。出於對南方先進光源項目的好奇,7月初,我再次驅車前來進一步了解情況。

無巧不成書,我再次遇見劉華昌。他介紹到,同步輻射光從本質上說是一種高亮度的X射線,主要與原子外圍的電子云發生相互作用,因此原子的外圍電子越多,它就看得越清晰,可用於探測較重的原子。而面對外圍電子稀少的輕元素,如氫、氦等,中子散射的探測能力更強。因此,兩者各有優勢,優勢互補。

原始創新助推高質量發展

大科學裝置紛紛落戶絕非偶然,我認為很大程度上是源於東莞長期的科創積累與雄厚的產業實力。隨著大科學裝置建設不斷推進,其帶來的影響正逐步顯現。

正因為中國散裂中子源選址落戶東莞,作為中國散裂中子源工程總指揮,陳和生院士便跟隨著項目來到東莞常年工作與生活。2020年,我所採訪到的第一位院士,也正是陳和生。

「中國散裂中子源項目本身是不會直接帶來GDP,但他有信心將這裡打造成為全新的科研創新中心。」採訪過程中,陳和生的這句話令我印象深刻。事實上,陳和生沒有說大話。

8月13日,個人受邀再次來到中國散裂中子源,參加我國首臺自主研發加速器硼中子俘獲治療(以下簡稱「BNCT」)實驗裝置新聞發布會現場。

我國首臺自主研發加速器硼中子俘獲治療實驗裝置研製成功 記者 程永強 實習生 趙儀琳/攝

在陳和生院士的帶領下,我實地參觀了BNCT實驗裝置。眼前的BNCT實驗裝置,精密、複雜、龐大。我問陳院士,BCNT實驗裝置具體有什麼功能?他告訴我,BNCT能準確「捕獲」癌細胞並進行摧毀,這將對於腦膠質瘤、黑色素瘤和頭頸部復發腫瘤治療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BNCT實驗裝置發布會的召開,意味著我國加速器BNCT技術發展正不斷解決「卡脖子」問題,逐步打破國外的壟斷,為我國BNCT事業發展贏得主動權和話語權。新聞一經刊登,不少讀者紛紛通過電話和微信等方式,向我諮詢BNCT建設進展。可見,裝置研發意義之重大,醫療市場需求之緊迫。

這麼「高精尖」的科研成果能否落地?報導刊登後市民能否順利用上?我當時心中也打上一個問號。但陳院士告訴我,目前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已經於東莞市人民醫院開展合作,第二臺BNCT臨床設備的設計和研製正緊鑼密鼓地進行,預計四年後,BNCT裝置將有望進行臨床使用。我心中的大石頭也才落下。

事後了解到,中國散裂中子源的總體目標是建設我國在相關基礎科學和高技術領域的具備原始創新能力的團隊,促進我國科技、工業等方面技術的大力發展,至2030年,帶領我國中子散射技術的研究和應用科學界全面進入世界先進行列。

不可否認,隨著中國散裂中子源等一批大科學裝置的到來,其輻射效應越來越強。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等科研機構落地生根,新材料峰會等峰會論壇接連召開,香港城市大學(東莞)等高等院校選址落戶,眾多高新技術企業紛紛匯聚……

2020年11月26日,2020中國·松山湖新材料高峰論壇在松山湖舉行。圖為論壇開幕現場 記者 鄭志波/攝

無論是中國散裂中子源,還是正在籌備的南方先進光源項目,抑或正謀劃建設的先進阿秒雷射設施等,落戶東莞意義重大。依靠「三來一補」發家的東莞,通過大科學裝置的落戶,正積極努力補齊創新短板。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隨著大科學裝置建成落地,東莞還將在原始創新上迸發出新的活力,以全新的姿態,參與到國際科研競爭中,引領創新走向未來。

大科學裝置及其上下遊鏈條,為原始創新提供了堅實平臺。東莞正以大科學裝置為基礎,高水平院校、科研機構和實驗室體系集體發力的源頭創新矩陣,真正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原始創新策源地。

青山繚繞疑無路,忽見千帆隱映來。2021年是兩個百年目標交匯之年,也是「十四五」規劃開啟的第一年。育新機,開新局,東莞高質量發展,轉機在望。

總監製:張樹堅

總策劃:雷石鵬 虞清萍

策劃:殷昌盛 孫本源

採寫:張帥

海報:鄭偉華

出品:經濟新聞部

攝影:i東莞資料圖

編輯:鍾彥亮

相關焦點

  • 廣東東莞:布局重大新基建項目 賦能大灣區產業創新升級
    一批粵港澳大灣區標誌性項目建設的投資增速加快,不但為東莞短期經濟穩增長提供強力支撐,這些重大交通項目還將加快東莞與大灣區其他區域的互聯互通,提升人們通勤速度,更讓沿線地區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期,人流、物流及創新要素的加快流通,將為下階段東莞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帶來強大後勁。
  • 東莞松山湖高新區:教授博士進鎮 創新工廠開花
    距省委深改委批准東莞建設,廣東省製造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實驗區行將一年,東莞先進位造業正迸發強勁的發展新動能。今年上半年,作為廣東創新發展高地松山湖工業投資同比增長61.2%,展現出強勁的反彈勢頭。
  • 對標東莞松山湖,惠州工業園區學什麼?
    惠州與東莞在實體經濟領域有不少相似之處。近年來,松山湖的考評排名逐年上升。2017年,松山湖名列第23位,在省內地級市高新區中排名第1。而在2013年,松山湖位列全國第53位。 東莞和惠州,均是以「三來一補」加工業起步,迅速推動了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然而,經歷「村村點火、鎮鎮冒煙」的粗放式發展之後,這些效能較低的園區成為產業經濟的發展瓶頸。
  • 科技引領 才聚東莞|350名研發人才齊聚一堂,東莞引智靠的是什麼?
    從一定程度上說,人力資本將重塑未來經濟發展格局。東莞引智在路上。12月9日,2020年東莞高層次人才活動周開幕,一年一度的人才盛會是觀察東莞引智的最佳窗口。在活動周研發人才交流洽談會的現場,記者看到三百多名來自全國各地的研發人才齊聚一堂,他們戴著口罩、拿著簡歷,與意向企事業單位展開面聊。
  • 首都科技項目精彩亮相——2019年贏在東莞科技創新創業大賽北京...
    東莞市人民政府駐北京聯絡處副主任張志慧表示,東莞市人民政府駐北京聯絡處作為東莞在北京的「窗口」與「橋梁」,希望將北京科技創新資源與東莞製造業優勢相結合,為廣大創業者提供更好的創業土壤,引導優質項目到東莞加速落地。並給在線參賽者分享了2019年東莞經濟逆勢而進、逆勢更優的良好態勢。
  • 東莞:經濟新動能支撐不斷增強
    ,從東莞石龍始發的中歐班列助力經濟復甦。  新變化悄然發生,東莞外貿逐步回穩態勢越來越明顯。林江說,從數據和形勢來看,外貿恢復比較快,說明了東莞把出口不利的勢頭穩住了。但是外部形勢依然比較複雜,東莞經濟韌性大、迴旋餘地充足,還擁有龐大的內銷市場,相信在系列政策助力下,東莞有信心穩住外貿基本盤。
  • 漲知識:了解一下什麼是大科學裝置
    近日,國家發改委首次明確了新型基礎設施的範圍及內容,主要包括: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和創新基礎設施,而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大科學裝置)則是創新基礎設施的重點建設內容之一。大科學裝置也稱大科學設施,是指通過較大規模投入和工程建設來完成,建成後通過長期的穩定運行和持續的科學技術活動,實現重要科學技術目標的大型設施。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LHC)、美國的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等都是著名的大科學裝置。大科學是國際科技界近年來提出的新概念,簡單地說就是基礎性的交叉科學。
  • 科技引領 才聚東莞——2020東莞高層次人才活動周②
    「東莞將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加快構建『四大創新體系』,大力發展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期盼大家加大在東莞布局建設力度,推動科技、產業和資本高效對接,推動新材料產業集聚和發展,促進新材料技術快速落地和產業化。
  • 東莞打造先進位造業中心 吸引高層次人才
    科技引領大科學裝置成高層次人才「吸金石」2017年8月,落戶於東莞的中國散裂中子源首次打靶成功,當時正在海外的童欣迅速與中國散裂中子源工程總指揮陳和生院士聯繫,敲定了回國的事項。作為國內這一領域內絕無僅有的大科學裝置,散裂中子源被稱為「國之重器」,吸引著一批又一批高層次人才聚集東莞。2018年9月,童欣來到東莞,帶領團隊開啟了他科研的新徵程。在東莞工作生活的兩年時間裡,童欣感受到了東莞對科技創新的重視,對人才的渴求。
  • 攝影記者的2020②丨東莞報業攝影記者鄭琳東:2020我在現場
    3月20日,我市支援湖北疫情防控醫療隊的第二、第三批隊員回到東莞。圖為東莞鐵騎以最高規格迎接英雄歸來2020對於人們來說是極不平凡的一年,對於在媒體從業12年的我而言,註定是戰鬥的一年。疫情期間,我市通過多種方式,接回外來務工者7月26日,夜幕下東莞市民服務中心,久違的人間煙火氣又回來了中國脫貧攻堅的巨大工程,註定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史上最濃墨重彩的一頁。作為媒體記者,必須自覺履行媒體的社會責任,用鏡頭見證偉大的歷程,助力實現全面小康社會。
  • 再添「國字號」名片 東莞松山湖入選第三批雙創示範基地
    (央廣網發 通訊員供圖)央廣網東莞12月25日消息(記者張勝強 通訊員松融媒)12月24日,中國政府網發布《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建設第三批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範基地的通知》,其中,東莞松山湖高新區入選第三批雙創示範基地。
  • 東莞:圍繞「產業鏈」構建「人才鏈」,人才總量達235.2萬
    科技引領大科學裝置成高層次人才「吸金石」2017年8月,落戶於東莞的中國散裂中子源首次打靶成功,當時正在海外的童欣迅速與中國散裂中子源工程總指揮陳和生院士聯繫,敲定了回國的事項。作為國內這一領域內絕無僅有的大科學裝置,散裂中子源被稱為「國之重器」,吸引著一批又一批高層次人才聚集東莞。2018年9月,童欣來到東莞,帶領團隊開啟了他科研的新徵程。在東莞工作生活的兩年時間裡,童欣感受到了東莞對科技創新的重視,對人才的渴求。
  • 中國最大的科學裝置在東莞!我終於明白它到底有多牛
    12月7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刊發《新增長極加速崛起、比較優勢有效發揮、人民群眾共享發展成果——區域協調發展呈現新格局》,該報導關注了東莞市松山湖科學城的中國(東莞)散裂中子源。無獨有偶,早在10月20日,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欄目講述中國散裂中子源研製成功我國首臺加速器硼中子俘獲治療實驗裝置的重大進展。
  • 2020東莞金融企業「卓越先鋒獎」|浙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東莞分行...
    ■浙商銀行東莞分行大力扶持上下遊民營企業協同發展,解決民營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問題浙商銀行東莞分行是隸屬浙商銀行廣州分行的二級分行,今年以來,在當地政府以及上級行的關懷指導下,大力推進平臺化服務戰略,聚焦供應鏈上下遊經銷商融資需求,
  • 2020年廣東省青少年航空科普嘉年華在東莞舉行,119所學校1400名...
    在東莞舉行的這場嘉年華活動給青少年們提供了親身體驗和學習的機會。2020年是中國航空事業111周年及人民空軍成立71周年,為推動青少年航空科普事業的發展,2020年廣東省青少年航空科普嘉年華活動上周末在東莞八中舉行,來自全省18個地市119所學校的1400名(含模擬飛行500餘人)師生參與了線上線下各項目的角逐,項目類別和參與人數均為歷屆之最。
  • 廣州被列入「創新策源地」城市
    2020國家創新型城市排行榜出爐 廣州排名第二12月26日,科技部和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分別公布《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監測報告2020》和《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20》。兩份報告是國家創新調查制度的重要工作內容,2020年是系列報告的第二次公開發布。
  • 「十三五」品質東莞建設成就巡禮記者走基層③∣森林公園來了,麻將...
    「十三五」期間,東莞大力推進森林公園建設,公園個數和佔比面積均居全省前列。森林進城、綠道穿城、綠意滿城,昔日的「世界工廠」美麗羽化。截至2019年底,東莞森林覆蓋率達37.4%,建成森林公園20個、總面積達331.1平方公裡,溼地公園23個、總面積達21.7平方公裡,自然保護區6個、總面積88.3平方公裡。
  • 東莞供電局:科技力量加持,構建智慧電網「藍圖」
    實現電力監控系統網絡安全監測全覆蓋 東莞供電局助理技術專家鍾志明介紹,11月11日獲得2020年度電力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的「電力監控系統網絡安全態勢感知關鍵技術研究、裝備研製與規模應用」項目由南方電網公司電力調度控制中心牽頭,南方電網廣東電網公司電力調度控制中心、南方電網廣東東莞供電局
  • 東莞的「超一線」希望,全落在松山湖身上?
    ,進一步成長為全國經濟中心城市。2020年,廣東明確加快建設涵蓋東莞、惠州、汕尾、河源的深圳都市圈。就產業協作和經濟融合的強度、深度而言,深圳都市圈中,東莞與深圳間無疑是一檔,惠州再一檔,背靠「深汕合作區」的汕尾再一檔,河源最後一檔。東莞與深圳間的產業協作和經濟融合,為什麼要遠大於惠州等同都市圈的城市呢?
  • 東莞信託董事長黃曉雯:以專業謀發展 積極履行國企社會責任
    11月28日,在「南方財經國際論壇2020年年會」及第五屆財經「金帆獎」頒獎典禮上,東莞信託憑藉其卓越的信託社會責任理念以及堅持不懈地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榮膺金帆獎「2020年度卓越社會責任表現金融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