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原始創新
釋義
2020年的東莞,大科學裝置落戶,原始創新能力不斷增強。通過科技創新,東莞正逐步突破多項關鍵領域技術。
「請各採編部門成員迅速返崗……」年初三,本該是訪親探友、闔家團圓的時光。然而,作為報社經濟新聞部一員,我深知自己的職責與使命,今年特殊的環境下,更需要做好信息傳遞工作。於是,我連夜背上行囊,復工返崗。
返莞的火車上,我拾起多年未看完的《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想起當下鋪天蓋地關於新冠肺炎疫情的報導,再源於國際貿易摩擦不斷而導致國外對華技術封鎖,這讓我對其中的臺詞——「凜冬將至」,感悟更為深刻。
疫情對於東莞而言會是「凜冬」嗎?東莞將如何面臨這場大考?東莞產業鏈關鍵環節如何突破與提升……我所看到的東莞2020,是自立自強,是堅忍不拔,是務實開放。與我第一次嘗試佩戴醫用口罩一樣,東莞也在2020年做出許多「第一次」嘗試。
中國散裂中子源加速器第一次達到打靶束流功率100kW的設計指標並穩定運行,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研究成果第一次入選「中國科學十大進展」……雖遇疫情,但厚積薄發的東莞,大科學裝置建設不斷推進,創新臂膀不斷強壯,原始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各領域技術難題接連突破。
松山湖材料實驗室 鄭志波/攝
大科學裝置紛紛落戶
2月28日,中國散裂中子源打靶束流功率達到100kW設計指標,時間比原計劃提前了一年半的時間。
那是我第一次關注中國散裂中子源。然而第一次正式來到中國散裂中子源,是五一假期,原因是中國散裂中子源建設團隊獲中國青年五四獎章。
五一假期,東莞氣溫飆升到34℃,但讓我感受最為火熱的,還是中國散裂中子源300多名科研人員的工作熱情。
「裝置一旦啟動,就要保持24小時運行,整個運行階段需要持續數個月,期間不能隨便停止。」因為要時刻跟進科研進程,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東莞研究部加速器技術部副主任劉華昌從裝置開機運行至今,一直未停下腳步休息。
2019年6月20日,無人機航拍的中國散裂中子源 記者 鄭志波/攝
因為要做好射線屏蔽,裝置建設選在地下18米左右的地方,那也是中國散裂中子源主要設備所在的地方。對比起地表建築,地下可謂是「別有洞天」。
1臺負氫離子直線加速器、1臺快循環質子同步加速器、兩條束流輸運線、1個靶站、首批建設的3臺譜儀及相應的配套設施和土建工程……這些科研裝置共同組成大科學裝置——中國散裂中子源。這裡到底能做些什麼?我當時內心也是滿滿的問號。
中國散裂中子源全景 記者 鄭志波/攝
其實,中國散裂中子源就是一個巨型「顯微鏡」。隨著觀察手段不斷改善,從放大鏡到光學顯微鏡再到散裂中子源,人們對於物質微觀結構的認識也不斷向前。通過中國散裂中子源,人們可以用中子來觀察物質世界,研究原子、分子尺度上各種物質的微觀結構和運動規律。這種「用中子看世界」的研究手段,也可以稱為中子散射技術。
正當我意猶未盡地感慨中國散裂中子源之壯觀時。劉華昌告訴我,在中國散裂中子源不遠處,松山湖科學城中子源路盡頭,是繼中國散裂中子源之後布局建設的又一國家大科學裝置——南方先進光源項目。
此前,大家都說這是中國散裂中子源的「姐妹花」項目,我一直不理解。出於對南方先進光源項目的好奇,7月初,我再次驅車前來進一步了解情況。
無巧不成書,我再次遇見劉華昌。他介紹到,同步輻射光從本質上說是一種高亮度的X射線,主要與原子外圍的電子云發生相互作用,因此原子的外圍電子越多,它就看得越清晰,可用於探測較重的原子。而面對外圍電子稀少的輕元素,如氫、氦等,中子散射的探測能力更強。因此,兩者各有優勢,優勢互補。
原始創新助推高質量發展
大科學裝置紛紛落戶絕非偶然,我認為很大程度上是源於東莞長期的科創積累與雄厚的產業實力。隨著大科學裝置建設不斷推進,其帶來的影響正逐步顯現。
正因為中國散裂中子源選址落戶東莞,作為中國散裂中子源工程總指揮,陳和生院士便跟隨著項目來到東莞常年工作與生活。2020年,我所採訪到的第一位院士,也正是陳和生。
「中國散裂中子源項目本身是不會直接帶來GDP,但他有信心將這裡打造成為全新的科研創新中心。」採訪過程中,陳和生的這句話令我印象深刻。事實上,陳和生沒有說大話。
8月13日,個人受邀再次來到中國散裂中子源,參加我國首臺自主研發加速器硼中子俘獲治療(以下簡稱「BNCT」)實驗裝置新聞發布會現場。
我國首臺自主研發加速器硼中子俘獲治療實驗裝置研製成功 記者 程永強 實習生 趙儀琳/攝
在陳和生院士的帶領下,我實地參觀了BNCT實驗裝置。眼前的BNCT實驗裝置,精密、複雜、龐大。我問陳院士,BCNT實驗裝置具體有什麼功能?他告訴我,BNCT能準確「捕獲」癌細胞並進行摧毀,這將對於腦膠質瘤、黑色素瘤和頭頸部復發腫瘤治療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BNCT實驗裝置發布會的召開,意味著我國加速器BNCT技術發展正不斷解決「卡脖子」問題,逐步打破國外的壟斷,為我國BNCT事業發展贏得主動權和話語權。新聞一經刊登,不少讀者紛紛通過電話和微信等方式,向我諮詢BNCT建設進展。可見,裝置研發意義之重大,醫療市場需求之緊迫。
這麼「高精尖」的科研成果能否落地?報導刊登後市民能否順利用上?我當時心中也打上一個問號。但陳院士告訴我,目前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已經於東莞市人民醫院開展合作,第二臺BNCT臨床設備的設計和研製正緊鑼密鼓地進行,預計四年後,BNCT裝置將有望進行臨床使用。我心中的大石頭也才落下。
事後了解到,中國散裂中子源的總體目標是建設我國在相關基礎科學和高技術領域的具備原始創新能力的團隊,促進我國科技、工業等方面技術的大力發展,至2030年,帶領我國中子散射技術的研究和應用科學界全面進入世界先進行列。
不可否認,隨著中國散裂中子源等一批大科學裝置的到來,其輻射效應越來越強。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等科研機構落地生根,新材料峰會等峰會論壇接連召開,香港城市大學(東莞)等高等院校選址落戶,眾多高新技術企業紛紛匯聚……
2020年11月26日,2020中國·松山湖新材料高峰論壇在松山湖舉行。圖為論壇開幕現場 記者 鄭志波/攝
無論是中國散裂中子源,還是正在籌備的南方先進光源項目,抑或正謀劃建設的先進阿秒雷射設施等,落戶東莞意義重大。依靠「三來一補」發家的東莞,通過大科學裝置的落戶,正積極努力補齊創新短板。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隨著大科學裝置建成落地,東莞還將在原始創新上迸發出新的活力,以全新的姿態,參與到國際科研競爭中,引領創新走向未來。
大科學裝置及其上下遊鏈條,為原始創新提供了堅實平臺。東莞正以大科學裝置為基礎,高水平院校、科研機構和實驗室體系集體發力的源頭創新矩陣,真正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原始創新策源地。
青山繚繞疑無路,忽見千帆隱映來。2021年是兩個百年目標交匯之年,也是「十四五」規劃開啟的第一年。育新機,開新局,東莞高質量發展,轉機在望。
總監製:張樹堅
總策劃:雷石鵬 虞清萍
策劃:殷昌盛 孫本源
採寫:張帥
海報:鄭偉華
出品:經濟新聞部
攝影:i東莞資料圖
編輯:鍾彥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