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發改委首次明確了新型基礎設施的範圍及內容,主要包括: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和創新基礎設施,而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大科學裝置)則是創新基礎設施的重點建設內容之一。
大科學裝置也稱大科學設施,是指通過較大規模投入和工程建設來完成,建成後通過長期的穩定運行和持續的科學技術活動,實現重要科學技術目標的大型設施。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LHC)、美國的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等都是著名的大科學裝置。
大科學是國際科技界近年來提出的新概念,簡單地說就是基礎性的交叉科學。美國科學學家普賴斯於1962年6月發表了著名的以《小科學、大科學》為題的演講。他認為二戰前的科學都屬於小科學,從二戰時期起,進入大科學時代。就其研究特點來看,主要表現為:投資強度大、多學科交叉、需要昂貴且複雜的實驗設備、研究目標宏大等。
大科學裝置的建設和利用與一般的科學儀器及裝備有很大的不同,也有別於一般的基本建設項目,這些特殊點主要如下:科學技術意義重大,影響面廣且長遠,同時建設規模和耗資大,建設時間長;技術綜合、複雜,需要在建設中研製大量非標設備,具有工程與研製的雙重性;其產出是科學知識和技術成果,而不是直接的經濟效益,建成後要通過長時間穩定的運行、不斷的發展和持續的科學活動才能實現預定的科學技術目標;從立項、建設到利用的全過程,都表現出很強的開放性、國際化的特色。
大科學裝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大科學裝置是國家為解決重大科技前沿、國家戰略需求中的戰略性、基礎性和前瞻性科技問題,謀求重大突破而投資建設的大型研究設施,是國家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
發達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經驗和我國大科學裝置的發展實踐表明:作為一個國家科研基礎設施水平和裝備製造能力的集中體現,大科學裝置是支撐基礎科學前沿研究和多學科交叉前沿研究的公共平臺,其建設和運行水平標誌著一個國家核心、原始創新能力的高低。
大科學裝置已經成為現代科學技術諸多領域取得突破的必要條件,為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和國家安全提供必不可少的科技基礎設施,是建立具有強大國際競爭力的國家大型科研基地的重要條件,並成為眾多高新技術的源泉和高新技術產業的搖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