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三峽大壩是中國有史以來最大的水利工程,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力發電站,也是三峽大壩旅遊區核心景觀。
大壩年發電量約為1000億度,佔全國總發電量的3%左右,更是為下遊提供了有效防洪措施,很難想像這是人工工程。
雖然三峽大壩給我們帶來許多好處,但是如此浩大工程對自然生態的破壞也是必然的,其中之一就是魚類的洄遊問題。
三峽大壩高181米,正常蓄水海拔可達175米(一般蓄水在160多米左右),而大壩下遊的水位卻只有60多米,壩上和壩下的落差達到110米。
這差不多有三四十樓高了,魚兒如何去往大壩上遊,並完成一些生命周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呢?
魚兒為什麼洄遊?
簡單的說,一個水域很難滿足魚兒一生的所有生理需求,所以它們需要費盡苦心遊往其它水域,大多情況下還是九死一生。
一般情況下,魚兒的洄遊是為了產卵,沿海水域的鹽度高對大部分魚來說不利於產卵,它們在繁殖季節只能逆流而上才能保證幼魚的存活率,這種被稱作生殖洄遊。
同樣,魚兒對水溫也十分敏感,當季節性變化影響水溫時,魚類就會遊向適合生存的環境中,這種被稱為越冬洄遊。比如我國沿海的黃魚,在入冬後便會離開沿岸去往深海過冬。
另外,魚類的主要食物來源是浮遊生物或小蝦皮,而這些小生物隨著水域環境的變化而增減十分明顯,而有些魚兒洄遊就是為了尋找充足的食物,這被稱為索餌洄遊。
很明顯,大部分魚兒是必須要進行洄遊的,不然沒法生存,而三峽大壩的建成勢必要影響魚兒的洄遊。
工程師們的設計
不過1994年開始興建的三峽大壩,關於生態問題其實是已經考慮進去的。
一個原因是因為當時的人們對自然生態已經開始重視了,另外一個原因則是有葛洲壩的前車之鑑擺在那兒了。
在建壩之前,設計師們特地在大壩兩邊修建了供魚兒洄遊的通道—「魚梯」,還在較高處設計了人工「魚池」,可供魚兒「休息」,以及緩衝高處下來的水流。
這樣一些魚兒就可以通過「魚梯」一步步洄遊到上遊,但還是有許多魚不可能進入如此複雜的人工洄遊通道。
所以,只能進行一些人工的保護措施來維護長江流域魚類種群多樣性,比如通過魚類馴養救護中心,修建魚類自然保護區,人工養殖放流,人工製造洪峰等等。
最後
儘管我們已經把所有的問題都考慮進去了,但是問題還是會出現,畢竟這樣的工程對自然的改變太大了。
據統計,三峽庫區魚類108種,建庫後,由於上遊生態環境的改變,約有40種魚受到不同程度的不利影響,種群數量明顯減少。
事物終究是有兩面性的,帶來巨大利益的同時也必然存在弊端,利大於弊或者弊大於利只能等時間去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