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用二進位0與1搭建起來的城市,常年走著簡約格子衫IT風,如代碼般「高冷」。
可生於斯長於斯的商業,總繞不開這股濃濃的低調、實在。沒有斑斕外衣,沒有狂躁喧囂。程式設計師眼裡的黑屏白碼,就是這裡的一切。
不知是時間改變了它,還是它改變了時間。去年秋天,THE COLORIST調色師平地響雷,裹挾著口紅眼影粉底液席捲了這座城市。
大批美妝品牌湧進購物中心,Nars、阿瑪尼、迪奧、YSL爭先恐後,圈粉無數的國貨「黑馬」調色師、完美日記當仁不讓。
昔日「煙火地」老東門、「宅男天堂」華強北,終是抵不住美的誘惑。美妝佔據黃金鋪位,玫紅色「海淘」、「免稅」、「全球」大LOGO取代了藍綠交替的OPPO、VIVO們。
魔幻現實主義劇情上演,香港的耀眼,已掩不住深圳的愛「美」之心。美妝,成了這座城市新的代言人。
1
湧進購物中心,美妝眾生相
「深圳最大彩妝集合店來了!」去年初秋,福田星河COCO Park,THE COLORIST調色師的彩虹色美妝蛋牆,刷爆小紅書等社交平臺,吸引大批年輕人打卡。
福田星河COCO Park開了13年,剛剛完成了一次大變身,美妝是重頭戲。除了調色師,Dior後臺彩妝概念精品店、YSL、CPB、紀梵希等14個國際品牌都來了。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由於離香港較近,商業成熟度和價格優勢不明顯,深圳並不受國際美妝大牌的「待見」。
資生堂、雅詩蘭黛這些全球化妝品公司,20世紀末密集進入中國內地,加速布局則是2004年外資政策開放後,多以上海、香港、北京、廣州等地作為起點或初期拓展區域,佔領百貨渠道。
顯然,深圳並不是美妝大牌們入華首選地。美妝對這座城市的偏愛,是與後者商業成熟度成正比。
來源/YSL微博
2013年,「深圳灣超級總部基地規劃」將後海中心區總部基地納入,共同串聯深圳西部城市中心區,大批高級白領在此出沒。
這年,作為後海中心區最核心商業載體的深圳海岸城,迎來業態調整,引進雅詩蘭黛、倩碧(國內首家旗艦店)、歐舒丹、Benefit、MAC、Make up forever六大國際美妝。
打破百貨美妝專櫃布局傳統,海岸城引入的上述6大美妝均為獨立門店,此舉在彼時商業圈內譽為「先鋒」。
與百貨專櫃、商超(KA)、日化店(CS)等渠道相比,美妝的單品牌獨立門店可涵蓋更多產品線,提供皮膚測試、專業護理等體驗服務,利於客戶維繫,提升復購率。
在美妝業態等一系列調整動作加持下,海岸城2013年營業額達20億,僅次於萬象城(61億)、深國投廣場(28億)排名第三。(數據來自深圳市零售商業行業協會《2013年深圳購物中心發展報告》)
來源/贏商大數據製圖/商業地產頭條
美妝魅力幾何,深圳海岸城打了個樣。隨之而來的購物中心開業大爆發,則為美妝在深圳的成長提供了足夠的物理空間。
據贏商大數據,2013-2018年,深圳新增91個購物中心(3萬方及以上),除東門、華強北、後海等市級商圈外,寶安中心、高新園等區域商圈加速形成。
另一方面,深圳人口持續保持淨流入,且年輕人較多,為美妝品牌奠定了客群基礎。公開數據顯示,2015-至2017年,深圳引進的人才平均年齡約為27歲。2016年底,深圳常住人口平均年齡為32.5歲,屬於全國最年輕的城市。
來源/Euromonitor、國家統計局製圖/商業地產頭條
隨著居民人均收入水平步步提升,美妝消費全面覺醒。萬聯證券報告顯示,中國化妝品人均消費支出逐年增長,同比增速在2016年稍有回落後迅速反彈。
也就是在這期間,深圳多個購物中心扎堆調改,美妝之於這座城市商業的影響力凸顯。
海雅繽紛城將原百貨模式的島櫃調整為專賣店,引入阿瑪尼、芭比波朗、YSL、雪花秀、IPSA、後、蘭芝,與商場內的迪奧、蘭蔻、科顏氏等國際美妝組合。KK MALL引進MAC、芭比波朗,金光華廣場則招來了Dior彩妝專門店。
大牌美妝頻繁現身深圳,亦少不了來自政策的刺激。2016年9月30日,財政部宣布取消對普通美容、修飾類化妝品徵收消費稅,將「化妝品」稅目名稱更名為「高檔化妝品」,稅率調整為15%。
輕賦稅,意味著增性價比。歐萊雅家的蘭蔻、阿瑪尼、YSL,雅詩蘭黛旗下倩碧、MAC、芭比波朗、祖瑪瓏、Tom Ford等品牌,紛紛宣布降價。
來自愛茉莉太平洋的蘭芝、悅詩風吟、伊蒂之屋、雪花秀4個品牌327個單品零售價最高的下調了30%。
香港的價格優勢,漸漸衰退。相反,深圳愈加「有錢又有人」。2018年,深圳新增常住人口49.83萬人,高居珠三角9市首位;接收應屆畢業生10.8萬人,同比增長7%,連續5年創新高;歸國留學生累計超12萬人。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8年平均工資數據》,在「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排行榜上,廣東省以58258元位列第二。抽樣調查顯示,深圳市達63635元,僅次於北京(76908元)。
於是,美妝大牌們摩拳擦掌,高調布局深圳購物中心:
海岸城西區調改,在15家化妝品品牌基礎上,新增迪奧、GUCCI Beauty、YSL、CPB、雪花秀等一線品牌,美妝品類達到25家。海雅繽紛城新增華南首家帶配飾香奈兒門店、華南首家迪奧香氛世家精品店DIOR MCD、華南首家香氛精品店法國嬌蘭,至此其包攬24家國際美妝,均為寶安首店。壹方城引進蘭蔻、YSL、科顏氏、植村秀、CPB、資生堂、IPSA,以及法國頂級功能性化妝品第一品牌Clarins,且將原創IP運用到品牌宣發廣告中,開創國際一線美妝與購物中心IP聯動的先河……
來源/公開資料製圖/商業地產頭條
至2019年,這股浪潮達到了一個頂峰。國貨「黑馬」調色師、完美日記,神仙腮紅Nars、阿瑪尼、迪奧後臺彩妝、因韓劇大火的YSL等一線大牌,絡繹不絕。
贏商大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深圳78個購物中心(5萬方及以上)共引進了155個美妝護理業態品牌,總門店數達499家(統計自贏商網踩盤數據)。近90%的購物中心,擁有2家及以上美妝門店。
其中,國產品牌(含港澳臺)門店226家,約佔45%。國際品牌中,來自法國、美國、韓國、日本的品牌開店較多,分別有60家、46家、40家、27家。
來源/贏商大數據製圖/商業地產頭條
從品牌檔次來看,目前深圳購物中心引進的大眾化美妝品牌門店數量佔比過半,中高檔和高檔品牌分別佔34%、10%。
來源/贏商大數據製圖/商業地產頭條
大牌美妝擁有嚴格的開店指標,拓店速度相較其他品牌慢。目前其在深圳的門店數量雖佔比較低,但與過去相比呈增長趨勢,YSL、迪奧等品牌門店較多。
2
東門華強北,美妝生意第二形態
這邊廂,美妝揮舞「魔法棒」點綴深圳購物中心。那邊,中國電子第一街華強北,在美妝這把「手術刀」下,從「宅男天堂」變身美妝城,業務重心瞄準跨境電商、國際美妝批發。
來源/公開資料製圖/商業地產頭條
華強北,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而生。作為中國電子第一街,30多年裡孕育了騰訊、大疆等知名企業,至少走出了50個億萬富翁,也圓了無數小人物的暴富夢。
昔日,「華強北一個噴嚏,可以讓全國電子產品市場感冒」;而今,五步一個少女粉,十步一個「李佳琦」,與曾經模樣相去甚遠。
強烈反差背後,是電子街這門傳統生意的式微。過去數年間,受金融危機爆發、電商崛起、地鐵施工等多重因素影響,華強北人流減少,衰象不止。
而電商兇猛,則給了華強北們致命一擊,轉型成了唯一的出路。眼見北京中關村變身科技園,廣州太平洋電腦城被改造成公寓酒店,武漢廣埠屯電腦城變成美食一條街……
華強北,也在行動。2014年,華強廣場嘗試過黃金珠寶市場;2015年,明通數碼城投身智能穿戴、智能家居;2017年比特幣價格瘋漲、挖礦盛行,華強北順勢成為全球礦機最大交易市場;到了2018年,華強北的電子菸熱潮取代礦機。
IT世界,瞬變是常態,輝煌同樣短暫。好在,華強北的內核是個「腦袋轉得特別快」的IT男。很快,它就瞅上了大熱的美妝生意。
國家統計局公布,2018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80987億,同比增長9%,其中化妝品類零售總額2619億,同比增長9.6%(限額以上單位商品零售)。
另據歐睿諮詢統計,2018年國內化妝品行業市場規模達4105億,同比增長12.3%,彩妝與護膚品市場規模分別同比增長24.3%、13.2%,高端進口護膚彩妝成為增長亮點。
2012-2018年,國內化妝品行業銷售額年複合增長8.7%,同期全球化妝品市場增速僅為0.9%。
位於華強北主街與振華路交界處的明通數碼城,是最早開始試點美妝業態的電子商城,2017年7月正式劃出40個店鋪作為招商試驗點,並陸續與電子數碼商家終止合同。
兩年不到,2019年7月,明通數碼城已正式完成從電子數碼城到美妝批發城的轉型。
華強北各商城轉型美妝時間
來源/公開資料 製圖/商業地產頭條
逐利風口,只是第一步,有實力才能走得遠。做美妝,華強北擁有兩大優勢:
跨境電商的政策性紅利
來源/華創證券及公開資料製圖/商業地產頭條
自2014年合法化跨境電商業務後,國家財政部、稅務總局等相關部門陸續發布多項利好政策,調整進口商品稅收,不斷降低稅率。
進口渠道優勢進口美妝利潤高,門檻低,只要有渠道便可入行。過去,華強北通過手機等電子產品積累了進口渠道優勢,可轉化為化妝品批發,快速從各國免稅店批發進口美妝。並且,還有香港這個「大倉庫」,進貨不成問題。
接下來,在華強北這片1.45平方公裡的商業地上,這抹「粉紅色」風潮仍將持續。但能否長久?無人知曉。
畢竟,在很多人的認知裡,華強北還代表著機會主義、短視與投機,「你看吧,做化妝品的也就是一陣風,沒兩年的事兒」。
可別忘記了,深圳是一座機會之城,過去是,現在也是。即便今日美妝在華強北摔了一跤,它定會找到另一個華強北重新站起,蓬勃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