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科學證明,中國王朝興衰的背後,還真與的「天命」有關

2020-12-22 諸史

與世界其他文明相比,中國歷史尤為豐富,每隔數百年就會出現王朝更迭,治亂循環,猶如魔咒的輪迴一樣,尤其秦始皇一統六國後,中國歷代王朝壽命鮮能超過三百年。

王朝頻繁更迭的背後,通常被總結為土地兼併、吏治崩壞、官逼民反、外敵入侵、帝王荒淫等原因,但現代科學家發現,歷代王朝更迭的背後,幾乎都存在一個共性,還真有一個「天命」的原因。

01

關於王朝更迭的原因,古人早已深度研究這一問題,最廣為人知的是「天命說」與「五德說」。

所謂「天命說」,延伸含義就是「天道主宰眾生命運」,中國古代哲學中把天當作神,天能致命於人,決定人的命數,自然也包括王朝的命運。古以君權為神授,統治者自稱受命於天,謂之天命。天命轉移,王朝也就會發生更迭。

對於王朝更迭而論,天命又是以五德周而復始的方式運行,即古代陰陽家把金、木、水、火、土五行看成五德,認為歷代王朝各代表一德,按照五行相剋或相生的順序,交互更替,周而復始。《史記·張丞相列傳》:「推五德之運,以為漢當水德之時,尚黑如故。」

五德說始於戰國陰陽家鄒衍,他以這個學說來為歷史變遷、王朝興衰作解釋。自秦漢直至宋遼金時代,五德終始說一直是歷代王朝闡釋其政權合法性的基本理論框架。「故自秦推五勝,以水德自名,由漢以來,有國者未始不由於此說」。

我們都知道,這只是古人迷信罷了,但令人意外的是,古人這種「天命」觀在一定程度上卻暗合現代科學結論。至少,王朝更迭的其中一個關鍵原因,還真與老天有關。

02

著名科學家竺可楨先生在《中國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論文中,論述了中國氣候變遷的基本特徵,大致存在三個溫暖溼潤期與三個寒冷乾燥期。

歷史上的三個溫暖溼潤期:第一個溫暖溼潤期是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100年,即仰韶文化時期到殷商時代的「仰韶暖期」,第二個溫潤期是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初年,即東周到秦漢的「秦漢暖期」,第三個溫潤期是公元600年到公元1000年,即隋唐時期的「隋唐暖期」。

歷史上的三個寒冷乾燥期:第一個乾冷期是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850年,即西周寒冷期,第二個乾冷期是從公元一世紀到公元600年,即東漢南北朝寒冷期,在公元4世紀前半期達到頂點,第三個乾冷期是公元1000年至1900年,即宋元明清寒冷期。

竺可楨研究出的溫潤期與乾冷期,是氣候變化的總體趨勢,但也會出現氣候階段性的上升或下降。

03

將這一總體氣候變化特徵,與中國歷史上的王朝更迭對應,就會有驚人的發現,幾乎每一個王朝末期,都出現了乾冷天氣。

第一個溫潤期,中國北方還有大象存在,陝西考古發現鱷魚骨頭等,都說明北方氣候溫潤,但到了商朝晚期氣候轉冷,《國語》中記載是「河竭而商亡」。《國語》中還記載「昔伊、洛竭而夏亡」,說明夏朝末期或也出現了氣候反常,階段性的氣溫下降。

第二個溫潤期,處於春秋戰國到東漢之初,中原農耕文明非常強大,春秋戰國秦朝西漢幾乎一直壓制草原民族,中國也出現了西漢盛世。有網友質疑為何春秋戰國時諸侯打仗不缺糧,三國時期諸葛亮總是缺糧,或許也與天氣變冷有關。

這一溫潤期之後,中原歷經三國亂世、五胡亂華等400餘年的動亂,正好大致與長達600年的第二個乾冷期對應。第二個乾冷期在公元4世紀前半期達到頂點,北魏《齊民要術》中記載的農作物種族時間,約比如今推遲了半個月。

第三個溫潤期,中國處於隋唐時期,這時中華文明達到了又一高峰,但在唐朝末年氣候逐漸變冷,之後唐朝滅亡,中國經歷五代十國與宋朝建立。值得一提的是,隨著第三個乾冷期到來,稱雄一時的吐蕃從此沒落,唐朝時吐蕃能與盛唐爭鋒,但之後卻一蹶不振。

04

第三個乾冷期是公元1000年至1900年,即宋元明清寒冷期,長達千年的乾冷期中,也存在相對溫暖與相對寒冷時期,而相對寒冷時期,往往就是王朝滅亡的時期。

1,北宋時期,一定程度上延續隋唐溫潤氣候,但在北宋末期氣候開始變得更冷。《宋史》記載的北宋168年中,涉及當時異常氣候的資料共240條。公元1100年以前的北宋前中期,有冬暖的氣候記錄110條,冬寒的記錄64條,而公元1100年之後的北宋後期,有寒冷的氣候記錄66條,冬暖氣候的記錄一條都沒有。

2,南宋時期,中國整體氣溫繼續下降,但在南宋晚期氣溫尤其寒冷,史書記載1258 年杭州「西湖冰合」,這不是簡單的結冰,而是整個西湖水面全部冰凍了起來,用現在網絡語言說,這叫做「史詩級寒潮」。現代學者研究發現,或與1257年印尼火山大爆發有關,火山灰遮擋了陽光,導致之後歐亞大陸數十年寒冷,直到14世紀氣溫才恢復正常。

3,元朝末年,中國氣溫又一次達到階段性低谷,史書記載元朝末年天災不斷,饑荒遍地,其原因固然與元朝治國粗糙有關,但與天氣變冷卻又密切相關。馬德在《氣候顛覆歷史》一書中指出,明朝之後氣溫逐漸回升,之後有了明朝洪武盛世。

4,明朝末年,中國氣溫達到了5000年來的最低谷,我們都知道明朝遭遇「小冰河期」,天災不斷,清朝建立後氣溫逐漸上升。

總得來說,在第三個乾冷期中,王朝更迭更與氣溫下降密切相關,氣溫達到階段性低谷時,往往就會出現王朝更迭,之後盛世出現,再之後氣溫下降王朝搖搖欲墜。

氣候之所以影響王朝更迭,原因主要在於中國是農耕文明,看天吃飯,氣溫下降乾燥寒冷時,農業產出急劇下降,國力急速下降,內憂開始出現,而當中原氣溫下降時,北方氣溫更冷,產出也會更少,於是草原民族往往也會隨之南下,因此這時就會出現內憂外患,王朝在內外夾攻之下而崩潰。

伴隨著氣候相對轉暖,新王朝開始出現,由於氣候轉暖,農業產出豐富,國家有實力輕徭薄賦,於是盛世開始出現,國力也一度非常強大。

可見,歷史上的戰亂與和平穩定時期的周期性波動,與氣候變動的周期密切相關。或者說,氣候在一定程度上主導了中國歷史。

參考資料:《淺述氣候對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格局的歷史影響》

相關焦點

  • 王朝的興衰在天命還是民心,道家文化與國運,冥冥中自有天意
    《周易》作為一部傳承久遠的書籍,包含中國人的哲學思想和對天地萬物的認知感悟,相傳周易為周文王所做,其實在歷史上好多時間的發生確實也暗合周易的原理,《周易》更應該說是不科學著作
  • 朕的圓明園,清王朝的一部興衰歷史
    圓明園的興建經歷了清王朝政治經濟最鼎盛時期,又見證了清王朝的迅速下滑,可以說一座圓明園就是一部清王朝的興衰史。我之前寫的《昔日的夏宮圓明園》是介紹景點的書籍,《誰收藏了圓明園》是介紹圓明園流散文物的書籍,而《朕的圓明園》則是講述雍正、乾隆、嘉慶、道光、鹹豐五代皇帝及其嬪妃和太后在圓明園的故事,以及發生在圓明園的重大歷史事件。
  • 中國5000年來氣候變遷與王朝興衰的規律
    巧合的是,不同冷暖期所相對應的朝代,也正是王朝興衰更替的關鍵時期。例如,公元 1000 年到 1200年的南北宋,中國氣溫趨冷,蘇軾誦杏花詩中的「關中幸無梅,賴汝充鼎和」便可為證。
  • 清西陵:中國古代帝王陵寢,見證王朝興衰
    清西陵的選址、設計和營建,嚴格在中國古代的風水理論指導下進行,選址在永寧山下,易水河畔的寬闊谷地,這裡萬山拱衛、眾水朝宗,金碧輝煌的古建築群在蒼松翠柏的掩映下,既雄奇壯麗,又清幽典雅。清西陵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博物館,四座帝陵中除崇陵地宮被盜外,均保存完整,泰陵的三座石牌坊、昌陵隆恩殿內的花斑石墁地、慕陵的金絲楠木大殿、昌西陵的回音壁、祟陵的銅梁鐵柱等,都是清陵建築中保存最完整的珍品。陵寢管理機構現在西陵境內以滿族為主要居民的村莊,在清代時都是陵寢管理機構營房。這些營房的形成,始於雍正建泰陵,止於道光慕陵建成後。
  • 城市演進與國家興衰歷程的現代啟示
    在蘇美爾、埃及、印度、中國與美洲的文明載體———城市中,都顯現了這樣的態勢。直到「人」的發現,展現出人性光輝的古典城市開始出現,城市才有了長足的發展。城市,從此成為古典國家發展程度高低的一個標尺。比如,雅典所象徵的古希臘的高度文明發展,亞歷山大城代表的希臘化城市顯示的古代國際都市實力以及城市的跨國影響力,羅馬城呈現的恢弘氣勢與古典文明所具有的兼容包納能力,都可以證明。
  • 《谷園講通鑑:西漢興衰史》出版
    西漢時期,我國版圖基本確定,民族基本形成,政治制度基本創建,學術思想基本奠定,可以說,西漢兩百年影響了此後中國兩千年的全部歷史。西漢的大一統局面是如何出現的?儒家思想何以成為中國兩千多年的主流思想?西漢五大建國功臣譜寫了怎樣的生死離歌?西漢與四夷戰與和的情況如何?為何巍巍西漢對後世影響如此深遠?為何在治世下,還存在著顛覆王朝的隱患?
  • 古代王朝更替都遵循一種奇怪的規律,難道這都是天意?
    這種說法當然只是一種迷信,但回顧我國幾千年的封建歷史,每當王朝興衰的時候,總會出現一種奇怪的規律,每一個朝代,不論長短,基本上都逃不過這一怪象,令人百思不得其解。難道王朝興衰真的是上天的旨意嗎?中國古代講究君權天授王朝興衰的奇特規律我國古代是一個典型的皇權社會,一般來說,人們都認為王朝的興衰與帝王的品行和決策有關,像唐太宗李世民這樣的明君就可以造就貞觀之治的盛世
  • 《恐龍的興衰》:一部恐龍的終極傳記
    但是世界頂尖古生物學家布魯薩特的《恐龍的興衰:一部失落世界的全新史詩》(簡稱《恐龍的興衰》)一書,卻像一部精彩的好萊塢大片,一部震撼人心的史詩故事,猛然把我們拽回兩億多年前。通過《恐龍的興衰》一書,我們得以見證這些史前巨獸走過三疊紀的黎明,達到侏羅紀的輝煌,最後令人扼腕嘆息的猝然消失。
  • 一個讓人「毛骨悚然」的實驗,和宇宙本質有關,現代科學無法解釋
    在多數人的常識中,人類文明經過數百年的發展,科學知識已經可以解釋地球上發生的大部分現象,但是真的不存在科學無法解釋的事情嗎?當然不是這樣的,不論科學如何發展,都會存在一些現有知識無法解釋的事情,正是因為人類面對黑暗的宇宙還存在太多的未知,所以人類才需要不斷的發展研究。
  • 為什麼西方率先贏得了現代科學優勢?
    因為經濟總量上超過西方國家不過是重新回到歷史原有的位置上,而科技領域中國高速追趕並最終超過西方國家,將是整個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轉折點。於中華文明,這標誌著中國從古代科學時代向現代科學時代跨越的最後成功,標誌著五千年文明又一次維新和再造的成功。
  • 《興衰兩千年》|知史鑑今砥礪前行
    後常常對身邊侍臣感嘆的那句話,不僅抒發了心中的感慨,同時還載入了史冊,流傳至今——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他的感喟在後人的心中種下了一粒種子,那是關於對歷史文化的珍重。對於歷史事件的記載有很多書籍,其中有正史「二十五史」,當然也有不少的野史,以及很多很多的根據歷史事件編撰的文學作品、影視劇作等等。
  • 謝茂松:疫情是大國文明興衰加速器,上次助推美國崛起,這次呢?
    我們來看世界文明史上疫情加速大國、文明興衰的幾個經典案例。歐洲中世紀從1347至1353年暴發被稱為「黑死病」的鼠疫這一大瘟疫,造成2500萬人死亡,佔當時歐洲總人口的三分之一。瘟疫的傳播還掀起了迫害猶太人的浪潮,當時歐洲人認為是猶太人到處流動傳播了疫病,並且四處投毒,大量猶太人被殺害或活活燒死。
  • 古人對於月球的描述,現代科學已經一一證實,這是怎麼回事?
    現代科學讓我們對月球有了更多的了解,那麼對於月球的認知是從人類走進科技時代之後才開始的嗎?其實不然,科學家通過研究人類歷史發現,早在數千年前的古代,已經有不少有關月球的描述記載。這些描述記載在古時候的人們看來都是神話傳說,可是當人類真正登上月球之後才發現,這些描述都是真實的。
  • 中國最令人憎惡的王朝,雖奪取了天下,卻讓中國當了300年亡國奴
    2021-01-10 10:26:34 來源: 草莓老師說歷史 舉報   中國最令人憎惡的王朝
  • 土地私有化,王朝興衰的根源
    中國歷史上的王朝興亡律,除了極個別朝代為外族消滅,大部分王朝的興衰更替都是因為人口增長、土地兼併,最終造成富者田連纖陌,貧者無立錐之地的末世景象。 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中,生存空間是最重要的財富。這就決定了人類本身對於領土、領地、土地的佔有欲非常強烈。
  • 中國古代大一統王朝開國皇帝,為何沒有一個能夠決定自己接班人?
    1、中國古代王朝開國皇帝接班人簡史,沒有一個不折騰 咱們先來簡單梳理一下中國古代大一統王朝,開國皇帝之後的接班人情況。 秦王朝是首次統一中國的古代王朝,始皇帝雄才大略,開啟中國歷史全新局面,可惜他在權力交接方面沒有安排妥當,根據史書記載,秦始皇屬意的接班人是公子扶蘇,但是被胡亥和趙高陰謀政變成功,隨後敗亡。 漢高祖劉邦在秦末亂世之中奮起,徹底統一了中國,在開國皇帝中也是開掛般的人物。但是牛逼如斯,照樣在接班人這個問題上做不了主。
  • 從「得人者昌,失人者亡」談中國歷代王朝興衰更替的重要因素
    縱觀中國歷史,李觀所說的「得人者昌,失人者亡」決不僅僅是漢楚之爭結局的關鍵,也是中國歷代王朝興衰更替的個重要因素。 夏桀暴虐無道,每日沉湎於酒色之中,親近奸佞小人,殘害賢能大臣,殺死敢於直諫的大臣關龍逢,以致眾叛親離,夏王朝日趨衰敗。而成湯四處尋訪賢能之士,三請伊尹謀政並拜其為相,授予國政,終於滅夏建商。伊尹任商朝首任相國二十五年,為商王朝延續六百四十五年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著名的賢相。
  • 「德」的概念史︱「德」:一種中國觀念的起源與演變
    而「天命」之轉移,即以「德」為表徵。一如張文江所言:「『德』者得於天。欺德即欺天,欺天者真能治天下嗎?」由此導出的政治思想是:中國人很難發展出一個分權體制,但卻可以用「天意」來制約君權,而「革命」也就成了最終的選擇。其次,「德」可以世代傳遞,但對世襲君主而言,要保持「德」,最困難的是在代際之間,所謂「文王之德,百年而後崩」(《孟子·公孫丑上》)。
  • 數學證明:作為一種特殊的科學敘事
    數學證明具有在邏輯性和形式化語言之外極為豐富認識論、方法論價值和文本修辭學與詮釋學意義。作為一種特殊的科學敘事,數學證明還顯現了知識的相對獨立性、真理的相對客觀性、方法的自足性與局部性等異於普通敘事的獨特學科特徵。數學證明的本質是什麼?它是從無可置疑的正確前提到不容懷疑的正確結論的邏輯鏈條構成的技術文本嗎?
  • 先秦時期的天命觀演變過程
    天命觀是早期中國政權用於闡釋自身政權合法性的重要理論。隨著夏、商、周政權的更替變遷和社會認識水平的提高,以統治階級為主的早期社會對天命觀經歷了由完全信仰到質疑繼而探尋天命轉移規律的認識階段,與之相對應的,是各個時期對天命的不同闡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