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名:高熲(541年—607年),隋朝著名宰相、軍事謀臣。一名敏,字昭玄,渤海蓚(今河北景縣東)人,隋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
制訂新律
開皇元年(581年),高熲奉命修訂刑律,創設「十惡」制度,之後歷代封建王朝均予以承襲,將其作為封建法典中的一項重要的核心內容,是有效維護封建統治的有力武器。
修建新都
開皇二年(582年),隋文帝楊堅以長安舊城,自漢以來,屢經戰亂,凋殘日久由,在蘇威、高熲等人的謀議下,決定在龍首原創建新都,以高熲領新都大監,「制度多出於熲」。為後來唐代長安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軍事上
平尉遲迥:北周大象二年(580年),楊堅派上柱國韋孝寬率軍攻討起兵反抗的相州總管尉遲迥,大軍與迥軍隔沁水(今山西、河南境沁河)相持,高熲自請前往監軍。隨即架橋於沁水,當迥軍於上遊縱火爆企圖焚橋時,高熲令制土堆於水阻之。大軍渡沁水後,下令焚橋,使士卒無反顧之心,奮勇進擊,大敗尉遲迥軍。
南下平陳:隋文帝有統一南北之志,高熲推薦賀若弼、韓擒虎二將分別任吳州和廬州總管,作滅陳準備。開皇七年(587年),隋滅後梁,高熲奉命赴江陵,甚得人和。不久,高熲向文帝獻取陳方略,文帝納其策,不久滅陳。
反擊突厥:開皇十九年(599年),高熲率軍出朔州道,與右僕射楊素等分道擊突厥。連續獲勝,追越白道(今呼和浩特西北),過秦山(今內蒙古大青山)700餘裡而還。
點評:高熲有經國大才、文武大略、明達世務,為隋文帝贊成霸業;同時,進引貞良,蘇威、楊素、賀若弼、韓擒等,皆熲所推薦,各盡其用,成為一代名臣。
第四名: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字孔明,號臥龍,琅琊陽都人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
政治主張
建安十二年(207年)三顧茅廬:提出著名的《隆中對》: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提出「三分天下」計,先佔據荊、益兩州,守住險要的地方,和西邊的各個民族和好,又安撫南邊的少數民族,對外聯合孫權,對內革新政治;一旦天下形勢發生了變化,就派一員上將率領荊州的軍隊直指中原一帶……《隆中對》為劉備謀劃了清晰的藍圖,諸葛亮時年27歲。
外交策略
聯合東吳抗擊曹操:諸葛亮便自薦到柴桑作說客,與魯肅結為朋友,舌戰群儒,說服孫權聯合抗擊曹操。劉備死後,啟用鄧芝再次聯吳抗魏。對待南蠻:攻心至上,七擒孟獲,平定南蠻,南邊從此無擾。
軍事成就
建安十三年(208年),聯吳抗曹主張得以實施,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爆發,曹操軍遭受了重大的損失;之後劉備趁曹操北歸之機,聽從諸葛亮之計,平定荊南四郡。
建安十六年(211年),益州牧劉璋在張松的慫恿下,派法正到荊州請劉備率兵入,保護益州安全。 諸葛亮認為機不可失,勸說劉備應允,與關羽、張飛、趙雲等鎮守荊州,劉備親自率軍在謀士龐統的陪同下進入了益州。
建安十九年(214年)劉備攻打成都,劉璋被迫出城投降。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與曹操在漢中對峙不下,劉備派人到成都讓諸葛亮調兵來支援。 漢中之戰以劉備的勝利告終。七月,劉備自稱漢中王。至此,完全實現了諸葛亮在「隆中對策」中制定的「跨有荊、益」的戰略目標。
對內發展
諸葛亮在漢中休士勸農期間,利用了漢中的經濟條件,休士勸農,頒布新法,實行軍屯耕戰使地廣人稀的漢中重新得到發展,逐步到達人多、糧多的良性循環,使百姓「安其居,樂其業」。同時不斷增修了大批塘、庫、陂池等水利設施。經諸葛亮「踵跡增築」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至今還是漢中地區灌溉面積最大的水利工程。
人才推薦
劉備以龐統為耒陽令,龐統因沒有政績而被罷官。諸葛亮向劉備進言,龐統有大才,不可小用。於是劉備任命龐統為治中,與諸葛亮一樣被器重,與諸葛亮並列為軍師中郎將。
點評:諸葛亮在民間是智慧化身,同時鞠躬精粹、死而後已精神一直被頌傳,在治國和軍事上頗有成就。正因為如此,在諸葛亮輔佐下,劉備從居無定所一舉成王。
第三名:王猛(325年—375年),字景略,東晉北海郡劇縣(今山東濰坊壽光東南)人。十六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在前秦官至丞相、大將軍。
整頓治安
苻堅當政初時,都城之內豪強縱橫,盜劫頻發。王猛闡明法紀,懲惡揚善。他不怕豪強,以法治罪。在幾十天中擊殺豪強二十多人,包括太后的弟弟光祿大夫強德,始平治安立即好轉。
改革吏治
王猛幫助苻堅創立了薦舉賞罰制度和官吏考核新標準。有效地提高了秦國各級官僚的智能素質,「才盡其用、官稱其職」的新局面日益形成;社會風氣和社會治安也為之一變,養廉知恥、勸業競學之風日盛。
民族關係
前秦國內存在著氐漢之間的矛盾,也存在著氐與其他少數民族的矛盾。王猛廢除了胡漢分治之法,確立了「黎元(百姓)應撫,夷狄應和」的基本國策,諸族雜居,互相融合。匈奴、鮮卑、烏桓、羌、羯諸族紛紛歸服,有才幹者皆被委以要職。
經濟制度
王猛任丞相後,興修水利,獎勵農桑,努力發展社會生產。徵調豪富僮僕三萬人開涇水上遊,鑿山起堤,疏通溝渠,以灌溉梯田及鹽鹼地。又通過召還流民、徙民入關等途徑增加農業勞動力,並注意節約開支、降低官僚俸祿、減免部分租稅,以減輕人民負擔。於是,荒蕪多年的田地重長五穀,空廢多年的倉庫又滿帛粟,前秦立國的物質基礎大大增強了。
軍事
大破前涼:前秦建元二年(366年)秋,王猛與前將軍楊安等率軍二萬進攻荊州,迫使東晉軍隊出救,前秦軍隊掠民萬戶而還。前秦建元三年(367年)春,西部的羌族發生叛亂,王猛等率兵一萬七千人徵討,大軍所至,叛卒皆降。王猛率軍乘勝進擊,斬前涼軍卒一萬餘人。
消滅前燕:前秦建元六年(370年)1月,王猛率軍三萬伐燕,兵至洛陽,王猛陳述利害,爭取到守城將領慕容築的投降,然後在石門、新樂等地大破燕軍。同年四月,王猛又率軍六萬伐燕。拿下壺關,附近郡縣相繼歸降。燕軍聞訊,至潞川而停。王猛留部分軍隊守壺關,親率精兵一舉奪下晉陽城,隨後返回潞川攻擊燕軍主力。幾 經奮戰,終於攻下鄴城,消滅了前燕。
文化
在王猛的領導下,前秦恢復了太學和地方各級學校,廣修學宮,聘任學者執教,並強制公卿以下子孫入學。並祭祀孔子,宣揚儒教,讓先進的漢族傳統文化在北方很快得到復甦和振興。
點評:在王猛佐助下,一個內豪強縱橫,盜劫頻發、地處偏隅的前秦,發展到一統北方,國泰民安,軍政強大的前秦,同時也促進了中原與少數民族文化大融合。被後人認為「功蓋諸葛第一人」
第二名:周公,姬姓,名旦,西周初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為「元聖」和儒學先驅。
軍事成就
二次克殷:滅殷後的第三年,公元前1024年,管叔、蔡叔鼓動起武庚祿父一起叛周。周公首先穩定內部,保持團結,說服太公望和召公奭。周公統一了內部意見之後,第二年(前1023年)舉行東徵,討伐管、蔡、武庚,穩定周朝的統治。
八師戍守:二次克殷之後,周公認為有必要擴建直屬國家的武裝力量,於是對三監的軍隊進行收編,又另建了一支八師,主要由周人組成,駐守在以新築的成周為中心的的河洛地區的政治中心,戍守周天子,所以稱為「成周八師」,有效地保證了國家的正常運轉。
政治經濟
在政權與各種制度的建設方面,周公繼承損益前代制度,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典章制度,例如封建制度、宗法制度、井田制度等,井然有序,使政治上有君臣上下之分,有等極之別:在宗法上有大宗、小宗之別;在經濟上上分公田、私田,使民不失耕。 確立嫡長制,起到穩定和鞏固統治階級秩序的作用,嫡長子繼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內容。
文化成就
在文化上周公提出了「明德慎罰」的道德規範,制定了完整的禮儀儀式,此外周公曾提出「敬德保民」,制禮作樂,建立典章制度。周公對易經創作也有貢獻。周公受孔子推崇,被儒家尊為聖人。周公思想對儒家的形成起了奠基性的作用,漢代儒家將周公、孔子並稱。
完善禮樂
周公制禮,是周公一生最主要的功績之一
周公制禮作樂,並非僅僅是改造殷人的祭祀典禮和置換典禮所用之樂歌,而是涉及了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的各個方面,周公制禮作樂,制定出的一套調整宗法人倫制度和行為規範體系 。
敬天保民
周公制禮,較多關注下層庶民。在平三監之亂後,周公封胞弟康叔於商都朝歌。為了鞏固周的統治,周公先後發布了各種文告,從這裡可以窺見周公總結夏殷的統治經驗,制定下來的各種政策。周公曾先後給衛康叔《康誥》《酒誥》《梓材》三篇文告。為的是使殷民在連續兩次大動蕩之後安定下來,使殷民從事正常的農業生產和商業活動。但又不是一味遷就,對飲酒成風,不孝不友是毫不客氣的。康叔到殷墟後,牢記周公旦的叮囑,生活儉樸,愛護百姓,使當地吏民安居樂業。
點評:周公曾先後輔助周武王滅商、周成王治國。武王死後,成王年幼,由他攝政當國。平定三監之亂後,大行封建,營建成周(洛邑),制禮作樂,還政成王,在鞏固與發展周朝統治上起了關鍵作用,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第一名:管仲(約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諡敬,潁上(今安徽潁上縣)人 。中國古代著名的經濟學家、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春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
行政改革
管仲整頓行政管理系統,「叄其國而伍其鄙」。使士、農、工、商各就其業,從而使部落的殘餘影響被徹底革除,行政區域的組織結構更加精細化,並且有效地維護了社會穩定。
用人人事
他提出的用人原則是:必須根據其實際的政績,特別是要有取信於民的真實政績,而不是虛假的、表面的政績。此外,他還總結出一套對於各級官員實行獎懲的具體辦法。選賢任能,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世卿世祿制,擴大了人才來源。
政治成效
改革土地和人口制度,管仲注重經濟和農業,反對空談主義,開創職業技能教育。主張改革以富國強兵,在全國劃分政區,組織軍事編制,設官吏管理;建立選拔人才制度;按土地分等徵稅,;發展鹽鐵業,鑄造貨幣,調劑物價。改革成效顯著,齊國由此國力大振。
外交主張
管仲的外交主張,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幟,以諸侯長的身份,挾天子以伐不敬。此外,管仲最早提出「華夷之辨」與「尊王攘夷」的民族主義思想。聯合北方鄰國,抵抗山戎族南侵。這一外交戰略也獲得成功
前651年,齊桓公召集魯、宋、曹等國國君及周王宰孔會於葵丘。周公宰代表周王正式封齊桓公為諸侯長。同年秋,齊桓公以霸主身份主持了葵丘之盟,此次盟會齊桓公確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管仲的外交戰略獲得了很大成功,使齊桓公霸業更加合法合理,同時也保護了中原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軍事制度
其原則是「作內政而寄軍令」,將全國分為二十一鄉,工商之鄉六,士鄉十五。工商之鄉不從事作戰,實際從事作戰 的是士鄉十五。五鄉為一帥,有一萬一千人。「守則同固,戰則同強」。
這是一種社會與軍事相結合的戰鬥體制,亦為後來大規模的戰爭作了準備。
經濟制度
主張實行了統治鹽鐵的經濟政策了,平衡糧價的政策,也間接承認了農民自由買賣糧食的權利及自由私田的合法性,並且還保障了私田農的生產利潤。提出按照土質好壞、產量高低來確定賦稅徵收額。為了有效利用齊國的林木和漁業資源,制定了「山澤各致其時」(歷史上最早的自然環境保護法)禁止人們濫伐濫捕,以保護樹木和魚類的正常生長。管仲還修齊太公「九府圜法」,統一鑄造貨幣。
點評:管仲不僅幫助齊桓公建立霸業,還讓社會戰亂稍安,百姓安居樂業,對歷史、國家及人民貢獻巨大,其多項舉措頗為遠見,對華夏文明產生深遠影響。孔子就說過:要是沒有管仲,我們都會披散頭髮,左開衣襟,成為野蠻人了。
下期將推出《中國古代名人堂TOP5系列之四:戰神之爭!》,到底有沒有你心目中的戰神呢?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