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朋友聊天時,總是碰見有的人老是分不清北京老城的左安門和右安門,將右安門的事,說成左安門的,或者相反!
有的人看到講述古代「文左武右」,不知道以哪個方向定左右,心裡總是不明不白!
有的人看到瀋陽、遼陽、洛陽、漢陽…一串帶「陽」字的城市不知所以然!
有的人看到「河左」「江右」,更分不清哪邊是哪邊了!
其實,這都是中國古代小常識,告訴你非常簡單,一看就明白:
一、如何確定左右。
面朝南,定左右。就是說,當古人在說方位的左右時,是以面向南方而定的左右,因此,我們很容易就確定,左安門一定是在東側;右安門一定是在西側。
當我們看到「文左武右」文字時,文臣一定是在皇帝的左手一邊,即東邊,因為「面南背北」是帝王寶座的標準方位;武將當然就在皇帝的右手一側,也就是西邊。因此,「文左武右」也就有「文東武西」一說。所以,當你去故宮,想去武英殿時,你都不用查地圖,它肯定在故宮中軸三大殿的西側。
二、山和水的陰陽是怎麼劃定的?
中國古人以山之南為陽,山之北為陰;水之北為陽,水之南為陰。
根據這個標準,我們僅從地名就能判斷出這些城鎮的位置,例如華陰縣一定是在華山的北面。
全國有很多這個陽,那個陽的城市,我們可以很容易斷定,這些城鎮最初建立的時候,一定是在某河或某水的北面。比如瀋陽一定是在瀋河的北邊,遼陽必然在遼河的北岸,洛陽一定在洛河的北面,漢江一定在漢陽的南側,以此類推。當然,這個城市名前邊的字一定要有水字旁才行。
水之南為陰,同理,淮陰侯韓信的老家淮陰,最初一定在淮河的南側。晚清名臣左宗棠是湘陰縣人,湘江必定是在湘陰縣北側流過。那麼江陰市一定是在長江南岸。
三、何為江左,什麼是江右?
在中國古代文獻中經常會出現「江左」、「淮左」的稱謂,還有左堤、右岸的一些說法,讓人不知道說的是什麼地方?其實,這也非常簡單,只要弄明白古人是如何確定河流方位的,這些疑問就會迎刃而解。
古人確定河流方位,是臉順著江河流向,其左手為江左、河右,右手一側為江右、河右。這裡需要指出的是,在古文中,很多時候江、河、淮就是長江、黃河、淮河的專稱,因此,當我們看到「江左」、「河右」、「淮左」這些詞,就應知道是指「江東」-長江以東,河西-黃河西側,「淮東」-淮河東部。在雨季的時候,我們有時會在新聞聽到,說永定河左堤加固,這一定是指永定河的東岸大堤。
四、產生這些說法的原因。
我國古代之所會有上述的這些說法,和我國的地理位置、文化傳統是分不開的。首先,我國在北半球,太陽位於南方,對於中國人來說,太陽對於人們的生產、生活影響至深,面南、向南會有陽光和溫暖,面北,向北會有陰溼及涼寒。因此,在東、西、南、北四面,以向南的方向為貴。
其次,中國古人對於朝南的方向的看重,使得他們在建造宅院時,只要條件允許,必定選擇坐北朝南。而宅院內最好的房間也是坐北朝南的北房。人們在實踐中得到經驗是,四面的房屋中,北房最宜居,冬季陽光充沛,室內溫度比其他三個方向的房屋暖和。夏季室內光線好,但屋內不熱。所以老北京有一句俗語:有錢不住東南房,夏天熱冬天涼,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第三,皇家宮殿、壇廟等典章建築,更強調以南為貴—坐北朝南。自然而然,帝王在寶座上必定是向南而坐,因此,「面南」幾乎成為帝王的代名詞,「面北」成為臣服的代名詞,連打了敗仗都叫敗北,而不說敗南,雖然這裡的「北」是背向而逃的意思。
其實,這都源於我國大多地區屬於季風性氣候,冬季多刮西北風,夏季多為東南風,在山的南坡,水的北岸是得到陽光最多的地方。對人而言,冬不冷、夏不熱,宜居住,就是堪輿所說的風水寶地。對植物而言,此地陽光充足,降水豐沛,宜耕種,莊稼、樹木比北坡的長勢要好得多。而山的北面,春夏秋時節,陽光照耀沒有南坡充足,冬季寒冷的西北風直吹此坡,比南坡寒冷的多,因此,既不利於人居住,也不利於植物生長。水的南岸也是冬冷夏熱的地方,尤其不宜居。
作品原創,版權所有,謝絕抄襲、歡迎轉載。引用轉載,請標出處。
您想了解更多的古代小常識,敬請點擊:【京畿道人】,增添關注。
謝謝您的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