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人,點石成玉、披沙揀金。
有一個人,帶領藝術家從美國走向歐洲,從歐洲走向世界,他的工作讓美國當代藝術為世界矚目,讓當代藝術史因美國藝術而精彩。
他就是當代藝術界的傳奇畫商利奧·卡斯蒂裡(1907-1999)。
卡斯蒂裡的成功是踐行畫廊本質的成功,他的經營實踐為畫廊業的規範發展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鑑的經驗,面對這樣一位傑出的藝術巨商,對他的經商之道進行總結提煉,將具有更為獨特而豐富的價值。
走進美國當代藝術發展的歷史長廊,波普藝術、極少數主義、觀念藝術等藝術流派的藝術家先後粉墨登場,異彩紛呈,在這群星閃耀的藝術星空中,人家會發現一顆特別璀璨的星座,他就是著名畫商利奧·卡斯蒂裡(1907-1999)。
卡斯蒂裡畫廊的第一個群展,1957
衡量一個畫商的成功不能以積累多少財富為標誌,而是以發掘了多少著名的藝術家,推介出多少傑出的藝術作品為標準。
從波普藝術的賈斯珀·約翰斯、羅伯特·勞森伯格、安迪·沃霍爾、克萊斯·奧登伯格、羅伊·利希滕斯坦因、詹姆斯·羅森奎斯特;到極少主義藝術的弗蘭克·斯代拉、羅伯特·莫裡斯、埃爾斯·沃思·凱利、賽伊·通布利、丹·弗拉文、唐納德·賈德、理察·塞拉、肯尼斯·諾蘭、布魯斯·瑙曼;再到觀念藝術的約瑟夫·科蘇斯、羅伯特·巴利和道格拉斯·休伯特、拉裡·韋納等這些主宰當代藝術市場的大藝術家。
將這些藝術家名字排列在一起,幾乎就構成了一部美國當代藝術史。卡斯蒂裡雖然不是他們中的一位,但卻是他們的助產師,由於卡斯蒂裡創造性的工作,才能使這些藝術家的價值得以為人發現。
在以上的著名藝術家中,某個畫廊只要推介出1-2位,就可以名垂青史。但卡斯蒂裡卻慧眼獨具,發掘了一個又一個才華橫溢的藝術家,並慷慨資助其藝術創造,將他們成功推向公眾、博物館和收藏界。他的工作讓美國當代藝術為世界矚目。
卡斯蒂裡畫廊的瓊斯個展內景,1958
卡斯蒂裡與瓊斯
《三面旗》 | 賈斯珀·瓊斯 | 布面蠟畫 | 1958
一個藝術商人的成功,尤其是在經濟上的獲利,存在諸多偶然的因素,但要成為一位著名的藝術商人,偶然性中卻有著必然的規律。在一個規範的藝術市場上,畫廊是一級市場的主體,「畫家—畫廊—收藏家」的商業鏈條已成為一種完善的市場機制。畫廊的本質就是發掘藝術品的價值,守護藝術家的成長,參與藝術史的創造。卡斯蒂裡經營畫廊的成功,最主要的原因是他能夠從一個產業本質的高度,來確定自己開辦畫廊的目標定位和經營策略,沒有把畫廊純粹作為贏利的工具,做畫廊應該做的事,而不是需要做的事。
卡斯蒂裡始終認為:
一個具有遠大抱負的藝術經紀人,最關注的應該是不斷發現最優秀的藝術家和最有價值的藝術作品,並通過這種發現來使藝術家能夠繼續他們的藝術創造,從而推動和創造藝術的歷史。
利奧的這種遠見卓識可以從他開辦畫廊的動機中得以充分的體現。
1957年在紐約77街開辦自己的畫廊時,利奧·卡斯蒂裡已年屆五十。在這之前的五十年代的初期,他與抽象表現主義的很多骨幹成員有著很深的感情和密切合作關係,這些藝術家曾不斷督促和支持利奧開辦自己的畫廊,但他遲遲不行動。在回答朋友們的責問時,利奧的妻子伊蓮娜說:
利奧更感興趣的是某種正在興起的東西而非已經成熟的東西。
在一次接受美國《藝術新聞》雜誌社編輯伊斯特羅採訪時,他透露:
真正促使他下定決心的是賈斯珀,在猶太博物館他第一次看到賈斯珀的那件著名的綠色靶子,又到畫室看了他的創作,所有這些使他產生了一種頓悟,嗅到了一股即將產生新的藝術流派的味道。
那時距離波普崛起尚需些時日,目光遠大的卡斯蒂裡已經為自己的成功投入了一筆高質量的風險投資。在《自傳》中他曾自豪地說:
我總是有這樣的雄心,那就是由我的畫廊來代理每一位主要藝術家,代表每一個重要的藝術運動。
這就是利奧開辦畫廊的遠大抱負。
卡斯蒂裡畫廊的勞森伯格個展內景,1960
卡斯蒂裡的畫廊主的養成修煉
發掘新的藝術家,是畫廊的必修課,要求畫廊主必須兼具有理性和直覺兩種素質。
1、對藝術宗教般的狂熱和對藝術獨特而靈敏的欣賞力,是獲得感性直覺的必備要素。
卡斯蒂裡認為:要提高自身的藝術鑑賞力,藝術收藏是很重要的途徑。1991年,他在回答美國《藝術新聞》雜誌社編輯和出版人米爾頓·伊斯特羅採訪時說:
所謂優秀的藝術收藏家,他們這種人對藝術有著幾乎接近於宗教般的狂熱。他們觀看藝術,思考藝術問題,並且在實際上把除睡覺以外的一切醒著的時間都花在對藝術的追求上。
以上的說法,實際上是卡斯蒂裡對自己痴迷藝術的真實寫照。
卡斯蒂裡年青時期就鍾情於藝術品的收藏,還在歐洲時他就買過一些野獸派畫家的作品,如馬蒂斯、弗拉芒克等人的作品。最初特別喜歡法國浪漫主義大師和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和巴洛克時期的作品;後來又對法國古典主義大師安格爾的繪畫推崇備至。他儘量做到收藏每一位在他的畫廊舉辦過展覽的藝術家的一兩件作品。即使後來這些作品價格升到了嚇人的程度,而自己的畫廊經濟上又出現困境的時候,也仍然不願出售。這種對藝術品本身純粹的追求和熱愛,使卡斯蒂裡成為美國歷史上獨一無二的狂熱藏家、敏銳畫商、頂級藝術贊助人。
2、良好的藝術史知識和多渠道地徵尋各方的意見,是獲得理性分析能力的必要條件。
卡斯蒂裡認為,對藝術的理解力並非天生具有,對藝術的審美力是通過接觸和學習而獲得的。為懂得當代藝術,在妻子伊蓮娜的影響下。他經常流連忘返於博物館和畫廊。同時閱讀大量的藝術雜誌和書籍,來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卡斯蒂裡在談到自己的藝術經營訣竅時說,
要了解過去的藝術發展史,我仔細研究了藝術史,從中發現一個藝術運動總是緊接著另一個運動而發生。每一個階段都要發生一些變化。從現代藝術發展來看,印象派之後緊跟著就是後印象派、野獸派、立體派,然後就是抽象藝術和超現實主義,再後來就是美國的藍色畫派和抽象表現主義。我就是這樣深深地捲入了其中的一些運動。…於是,我感覺到將會有什麼新事物要發生了。我於是努力去追蹤那些將要發生的事,偶然正好遇事上了勞森伯格、約翰斯、通伯利。
3、通過廣泛聽取來自各方面的意見來提高自己的綜合判斷能力。
自1941年定居紐約後的半個多世紀中,他廣泛地結交藝術家杜尚、達利、馬克思·恩斯特、傑克森·波洛克、德·庫寧;藝術史家和批評家邁耶爾·夏皮羅、阿爾弗雷德·巴爾、克萊蒙特·格林伯格、湯姆·赫斯;藝術收藏家彼得·路德維繫、斯卡爾、潘扎以及為數眾多的畫商和藝術經紀人同行,並與他們保持良好的私人關係。在為代理一位新的藝術家而作出重大的決擇時,他總是認真傾聽著名藝術批評家和收藏家的意見作為參考。正是由於這種良好的分析判斷能力,使他在當代世界藝術經營史上創造了很高的成功率。
卡斯蒂裡的畫廊經營之道
藝術品產業具有投入的不確定性、過程的獨立性、價值的潛在性、消費的滯後性等特點。作為守護藝術家成長的畫廊,必須自覺地遵循這些規律,運用規律來參與藝術生產的投入、生產、消費、再創造的全過程。
一、長期對培育對象進行經濟資助。
在藝術品一級市場挖掘和培育「未來之星」,不象售賣和代理已經成名的藝術家作品,畫廊的投入總是要承擔很多的風險,投入產出周期長,或只有投入沒有產出。但卡斯蒂裡在幫助和支持藝術家的生活和創作上,對那些被他選中的對象,無論作品銷售情況如何,總是一如既往地給予經濟資助,默默守護者他們的成長。
弗蘭克·斯代拉,籤約前以替人油漆房子的短工維持生計;籤約後卡斯蒂裡每月付給300美元生活費,使他全身心地投入到藝術創作中去。
理察·塞拉,以金屬材料製作極少主義雕塑作品的前衛藝術家,籤約前以幫別人搬家具為生,籤約後每月固定生活費,並且保持三年不變,申明並不期望三年中賣出任何作品。
卡斯蒂裡代理的畫家中有一位叫張伯倫的特殊畫家,在沒有售出任何作品期間多次向畫廊借錢,款額高達四萬多美元,當時負責畫廊經營的卡爾普建議減去他一半月薪。而卡斯蒂裡立即反對:「怎麼能這樣做?給一半月薪他將無法生活」。照常繼續付給他全部月薪。
二、維護和支持藝術品生產的獨立性。
藝術的生產具有自身獨有的規律,維護藝術家的獨立性,避免以市場需求為理由橫加幹涉,逼迫藝術家向平庸和世俗就範,從而扼殺藝術的創造力。1991年,美國《藝術新聞》雜誌社編輯伊斯特羅採訪時問卡斯蒂裡:
他斷然回答:
我從來沒有做過這樣的事,也從來沒有想過要去做這種事。藝術家想怎麼做就怎麼做,我只能對他們的工作間接地表示贊同或不贊同。至於價格暴跌之類的事情,我不跟藝術家和收藏家討論過多。對藝術家,我會說:「看看,目前要賣點東西出去又要困難得多了。」但這並不意味著打擊他們的積極性。一般來說,應該暗示的是,我們在出售作品的價格折扣上要採取更為寬容的態度。
三、發揮整合效能推介前衛的藝術家
卡斯蒂裡的成功除了能以超前的眼光發掘出有價值的藝術家,更在於能整合一切有利的資源(如媒體、收藏家、博物館、評論家、藝術管理官員等),藉助一切有效的形式和手段(如展覽會、藝術評論、博覽會、藝術沙龍等),將一批批年青前衛的藝術家推向市場,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1、展覽會是卡斯蒂裡推介藝術家的主渠道。
他曾經表示,經營畫廊最滿意的事情是舉辦一次具有特別意義的畫展。為了達到最佳效果,卡斯蒂裡策劃的展覽形式也多種多樣,有各種風格相似畫家的對比展,有某個藝術流派和藝術家的專題展,有新老搭配的子母展。
2、卡斯蒂裡精通多國語言,擁有熱情、慷慨、平易而文雅等人格魅力,在歐美藝術界的收藏家、評論家、博物館等人群中具有廣泛的人脈關係,為他成功推介藝術家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1964年威尼斯國際雙年展,被選中的八人其中有四位是卡斯蒂裡畫廊代理的藝術家,而且勞森伯格還榮獲了國際繪畫大獎,該獎第一次授予一位美國藝術家,從而極大地提高了美國藝術家和波普藝術在藝術市場的地位。
3、卡斯蒂裡還極為重視收藏家的作用。
他表示,能最終決定藝術市場的權力是畫廊和收藏家的結合,因此,他從來不擔憂藝術作品能否銷售出去的問題,因為在選擇代理藝術家時,他就與主要的一些收藏家達成了某種默契,「成名是建立在對藝術家共同承認的基礎之上的。」 卡斯蒂裡還重視博物館的作用,作為對公眾藝術消費產生能產生廣泛影響的場所,他儘量使他所代理藝術家的代表作進入博物館的展覽會,甚至不惜自己出錢貼補較低的折扣。
卡斯蒂裡如何經營與藝術家的關係?
卡斯蒂裡與所代理的藝術家保持著極為密切的私人關係和友誼。他在談到他與藝術家的關係時常說:
你必須要有彈性,你不能老想著你是老闆。實際上你不是老闆,藝術家才是老闆。作為一個藝術經紀人,你需要和許多性格相異的人打交道。如果你沒有隨機應變的心理準備,你就沒有辦法經營好一個企業,我只是藝術家各種需要的僕人,那就是我扮演的角色。
在競爭非常激烈的藝術品市場,如何留住有價值的藝術家,尤其是已經不斷在上升期的藝術家,許多畫商都機關算盡,而頗費心機。但卡斯蒂裡沒有這方面的擔憂,他曾經自豪地說:
作為一個藝術商,我最滿意的是什麼?無論正確與否,我覺得——也許過於自大了——只要我願意邀請,任何藝術家都會到我這兒來。
因為,在卡斯蒂裡畫廊中簽約的藝術家中,絕大部分都是初出茅廬的年輕人,由於畫廊一直以來的大力資助、策劃、推介,才使他們在藝術市場獲得成功。他們與畫廊之間無論是情感上還是在運作機制都形成了緊密的依賴關係。
為了服務於藝術家的成長,卡斯蒂裡在經營手段和方法上也作了多方面的改革和探索:
為了資助藝術家初期的生活,他第一次在美國實施固定的津貼制;
為了拓展歐洲市場的空間,他在國內外建立了一個他稱之為「友誼畫廊」的網絡。他所代理的藝術家作品定期在這些畫廊內展出,出售時給予當地畫廊很優惠的折扣。直到70年代中期,大約有70%的卡斯蒂裡畫廊的作品是通過其他畫廊銷售的。這一舉措施使美國的當代藝術真正成為了世界藝術,這些前衛的藝術家也成為了世界性的藝術家。(來源:網絡 作者/邵慶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