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壹書|《穆斯林的葬禮》多元衝突下的沉重悲劇

2020-12-22 書海悟賞

看了《穆斯林的葬禮》這本書,就如同走進一個完全新奇的世界。我覺得它是現代中國百花齊放的文壇上的一朵異卉奇花,挺然獨立。——冰心

什麼樣的小說是好的小說?

對於這個問題,每個人都有基於各自價值觀的答案。上了近20年的學,讀了不少類型的小說,在我看來,能觸動人心,給人啟迪的就是好的小說。

《穆斯林的葬禮》在近年來毀譽參半,網上批評聲音不絕於耳,覺得它配不上茅盾文學獎的榮譽。這讓我再次認真地品讀了此書,並思考此書的意義與價值——

《穆斯林的葬禮》講述的是一個穆斯林家族在歷史長河下,在社會環境、文化衝突、心理衝突、倫理衝突下的具體寫照,變遷興衰,命運沉浮,每一個人物在歷史巨輪、宗教信仰、東方文化、西方文化及自我追求影響下做出選擇,承受屬於自己的苦難與悲劇。

穆斯林的葬禮

現實苦難與人性缺陷造就的人倫悲劇

評價一本時間跨度如此大的小說,決不能脫離其所處的時代,更不能以現在主流的價值觀去評價歷史某個時期。五四運動、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三年饑荒、政治鬥爭、宗教自由與保守……結合當時的社會情況,在動蕩年代,各種奇事、怪事,如同狗血劇一般輪番上演,特別是以衝破舊思想枷鎖為名義的拋棄髮妻,在戰亂中失去妻子音訊後拋棄妻子另尋新歡等事多如牛毛。有些若以現在的價值觀來評價,則匪夷所思,絕不能被社會所容忍,而在當時的人看來卻不必大驚小怪,這是歷史的鴻溝,也是我們在評論小說人物時必須要考慮的元素。

《穆斯林的葬禮》是厚重的,人物更是豐滿的,每個人有優點,亦有缺點。韓子奇作為貫穿始終的人物,人物性格最具特點和代表性。為了生存和自我的追求,他的人生出現了多次轉折點:以漢族人的身份(本書舊版中韓子奇在臨終前曾表明自己的漢族身份,新版中被刪除)被吐羅耶定收養,並信奉伊斯蘭教,成為穆斯林;接著遇到了更好的歸宿和被玉吸引,留在了梁家;在梁師傅死後,他忍受「胯下之辱」,離開師母和師妹,另拜仇人為師;戰亂到來,為了保護玉,獨留髮妻於虎狼之地,前往英國;在英國,得知妻子不知去向後,便在困境的壓迫和愛情的指引下選擇與梁冰玉結合(我認為他倆的結合是出於真愛,而與梁君璧結合更多的是出於責任);帶著新月回家後,請求冰玉將新月留在梁家,其實並不能給新月一個美好的未來;在新月和楚雁潮在一起後,他也沒有絕對的勇氣衝破宗教的枷鎖和妻子的壓力,站在女兒這邊……

縱觀其一生,若以現在的觀點看,他在每個轉折點的選擇並不值得人稱道。但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有的選擇是出於無奈與對玉的守護追求,有的選擇則是由於性格本身的缺陷。當然,站在任何角度、任何時代背景,就算考慮生存的需要,「玉痴」韓子奇的一生並不成功,更算不上是一個有責任、有擔當的丈夫、父親,這是他的性格缺陷造成的。正是因為人生轉折點上,他的選擇並未考慮他人,才導致了自己和家人更多的悲劇。

在小說中,梁冰玉與韓子奇的結合,以及回到博雅宅後的話語及表現,和拋棄新月獨自離去等情節使得她備受爭議。很多讀者對她喜歡上韓子奇並與其結合的行為感到不齒,認為她忘恩負義,罔顧倫理道德和宗教教義。然而,民國正處於新舊交替的時代,很多人還有三妻四妾,這樣的奇事屢見不鮮。特別是在戰爭年歲,在妻子失去音信後,有的人便另結新歡;且多少文人名士以衝破舊文化、舊思想枷鎖為名義,拋棄髮妻,造成了多少善良女性的不幸。

事實是,梁冰玉和韓子奇也是這樣。他們遠在英國,在倫敦大轟炸這樣的殘酷環境下相互扶持與依靠,且多年未能與北平聯繫,在得知了梁君璧失去蹤跡甚至死亡的消息後相互萌生愛意,一步步結出了真愛的孽緣。所以,若以當時的角度看,這樣的事只不過是茶餘飯後閒談之資而已。

當然,梁冰玉獨立、嚮往自由、勇於追求幸福,但它的性格缺陷也很明顯的。她在發現姐姐仍在世時,對自己的行為毫無悔意,反而指責姐姐,是其傲慢的體現。另外,她不應該將新月獨自留在博雅齋,在她身邊,雖然新月可能會經歷漂泊,但至少還有更好的母愛,更不必經歷種種慘劇與痛苦。這樣看來,梁冰玉對愛情勇敢的追求和其作為母親的失敗相結合,正勾勒出了一個有血有肉、擁有信仰又受到過新文化教育的時代悲劇女性形象。

再說梁君璧,在她身上,善良與保守在舊文化和宗教信仰下相互交織。收留「姑媽」,獨自撐住整個家,盡心撫養新月長大等反映了其善良堅強的一面;拆散天星的姻緣,阻止新月和楚雁潮的結合等也反映了她的保守、落後。她既是不幸的遭遇者,也是悲劇的製造者,在複雜的交織中度過了並不幸福的一生。

楚雁潮和新月的愛情悲劇,及新月不幸的遭遇是全書中最觸動人心的。品學兼優的新月在追求獨立、愛情方面和梁冰玉很像,但又比她更加善良、堅強、獨立、勇敢、純潔。在新月身上我們看到了花季少女的美好品德,結合她從小的遭遇,讓人憐愛,只希望她能幸福快樂的成長,並遇到一個優秀的「白馬王子」。而楚雁潮恰恰就是這樣一個人,他勇敢地衝破師生隔閡與宗教枷鎖,全心全意對新月好,向她表白心意。可惜,時運不濟,有情人未能終成眷屬。

楚雁潮和新月

天上,新月朦朧;地上,琴聲縹緲。文末,當楚雁潮在新月墓前演湊千古愛情悲曲《梁祝》時,觸動了每一位讀者的內心,如此場景,令人感慨!令人動容!

歷史巨輪與個人抉擇下的奇特情節

《穆斯林的葬禮》書名很厚重,情節卻主要以感情糾葛為主,雖是以小見大反映宗教信仰與愛情追求的衝突,折射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回族既有保持其民族文化與信仰一面,又有與漢文化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的一面。但故事情節卻有不少禁不住推敲和羅輯混亂之處,且呈現的內容太過片面,無法託起如此宏大的一個題目。

當然,水到渠成,有些故事情節的發展作者無法控制,只能按照歷史現實和人物性格推進。其實,縱觀我們幾千年歷史,難道荒誕和奇葩的事還少嗎?

民俗文化的呈現與衝突

另外,《穆斯林的葬禮》作為一部小說,用了不小的篇幅描寫回民族的風俗習慣和宗教儀式,著意表現異質習俗文化同回民族習俗的撞擊、較量和通融,使之成為情節包括場面和細節的有機組成部分。特別是對葬禮和婚禮的描寫,作者用細緻詳實的筆觸,為我們描摹出了一幅極具特色的「民族畫」,這也是一部普通的小說難以企及的地方。

總的來說,拋卻一些不完美的細節處理,《穆斯林的葬禮》能夠獲得中國具有最高榮譽的文學獎項之一的茅盾文學獎且經久不衰,其主題思想及藝術特色是值得我們稱道的。

作家霍達

本人拙見,歡迎交流與討論!

相關焦點

  • 《穆斯林的葬禮》:如果愛情註定是悲劇,那就定格在幸福的一刻吧
    憶起《穆斯林的葬禮》已經不能確切地記清是幾年前讀的這本書了。只知道當時是躺在學校宿舍的床上打著手電筒讀完的,讀過以後,深深地感動,抱著被子,久久不能入睡——這樣的印象讓我覺得我應當是在一個寒冷的冬夜讀完這部由回族女作家霍達撰寫的小說的。
  • 《穆斯林的葬禮》一部飽受爭議的文學名著
    《穆斯林的葬禮》是一部長篇小說,它講述了一個穆斯林家族,六十年的興衰,三代人命運的沉浮。兩代人不同內容卻又交錯扭結的愛情悲劇。這本書向人們展示了穆斯林的生活習俗與習慣,也塑造了許多悲劇人物,讓人們深陷其中,被各種人物的悲慘命運所打動。
  • 《穆斯林的葬禮》:開頭僅20字俘獲人心,經典永不褪色!
    ——《穆斯林的葬禮》開篇《穆斯林的葬禮》一書與《白鹿原》、《平凡的世界》等一些偉大巨著一樣獲得了茅盾文學獎。被稱為「最有生命力的茅盾文學獎經典作品」。冰心先生說「看了《穆斯林的葬禮》這本書,就如同走進一個完全新奇的世界。我覺得它是現代中國百花齊放的文壇上的一朵異卉奇花,挺然獨立。」
  • 《穆斯林葬禮》,沒有悲傷的東西,全部都是美的,包括死亡
    一本書如果太厚,在開讀前總是會有壓力,如果這本書還沒有精彩的故事,也不曲折離奇,甚至主題還那麼沉重,讀下去的欲望在開讀之前就消耗完了。於是,選擇放棄。不如去看場電影,或者看兩集電視劇。但這本書太有名,總繞不過去,還是忍不住翻上幾頁。
  • 《穆斯林的葬禮》:開篇僅20個字就讓人嘆為觀止
    ——《穆斯林的葬禮》開篇《穆斯林的葬禮》是霍達的一部長篇小說,獲得第三屆茅盾文學獎,是一本完美的愛情傑作,自問世以來,暢銷不衰,影響一代又一代的人。霍達設置了一個帶有神秘色彩的宗教背景,以自己的視角,情感,內涵,展示了中國穆斯林漫長而艱難的足跡。
  • 《穆斯林的葬禮》:人活一世,無論時間長短都要有意義
    霍達的長篇小說《穆斯林的葬禮》,就苦心構建了在悲劇氛圍籠罩下,一個家族60年間三代人心靈嘶鳴的「葬禮世界」。但這不是一本悲傷的書。當霍達的藝術靈光射向那個悲劇的世界時,她為我們畫出了一個個中國魂——一顆顆我們民族在飽經坎坷而奮鬥不息的美麗心靈。那一顆顆美麗心靈在紛紜雜沓的歷史長河中,發出了撼人心魄的生命迴響。
  • 《穆斯林的葬禮》:最純淨的夢想、最悽美的愛情、最深邃的命運
    《穆斯林的葬禮》它是最富有生命力的矛盾文學獎經典作品,其影響力可以與《巴黎聖母院》抗衡,奇譎詭變,奧妙無窮。是回族穆斯林的宏達史詩,是穆斯林的聖潔詩篇。伊斯蘭教在我國也被稱為回族,穆斯林是信仰伊斯蘭教的教徒的稱呼。這本書場面宏大,頭緒紛繁。
  • 《穆斯林的葬禮》韓子奇才是悲劇的源泉,毀了兩個女人,更毀了兒女...
    第一次讀《穆斯林的葬禮》時,是在小學的時候,可能是因為年紀小,心疼新月的同時,只感嘆造化弄人。可二十年後再讀,才發現,兩個女人的悲劇和兒女的不幸,皆是由男主角韓子奇一手造成的。 梁亦清是個玉器雕工師傅,手藝一流,卻不擅長經營,只得掙點辛苦錢。
  • 孟加拉性工作者,首次行穆斯林葬禮
    孟加拉為穆斯林國家,儘管在孟加拉,性工作是合法的,但在性工作者去世之後,卻沒有伊斯蘭領袖會為其舉行葬禮,甚至將死去的性工作者隨意掩埋、甚至丟在河中。不過在上周,孟加拉破例為一名死去性工作者進行穆斯林葬禮,家屬欣慰表示:媽媽終於被當成人對待。
  • 穆斯林的葬禮是怎樣的?文化都藏在儀式裡,但想要表達的是什麼呢
    人死了是要去見真主的,神會根據一生的所作所為來判定是上天堂還是下火獄。標準是什麼?是否一生恪守對神的唯一信奉——毫無保留地信我,並嚴苛遵循教規,是關鍵要素。不管上天堂還是下地獄,人死後都會有個葬禮。《穆斯林的葬禮》中有過兩段葬禮的描寫,一次是梁亦清,另一次是韓新月。我們一起看看穆斯林的葬禮到底是什麼樣子(可能會引起不適,請慎重閱讀)。首先,人死之後,要先把「氺溜子」取過來。氺溜子是一塊木板,是專門盛放屍體的,平時放在清真寺裡,由專人保管。
  • 《穆斯林的葬禮》硬傷那麼多憑何成功?自我、投入、運氣和使命感
    《穆斯林的葬禮》累計銷量突破300萬冊,這本書無疑是很成功的。發表於1988年,三年後獲得茅盾文學獎。但也飽受批評,甚至被稱為「最名不副實的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故事簡單,人物也太過骨感,雖說文筆優美,但閱讀的體驗並不特別好。梁冰玉為什麼就和姐夫在一起了?
  • 暑假後第七本書《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
    《穆斯林的葬禮》是我花了很大力氣讀完的。這並不是因為它晦澀難懂,而是它所包含的思想太深刻、太感動人心了。一部好的小說,不是用眼睛和文字作為媒介的,而是用心靈和思想撞出火花的,這部作品既是如此。這是一個故事,但卻並不是一個簡單的故事,它更像是一部歷史——一部人的歷史,更具體地說,它應是一部人性、情感的史詩。它不僅是一個民族的故事,更是人類普遍情感的濃縮。
  • 3分鐘讀懂《穆斯林的葬禮》,幸福和苦難都是人生必經的道路
    ----摘自《穆斯林的葬禮》前段時間,有位朋友問我,能不能給他推薦一本可以讓人哭得稀裡譁啦的書。我想了一下,就給他推薦了《穆斯林的葬禮》這本小說。今天,我們也花三分鐘來讀懂這本優秀的小說。01《穆斯林的葬禮》是霍達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書中主要講述了男主人公韓子奇去朝聖路過梁亦清的玉器店,因不小心摔碎了梁亦清的玉碗而留下做了學徒。梁亦清有兩個女兒,梁君壁和梁冰玉,他是一個回族的手工匠人,多年來靠製作玉器經營著奇珍齋。
  • 深度 「穆斯林」,下一個《飢餓遊戲》的參賽者?
    此外,遊戲中虛擬了一種霸權統治思想下可能達成的社會模型、可能形成的社會輿論及革命,給予了觀眾視覺享受的同時,又增添了一份對於未來世界的遐想,而這也是其備受青少年歡迎的原因。《飢餓遊戲》電影系列改編自美國小說家蘇珊·柯林斯創作的冒險科幻小說《飢餓遊戲三部曲》中的首部曲。
  • 華裔女孩真實分享:穆斯林大國印尼過聖誕節嗎?作為少數群體是怎樣...
    ▲ 受害家庭的葬禮 恐怖主義已成為一年一度必發事件。印尼幾乎每年都有針對教堂的襲擊活動。印尼主流穆斯林組織領導人對基督徒襲擊事件進行了廣泛且強烈的譴責和抨擊。 此外,在印尼的基督/天主教堂也以驚人的速度被迫關閉。即使某些基督教教堂設法獲得許可,也有一些極端主義者要求將其關閉。
  • 《穆斯林的葬禮》:夫妻感情是如何一步步毀掉的?看梁君壁就知道
    《穆斯林的葬禮》中有一對很悲催的夫妻梁君壁和韓子奇,他們曾經度過了最艱辛的歲月,卻沒能熬過婚姻十年。隨著韓子奇與妻妹梁冰玉相愛並生下女兒新月後,他們夫妻之間的感情算全完了,直至生命的盡頭。隨著戰爭的爆發,為了保住玉器韓子奇帶著妻妹梁冰玉踏上了英國的徵程,這也為韓家日後的悲劇拉開帷幕。02 韓子奇「出軌」之分析無論有多少冠冕堂皇的理由,做錯了就是做錯了。
  • 《穆斯林的葬禮》:神說,當綿羊我就愛你。姑媽照做了,幸福嗎
    《穆斯林的葬禮》這本書裡講了好幾個女人的故事,但都是悲情的,對於愛情,更是如此。梁君璧因虔誠而太剛梁君璧以為找到了人生的歸宿,一無所有的狀態下嫁給師兄。師兄沒有讓自己失望,雖歷經磨難,家業非但得以重振,還做到京城首屈一指的地步。
  • 《穆斯林的葬禮》從信仰、責任、愛情中淺析人生的圓滿和殘缺
    --霍達《穆斯林的葬禮》以「玉」和「月」兩條主線講述了一個穆斯林家族六十年的悲歡離合。以玉的長河來表現父輩、祖輩、以及祖祖輩輩玉的歷史文化。以月的形象來表達純潔、美好的愛情追求。最後兩條線合二為一,展現出梁家三代人在時代背景下不同的命運變遷,表現出主人公為追求理想和事業,為完善自身素質所發出的蓬勃不息的命運意識。
  • 德國黑幫「地獄天使」老大葬禮,成員騎著機車前往葬禮現場!
    圖為Ayguen Mucuk生前照片 ▶墳頭朝向聖地麥加按照穆斯林的習俗,屍體本應該在遇害後的一天之內被安葬。但由於Mucuk情況特殊,需要法醫屍檢,葬禮被推遲到今天。▲幫會成員在葬禮上獻花在葬禮儀式上,由布料纏繞著的屍體被置於棺架之上,4名男子抬著棺架走向墳墓。他的墳墓在墓地專門的穆斯林區域,墳頭朝向穆斯林聖地麥加。
  • 十字軍東徵:基督教和穆斯林的恩怨情仇
    伊斯蘭教穆斯林以武力強迫非信徒入教,使得伊斯蘭教的實力在阿拉伯半島迅速增強。穆斯林在擊敗拜佔庭的軍隊之後,於638年佔領聖地耶路撒冷,並在以後的時間裡向歐洲擴張,經過伊比利亞半島並深入法國核心地區。此後擴張戰爭失利,但基督徒從此生活在穆斯林的統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