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穆斯林的葬禮》這本書,就如同走進一個完全新奇的世界。我覺得它是現代中國百花齊放的文壇上的一朵異卉奇花,挺然獨立。——冰心
什麼樣的小說是好的小說?
對於這個問題,每個人都有基於各自價值觀的答案。上了近20年的學,讀了不少類型的小說,在我看來,能觸動人心,給人啟迪的就是好的小說。
《穆斯林的葬禮》在近年來毀譽參半,網上批評聲音不絕於耳,覺得它配不上茅盾文學獎的榮譽。這讓我再次認真地品讀了此書,並思考此書的意義與價值——
《穆斯林的葬禮》講述的是一個穆斯林家族在歷史長河下,在社會環境、文化衝突、心理衝突、倫理衝突下的具體寫照,變遷興衰,命運沉浮,每一個人物在歷史巨輪、宗教信仰、東方文化、西方文化及自我追求影響下做出選擇,承受屬於自己的苦難與悲劇。
現實苦難與人性缺陷造就的人倫悲劇
評價一本時間跨度如此大的小說,決不能脫離其所處的時代,更不能以現在主流的價值觀去評價歷史某個時期。五四運動、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三年饑荒、政治鬥爭、宗教自由與保守……結合當時的社會情況,在動蕩年代,各種奇事、怪事,如同狗血劇一般輪番上演,特別是以衝破舊思想枷鎖為名義的拋棄髮妻,在戰亂中失去妻子音訊後拋棄妻子另尋新歡等事多如牛毛。有些若以現在的價值觀來評價,則匪夷所思,絕不能被社會所容忍,而在當時的人看來卻不必大驚小怪,這是歷史的鴻溝,也是我們在評論小說人物時必須要考慮的元素。
《穆斯林的葬禮》是厚重的,人物更是豐滿的,每個人有優點,亦有缺點。韓子奇作為貫穿始終的人物,人物性格最具特點和代表性。為了生存和自我的追求,他的人生出現了多次轉折點:以漢族人的身份(本書舊版中韓子奇在臨終前曾表明自己的漢族身份,新版中被刪除)被吐羅耶定收養,並信奉伊斯蘭教,成為穆斯林;接著遇到了更好的歸宿和被玉吸引,留在了梁家;在梁師傅死後,他忍受「胯下之辱」,離開師母和師妹,另拜仇人為師;戰亂到來,為了保護玉,獨留髮妻於虎狼之地,前往英國;在英國,得知妻子不知去向後,便在困境的壓迫和愛情的指引下選擇與梁冰玉結合(我認為他倆的結合是出於真愛,而與梁君璧結合更多的是出於責任);帶著新月回家後,請求冰玉將新月留在梁家,其實並不能給新月一個美好的未來;在新月和楚雁潮在一起後,他也沒有絕對的勇氣衝破宗教的枷鎖和妻子的壓力,站在女兒這邊……
縱觀其一生,若以現在的觀點看,他在每個轉折點的選擇並不值得人稱道。但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有的選擇是出於無奈與對玉的守護追求,有的選擇則是由於性格本身的缺陷。當然,站在任何角度、任何時代背景,就算考慮生存的需要,「玉痴」韓子奇的一生並不成功,更算不上是一個有責任、有擔當的丈夫、父親,這是他的性格缺陷造成的。正是因為人生轉折點上,他的選擇並未考慮他人,才導致了自己和家人更多的悲劇。
在小說中,梁冰玉與韓子奇的結合,以及回到博雅宅後的話語及表現,和拋棄新月獨自離去等情節使得她備受爭議。很多讀者對她喜歡上韓子奇並與其結合的行為感到不齒,認為她忘恩負義,罔顧倫理道德和宗教教義。然而,民國正處於新舊交替的時代,很多人還有三妻四妾,這樣的奇事屢見不鮮。特別是在戰爭年歲,在妻子失去音信後,有的人便另結新歡;且多少文人名士以衝破舊文化、舊思想枷鎖為名義,拋棄髮妻,造成了多少善良女性的不幸。
事實是,梁冰玉和韓子奇也是這樣。他們遠在英國,在倫敦大轟炸這樣的殘酷環境下相互扶持與依靠,且多年未能與北平聯繫,在得知了梁君璧失去蹤跡甚至死亡的消息後相互萌生愛意,一步步結出了真愛的孽緣。所以,若以當時的角度看,這樣的事只不過是茶餘飯後閒談之資而已。
當然,梁冰玉獨立、嚮往自由、勇於追求幸福,但它的性格缺陷也很明顯的。她在發現姐姐仍在世時,對自己的行為毫無悔意,反而指責姐姐,是其傲慢的體現。另外,她不應該將新月獨自留在博雅齋,在她身邊,雖然新月可能會經歷漂泊,但至少還有更好的母愛,更不必經歷種種慘劇與痛苦。這樣看來,梁冰玉對愛情勇敢的追求和其作為母親的失敗相結合,正勾勒出了一個有血有肉、擁有信仰又受到過新文化教育的時代悲劇女性形象。
再說梁君璧,在她身上,善良與保守在舊文化和宗教信仰下相互交織。收留「姑媽」,獨自撐住整個家,盡心撫養新月長大等反映了其善良堅強的一面;拆散天星的姻緣,阻止新月和楚雁潮的結合等也反映了她的保守、落後。她既是不幸的遭遇者,也是悲劇的製造者,在複雜的交織中度過了並不幸福的一生。
楚雁潮和新月的愛情悲劇,及新月不幸的遭遇是全書中最觸動人心的。品學兼優的新月在追求獨立、愛情方面和梁冰玉很像,但又比她更加善良、堅強、獨立、勇敢、純潔。在新月身上我們看到了花季少女的美好品德,結合她從小的遭遇,讓人憐愛,只希望她能幸福快樂的成長,並遇到一個優秀的「白馬王子」。而楚雁潮恰恰就是這樣一個人,他勇敢地衝破師生隔閡與宗教枷鎖,全心全意對新月好,向她表白心意。可惜,時運不濟,有情人未能終成眷屬。
天上,新月朦朧;地上,琴聲縹緲。文末,當楚雁潮在新月墓前演湊千古愛情悲曲《梁祝》時,觸動了每一位讀者的內心,如此場景,令人感慨!令人動容!
歷史巨輪與個人抉擇下的奇特情節
《穆斯林的葬禮》書名很厚重,情節卻主要以感情糾葛為主,雖是以小見大反映宗教信仰與愛情追求的衝突,折射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回族既有保持其民族文化與信仰一面,又有與漢文化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的一面。但故事情節卻有不少禁不住推敲和羅輯混亂之處,且呈現的內容太過片面,無法託起如此宏大的一個題目。
當然,水到渠成,有些故事情節的發展作者無法控制,只能按照歷史現實和人物性格推進。其實,縱觀我們幾千年歷史,難道荒誕和奇葩的事還少嗎?
民俗文化的呈現與衝突
另外,《穆斯林的葬禮》作為一部小說,用了不小的篇幅描寫回民族的風俗習慣和宗教儀式,著意表現異質習俗文化同回民族習俗的撞擊、較量和通融,使之成為情節包括場面和細節的有機組成部分。特別是對葬禮和婚禮的描寫,作者用細緻詳實的筆觸,為我們描摹出了一幅極具特色的「民族畫」,這也是一部普通的小說難以企及的地方。
總的來說,拋卻一些不完美的細節處理,《穆斯林的葬禮》能夠獲得中國具有最高榮譽的文學獎項之一的茅盾文學獎且經久不衰,其主題思想及藝術特色是值得我們稱道的。
本人拙見,歡迎交流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