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亮
張華,女,2000年畢業於德州高等師範專科學校,2003年自修本科。自2000年10月踏上臨邑縣邢侗紀念館工作的那天起,她就立志要出色地幹好本職工作,做到幹一行,愛一行,鑽一行。她一直以高度的責任感和強烈的時代感,爭分奪秒,忘我工作,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執著人生理想。忠於職守,不計得失,勇挑重擔,以進取的開拓精神,無私的高尚情操,求實的工作作風,默默地奉獻自己的力量。紮實完成各項本職工作,並取得優異成績,獲得了大家的交口稱讚。
兢業赤誠,一心撲在宣講上。為樹立邢侗紀念館的窗口形象,她從自身做起,以高度的責任感和滿腔熱情面對來自不同區域地參觀者。耐心地做到有問必答,有求必應,並始終是史物結合,重點突出,用親切自然的態度、簡明通達的語言、深入淺出的表達,由此激發參觀者的興趣,使參觀者主動融入氛圍。
一位湖南來的書法愛好者,慕名前來邢侗紀念館,在看到展廳實物和講解員講解後,激動地說:「沒想到,真沒想到,真是三生有幸啊!姑娘,你講得真好,我會告訴我周圍的人,在這裡才能夠看到王羲之的真跡!才會真正看到王羲之的神韻。」隨後對老人提出的專業問題,張華細心講答,並拿出相關資料附帶說明。不久後,還收到了老人寄回的感謝信。
對中小學生講解時,她從邢侗小時候的故事講起,講先生七歲時如何用功練字,十歲時如何和同伴嬉鬧玩耍而遭到父母訓斥,少時的天性讓孩子們即刻進入角色,繼而延伸到如何發奮學習、立志成材等等,從幽默故事中讓孩子們享受到獲取知識的自信。她說:「給孩子們講大道理可能孩子們不好理解,通過故事,讓孩子們走進這位書法老人的世界,讓孩子們知道先生考取進士後為國家做出了怎樣的貢獻,激發孩子們學習的重要性。」
十七年來,她接待遊客四十餘萬人次,微笑迎接每一位步入景區的參觀者,被遊客譽為「金牌講解員」,真正做到了傳播地方文化媒介人的作用。
保護文物,傳承歷史文化。從2014年開始,張華著手將紀念館內的石碑標碼排列,按類分組,詳細記錄檔案內,做到有檔可查,有碼可找,加強了文物的管理保護,並開始合理利用文物。她利用館藏文物,在國慶節、寒暑假期間,針對免費開放的邢侗紀念館,將館藏文物放於東、西廂房兩展廳,配備音樂和講解,讓文物真正「活」起來,讓文物真正走進了百姓業餘生活。
通過對業務知識的不斷積累和加強,對仍然散落於民間的邢侗石碑、舊物件、進行再收集。她帶領自己的團隊親赴宿安鄉的宿安街,對邢侗手植的皂角樹重新測量、重新圈圍,傾聽那裡的邢氏後人對邢侗家世的再描述。將收集的資料進行整合列印,放於展廳一角。她說:「力爭把邢侗的故事做全,這是我們全館的心願!」
紮根基層,夯實業務基礎。俯瞰大海方知海之浩淼深邃,登臨五嶽乃覺山之雄拔偉岸。張華積累了豐富的邢侗史料,根據學術研究與探考,出版22萬字個人專著《邢侗與來禽館研究》。為搜集資料地真實性、準確性、廣泛性,她先後幾次去山東省博物館、省圖書館、濟南市圖書館,查閱資料,認真記錄,在圖書館一待就是一天,連續半月都待在圖書館。家中三歲的孩子給她打電話,她說:「媽媽很快就會回去,在家好好聽話!」雖然聽到電話裡孩子不停地找媽媽,但她還是把工作放在了首位。
她說:「希望越來越多的人能夠認識到邢侗文化帶給大家崇禮、篤實、為善的文化內涵,即使書中所言不深不透,興趣引導下的所得,也願意拿出來與大家分享。」該書科學、準確、生動性地把書法史上的邢侗展現給文博愛好者,出版的書籍深受廣大學者喜愛,獲得專家、學者的一致好評。
作為一名紀念館宣講員,她雖然沒有幹出驚天動地的業績,但她從每一件小事做起,立足自己的本職崗位,以務實的態度,勤奮的精神,廉潔的作風投入到實現偉大中國夢的徵途中,譜寫了一頁又一頁的輝煌,成為了一名業務精幹、鐵骨錚錚的工作者。她將自己的全部力量和心血奉獻給了文博事業,是廣大員工學習的榜樣。
德州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凡本網註明「來源:德州新聞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德州新聞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 德州新聞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德州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鑑於本網發布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因作者聯繫方式不詳或其它原因未能與著作權擁有者取得聯繫,著作權人發現本網轉載了其擁有著作權的作品時,請主動與本網聯繫,提供相關證明材料,我網將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