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的年糕上,還粘著舊童謠,看著山杏花,就想到外婆橋。那天你的來到,菜也不淡粥也不薄,小日子雖是窮點,卻是富情調。」歌曲《我的愛在烏蘭塔拉》用娓娓道來的訴說方式開篇,悠揚的唱詞,親切地把人拉進了吉林省通榆縣的一個小鄉村。歌曲不僅呈現出烏蘭塔拉村的美麗風貌和人文情懷,還將扶貧幹部紮根服務和工作成果藝術地展現出來。
播放暫停進入全屏退出全屏00:0000:00請刷新試試
為進一步發揮文藝志願服務在助力脫貧攻堅中的積極作用,2019年,在中國文藝志願者協會的指導下,在吉林省委宣傳部的支持下,省文聯、省扶貧辦、長影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聯合,在省內開展了「一個也不能少」文藝扶貧原創歌曲創作項目。省文藝志願者協會聯合省音樂家協會組織60多位詞曲作家,深入生活、紮根人民,汲取創作養分,尋找藝術靈感,抒寫偉大時代。《我的愛在烏蘭塔拉》由陳靜波作詞,楊柏森作曲,是一首深入通榆採風創作的歌曲。
通榆縣地處科爾沁草原東陲,有向海、溫都兩個蒙古族鄉。向海蒙古族鄉位於通榆縣西北,這裡的向海紅旗村,又名烏蘭塔拉村,「烏蘭塔拉」還有著「紅色草原」的含義。
為了引人入勝,陳靜波第一句歌詞就用了巧思。「姥姥的年糕上,還粘著舊童謠。」先把人們拉回到過去的情境中,接著運用對比手法,呈現如今生活的變化。「那天你的來到,菜也不淡粥也不薄,小日子雖是窮點,卻是富情調。」深刻描繪出扶貧幹部駐村紮根後開展工作的情形。
歌詞裡提到的「姥姥的年糕」,是陳靜波幾經取證的結果。「這裡的美食究竟是年糕、米糕還是黏豆包?為了確定我找了好幾個蒙古族朋友打聽。」「背過媽媽的背,也想把日月背。」既是實指,也是虛指,生動刻畫了扶貧幹部對幫扶對象像對待自己的媽媽一樣,給予了耐心的關懷和幫助。
走進烏蘭塔拉採風創作時,當地的很多「愛心超市」引起了陳靜波的注意。超市裡的商品不用錢買,而是用做好事的積分來兌換。扶貧先扶智,原本的貧困村如今環境優美、窗明几淨,精神文化生活也得到提升,扶貧幹部的辛苦付出和用心改造,換來了今天美麗鄉村的新模樣。「愛心的超市裡,都把美德往回找。那是向海裡的貝,墨寶園的寶。」除了在歌詞中表現扶貧工作紮實開展,貧困村舊貌換新顏,村民綻放出張張笑臉外,向海、墨寶園這些具有代表性的當地別樣景致也被逐一寫進歌詞,整首歌的字裡行間都流露著創作者對烏蘭塔拉的頌揚和讚美。
脫貧攻堅是全民性的,為了體現這一點,讓不同的人聽到這首歌都有所觸動,陳靜波在歌詞中設計了三個群體形象:黨員幹部、貧困戶和普通民眾,從不同角度體現扶貧工作的全面開展。結尾的一句「兄弟姐妹,越叫越是親熱,大夢小夢抱一起,一個都不能少。」更是凝心聚力,表達出人們脫貧致富的志願和決心。
為扶貧創作,為人民歌唱。此次參與「一個也不能少」文藝扶貧原創歌曲創作,陳靜波覺得既榮幸又有意義。「能夠用文藝的形式助力脫貧攻堅,及時發現和謳歌扶貧幹部的感人事跡,鼓舞士氣,凝聚力量,是自己作為一名文藝工作者的使命和責任。只『宅』在家寫自己喜歡的東西是遠遠不夠的,要為群體而呼,為百姓而作。相信這首歌曲能把烏蘭塔拉這個美麗村莊和發生的嶄新變化,傳唱到更多更遠的地方。」
吉林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皓/文 張丹/策劃 編輯:張舒
【來源:吉林日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