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有很多順耳又很有哲理的俗語,也因此口口相傳至今,被很多後人視為真理。
農俗大多是有警示後人的意思,所以有的聽起來也有些浮誇,給人危言聳聽的感覺。
還有的為了順口把那種八竿子打不到一塊的事物聯繫在一起,但仔細理解發現比喻又非常貼切。
比如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這句農俗,乍一聽有些莫名其妙很難理解,但仔細剖析,發現裡面的確有農村老人們的智慧。
話不多說,下面就來看看這句農俗吧!
懷中屎,墳前紙
這句話聽起來是恨不能理解的,屎怎麼會在懷裡呢?和墳前的紙又有什麼關係呢?
其實它的意思是說,以前農村經濟不發展,沒有什麼尿不溼什麼的,不足周歲的小孩子拉屎拉尿不能告知父母,因此父母帶孩子被拉得一身屎一身尿都是很正常的。
如果小孩子乖一些,身體好好的,那可能很快就能擺脫這樣的生活。
可一旦孩子生病,比如我和我姐小時候據說就患上了痢疾,爸媽說那時候差點就養不活了,一抱著就拉稀,弄得他們一身髒。
後來用了土方,說是用了一種農村的昆蟲,每天早上用露水擦身體,將近六個月終於好了起來。
爸媽每次說起這段往事,我都會對他們多些理解,能感受到自己長這麼大的確得靠父母的照顧和養育,現在他們年紀大了也會對他們多些包容和愛。
小時候他們不離不棄養我們大,現在他們老了,該我們贍養他們了。
也正因如此,農村才經常說,一把屎一把尿地把孩子拉扯大,表明的也是養育孩子的不易。
農村養孩子的確更遭罪,我媽媽一遇到天氣變化就常說手指痛,她說那些年剛生下我們還在月子裡,就要自己洗尿布照顧孩子,甚至臨產前還要去挑水做飯餵豬餵牛。
年輕時候身體好不覺得什麼,現在年紀大了,天氣變化就會帶來身體的不適。
不像城市裡養孩子,有尿不溼有很多紙巾可以用,農村以前窮,買不起這些東西,只能一遍遍的洗尿布換尿布。
養孩子不易,所以農村也漸漸樹立起了養兒防老的觀念,他們覺得養孩子就是為了讓自己老有所依,老有所依,晚年生活有人照顧。
甚至讓他們欣慰的是,自己百年後,每到忌日和清明,孩子們都會到自己的墳前給自己燒紙焚香祭奠自己。
在他們看來,這也算是後繼有人,子孫綿延了。
但事實上農村很多人對於這句話的理解其實有些重男輕女,他們認為的清明或忌日去掃墓的大多是兒子的責任,後繼有人也指的是有兒子,而是不包括女兒在內的。
農村普遍覺得的是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是別人家的人了。
也正是這樣的觀念和思想,一些人也說了另一句農俗!
孫子墳前壓刀紙,外甥(孫)墳前指一指
面對老人的墳墓,農村覺得親孫子的話會在墳前壓刀紙錢,表示對老人們的悼念,或者掃墓焚香之類的。
但如果是外甥的話可能就只遠遠的指一指,意在說,孫子兒子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後人,而像外甥/外孫因為是女兒的孩子,往往是不算親的,或者說,會被看作是別人家的孩子。
故而每年忌日清明上墳也被看作是孫子、兒子的事,而不是女兒、外甥、外孫的事。
尤其是像我爺爺奶奶那輩人,他們覺得生兒子就叫上檻,生女兒就意味著要接著生,直到生出兒子才算任務完成。
「無後為大」的思想在農村有點根深蒂固,但像我父母就會覺得,生男生女好像差距也不大。
因為他們的確感受到,女兒也能為他們養老,他們生病時女兒也能出錢出力照顧,外孫也能和他們相處得很好,也很粘人很可愛很聽話。
以前村裡有家人就真的只有一個女兒,但這個女兒考上好大學分配到了工作,還把父母接到了城裡生活,每次我爸媽收起這個就在想,女兒也可以很孝順的,也可以幫自己養老。
放在我外公外婆,他們雖然有四個兒子,但兒子們不是很孝順,外婆生病他們也因為抽不出時間和錢而讓外婆自己一個人去鎮上輸液,原本在大醫院輸液可以報銷,但因為沒有人照顧人家不讓,她只能去私人診所看病。
我母親常說外婆,小時候外公外婆不讓媽媽們讀書,反而讓四個兒子讀到高中,那個年代高中生已經是高學歷了。
可真正受過高等教育的舅舅們反而不太孝順,這也是農村老人們覺得養兒防老翻車的一次慘痛教訓。
其實吧,養兒子養女兒都是不易的,都是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父母們老了,不管兒子還是女兒,都應該贍養父母,尊敬父母,給他們一個好的晚年生活,在世孝順,百年歸天后,也該給予悼念。
我想這才是這句農俗留下來的真正意義,那麼大家的理解呢?此外還聽過哪些農俗呢?一起來說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