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劉瑾,6歲進宮做太監,但是一直都沒有什麼功績,到50歲了依然如故,恐怕他都覺得自己此生就是如此了吧。直到有一天,劉瑾的命運改變了。
他獲得了一個新差事,伺候當時僅有3歲的太子朱厚照。這件事成為他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劉瑾身邊的太監們知道了這件事,自然認為他馬上要飛黃騰達了,全都來向他道賀,其實就是為了邀功請賞,和劉瑾搞好關係,日後要是他發達了,自己也能攀附一下。
但是劉瑾卻沒有一絲喜悅,內心看起來完全不在意這件事情,這是因為劉瑾看淡權功利祿才會如此淡定嗎?當然不是,劉瑾是個權力欲望很大的人,不可能甘於平庸,只不過他把欲望隱藏起來了,不被別人發覺,只要這樣,他才能走得更遠。
在《羅織經》中有這麼一句話:「無智無以成奸,其智陰也;有善無以為奸,其知存也。」說的其實就是劉瑾這樣的人,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奸臣共有兩個特點,一是擅長搞陰謀詭計,二是沒有良心,
劉瑾獲得了這樣一個好機會,還表現得很鎮定,其實就是表裡不一,說明他非常的奸詐,他想著要幹大事,所以不能過早慶祝,而是謀劃長遠,不表現出自己的興奮,以免被別人看穿,讓人感受不到自己的危機,然後獲得太子的信任,並讓太子依賴上自己,得到其他官員的好感和支持。
劉瑾想盡所有辦法讓太子高興,太子還真的依賴上了他,如果他晚上不陪太子講故事,太子就不睡覺,接著太子就越來越離不開劉瑾了,當太子朱厚照在15歲登基時,馬上就「提撥」了劉瑾,此時他的那些太監朋友來找他,對他說到:「皇上現在什麼都聽你的,你可以讓他給你繼續升官了」。
劉瑾不以為然,因為他知道,如果皇上離不開自己,覺得自己有用,該給的自然會給,而主動去要,皇上覺得原來你就是為了這些,討好自己是有所圖謀,那前面的努力就白費了。劉瑾看得很對,皇上看到一直對自己那麼好的劉瑾居然無欲無求,甚是感動。
劉瑾就這樣,一步一步得到皇上的信任,步步高升,位極人臣,終於做了司禮監的掌印太監,這是太監職業的最高峰,也被稱為「內相」,之後,劉瑾依然表現得很勤懇,只做分內的事,不幹預朝政。
但這一切都是他裝出來的,誰交的奏摺,什麼時候交的,說的什麼,他都一清二楚。專門找皇上心情好的時候奏本子,自然皇上每次都是開心的批准,而他看不順眼的大臣,他就假裝不小心把本子忘遞了,或者在皇帝心情不好的時候送過去。
一來二氣,那些奸臣得到了重用,而忠臣卻被不斷排擠。有些看他不順眼的大臣去找皇帝抗議,或者與他作對,但都鬥不過他,這是為什麼呢?在《羅織經》中有云:「智不逾奸,伐之莫勝;知不至大,奸者難拒。」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我們只有超過奸臣的智慧,才能打敗奸臣,而那些良知不穩定,意志不堅強的人,很輕鬆就會被奸臣拉攏。所以當時很少有人鬥得過他,有些人還被他誘惑加入了他的陣營,使得劉瑾的權勢越來越大。
不過,有一個人卻讓劉瑾懼怕三分,他就是王陽明。王陽明做到了知行合一,為人正直,但又充滿智慧,面對這樣的人,劉瑾即便是心懷不滿,也要敬著他。
官場和職場,其實皆是如此。
從《羅織經》中可以明白很多官場權謀的秘密,這本書也被稱為千古謀略之作,不過這本書把人性寫得太過黑暗,一針見血,致使很多「正人君子」很排斥這本書。但是人性就是如此,事實就是事實,我們去了解人性,其實就是為了更好地保護自己。
只要你能讀懂《羅織經》,就能看透人性,不管是在官場,還是在職場,可以看透小人的心理,不會被別人陷害,同時也可以準確地把握官場、職場中的一些規則,輕鬆上位,讓自己少做無用功,達到自己的理想追求。
學《羅織經》不是為了害人,而是為了保護自己,想看的朋友,可以點擊下方商品卡購買,僅需35元就可以獲得一本洞悉人性的職場升級指南,非常值得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