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王海慜 每經編輯:吳永久
雖然今年來A股IPO的過會率較去年整體有所提升,但今年上半年券商投行的IPO業務仍然維持底部盤整格局 。就IPO四大投行「三中一華」的情況來看,今年上半年這些投行在IPO市場的表現差異較為明顯,除了中信證券IPO承銷保薦收入還能保持同比增長外,中信建投、中金公司、華泰聯合的承銷保薦收入同比都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而長江證券承銷保薦、東興證券、中泰證券、光大證券等券商的IPO承銷保薦收入卻實現了「逆襲」。
無論從審核速度還是潛在發行規模來看,科創板目前無疑已經成了各券商投行競逐的IPO主戰場,而這也給下半年的投行IPO業務排名增添了不少變數。
IPO募資規模進一步下滑
今年上半年,對券商投行而言,業務發展形勢可謂喜憂參半,IPO、增發融資規模均出現同比下降,而公司債、可轉債、企業債等均實現同比較大幅度的增長。
去年IPO市場相對2017年而言是個小年。不過從今年上半年的情況來看,IPO市場仍然沒有回暖,即使剔除去年上半年工業富聯這樣的大型IPO後,今年上半年IPO募資金額仍然不及去年上半年。
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統計,按網上發行日計算,今年上半年,在沒有什麼超大型IPO的情況下,A股市場完成IPO有64家,總實際募集資金611.6億元,而去年上半年,A股市場完成IPO有62家,總實際募集資金922億元,而如果剔除工業富聯的話,去年上半年,A股市場完成IPO有61家,總實際募集資金650.8億元。
此外增發融資規模也呈下滑勢頭。按照增發上市日計算,今年上半年,A股市場完成增發項目124個,總實際募集資金3079.96億元,而去年上半年,A股市場完成增發項目177個,總實際募集資金3654.26億元。
雖然上半年增發融資的規模同比下降較多,但隨著重組新規的鬆綁,市場預計未來,券商投行的併購重組業務將迎來回暖。今年6月20日,證監會發布了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以下簡稱《重組辦法》)的徵求意見稿,相比2016年修訂的《重組辦法》對於資產重組的收緊,此次徵求意見稿放寬了重組上市認定標準,支持符合國家戰略的新興產業在創業板重組上市,恢復重組上市配套融資等多項新規。
海通證券非銀團隊認為,券商作為資本市場重要的中介商,監管政策的持續放鬆,直接利好於券商業務的開展。併購重組規模有望大幅提升,利好於併購重組業務具有優勢的大型券商。
雖然上述股權融資在今年上半年仍然不振,但與券商投行有關的公司債、可轉債、企業債等發行規模均實現同比較大幅度的增長。
債券發行方面,據Wind資訊統計,今年上半年,各類機構發行債券總額21.69萬億,同比增長5%。其中利率債發行總金額6.77萬億元,同比增長37%;地方政府債上半年共發行2.84萬億元,同比大幅增長101%。
信用債方面,受同業存單發行規模同比下降23%拖累,今年上半年信用債整體發行規模同比下降4%,但其中與券商有關的公司債、可轉債、企業債等發行規模均實現同比較大幅度的增長。例如今年上半年公司債發行規模達1.04萬億元,同比增長76%,企業債發行規模達1554.7億元,同比增長73%,可轉債發行規模為1547.4億元,同比猛增366%,證監會主管ABS發行規模為4475.9億元,同比增長22%。此外證券公司短期融資券今年上半年發行額達1389億元,同比大幅增長152%。
「三中一華」IPO迎挑戰
從2014年IPO重啟以來,A股經歷了一輪持續多年的新股發行擴容。據統計,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A股IPO的融資規模分別為666.32億元、1578.3億元、1633.56億元、2186.1億元,而去年以來,這一持續增長勢頭暫時中斷。儘管今年來IPO審核的過會率同比明顯提升,但由於IPO整體規模不及去年同期,所以多數券商投行的IPO業務收入增速也乏善可陳。
就四大投行「三中一華」的情況來看,今年上半年其在IPO市場的表現差異較為明顯。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統計,上半年,中信證券實現投行承銷保薦收入4.59億元,同比增長27.5%;中信建投實現承銷保薦收入1.85億元,同比下降30.2%;中金公司實現承銷保薦收入1.72億元,同比下降72.5%;華泰聯合僅實現承銷保薦收入0.39億元,去年同期為3億元。
不過今年上半年,長江證券承銷保薦、東興證券、中泰證券、光大證券等券商的IPO承銷保薦收入卻實現了快速攀升。長江證券承銷保薦上半年在承銷保薦收入上卻實現了突破,上半年共實現承銷保薦收入2.05億元,同比大幅增長876.2%;東興證券上半年共實現承銷保薦收入2.05億元,同比增長223.5%。
從2017~2018年IPO的整體情況來看,長江證券承銷保薦、東興證券、中泰證券、光大證券的承銷保薦收入排名幾乎都在20名開外。去年上半年,這4家券商中的中泰證券、光大證券都沒有承銷保薦收入進帳。在行業排名上,雖然中信建投、中金公司在承銷保薦的絕對收入上下滑較多,但由於上半年行業整體IPO規模下滑,導致其排名變化不大,但華泰聯合今年上半年的排名下滑較多。此外,今年上半年在IPO承銷保薦收入方面,同比下滑較多的還有浙商證券、國元證券、東吳證券等。而由於上半年承銷保薦收入的快速增長,長江證券承銷保薦、東興證券、中泰證券、光大證券、東北證券等券商的行業排名則提升較多。其中某券商投行人士向記者表示:「去年我們的確是沒出啥項目,今年相對來說比去年好一點,下半年可能還會出一些項目。去年監管變嚴了一些,還有一些項目延緩申報,所以有點青黃不接。」據記者觀察,該投行雖然今年上半年保薦的IPO項目有3個,但其中一個項目的承銷保薦收入就超8000萬元。
由此可見,今年上半年「三中一華」IPO業務的表現整體不進則退,而一些後起之秀卻異軍突起。
從券商債券承銷規模排名來看,排名前列的券商格局相對穩固。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統計,今年上半年,中信證券、中信建投、中金公司位列三甲,其中中信證券總承銷額4528.7億元,比第二名中信建投多563.1億元,比第三名中金公司多出近2000億元。從排名來看,中信證券、中信建投仍然位居行業前2名,行業前10名的變化也不大。在行業前10名之外,排名上升速度較快的券商有申萬宏源、長江證券、東吳證券等,排名下滑速度較快的有信達證券、國開證券、銀河證券等。
從券商分債券券種承銷排行來看,在公司債的承銷規模上,中信建投、中信證券今年上半年依然排行業前2名,國泰君安的排名則上升2位至第3名,此外中金公司、光大證券的排名上升也較多,相比之下廣發證券、華泰證券的排名下滑速度較快。在可轉債的承銷方面,上半年,中信證券以495.1億元的承銷金額位居行業第一,中信建投排名第二,平安證券連升9位至第3名,而申萬宏源、民生證券的排名下降速度則較快。
雖然這兩年投行的債券發行業務形勢都不錯,不過債券發行給券商投行帶來的承銷保薦收入還是比不過IPO。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統計,今年上半年,沒有一家投行的債券承銷保薦收入過億元,收入排名第一的中信建投實現債券承銷保薦收入0.96億元,排名第二、第三的高盛高華、中信證券分別實現收入0.68億元、0.64億元。
科創板項目將貢獻收入
無論從審核速度還是潛在發行規模來看,科創板目前無疑已經成了各券商投行競逐的IPO主戰場,而這也將給今年下半年的投行IPO業務排名增添不少變數。
據Choice數據統計,截至今年6月30日,科創板IPO申請名單總共有141家公司,其中29家已受理、80家已問詢,25家已提交註冊,6家的註冊生效,1家中止審核。在這141家公司中,「三中一華」擔任保薦機構的家數均位列前四,其中中信建投保薦了15家,中金公司保薦了12家,中信證券保薦了11家,華泰聯合保薦了9家,合計達47家。從這141家科創板申請公司的IPO融資金額來看,融資金額排名前10位的公司背後的保薦機構「三中一華」佔了八成,其中中金公司包攬了科創板融資排名前2名的公司中國通號、優刻得,在融資金額排名前10位的公司中佔據4家;而華泰聯合手裡則有融資金額排名第3、第5的公司華熙生物、天合光能;中信證券在融資金額排名前10位的公司中佔據2家;相比之下,中信建投在手的科創板項目數量雖然最多,但單個項目的融資規模並不大。
值得一提的是,在融資金額排名前10位的公司中,其中有中國通號、瀾起科技已經註冊生效,有6家處於已問詢的狀態;而融資金額排名11~20位的公司中,有2家已經提交註冊,有7家已問詢。有投行人士認為,從目前來看,科創板的審核、發行速度較快,這些公司中的相當一部分預計在今年下半年應該就能完成發行,而科創板項目的收入也將集中在下半年體現。比如華泰聯合作為科創板第一股華興源創的保薦機構,雖然目前只確定了總發行費用為9193.3萬元,但鑑於保薦機構通常拿大頭,所以一旦確認承銷保薦費用,華泰聯合在今年上半年IPO收入的排名就會明顯提升。
數據顯示,雖然近年來IPO市場的規模趨於增大,但IPO市場的內部格局卻趨於集中化。2014~2018年,以IPO承銷金額計算,前五大券商合計在IPO市場的份額分別為50.4%、29.46%、40.55%、36%、59.15%;以IPO承銷保薦收入計算,前五大券商合計在IPO市場的份額分別為41.7%、29.46%、35.53%、35.8%、43%。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