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維·洛奇:一個天主教不可知論者的自我救贖

2021-01-08 澎湃新聞

戴維·洛奇是中國讀者最熟悉的英國當代作家之一,他的小說自從上世紀90年代被譯介到中國以來,一直長銷不衰。

1998年,作家出版社率先出版了六卷本的《戴維·洛奇文集》,其中《換位》、《小世界》、《美好的工作》合稱為「盧密奇學院三部曲」,飽受讀者和文學界好評。尤其是被譽為「西方的《圍城》」的《小世界》,藉助上世紀末的「錢鍾書熱」,成為洛奇所有作品中在中國最受矚目的一部。此後上海譯文出版社、新星出版社又先後重新組織翻譯、再版了洛奇的系列著作,使得洛奇的寫作在中文世界得到了較為完整的呈現。

《小世界》,作家出版社1998年版

戴維·洛奇1935年生於倫敦南部的一個中下層家庭,受母親影響,從小信仰羅馬天主教。1945年到1952年,他就讀於一所國家資助的天主教學校,隨後進入倫敦大學,主攻英國文學,並嘗試小說寫作。大學畢業後,洛奇獲得一等學位,得以在英國中部的伯明罕大學任教,一生沒有離開過學院,所以他也經常被稱作「學院派作家」。

戴維·洛奇

洛奇的寫作具有很強的自傳性,他的多部小說內容都源於親身經歷,比如早期的《生薑頭,你瘋了》(1962年),就來自洛奇在服兵役期間的見聞。晚期的《失聰宣判》(2008年)也是來自洛奇自身的耳疾經驗。至於洛奇最受歡迎的「校園小說」(campus novels)系列,更是他一生在學院裡生活的縮影。

身為大學教授和文學批評家,除了戲仿和拼貼外,洛奇的小說創作並沒有太多花哨的技巧和晦澀的隱喻。在平實的敘事中,洛奇繼承了英式幽默的諷刺和自嘲,透過小說中的人物侃侃而談著關於人生和宗教的種種看法,時而令人忍俊不禁,時而讓人冥想沉思。

籠統而言,洛奇的小說題材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以學院知識分子為主角,描寫他們的人際交往和生活百態,主要是「盧密奇學院三部曲」;另一類小說,是以天主教教義和人的精神信仰為主題,展現當代人的困惑與迷茫。除此之外,洛奇還有一部分作品兼具兩類主題,既有學院和知識分子的內容,又含有天主教元素。相比前兩類,這一部分作品受到的關注較少,代表作是洛奇在退休後出版的《失聰宣判》。

老教授的生活困局

《失聰宣判》的主角是一名因聽力衰退而提前離職的語言學教授,名叫德斯蒙德。退休前,德斯蒙德在學術上花費了很多精力,可是年老後,卻不斷感受到生活的無聊,尤其是當聽力越來越差後,他開始思考關於衰老、失聰和死亡的話題。

德斯蒙德患的是「高頻性耳聾」,只能聽到元音,而無法聽清輔音,因此在日常生活裡會鬧出不少笑話,比如把non-stick saucepan(不粘平底鍋)聽成long-stick saucepan(長棒平底鍋),wax-free polish(無蠟上光劑)聽成laxative porridge(通便粥)。

在喜劇的外殼下,小說卻掩藏著一層嚴肅的悲哀:「通常情況下,我只有通過語境才能將deaf和death或dead區分開來,有時候,它們似乎還可以互相替代。失聰是一種前死亡,是一種緩緩地帶領我們走進我們每個人終將進入的漫長靜寂的過程。」

除了聽力衰退外,更讓德斯蒙德蒙羞的是,他的二婚妻子弗雷德在事業上的風生水起。德斯蒙德退休後,弗雷德抓住機會,幹起了家裝生意,收入十分可觀,甚至成了家中的經濟支柱。德斯蒙德年長弗雷德八歲,卻不得不離開學術會議和校園生活的庇護,住在弗雷德上段婚姻遺留的大別墅中,成為妻子的附庸。

「陪同她參加各種各樣的社交活動時,他有時覺得自己就像是一位陪同著女王的親王……由於他聽力衰退,這些社交活動本身變成了一種煎熬,而不是快樂,有幾次,他打算再也不去了,但一想到這種決定所帶來的後果,他就對那種情景感到恐懼:更多的無所事事的時間要打發,對著書籍或電視,獨坐家中。」

正當德斯蒙德準備鬱鬱寡歡地度過生命中剩餘時光的時候,一個突如其來的電話擾亂了他的生活。一位名叫亞歷克斯·盧姆的英語系女博士生,約德斯蒙德單獨見面,目的是想要得到他對她博士論文的指導。鑑於盧姆已經擁有一位正式導師巴特沃斯,德斯蒙德委婉地拒絕了盧姆的請求。同時,德斯蒙德又心有不甘,因為跟一個年輕漂亮、能說會道的女人定期見面討論問題,「這個念頭不無誘人之處」。

盧姆的出現,給德斯蒙德碌碌無為的退休生活帶來了欲望和激情,於是二人逐漸開始了曖昧的聯繫。在內心深處,德斯蒙德想要告訴妻子弗雷德關於盧姆的事情,但總是鬼使神差地難以啟齒。為了避免妻子起疑,德斯蒙德要求盧姆不要往家裡打電話,而是通過電子郵件溝通。一次,盧姆在郵件中對德斯蒙德進行了性暗示,儘管這封郵件促使德斯蒙德產生了性幻想,但最終還是沒有如期赴約。

後來,盧姆到了弗雷德的家裝店裡,打電話給德斯蒙德,威脅說要將這件事情告訴他的妻子。弗雷德是虔誠的天主教徒,肯定無法接受丈夫有婚外情的指控。德斯蒙德心懷內疚,被迫答應盧姆繼續保持聯繫,並為她的論文提供幫助。與此同時,德斯蒙德還要每月一次坐火車去倫敦看望自己患有老年痴呆症的父親。這樣的生活令他筋疲力盡、意志消沉。

然而偶然間一個去波蘭巡迴講座的機會拯救了德斯蒙德。「我很想去波蘭——乃至任何地方,以逃避作為家庭婦男的那些枯燥的日常事務,逃避患有輕度痴呆的父親的那些令人憂心的問題,逃避一位糾纏不休、不擇手段的研究生追星者的危險關注。」

德斯蒙德如願以償地去了波蘭,在奧斯維辛參觀時受到了極大的震撼,相比之下,他正在經受的那些拖累仿佛都不值一提了。回到酒店後,德斯蒙德得知自己的外孫降生,而且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這正預示著德斯蒙德在精神上的重生。

在小說結尾,女博士生盧姆給德斯蒙德發了一封假的自殺遺書後返回美國,德斯蒙德的父親也因為中風去世。德斯蒙德終於告別了內心的掙扎,在唇讀班上,繼續像個小學生一樣地學習。

《失聰宣判》,新星出版社2018年8月版

不可知論者的自我救贖

如前所述,《失聰宣判》是洛奇以自身的耳疾經驗為素材寫成的小說,具有很強的傳記色彩。不過,和小說中出現的性冒險情節相反,洛奇在現實生活中和他的妻子瑪麗屬於模範夫妻,家庭生活十分穩定。瑪麗和《失聰宣判》裡的弗雷德一樣,都是虔誠的英國天主教徒,因此洛奇夫婦在婚前一直沒有性關係,婚後也堅持不使用避孕工具。

自從16世紀英王亨利八世與教皇決裂以來,天主教在英國就變成了遭到迫害的少數派,佔統治地位的一直是相對自由的英國國教,同時天主教違背世俗社會和人性的嚴厲教條也屢受詬病。

出身於羅馬天主教家庭的洛奇,長大後順其自然地成為一名天主教徒。但天主教義中與現代生活格格不入的道德規範,逐漸使洛奇對信仰產生懷疑,具體表現就是他的一系列天主教小說。例如,洛奇的《大英博物館在倒塌》(1965年),探討的就是天主教規定下的生育控制問題。天主教認為人工避孕是主觀上有意的謀殺生命行為,所以提倡自然避孕,禁止墮胎。在這樣的壓力下,《大英博物館在倒塌》中的主人公夫婦就採取了教義規定的安全避孕法,卻為此飽受生理和心理的雙重折磨。

洛奇之所以會寫作《大英博物館在倒塌》,有一個重要的背景,那就是1962年召開的天主教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簡稱「梵二會議」)。這次會議的目的就是為了調和古老的天主教與現代世界的種種矛盾,對天主教進行重大改革,比如承認羅馬天主教會不再是上帝在塵世的唯一正確代表;允許神父在做彌撤時使用本國語而不是統一的拉丁語,等等。控制生育問題,也是會上爭論的焦點,可惜最後教皇仍決定維持傳統解釋,這使得部分信徒頗感失望。

《大英博物館在倒塌》,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年3月版

在梵二會議的影響下,洛奇又創作了一系列反思天主教與現代生活的小說作品,如《走出防空洞》(1970年)、《你能走多遠》(1980年)、《天堂消息》、(1991年)和《治療》(1996年)……儘管對天主教有著諸多懷疑,但洛奇始終沒有否定或拒絕這種宗教,他只是把內心的猶疑和糾結通過小說釋放出來,把思考的任務交給讀者。

那麼,洛奇本人對待天主教到底是怎樣一種立場呢?

他在接受採訪時,曾公開回應過這個問題:「我早就算不上是天主教徒了……我把自己定義為『天主教不可知論者』。我認為,宇宙裡或宇宙外,雖然不一定有上帝,但可能有另一種高於一切的神秘力量。世界上有這麼多的宗教,每個宗教裡又有那麼多的教派,說明這一切都是人想出來的。究竟什麼是所有這些背後的力量,可能我們永遠不會知道。」(參見)

《戴維·洛奇專訪:1935,生在英國中下層家庭,我生逢其時》

洛奇自稱為「天主教不可知論者」,其實並非無跡可尋,早在他那部軍旅題材小說《生薑頭,你瘋了》中,就有預言般的表述。

《生薑頭,你瘋了》講述的是一個關於英國和平時期兵役制的故事。學業優異的大學畢業生喬納森·布朗到皇家裝甲兵部隊服兵役。初進部隊,布朗感到自己完全不能適應那種等級森嚴且必須絕對服從命令的生活。來自愛爾蘭的邁克是布朗的大學同學,他們由於共同厭惡部隊而結為親密戰友。

布朗和邁克剛到新兵接待處報到時,接待員需要錄入他們的個人信息,其中有一項就是宗教信仰。面對接待員的詢問,邁克乾脆地回答道「天主教」,布朗卻說是「不可知論者」。接待員反問:「什麼意思?」布朗答:「我不信仰任何宗教。」接待員接著向布朗確認是不是「無神論者」?布朗果斷地否決說:「不,不可知論者,這兩者截然不同。」

《生薑頭,你瘋了》,新星出版社2018年11月版

儘管我們無法判定1960年代初的洛奇就已明確自己是「不可知論者」,但他敢於在小說中賦予「第一人稱」主人公這樣的宗教背景,至少表明他在那時已經開始反思與生俱來的天主教信仰。

到了晚年寫作《失聰宣判》,洛奇安排老教授德斯蒙德與年輕的女博士生盧姆曖昧往來,徘徊於出軌的邊緣,其實仍然是在表達自己內心的「不可知論」。德斯蒙德與盧姆之間藕斷絲連的關係,不妨可以看做是洛奇一生與天主教關係的象徵。

《失聰宣判》最後寫到,盧姆的正式導師巴特沃斯向德斯蒙德坦言,他沒能禁得住誘惑而與盧姆發生了婚外性關係,有身敗名裂的危險。但德斯蒙德面對同樣的誘惑,成功地把持住了自己,沒有繼續滑向深淵。憑藉這種道德自制力,以及與家人的親情關係的維繫,德斯蒙德終於有驚無險地度過了這次倫理危機,從而完成了對於自我的救贖。

在傳統天主教教義中,人要獲得上帝的救贖唯有參與教會。但當人在現實生活中與教會割斷聯繫的情形下,若仍想獲得拯救,便只能依靠自身的意志和修為,這是洛奇在虛構世界裡為我們鋪展的人物命運,也是他自己的生命寫照。

相關焦點

  • 《驅魔》暴露一個事實:大多數人是實用主義者,偶爾變成懷疑論者
    控方律師託馬斯是一個上帝信徒,但是卻認為莫爾神父的那一套驅魔儀式是無稽之談,艾米麗就是一個重度癲癇患者,如果用現代醫療手段是不會導致死亡的,是莫爾神父不恰當的手段讓艾米麗失去了寶貴的生命。而大主教不希望莫爾神父上法庭講述這件事情,怕引起民眾對天主教信仰的反感,因為現在已是宗教信仰式微之時。
  • 《蛋糕》,詹妮弗·安妮斯頓演技大爆發,自我放逐成就自我救贖!
    然而《蛋糕》與《涉足荒野》兩部電影的女主角卻又都是在自我放逐的生命過程中,終獲自我救贖。所以《蛋糕》和《涉足荒野》可謂都是描述一個女人如何通過外在不可知的環境以及時間的漸進流逝,逐漸自助獲得身心靈的康復過程。這兩部片對我而言實在是太相似了,但為何《涉足荒野》至少還能搶到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的入圍名額、《蛋糕》卻不能?
  • 成長的本質,就是自我救贖!
    成長,是一個孤立無援的過程,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都要咽下不少苦,扛下不少累,吞下不少委屈,承受不少傷痛,這個過程,是一個自我提升,自我修繕,自我救贖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成長的本質,就是自我救贖,只是這個救贖的過程,並非那麼容易,那麼簡單,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完成對自我的救贖。
  • 犯了女票眼中的「男友七宗罪」 你該如何自我救贖
    小編大體翻了一下,發現那些罪過確實挺「致命」的,比如男生「夢到前女友」、「手比她白」、「螞蟻莊園揍了她的雞」……但是仔細數一下可不止七宗,於是小編得出一個結論——中華文字博大精深。怎麼說?文言文中的「三」一般指「多」的意思,比如「三緘其口」,看來「七」也是「多」的意思。
  • 《時間的禮物》:時間,救贖與自我救贖的旅程
    這部小說使讀者更像一部在死亡面前成長的小說,除了對當前困境的大量記憶和自我反思,曼還用自己內心的獨白講述了一個男人的艱難抉擇,誰會死??最後,是因為愛改變了這個人的想法。與他的孤獨相比,隔壁病房有一張溫馨一個女孩和她的母親的照片,這種強烈的對比告訴讀者「自私」背後是時間裡的愛和選擇。
  • 豆瓣8.9分的《失物招領》:一個關於救贖和自我救贖的故事
    短片講述的是在一個學校遊樂場旁的失物招領箱中,住著一隻名叫「Lou」的小怪獸,Lou一直在箱子中默默看著孩子們玩耍和守護著校園,有天他發現了一個欺凌孩子的校霸,Lou教育了這個小校霸,並幫助他找回了心中遺失的美好。這是一個講述救贖和自我救贖的故事。
  • 《肖申克的救贖》錘子的自我救贖
    大家好,我是老徐,我感覺到了一部經典勵志電影羅永浩的救贖,哦,不,是《肖申克的救贖》首先,讓我們回顧一下劇情。故事發生在20世紀代,講述的是一個人如何在內用錘子完成自我救贖。在奧斯卡的第67次開庭中,他與《阿甘正傳》大戰進行了300輪的較量,甚至最終與法院抗爭,但是,象徵著美國精神的《阿甘正傳》打敗了美國官僚黑暗的《肖申克的救贖》。在口碑上,肖申克贏了。在IMDB擊敗另一部電影神作《教父》,他從未被超越過。這部電影之所以被認為是神作,是因為他牢牢抓住了人類嚮往的自由本能。
  • 《聲之形》影評:一個欺凌者和一個自卑者的自我救贖
    《聲之形》影評:一個欺凌者和一個自卑者的自我救贖你是否會相信,人和人之間會擁有一種默契,可以不用通過聲音的傳播,就能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我的觀點是,雖然聲音並不能表達人某時刻最想表達的,但是,如果你不說出自己心裡所想的話,又有誰能明白你心裡想什麼呢?
  • 你的情緒和感受,其實是橫亙在自我與現實之間的「幻覺」
    物質和意識是否完全對立,它們是否可以理解為一個整體?人類的感受是真實的嗎?如果不真實,那我們怎麼證明不同的人之間說的語言代表同一個意思呢?感受的真實性是探索宇宙的開端在實用層面,這一切問題都不是問題。但在宇宙層面,每一個回答加上「意義是什麼」,就能變成一個新的問題。
  • 《肖申克的救贖》:實現自我救贖的兩個階段
    影片主要講述了一個名叫安迪的銀行家,被誣陷殺害了自己的妻子和情夫入獄,在戒備森嚴的監獄裡,耗費20年時間,利用一把小錘子,成功越獄的故事。安迪在肖申克監獄完成了自我救贖,成功越獄,重獲了自由,開始了新人生。他的故事告訴我們,實現救贖要經過身體救贖和靈魂救贖兩個階段。
  • 《憤怒的公牛》:馬丁·斯科塞斯靈與肉的自我救贖
    他因為不能籌集到罰金而入獄,他孤身面對黑暗冷漠的牢房,在危難之時已沒有人可以求助,他用拳頭奮力擊打牆壁,用額頭猛烈撞擊,哭喊著他不是動物,斯科塞斯通過這種刻畫,詮釋著落魄者無法調節的內心矛盾衝突和困境,這種孤獨是毀滅性的,是煎熬難耐的,身處其中的人只能通過自殘自虐的方式進行絕望的發洩,在自我毀滅和自我肉體否定中完成肉體層面的救贖,這是向死而生的痛苦過程。
  • 豆瓣8.9《失物招領》:救贖與自我救贖的故事
    這部短片講述了一個名叫「Lou」的小怪獸住在學校操場旁的失物招領盒子裡,而Lou一直在盒子裡靜靜地看著孩子們玩耍,守護著校園。有一天,他發現了一個惡霸,並Lou教育了這個小校霸,幫助他找到了丟失在他心中的美。這是一個關於救贖和自我救贖的故事。雖然這部短片以動畫片的形式放映只有6分鐘,但其中蘊含的深層意義值得深思。
  • 《聲之形》:教育意義非凡,似一個平凡人的自我救贖
    我喜歡宮崎駿的作品,也喜歡新海誠的作品,但是一個教育,一個是青春,都是我們成長過程中都會遇到的煩惱。但是這次聲之形真的驚豔我了,我不知道你們是否有因為自己的自卑而常常不合群,因為一個或者幾個人的點評而讓自己陷入孤立的境地,它不止是學校,工作還有家庭!在中國很多的地方都有這樣的一群人,從小因為沒有他人的開導而心理扭曲,或者是自我放棄甚至是抑鬱自殺的人。
  • 聲之形:救贖與自我救贖,有時候原諒自己比原諒別人更需要勇氣
    京都動畫製作的動畫電影,一般都帶有濃厚的少男少女主題色彩,或是愛情,或是親情、友情的故事,特別是治癒系的作品,幾乎總有一種非要哭的不要不要的感動……《聲之形》講述的是轉校生西宮硝子因為聽力問題而受到同學的欺負,石田因為內疚而將自己完全封閉,兩人在高中再次相遇後,一場救贖與自我救贖的故事展開了。
  • 《91公分之外》:一個自閉症患者的自我救贖與毀滅
    在第61屆坎城電影節上,該片榮獲柯達短片電影獎,獲獎理由是因為它「通過動畫講述了一個用其他任何形式都無法表現的故事」。這是一個自閉症患者因為社交恐懼最終演變為妄想症的故事。這是一個從他人救贖不得到自我救贖失敗最後尋求毀滅的故事。筆者將按照故事發生的時間線為敘事方式,從影片中一些特殊意象出發,給讀者解讀這部略顯黑暗的作品所傳達的深意。
  • 淺談《超級大壞蛋》:家庭和環境對人的影響,一個壞人的自我救贖
    序言人終究都會改變,好人會變壞,壞人也能夠通過自我救贖變好,事件不存在任何絕對性的事物,正如妖怪也同樣存在著兩面性,可以實現善惡之間的任意轉換,這個道理不僅僅適用於動漫,在現實生活中也在不斷重複著,壞人和好人其實都是非常難以衡量的,沒有明確的規定,導致我們只能從一把尺子,一個規則上面下手,在客觀評價上面來看
  • 如何成為一個接納神秘主義的懷疑論者?
    當然,除了這些神秘主義體驗,自我與意識、自由意志是否存在也都是當今爭論不休的議題。和二元論者、唯物主義者或物理還原論者不同,本文的心理學家蘇珊·布萊克莫爾對於「泛心論」持有某種謹慎的樂觀,只不過,泛心論是否是智性層面上可信的觀點,還有待進一步的驗證。心理學家蘇珊·布萊克莫爾。
  • 為那些年犯下的錯,進行自我救贖
    塵寰消長,沒有誰抵得過歲月的消磨,我們都是來人間遊走的過客,披戴著屬於自己的戲服,扮演一個或多個角色。縱浪江湖,如草繩的生命到哪天說沒就沒了。夢斷塵埃的那一刻,多少無悔、多少遺憾都一筆勾銷。救贖與希望我們總是在通往人生終點的路上,或多或少的犯下各種錯誤,有些可能只需要一瞬間就可償還,而有些就得需要幾年甚至一生,才能讓心靈得到解脫,讓靈魂得到救贖。
  • 《憤怒的公牛》:生命困境與自我救贖
    傑克·拉莫塔:困獸之鬥與自我救贖作為一部運動題材的傳記片,影片對主角傑克·拉莫塔的性格塑造可謂是影片最大的亮點,整部影片絲毫不拖泥帶水的敘事節奏、事業到家庭的全景式展現模式,最終的目的皆以塑造性格為主。
  • 或許它只是一個自我救贖的...
    自我救贖的治癒向 其實在《聲之形》最初打出的宣傳口號裡我們就可以看出,這是一部治癒向的動畫電影,畢竟都說了「幫你活下去」。至於為什麼會在網上引起那麼激烈的討論,主要還是因為涉及到了校園暴力這個話題,這點小編放在後面來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