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的少兒美術領域,美術教育的意義從本質上並沒有發生多大的改變,主要還是培養審美觀念和感官體驗,但美術不僅僅停留在繪畫的層面,在人文教育的大的環境下,美術教育也不再是單純的在表現對象和表現技法方面的放開,而是從"表現式"向"體驗式"教學的轉變。
畫科的類別界定規範被逐步淡化了,繪畫、製作方法更為綜合、豐富了,許多新的邊緣美術種類如雨後春筍般興起,並發揮著獨特的作用。
並且美術的材料和形式不斷發生改革,打破傳統的美術畫科的「界定「意識和「材料的專用」概念,並開始運用多元化材料和多形式活動,拓寬表現範圍,讓兒童可以用更自由的方式表現豐富的童心世界。
美術更多的是一種智慧教育。
每種材料都有其不同屬性以及不同的肌理效果,不同材料給兒童帶來不同的質感和不同的啟示,通過美術,我們喚醒孩子的一切感知,讓他們用手指尖去觸碰這個世界的萬物。
「手不能絕緣於我們的生活,我們的自然,我們的社會。」
觸碰的過程,是一種藝術的治癒過程。自然材料與廢舊材料的巧妙利用,更有利於發展兒童動手動腦的能力。在生活中,「萬物皆材料」,一塊破舊的布邊角料、一塊普通的鵝卵石、吃剩下的食品包裝袋等都可以是美術教育材料。
孩子們可以使用這些材料,去畫、去蹭、去刻、去鑿、去擰、去捏,各種方式釋放著自己內在的緊張和壓力。
在創造的過程中會喚醒內在的智慧,用一種陽光的心態把那些晦澀的壓力消融化解。
孩子的繪畫並不會止於畫面效果,受限於機構學校,他們會紮根於他們的大腦,進入日常語言,並成為構建文化的基石。
「石頭、泥塊,有多少是你沒有去面對過的?一個智慧的老師肯定可以帶好智慧的學生。」作為教師,通過創造文化和應用文化,能讓美術教學活動擺脫傳統的課堂式教學的局限和束縛,採取多種的教學形式和手段,讓孩子在玩中畫,畫中玩。
而遊戲就是兒童最喜歡的活動形式,能夠讓兒童在寬鬆的環境中發展想像力和創造力,指導他們用油彩或製作裝飾去裝扮同伴,從中體會活動的樂趣。
美術教學可走出教室,走向大自然,走到生活中去,教師可以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自然資源,創設儘可能大的活動環境,如帶領孩子到公園、動物園或馬路邊寫生,指導孩子除了會運用手中的筆和紙,還可以利用自然材料進行創作。
用手指、信手撿來的石塊、樹枝,甚至是自己的身體作創作工具,創作多姿多彩的自然畫,如泥地畫,沙地畫,大操場的粉筆作畫,在和大自然的充分接觸中,讓孩子們不僅了解自然材料的自然屬性,體會生活的情趣,而且在天地那麼大的創作空間裡,更能讓孩子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將變得與天地大海一樣的開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