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醫的時候大夫總說某人溼氣重,那麼溼氣是什麼?哪裡來的溼氣?
溼為六淫——風、寒、暑、溼、燥、火六種病邪之一。一說到「溼」,人們很容易聯想到水、潮溼這些字眼。溼的確是水的一種狀態。溼屬陰邪,性質重濁而黏膩,凡致病具有重濁、黏滯、趨下特性的邪氣,都稱為溼邪。溼為長夏的主氣。長夏即農曆六七月,時值夏秋之交,陽熱尚盛,雨水且多,熱蒸水騰,潮溼充斥,為一年中溼氣最盛的季節。
「溼」有外溼與內溼之分。外溼多因氣候潮溼、涉水淋雨、居處潮溼所致。長夏溼氣最盛,故多溼病。內溼是疾病病理變化的產物,多由嗜酒成癖或過食生冷,以致脾陽失運,脾主運化水液,性喜燥而惡溼,故外感溼邪,常易困脾,致脾陽不振,運化無權,從而使水溼內生停聚。
外溼與內溼在發病過程中又常相互影響。外溼發病,多犯脾胃,致脾失健運,脾為溼困不能升清,胃不能降濁,脾胃運化失職,溼從內生;而脾失健運,又容易招致外溼的侵襲。不論外溼、內溼傷人,必同氣相求,故溼必歸脾而害脾。脾主肌肉,溼困肌膚則頭身困重。溼邪阻滯中焦脾胃,則水谷不能運化,脘痞納呆,腹脹,大便不爽溼性黏膩,出現以沉重感為特徵的臨床表現,如頭身困重、四肢酸楚沉重等。若溼邪外襲肌表,困遏清陽,清陽不升,則頭重如束布帛,如《素問·生氣通天論》說:「因於溼,首如裹。」溼邪阻滯經絡關節,陽氣不得布達,則可見肌膚不仁、關節疼痛重著等,稱之為「溼痺」或「著痺」。
溼邪為患,還易呈現分泌物和排洩物穢濁不清的現象。如溼濁在上則面垢;溼滯大腸,則大便溏洩、下痢膿血;溼濁下注,則小便渾濁、婦女白帶過多;溼邪浸淫肌膚,則可見溼疹浸淫流水等。溼性黏滯:「黏」,即黏膩;「滯」,即停滯。溼邪致病,其黏膩停滯的特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症狀的黏滯性。溼病症狀多表現為黏滯而不爽,口黏口甘和舌苔厚滑黏膩等,皆為溼邪為病的常見症狀。二是病程的纏綿性。因溼性黏滯,易阻氣機,氣不行則溼不化,其體膠著難解,故起病隱緩,病程較長,反覆發作,或纏綿難愈。如溼溫、溼疹、溼痺。
在疾病的過程中,有溼邪從寒而化,亦有從熱而化的病理變化趨向。形成溼邪寒化和熱化的不同病理變化的主要條件如下:如果感邪性質或環境不同則趨向不同,在高溫高溼的環境,或天暑地蒸,或嗜食酒酪所致,溼邪多從熱化;而居於陰冷卑溼之地,或嗜食生冷所致,溼邪多從寒化。如果體質有差異則趨向不同,凡陽虛之人,一旦感受溼邪,溼易從寒化,成為寒溼之證;而陰虛之人,一旦感受溼邪,易從熱化,成為溼熱證。如果脾胃狀態不同則趨向不同。素體脾胃虛弱者,感溼易從寒而化;平素胃中積熱火盛者,感受溼邪易於熱化。溼與寒在一起叫寒溼,與熱在一起叫溼熱,與風在一起叫風溼,與暑在一起就是暑溼。溼邪不去,治療這些疾患都如同隔靴搔癢。脂肪肝、哮喘、高血壓、心腦血管等疾病,甚至惡性腫瘤,現代很多疾病都跟溼邪有關。
(作者系北京朝陽中醫醫院副主任醫師)
本文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任編輯:耿乙文_NJ604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