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國經典封神故事創編而成的動畫電影《姜子牙》,熟稔地操演著中國傳統元素,畫面驚豔,甚至化腐朽為神奇,重寫了大眾對申公豹的印象。從上述層面看,該片不失為一部優秀動畫電影。可是,如果說小九的出嫁、姜子牙被師尊發配北海是一種失父,那麼《姜子牙》不過是一個小九與姜子牙的尋父故事。影片未完時,《姜子牙》給人的驚喜,在於姜子牙之為長子,對神界/父權的質疑與反抗,在於姜子牙對小九之為女性的包容和關愛,成為她精神上的新父親。然而,結尾隱伏著的強大師祖令人心生遺憾,不是姜子牙,而是師祖懲罰了師尊。於是,姜子牙對父權的抗爭被完全否認,父權秩序以一種超穩定結構存在著,且繼續指認女性為「狐狸精」並殺之。
《姜子牙》不是一部獨立表意的電影。事實上,《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彩蛋已為《姜子牙》做了預告。而《姜子牙》的彩蛋中,我們又可以在渡劫城中清晰看到楊戩等人的出場,預示著此後會推出與此相關的系列電影。在這一系列互文的電影產品背後,是「光線傳媒」作為影片生產者整體的工業規劃布局。其實,不少觀眾熟知的動畫電影如《大魚海棠》《大護法》《西遊記之大聖歸來》等,即由光線傳媒打造而成,一個致力於打造「封神宇宙」的想法正在付諸於行動,先有《哪吒之魔童降世》,後有《姜子牙》。中國的「封神宇宙」大概對應著美國好萊塢的「漫威宇宙」,不同的是,好萊塢電影生產體系早已成熟,並有了一套成熟的體制和程式。尚在建構中的「封神宇宙」在中國元素、中國符號的重述之餘,豐富的表意指向還有待發展。
《哪吒之魔童降世》是「封神宇宙」敘事失當的始作俑者。無論是《封神演義》,還是已成為經典動畫影片的《哪吒鬧海》,哪吒在其中都是一個徹底反叛的角色:「剔骨還父」表明了決絕的父子衝突,凸顯出反叛父權之內核。《哪吒鬧海》是改革開放初期,由國企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製作而成。哪吒敢於「鬧」的反叛精神,不僅激勵著當時的中國人的創新進取,即使放到現在看,也是鼓舞人心的經典之作。而到了《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混元珠對靈珠的置換,將故事內核改寫為哪吒反抗自我命運而非父權,其反叛意義有所削減。
《姜子牙》銜尾相隨,接續著《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封神宇宙」,並在結尾令人錯愕地強化了父權敘事。不是姜子牙,而是師祖懲罰了師尊,這一安排或許是為了引入「封神宇宙」的其他角色,如而後出現的楊戩等人,卻極大破壞了反抗父權之意。某種程度上,《哪吒之魔童降世》消解了哪吒對父權的反抗,而《姜子牙》更進一步告訴觀眾父權的無處不在與堅不可摧,而反抗父權的姜子牙,是一個「多餘人」。
誠如戴錦華在談及性別議題時所語:「平等並尊重差異,令地球上的生命有尊嚴地生並擁有未來,難道只是美麗而幼稚的執念?」恐怕,「封神宇宙」系列電影要注意其敘事時的父權秩序結構問題,並在之後的影片中作出回應。
【來源:中國吉林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