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應篇》是一部非常重要的道家經典,內容主要是勸人向善遵守道德規範。被譽為「古今第一善書」,《太上感應篇》是道教勸善書之一,簡稱《感應篇》。成書的年代和作者都不詳,有人可能會認為自己是佛弟子好好閱讀佛經就可以了,為什麼要解讀道家經典呢?道教和佛教都是勸人向善的,法義的核心內容是一致的。
《太上感應篇》雖然篇幅不長,僅約一千二百餘字,但本書特別強調承負法則,道教經典中系統地提出承負論的觀點,是在東漢的《太平經》中:「行善積德福庇子孫,作惡受罰殃及子孫。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今天和大家聊聊《太上感應篇》的總綱和道教認為記錄善惡的神明。
首先來看看書名題目《太上感應篇》
「太上」有幾個意思,一是指「太上老君」,傳說太上老君是天上的神仙,在中國從古到今家喻戶曉,而且有很多崇拜者和供養者。也有相傳太上老君就是老子。二是指「無上至上」,類似於佛法中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三是「太上」兩字講的是自性本性,一切福禍都是從心所造出來的。
「感應」:比較容易理解,和現代文的感應差不多的意思,源於事物內外彼此相互作用的因果關係及反應規律。從題目來看,「太上」就是我們講的心性,「感應」是就是講因果,「太上感應」既涵蓋了佛法,又涵蓋了儒釋道三家聖賢的教誨。
再來看看總綱
《太上感應篇》開篇就說「福禍無門,唯人自招,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明確地指出了人生的順境逆境都是自身的處世修為所決定的。《周易》地之坤卦中有言: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告訴人們生活中善惡的來源,都不是一朝一夕偶然產生的。而是在日積月累逐漸演變而成的。
這四句開宗明義,把整個《太上感應篇》講的因果報應的事實真相和盤託出,要知道「福」和「禍」沒有門路,都是自己由心造作感召來的,而人自身的行為則是實現這種因果聯繫的關鍵。即所謂行善召福,行惡召禍。為了有效地勸誡世人行善去惡,《太上感應篇》還告知世人,所作罪惡之事,神明盡知。
然後再看看《太上感應篇》中所提到的記錄善惡的神明
《太上感應篇》通過勸人行善。闡述了天人感應和道教承負思想,天道有法。原文:「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算盡則死。又有三臺北鬥神群在人頭之上,錄人罪惡,奪其紀算。又有三屍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輒上詣天曹,言人罪過。月晦之日,灶神亦然。」
《太上感應篇》告知世人,所作罪惡之事,神明盡知並有專門掌管巡查、稽考和記錄世人罪惡職責的天神,諸如司過之神、三臺北鬥神君、三屍神與灶神等,這些神明會將世人所犯罪惡纖毫不差地記錄下來,上秉天曹,並依照其所犯罪惡行為的輕重多少,對其施以相應的減紀奪算等懲罰。
「三屍神」是寄附在人體內,探查人的罪過,然後到了庚申日,向天帝報告。據說三屍姓彭,因此有「三彭」的說法;而這三位的名字,道教典籍裡的說法是結合三屍所寄居在人身體的不同地方,有三個名稱分別是在頭中的彭踞(上屍)、在腹中的彭躓(中屍)、在足中的彭蹻(下屍)。
三屍神,因寄附的位置不同,各司其職。上屍神居頭部,多思欲,使人胡思亂想;中屍神居腹內,好食物,令人夢寐倒亂、憤怒;下屍神居足下,使人淫邪不能自禁、喜殺。總結來說就是思想、食慾、色慾,對應著人的的精氣神。因為三屍神監察著人的精氣神的變化,再小的罪惡都會隨時記錄,再上告天帝,由此減人壽祿之命。
於是人們的所作所為,通過天地鬼神來裁決。善記為德,惡記為殃。大過奪其壽命。或算,或紀。小過奪謀。使你人生諸多不順,或貧窮,或災禍。再過則死,如果死有餘辜,還要殃及子孫後代。從而以此來警誡世人不要肆無忌憚地造作諸惡。當然這些警誡對於那些道教的信從是具有相當的威懾力的。
個人總結及感悟
個人認為人的福和禍,都是自己的善、惡之行按照因果律召感來的。《太上感應篇》不僅敦促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去孜孜不倦地行善去惡,錘鍊道德,增長道行,而且在這一過程中,它尤為重視心念的作用。其文曰:「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兇神已隨之。」
總之《太上感應篇》主張人們應立足世俗生活,行善去惡,積德累功,這種重視在世俗生活中通過真實持久的道德實踐來修養身心,增長道德的德育觀點,對我們當今的一般道德教育而言仍是頗具啟發意義的。我們當積極地從這一中國古代優秀的道德教育思想中汲取養料,從而不斷推進當前道德教育理論體系和實踐模式的發展與完善。佛家云:「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亙古不變」。
以上代表個人觀點,大家對此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和見解,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如果您喜歡,請點讚關注!如果您覺得有用,請轉發收藏!下回為大家分享《太上感應篇》累計司過罪惡170條之多。用現代的語言歸類分為五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