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段解讀《太上感應篇》,了解本書的意義、總綱及記錄善惡的神明

2021-01-12 佳沛文化漫談

《太上感應篇》是一部非常重要的道家經典,內容主要是勸人向善遵守道德規範。被譽為「古今第一善書」,《太上感應篇》是道教勸善書之一,簡稱《感應篇》。成書的年代和作者都不詳,有人可能會認為自己是佛弟子好好閱讀佛經就可以了,為什麼要解讀道家經典呢?道教和佛教都是勸人向善的,法義的核心內容是一致的。

《太上感應篇》雖然篇幅不長,僅約一千二百餘字,但本書特別強調承負法則,道教經典中系統地提出承負論的觀點,是在東漢的《太平經》中:「行善積德福庇子孫,作惡受罰殃及子孫。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今天和大家聊聊《太上感應篇》的總綱和道教認為記錄善惡的神明。

首先來看看書名題目《太上感應篇》

「太上」有幾個意思,一是指「太上老君」,傳說太上老君是天上的神仙,在中國從古到今家喻戶曉,而且有很多崇拜者和供養者。也有相傳太上老君就是老子。二是指「無上至上」,類似於佛法中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三是「太上」兩字講的是自性本性,一切福禍都是從心所造出來的。

「感應」:比較容易理解,和現代文的感應差不多的意思,源於事物內外彼此相互作用的因果關係及反應規律。從題目來看,「太上」就是我們講的心性,「感應」是就是講因果,「太上感應」既涵蓋了佛法,又涵蓋了儒釋道三家聖賢的教誨。

再來看看總綱

《太上感應篇》開篇就說「福禍無門,唯人自招,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明確地指出了人生的順境逆境都是自身的處世修為所決定的。《周易》地之坤卦中有言: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告訴人們生活中善惡的來源,都不是一朝一夕偶然產生的。而是在日積月累逐漸演變而成的。

這四句開宗明義,把整個《太上感應篇》講的因果報應的事實真相和盤託出,要知道「福」和「禍」沒有門路,都是自己由心造作感召來的,而人自身的行為則是實現這種因果聯繫的關鍵。即所謂行善召福,行惡召禍。為了有效地勸誡世人行善去惡,《太上感應篇》還告知世人,所作罪惡之事,神明盡知。

然後再看看《太上感應篇》中所提到的記錄善惡的神明

《太上感應篇》通過勸人行善。闡述了天人感應和道教承負思想,天道有法。原文:「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算盡則死。又有三臺北鬥神群在人頭之上,錄人罪惡,奪其紀算。又有三屍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輒上詣天曹,言人罪過。月晦之日,灶神亦然。」

《太上感應篇》告知世人,所作罪惡之事,神明盡知並有專門掌管巡查、稽考和記錄世人罪惡職責的天神,諸如司過之神、三臺北鬥神君、三屍神與灶神等,這些神明會將世人所犯罪惡纖毫不差地記錄下來,上秉天曹,並依照其所犯罪惡行為的輕重多少,對其施以相應的減紀奪算等懲罰。

「三屍神」是寄附在人體內,探查人的罪過,然後到了庚申日,向天帝報告。據說三屍姓彭,因此有「三彭」的說法;而這三位的名字,道教典籍裡的說法是結合三屍所寄居在人身體的不同地方,有三個名稱分別是在頭中的彭踞(上屍)、在腹中的彭躓(中屍)、在足中的彭蹻(下屍)。

三屍神,因寄附的位置不同,各司其職。上屍神居頭部,多思欲,使人胡思亂想;中屍神居腹內,好食物,令人夢寐倒亂、憤怒;下屍神居足下,使人淫邪不能自禁、喜殺。總結來說就是思想、食慾、色慾,對應著人的的精氣神。因為三屍神監察著人的精氣神的變化,再小的罪惡都會隨時記錄,再上告天帝,由此減人壽祿之命。

於是人們的所作所為,通過天地鬼神來裁決。善記為德,惡記為殃。大過奪其壽命。或算,或紀。小過奪謀。使你人生諸多不順,或貧窮,或災禍。再過則死,如果死有餘辜,還要殃及子孫後代。從而以此來警誡世人不要肆無忌憚地造作諸惡。當然這些警誡對於那些道教的信從是具有相當的威懾力的。

個人總結及感悟

個人認為人的福和禍,都是自己的善、惡之行按照因果律召感來的。《太上感應篇》不僅敦促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去孜孜不倦地行善去惡,錘鍊道德,增長道行,而且在這一過程中,它尤為重視心念的作用。其文曰:「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兇神已隨之。」

總之《太上感應篇》主張人們應立足世俗生活,行善去惡,積德累功,這種重視在世俗生活中通過真實持久的道德實踐來修養身心,增長道德的德育觀點,對我們當今的一般道德教育而言仍是頗具啟發意義的。我們當積極地從這一中國古代優秀的道德教育思想中汲取養料,從而不斷推進當前道德教育理論體系和實踐模式的發展與完善。佛家云:「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亙古不變」。

以上代表個人觀點,大家對此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和見解,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如果您喜歡,請點讚關注!如果您覺得有用,請轉發收藏!下回為大家分享《太上感應篇》累計司過罪惡170條之多。用現代的語言歸類分為五種人。

相關焦點

  • 融合道儒佛精華,傳播最廣的勸善奇書,《太上感應篇》
    在我國歷史上,歷朝歷代都把「教化」看做第一重任,編撰了很多勸人行善去惡的書,然而大浪淘沙,在歷史的長河中,流傳下來,並至今喜聞樂見的「勸善」書少之又少,其中最受推崇,傳播最廣的則為《太上感應篇》。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大「善書」。
  • 虛靖天師推薦的好書——《太上感應篇》
    於此可見《太上感應篇》在道教中地位重要之一斑。由於作者極力倡導在世俗生活中行善去惡,因而這部道經又被人們當作善書,並被尊為「善書之首」被廣泛傳播。《太上感應篇》的宗旨為勸人遵守道德規範,時刻止惡修善,自利利他。告誡人們福報與惡報皆有上神司掌。本書特別強調道教的因果觀念:承負法則。《太上感應篇》開篇16字為全文之綱領:「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報應,如影隨形。」
  • 可以消災解難的道家經典著作《太上感應篇》
    太上曰: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這句話出自太上感應篇。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下太上感應篇。這部作品是叫人行善的一部名著,裡面介紹了很多教人行善去除惡念之事,其實給各位有沒有信仰,做點善事總是好的,感應篇裡就介紹了,儘量多做善事不做惡事。
  • 讀書筆記——《太上感應篇》
    直到今天翻起《太上感應篇》的序文,我才知道:太上,即太上老君,姓李名耳,號伯陽,就是周朝的聖人——老子。他得道成仙后,便有了天立教,老子遂成為道教的始祖,是上天至尊之聖。而《感應篇》中,「感」:好比種植;「應」:好比是開花結果。
  • 太上感應篇,走投無路的時候最好讀一讀
    記得有一次也是在人生的低谷中,無意中看到家裡有一本書,封面上有一行文字: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當時一下子被吸引住了,趕緊翻開開讀,原來就是講解的《太上感應篇》。原文只有一千多字,十幾分鐘就看了一遍。於是一下子就明白了,自己為什麼會落到走投無路的處境的。而且裡面還有走出困境的方法。筆者深深信服的是,自己經歷過的所有禍福,都是自己召來的。
  • 鬼神之事,《太上感應篇》中,記載的很詳細
    據說,每個人一出生,就有兩尊神一直跟隨,一位叫同生,一位叫同名,在我們兩個肩膀上,記錄善惡。道教典籍《太上感應篇》中,記載的更為詳細,有三臺神君和北鬥神君,在人頭上,錄人罪惡。另外,還有三屍神,在人身中,這三位神,分別位於人頭部、腹部、腳部。三屍神是鬼道中的神,沒有善惡之分,只是符合人類因緣的神。
  • 太上感應篇解讀:為何有人不斷作惡卻榮華富貴
    周秋鵬《太上感應篇》是唯一打通儒、釋、道三教的國學經典。自古到今,很多儒教、佛教、道教的弟子都會修持。假如一個普通人,一生修持《太上感應篇》,也相當於把以上三教全部修持了。雖然全文只有一千多字,要學到精通,並運用到日常生活之中,還真的不容易。
  • 讀懂了《太上感應篇》,亦就明白了人生旅途之真諦 作者:張正明
    讀懂了《太上感應篇》,亦就明白了人生旅途之真諦 作者:張正明前些日子,從已故母親曾經上香拜佛的三屜桌子上,看到了一本道家經典讀本《太上感應篇直講》。我懷著敬畏之心,恭恭敬敬地從母親曾經在高堂上香拜佛的三屜桌子上,把那本《太上感應篇直講》拿回自己住的房間讀了起來。
  • 《道藏》獨家收藏:虛靖天師的「太上感應篇讀後感」
    虛靖天師,是三十代天師張繼先真人於宋徽宗崇寧四年所受賜號,而這篇贊語則是虛靖天師的《太上感應篇》讀後感。從這篇贊語兼讀後感當中我們可以知道,昔日虛靖天師閱讀此篇,竟然讀到渾身緊繃而大汗淋漓。虛靖天師,何等天才之人?
  • 圖說《太上感應篇》,善惡不可欺天地,科學、人生不可違背自然
    圖說《太上感應篇》,此文講述人生在世,善惡行為自有天地明察秋毫,功不唐捐,惡不可瞞,科學發展不能違背自然,人更不能與自然對抗,順應自然發展,積德行善,培養浩然正氣,才是硬道理。【按】為筆者根據現代情況所寫,非原文。
  • 《太上感應篇》中的三句經典名句,句句隱含人生哲理!
    《太上感應篇》是非常重要的一篇文章,被譽為「古今第一善書」。歷代刊印傳播者眾多,到明清時期達到高峰。旨在勸善,簡稱《感應篇》,內容融合了較多的傳統民族思想,樹立了人在世上的正確形象,許多內容至今仍然具有積極意義。常念太上感應篇,自有護法之神護持。心境開闊,惡念不生,不受煩惱,長得清淨。
  • 太上感應篇丨行善積德,自有福佑
    《太上感應篇》為道教經典,內容主要是勸人遵守道德規範,時刻止惡修善自利利他。本書特別強調承負法則,道經中系統的提出承負論的觀點,是在東漢的《太平經》中。行善積德福庇子孫,作惡受罰殃及子孫。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這裡「太上」是指太上老君,道門至尊之稱也,「太上」是無上之上的意思,是華夏最尊貴的詞語。
  • 太上感應篇
    太上感應篇原文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算減則貧耗。多逢憂患。人皆惡之。刑禍隨之。吉慶避之。惡星災之。算盡則死。又有三臺北鬥神君。在人頭上。錄人罪惡。奪其紀算。又有三屍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輒上詣天曹。言人罪過。月晦之日。灶神亦然。凡人有過。
  • 太上感應篇正規誦持方法
    奉誦太上感應篇小序呂祖有言 :欲修仙道,先盡人道。道祖所著【太上感應篇】就是教導做人之最上經典,每日(除過戊日)早晚各誦一篇,則有各種功效: 一·明白做人的道理,懂得哪些是應該做的,哪些是不能做的,「是道則進,非道則退;」。
  • 《太上感應篇》拼音版(含誦讀示範)
    《太上感應篇》 太上垂訓 感應之篇 日誦一遍 滅罪消愆 受持一月 福祿綿綿 久行不怠 壽命長延
  • 道教《太上感應篇》告訴你為善之福,為惡之禍
    《太上感應篇》是道家勸人向善之書,以誅心的方式樹立了道德規範。被譽為「古今第一善書」,其言簡意宏,傳誦至今。1、為善之福所謂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祿隨之,眾邪遠之,神靈衛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欲求天仙者,當立一千三百善。
  • 聽高僧法師講《太上感應篇》之四:如何改變命運?
    我在網上看到有位高僧法師講《太上感應篇》的演講視頻,其中就談到如何改變命運這個重大人生問題,令我印象深刻,所以,我將法師演講的內容,並結合我個人的心得體悟經過整理成這篇文章,藉由這個機會跟大家分享。法師在演講中講到命運問題的時候,認為一個人的命運是自己造出來的,既然是自己造的,自己當然可以轉變,這算是給出了命運能不能改變的問題的答案。
  • 【國學】太上感應篇-凌孤逼寡
    太上感應篇注講證案彙編白話節本 第六十五篇 【原文】凌孤逼寡。 【解釋】 欺凌孤兒,逼迫寡婦。
  • 【國學】太上感應篇-輕蔑天民
    太上感應篇注講證案彙編白話節本 第五十七篇 【原文】輕蔑天民。 【解釋】 惡人做了官,不但不會愛國愛民;而且竟然還敢任意的輕視欺侮天下的人民。
  • 【國學】太上感應篇-入輕為重
    太上感應篇注講證案彙編白話節本 第六十八篇 【原文】入輕為重。 【解釋】 把應該判輕刑的,卻把他判了重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