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了《太上感應篇》,亦就明白了人生旅途之真諦 作者:張正明

2021-01-12 天馬競輝文社

讀懂了《太上感應篇》,亦就明白了人生旅途之真諦

作者:張正明

前些日子,從已故母親曾經上香拜佛的三屜桌子上,看到了一本道家經典讀本《太上感應篇直講》。我懷著敬畏之心,恭恭敬敬地從母親曾經在高堂上香拜佛的三屜桌子上,把那本《太上感應篇直講》拿回自己住的房間讀了起來。剛翻開讀本的第一頁,就被該讀本排在首頁的「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依人犯輕重,以奪人算………」所吸引。一行行看著、一頁頁翻著,一直讀到了《太上感應篇》的最後一行;腦海中總感覺《太上感應篇》,是一本值得人們平時閱讀的一個好讀本,特別對人們的日常言行有極大的幫助和提高。《太上感應篇》,又稱《太上感應篇直講》;它成書於我國北宋末年,其作者李昌齡。它是一部篇幅很短的道教典籍,全文僅1274個字。《太上感應篇》不僅只簡單地兼容了儒道思想,更是「突出了傳統宗法性宗教的宗教思想——天道承負。大大縮小了宗教界限,得以勸化更多不同社會背景的群體行善積德。《太上感應篇》首先宣勸了26個善舉,如:「不履邪徑,不欺暗室」、「忠孝友悌,正人先正己」、「濟人之急,救人之危」、「不彰人短,不炫己長」、「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昆蟲草木,猶不可傷」、「積功累德,慈心於物」等等。實則教導我們樹立善信念,並以慈善之心為人處世。倘若人人之心皆慈,人間之舉皆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還有什麼理由不和諧呢?「行善積德」當屬化解一切不和諧因素的良方。其次,《太上感應篇》所竭力主張去除的170個惡行涉及世人生活中的各個層面,有關個人品行、家庭、經濟、政治和對自然界的態度等,林林總總,面面俱到。其作者李昌齡認為,在個人品行方面的惡行有:「以惡為能,忍作殘害」、「知過不改,知善不為」、「訕謗聖賢,侵凌道德」、「耗人貨材,離人骨肉」、「乘危迫脅,縱暴殺傷」、「鬥合爭訟」、「貪冒於財,欺罔其上」等等;在家庭方面的惡行主要有:「牴觸父兄」、「用妻妾語,違父母訓」、「男不忠良,女不柔順;不和其室,不敬其夫」、「無行於妻子,失禮於舅姑」等等。經商的惡行有:「短尺狹度,輕稱小升;以偽雜真,採取奸利」等等。為官的惡行有:「輕蔑天民,擾亂國政;賞及非義,刑及無辜;殺人取財,傾人取位;誅降戮服,貶正排賢;凌孤逼寡,棄法受賂」、「妄逐朋黨」等等。對待自然所犯的惡行如:「用藥殺樹」、「訶風罵雨」、「無故殺龜打蛇」等等。世人但凡自省。

在這物慾橫流、錢權至上的社會裡,此中有多少惡行是我們司空見慣並且習以為常了的 呢?諸惡不除,和諧社會永遠只可能存在我們口頭上,或在來世的彼岸裡。所以,在當今「掃黑除惡」、淨化社會法治環境時期,「懲惡除惡」必然是創和諧的一大手段。只要人人力除身上的種種惡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則將逐漸趨於和諧。若每個人都積極響應「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和諧社會一定會離我們越來越近。《太上感應篇》雖生於中國古代,但對當時及現今廣大民眾修道修行,對人間善業的發展,對當今和諧社會的創建都有不匪的現實意義,是一部極具生命活力的不老道典。《太上感應篇》作為一本道德行為手冊,加之其對「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提倡,更是對當今創和諧社會的實踐與完成有積極明確的指導作用。

生前慈祥、忠厚、隨和的母親,從四十多歲起就信奉佛教和敬畏道教,並把「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貫穿於自己和家人的日常行為當中。並要求自己和家人愛黨愛國、遵紀守法,熱愛勞動、艱苦樸素、身體力行、團結鄰裡。母親亦常把「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八個字作為春節對聯的橫批,要求我用毛筆書寫後,在大年三十的早上,端端正正地貼在她上香拜佛和廚房的門頭上。這也說明《太上感應篇》的精髓已深入母親的心田。母親還把《太上感應篇直講》的內容當作要求自己和家人的人生必修課去學習和對照…總之,《太上感應篇直講》對我們日常的工作和學習以及在人生旅途中的修行大有益處,特別對現在的年輕人來說,可讀,可悟!

相關焦點

  • 虛靖天師推薦的好書——《太上感應篇》
    這篇頌文也被收錄在《道藏》中,題為《虛靜天師頌》。於此可見《太上感應篇》在道教中地位重要之一斑。由於作者極力倡導在世俗生活中行善去惡,因而這部道經又被人們當作善書,並被尊為「善書之首」被廣泛傳播。《太上感應篇》的宗旨為勸人遵守道德規範,時刻止惡修善,自利利他。告誡人們福報與惡報皆有上神司掌。本書特別強調道教的因果觀念:承負法則。
  • 太上感應篇,走投無路的時候最好讀一讀
    記得有一次也是在人生的低谷中,無意中看到家裡有一本書,封面上有一行文字: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當時一下子被吸引住了,趕緊翻開開讀,原來就是講解的《太上感應篇》。原文只有一千多字,十幾分鐘就看了一遍。於是一下子就明白了,自己為什麼會落到走投無路的處境的。而且裡面還有走出困境的方法。筆者深深信服的是,自己經歷過的所有禍福,都是自己召來的。
  • 太上感應篇正規誦持方法
    奉誦太上感應篇小序呂祖有言 :欲修仙道,先盡人道。道祖所著【太上感應篇】就是教導做人之最上經典,每日(除過戊日)早晚各誦一篇,則有各種功效: 一·明白做人的道理,懂得哪些是應該做的,哪些是不能做的,「是道則進,非道則退;」。
  • 分段解讀《太上感應篇》,了解本書的意義、總綱及記錄善惡的神明
    《太上感應篇》是一部非常重要的道家經典,內容主要是勸人向善遵守道德規範。被譽為「古今第一善書」,《太上感應篇》是道教勸善書之一,簡稱《感應篇》。成書的年代和作者都不詳,有人可能會認為自己是佛弟子好好閱讀佛經就可以了,為什麼要解讀道家經典呢?道教和佛教都是勸人向善的,法義的核心內容是一致的。
  • 讀書筆記——《太上感應篇》
    直到今天翻起《太上感應篇》的序文,我才知道:太上,即太上老君,姓李名耳,號伯陽,就是周朝的聖人——老子。他得道成仙后,便有了天立教,老子遂成為道教的始祖,是上天至尊之聖。而《感應篇》中,「感」:好比種植;「應」:好比是開花結果。
  • 《道藏》獨家收藏:虛靖天師的「太上感應篇讀後感」
    本文摘自 嗣漢天師府公眾號,作者為小江老師,版權歸其所有,轉載旨為弘揚道教新風,文章觀點不代表本人,圖文無關,歡迎關注該公眾號,如拒絕轉載請聯繫本人,將即刻刪除。《道藏》本《太上感應篇》第七卷末有一首《虛靖天師頌》,獨立於正文之外,文曰:人之一性,湛然圓寂。
  • 《太上感應篇》中的三句經典名句,句句隱含人生哲理!
    《太上感應篇》是非常重要的一篇文章,被譽為「古今第一善書」。歷代刊印傳播者眾多,到明清時期達到高峰。旨在勸善,簡稱《感應篇》,內容融合了較多的傳統民族思想,樹立了人在世上的正確形象,許多內容至今仍然具有積極意義。常念太上感應篇,自有護法之神護持。心境開闊,惡念不生,不受煩惱,長得清淨。
  • 太上感應篇解讀:為何有人不斷作惡卻榮華富貴
    周秋鵬《太上感應篇》是唯一打通儒、釋、道三教的國學經典。自古到今,很多儒教、佛教、道教的弟子都會修持。假如一個普通人,一生修持《太上感應篇》,也相當於把以上三教全部修持了。雖然全文只有一千多字,要學到精通,並運用到日常生活之中,還真的不容易。
  • 可以消災解難的道家經典著作《太上感應篇》
    太上曰: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這句話出自太上感應篇。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下太上感應篇。這部作品是叫人行善的一部名著,裡面介紹了很多教人行善去除惡念之事,其實給各位有沒有信仰,做點善事總是好的,感應篇裡就介紹了,儘量多做善事不做惡事。
  • 《太上感應篇》拼音版(含誦讀示範)
    《太上感應篇》 太上垂訓 感應之篇 日誦一遍 滅罪消愆 受持一月 福祿綿綿 久行不怠 壽命長延
  • 聽高僧法師講《太上感應篇》之四:如何改變命運?
    我在網上看到有位高僧法師講《太上感應篇》的演講視頻,其中就談到如何改變命運這個重大人生問題,令我印象深刻,所以,我將法師演講的內容,並結合我個人的心得體悟經過整理成這篇文章,藉由這個機會跟大家分享。法師在演講中講到命運問題的時候,認為一個人的命運是自己造出來的,既然是自己造的,自己當然可以轉變,這算是給出了命運能不能改變的問題的答案。
  • 《太上感應篇》之縱慾傷生!
    出自明代正統道藏:太上感應篇卷之二十四傳曰:按《道藏》,人者,物之靈也,壽本四萬三千二百餘日(100多歲),其神三萬六千元陽真炁,本重三百八十四銖,內應乎幹 ,人不知保,而使之散,是以中道夭閼。幹者,六陽具而未知動作施洩也。知此修行,即神仙也。
  • 融合道儒佛精華,傳播最廣的勸善奇書,《太上感應篇》
    在我國歷史上,歷朝歷代都把「教化」看做第一重任,編撰了很多勸人行善去惡的書,然而大浪淘沙,在歷史的長河中,流傳下來,並至今喜聞樂見的「勸善」書少之又少,其中最受推崇,傳播最廣的則為《太上感應篇》。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大「善書」。
  • 【國學】太上感應篇-凌孤逼寡
    太上感應篇注講證案彙編白話節本 第六十五篇 【原文】凌孤逼寡。 【解釋】 欺凌孤兒,逼迫寡婦。
  • 道教《太上感應篇》告訴你為善之福,為惡之禍
    《太上感應篇》是道家勸人向善之書,以誅心的方式樹立了道德規範。被譽為「古今第一善書」,其言簡意宏,傳誦至今。1、為善之福所謂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祿隨之,眾邪遠之,神靈衛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欲求天仙者,當立一千三百善。
  • 鬼神之事,《太上感應篇》中,記載的很詳細
    所以要想人生能夠順利,沒有逆境,就應對天地有敬畏之心,不要過於狂妄。關於鬼神之事,孔子有句名言,敬而遠之。據說,每個人一出生,就有兩尊神一直跟隨,一位叫同生,一位叫同名,在我們兩個肩膀上,記錄善惡。道教典籍《太上感應篇》中,記載的更為詳細,有三臺神君和北鬥神君,在人頭上,錄人罪惡。
  • 太上感應篇
    太上感應篇原文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算減則貧耗。多逢憂患。人皆惡之。刑禍隨之。吉慶避之。惡星災之。算盡則死。又有三臺北鬥神君。在人頭上。錄人罪惡。奪其紀算。又有三屍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輒上詣天曹。言人罪過。月晦之日。灶神亦然。凡人有過。
  • 太上感應篇丨行善積德,自有福佑
    《太上感應篇》為道教經典,內容主要是勸人遵守道德規範,時刻止惡修善自利利他。本書特別強調承負法則,道經中系統的提出承負論的觀點,是在東漢的《太平經》中。行善積德福庇子孫,作惡受罰殃及子孫。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這裡「太上」是指太上老君,道門至尊之稱也,「太上」是無上之上的意思,是華夏最尊貴的詞語。
  • 【國學】太上感應篇-輕蔑天民
    太上感應篇注講證案彙編白話節本 第五十七篇 【原文】輕蔑天民。 【解釋】 惡人做了官,不但不會愛國愛民;而且竟然還敢任意的輕視欺侮天下的人民。
  • 【國學】太上感應篇-入輕為重
    太上感應篇注講證案彙編白話節本 第六十八篇 【原文】入輕為重。 【解釋】 把應該判輕刑的,卻把他判了重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