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了《太上感應篇》,亦就明白了人生旅途之真諦
作者:張正明
前些日子,從已故母親曾經上香拜佛的三屜桌子上,看到了一本道家經典讀本《太上感應篇直講》。我懷著敬畏之心,恭恭敬敬地從母親曾經在高堂上香拜佛的三屜桌子上,把那本《太上感應篇直講》拿回自己住的房間讀了起來。剛翻開讀本的第一頁,就被該讀本排在首頁的「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依人犯輕重,以奪人算………」所吸引。一行行看著、一頁頁翻著,一直讀到了《太上感應篇》的最後一行;腦海中總感覺《太上感應篇》,是一本值得人們平時閱讀的一個好讀本,特別對人們的日常言行有極大的幫助和提高。《太上感應篇》,又稱《太上感應篇直講》;它成書於我國北宋末年,其作者李昌齡。它是一部篇幅很短的道教典籍,全文僅1274個字。《太上感應篇》不僅只簡單地兼容了儒道思想,更是「突出了傳統宗法性宗教的宗教思想——天道承負。大大縮小了宗教界限,得以勸化更多不同社會背景的群體行善積德。《太上感應篇》首先宣勸了26個善舉,如:「不履邪徑,不欺暗室」、「忠孝友悌,正人先正己」、「濟人之急,救人之危」、「不彰人短,不炫己長」、「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昆蟲草木,猶不可傷」、「積功累德,慈心於物」等等。實則教導我們樹立善信念,並以慈善之心為人處世。倘若人人之心皆慈,人間之舉皆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還有什麼理由不和諧呢?「行善積德」當屬化解一切不和諧因素的良方。其次,《太上感應篇》所竭力主張去除的170個惡行涉及世人生活中的各個層面,有關個人品行、家庭、經濟、政治和對自然界的態度等,林林總總,面面俱到。其作者李昌齡認為,在個人品行方面的惡行有:「以惡為能,忍作殘害」、「知過不改,知善不為」、「訕謗聖賢,侵凌道德」、「耗人貨材,離人骨肉」、「乘危迫脅,縱暴殺傷」、「鬥合爭訟」、「貪冒於財,欺罔其上」等等;在家庭方面的惡行主要有:「牴觸父兄」、「用妻妾語,違父母訓」、「男不忠良,女不柔順;不和其室,不敬其夫」、「無行於妻子,失禮於舅姑」等等。經商的惡行有:「短尺狹度,輕稱小升;以偽雜真,採取奸利」等等。為官的惡行有:「輕蔑天民,擾亂國政;賞及非義,刑及無辜;殺人取財,傾人取位;誅降戮服,貶正排賢;凌孤逼寡,棄法受賂」、「妄逐朋黨」等等。對待自然所犯的惡行如:「用藥殺樹」、「訶風罵雨」、「無故殺龜打蛇」等等。世人但凡自省。
在這物慾橫流、錢權至上的社會裡,此中有多少惡行是我們司空見慣並且習以為常了的 呢?諸惡不除,和諧社會永遠只可能存在我們口頭上,或在來世的彼岸裡。所以,在當今「掃黑除惡」、淨化社會法治環境時期,「懲惡除惡」必然是創和諧的一大手段。只要人人力除身上的種種惡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則將逐漸趨於和諧。若每個人都積極響應「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和諧社會一定會離我們越來越近。《太上感應篇》雖生於中國古代,但對當時及現今廣大民眾修道修行,對人間善業的發展,對當今和諧社會的創建都有不匪的現實意義,是一部極具生命活力的不老道典。《太上感應篇》作為一本道德行為手冊,加之其對「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提倡,更是對當今創和諧社會的實踐與完成有積極明確的指導作用。
生前慈祥、忠厚、隨和的母親,從四十多歲起就信奉佛教和敬畏道教,並把「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貫穿於自己和家人的日常行為當中。並要求自己和家人愛黨愛國、遵紀守法,熱愛勞動、艱苦樸素、身體力行、團結鄰裡。母親亦常把「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八個字作為春節對聯的橫批,要求我用毛筆書寫後,在大年三十的早上,端端正正地貼在她上香拜佛和廚房的門頭上。這也說明《太上感應篇》的精髓已深入母親的心田。母親還把《太上感應篇直講》的內容當作要求自己和家人的人生必修課去學習和對照…總之,《太上感應篇直講》對我們日常的工作和學習以及在人生旅途中的修行大有益處,特別對現在的年輕人來說,可讀,可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