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太上感應篇-輕蔑天民

2021-01-12 騰訊網

太上感應篇注講證案彙編白話節本

第五十七篇

【原文】輕蔑天民。

【解釋】

惡人做了官,不但不會愛國愛民;而且竟然還敢任意的輕視欺侮天下的人民。

【分析】

唐太宗說:「 人民是國家的根本,道德是做人的根本;一個人的道德若是積得厚,則永遠令人懷念感佩;而人民能夠安居樂業的生活,則國家自然就鞏固安全了。」所以做君王的,若是有仁厚的道德;則人民歸向他,就像歸向父母一樣啊!我們觀察古今中外歷史上的聖王,都是仁民愛物,視民如傷;愛護百姓就如同愛護自己的子女一樣;況且是替代君王治理州縣的官吏,就更應該要體會這個道理啊!

【故事】

故事一:

宋朝的鄭清臣,生性非常的刻薄寡恩。他當槐裡縣的縣令,虐待縣民;等到他任滿離開的時候,槐裡縣的百姓把道路都擠滿遮斷了,並且向鄭清臣吐口水咒罵他;鄭清臣就以轄內屬民侮辱長官的罪名奏報朝廷,宋真宗就說:「為政最重要的是在得民心,民心對你的施政,既然是如此的唾棄反彈,那麼你在槐裡縣的施政和所作所為,不用問也就可以知道了!你竟然還敢抱怨,把民眾當街侮辱你的事情奏報朝廷,真是太膽大妄為了啊!」鄭清臣因此而被朝廷定罪貶官。

故事二:

唐朝大曆二年,因為秋天的霜害,嚴重的損害了農作物;皇上關心災情,就下令各州縣調查轄內農作物受損的情形,並向朝廷回報;而陝西渭南縣的縣令劉澡,卻向朝廷回報說:。 本縣的農作物,沒有遭受到任何的損害!」因為各地都傳來損害的災情,而渭南縣卻報稱沒有災情,皇上因此感到十分的懷疑,就派人前往查看;結果渭南縣的農作物,受損面積達三千多頃。皇上聽到了調查報告,就嘆氣的說道:「縣令乃是百姓的父母官,就算所管轄的縣內沒有遭到天災的損害,也應該說有遭受到損害,縣令劉澡竟然是如此的不仁!」因此皇上就將劉澡定罪,流放到很遠的地方。

相關焦點

  • 虛靖天師推薦的好書——《太上感應篇》
    《太上感應篇》又稱《感應篇》,在道教典籍中這一部經書篇幅雖短,但知名度卻並不亞於《道德經》的道經。北宋末年被宋徽宗賜封為虛靜先生的正一道第三十代天師張繼先曾為《太上感應篇》作頌,其頌文曰:「人之一性,湛然圓寂。涉境對動,種種皆妄。一念失正,即是地獄。敬誦斯文,發立汗下。煨燼心火,馴服氣馬。既以自鏡,且告來者」。這篇頌文也被收錄在《道藏》中,題為《虛靜天師頌》。
  • 【國學】太上感應篇-凌孤逼寡
    太上感應篇注講證案彙編白話節本 第六十五篇 【原文】凌孤逼寡。 【解釋】 欺凌孤兒,逼迫寡婦。
  • 太上感應篇解讀:為何有人不斷作惡卻榮華富貴
    周秋鵬《太上感應篇》是唯一打通儒、釋、道三教的國學經典。自古到今,很多儒教、佛教、道教的弟子都會修持。假如一個普通人,一生修持《太上感應篇》,也相當於把以上三教全部修持了。雖然全文只有一千多字,要學到精通,並運用到日常生活之中,還真的不容易。
  • 讀懂了《太上感應篇》,亦就明白了人生旅途之真諦 作者:張正明
    讀懂了《太上感應篇》,亦就明白了人生旅途之真諦 作者:張正明前些日子,從已故母親曾經上香拜佛的三屜桌子上,看到了一本道家經典讀本《太上感應篇直講》。我懷著敬畏之心,恭恭敬敬地從母親曾經在高堂上香拜佛的三屜桌子上,把那本《太上感應篇直講》拿回自己住的房間讀了起來。
  • 【國學】太上感應篇-入輕為重
    太上感應篇注講證案彙編白話節本 第六十八篇 【原文】入輕為重。 【解釋】 把應該判輕刑的,卻把他判了重刑。
  • 太上感應篇正規誦持方法
    奉誦太上感應篇小序呂祖有言 :欲修仙道,先盡人道。道祖所著【太上感應篇】就是教導做人之最上經典,每日(除過戊日)早晚各誦一篇,則有各種功效: 一·明白做人的道理,懂得哪些是應該做的,哪些是不能做的,「是道則進,非道則退;」。
  • 讀書筆記——《太上感應篇》
    直到今天翻起《太上感應篇》的序文,我才知道:太上,即太上老君,姓李名耳,號伯陽,就是周朝的聖人——老子。他得道成仙后,便有了天立教,老子遂成為道教的始祖,是上天至尊之聖。而《感應篇》中,「感」:好比種植;「應」:好比是開花結果。
  • 太上感應篇
    太上感應篇原文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算減則貧耗。多逢憂患。人皆惡之。刑禍隨之。吉慶避之。惡星災之。算盡則死。又有三臺北鬥神君。在人頭上。錄人罪惡。奪其紀算。又有三屍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輒上詣天曹。言人罪過。月晦之日。灶神亦然。凡人有過。
  • 【國學】太上感應篇-貶正排賢
    太上感應篇注講證案彙編白話節本 第六十四篇 【原文】貶正排賢。 【解釋】貶謫正直的官吏,到邊遠的地方;排擠賢良的同僚,使他失去官位。
  • 太上感應篇,走投無路的時候最好讀一讀
    當時一下子被吸引住了,趕緊翻開開讀,原來就是講解的《太上感應篇》。原文只有一千多字,十幾分鐘就看了一遍。於是一下子就明白了,自己為什麼會落到走投無路的處境的。而且裡面還有走出困境的方法。筆者深深信服的是,自己經歷過的所有禍福,都是自己召來的。比如自己所受到的災禍,每一件都與自己的行為有直接的關係。不要說大的災禍,就是一些小災小難,也可以從書中找到原因,都是自己的責任。
  • 可以消災解難的道家經典著作《太上感應篇》
    太上曰: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這句話出自太上感應篇。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下太上感應篇。這部作品是叫人行善的一部名著,裡面介紹了很多教人行善去除惡念之事,其實給各位有沒有信仰,做點善事總是好的,感應篇裡就介紹了,儘量多做善事不做惡事。
  • 《太上感應篇》拼音版(含誦讀示範)
    《太上感應篇》 太上垂訓 感應之篇 日誦一遍 滅罪消愆 受持一月 福祿綿綿 久行不怠 壽命長延
  • 【國學】太上感應篇-誅降戮服
    太上感應篇注講證案彙編白話節本 第六十三篇 【原文】誅降戮服。 【解釋】 賊寇若是已經投誠降服,反而把他們殺死,最是大大的違遞天理。
  • 《道藏》獨家收藏:虛靖天師的「太上感應篇讀後感」
    虛靖天師,是三十代天師張繼先真人於宋徽宗崇寧四年所受賜號,而這篇贊語則是虛靖天師的《太上感應篇》讀後感。從這篇贊語兼讀後感當中我們可以知道,昔日虛靖天師閱讀此篇,竟然讀到渾身緊繃而大汗淋漓。虛靖天師,何等天才之人?
  • 分段解讀《太上感應篇》,了解本書的意義、總綱及記錄善惡的神明
    《太上感應篇》是一部非常重要的道家經典,內容主要是勸人向善遵守道德規範。被譽為「古今第一善書」,《太上感應篇》是道教勸善書之一,簡稱《感應篇》。成書的年代和作者都不詳,有人可能會認為自己是佛弟子好好閱讀佛經就可以了,為什麼要解讀道家經典呢?道教和佛教都是勸人向善的,法義的核心內容是一致的。
  • 融合道儒佛精華,傳播最廣的勸善奇書,《太上感應篇》
    在我國歷史上,歷朝歷代都把「教化」看做第一重任,編撰了很多勸人行善去惡的書,然而大浪淘沙,在歷史的長河中,流傳下來,並至今喜聞樂見的「勸善」書少之又少,其中最受推崇,傳播最廣的則為《太上感應篇》。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大「善書」。
  • 太上感應篇丨行善積德,自有福佑
    《太上感應篇》為道教經典,內容主要是勸人遵守道德規範,時刻止惡修善自利利他。本書特別強調承負法則,道經中系統的提出承負論的觀點,是在東漢的《太平經》中。行善積德福庇子孫,作惡受罰殃及子孫。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這裡「太上」是指太上老君,道門至尊之稱也,「太上」是無上之上的意思,是華夏最尊貴的詞語。
  • 「國學」太上感應篇 - 見殺加怒
    太上感應篇注講證案彙編白話節本第六十九篇【原文】見殺加怒。【結語】審判和獄政,是屬於國家施政的大事;老百姓的生死,也與此有直接的關係;所乙太上立言,首先就要嚴格的禁止行賄;至於理曲理直判刑輕重之間,尤其重視負責審判的官吏;因為他們握有權力,容易幫助人行方便啊!
  • 《太上感應篇》中的三句經典名句,句句隱含人生哲理!
    《太上感應篇》是非常重要的一篇文章,被譽為「古今第一善書」。歷代刊印傳播者眾多,到明清時期達到高峰。旨在勸善,簡稱《感應篇》,內容融合了較多的傳統民族思想,樹立了人在世上的正確形象,許多內容至今仍然具有積極意義。常念太上感應篇,自有護法之神護持。心境開闊,惡念不生,不受煩惱,長得清淨。
  • 《太上感應篇》之縱慾傷生!
    出自明代正統道藏:太上感應篇卷之二十四傳曰:按《道藏》,人者,物之靈也,壽本四萬三千二百餘日(100多歲),其神三萬六千元陽真炁,本重三百八十四銖,內應乎幹 ,人不知保,而使之散,是以中道夭閼。幹者,六陽具而未知動作施洩也。知此修行,即神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