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使用的長矛為何後來被淘汰?

2020-12-14 白羊人物傳

中國古代有一句老話「一寸長一寸強」,這說的就是如果在打鬥的時候,你的武器比對方的更長一些的話,就會更容易擊敗敵人,同時也會佔據著優勢。就比如所在古代馬其頓亞歷山大大帝東徵的時候,就是憑藉著自己手下強大的馬其頓方陣軍團人手一把長矛在歐亞大陸上所向披靡。不過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一個小問題,就是在中國的古代戰爭中,我們很少能看到有使用長矛的,那麼這是為什麼呢?趣歷史小編為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其實長矛這種武器早在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的時候還是非常常見的,必將在當年那場亂世之中,冷兵器主要就是靠著近身劈砍穿刺進行搏鬥了。當時的長矛長度大概有5-6米長,在敵人還沒有完全近身於自己的時候就可以傷害到敵人了,這在當時的冷兵器時代佔盡了優勢。但是到了戰國末期的時候,長矛這種武器的作用就不是很大了,逐漸的就被淘汰了。

相信只要是看過馬其頓方陣長矛的小夥伴們都知道,就跟那個很類似。長度太長了,兵器的重量十分的笨拙,需要幾個人一起舉著,非常的不靈活。如果被撞倒的話,那麼一倒就是一片。所以長矛兵並不適合近身在跟前進行作戰,一旦被敵人近身可以短兵貼身攻擊的話就很難發揮出長矛的作用了。不過當然了,長矛方陣肯定不會就這麼容易讓你突破進去貼身戰鬥的,不然馬其頓的方陣大軍不會打這麼遠,馳騁歐亞大陸。

使用近戰不能有效的擊垮方陣,那麼肯定就會有人想到遠攻了。最初很多人都想到了弓箭,畢竟弓箭的射程非常的遠,想一想就覺得很有道理,但是事實上效果也不怎麼樣。古代的長矛方陣所配備的盔甲都是加強加厚過的,而且還配備這盾牌進行阻擋。方陣在遇到弓箭的時候基本上會選擇統一的將長矛指向一個方向,然後將盾牌舉過頭,一層一層的儘量緊密的疊在一起,當箭雨落下的時候大多數箭會被格擋住,就算有小部分從縫隙中鑽到了裡面,也多半是被厚實的盔甲給阻擋,很難傷害到人。所以弓箭只能對長矛方陣起到牽制的作用,並不能靠箭雨能夠擊敗方陣。

說到這裡似乎在當時長矛方陣無法擊敗了,然而並不是。在當時的秦國發明了一個新武器,那就是沿用了弓箭的原理,將穿甲弩給做了出來。當年秦國使用製作弩的木材多半選用的是硬木,使用硬木做出來的弩力度更大,射出速也就會更快。另外再弩箭的箭頭上也進行了改造,由原本的扁形的箭頭換成了十字交叉箭頭,這種箭頭就是專門為了穿甲而設計出來的。而且在當時製作弩箭的工匠在做完個箭頭後都會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一旦出現了問題,那麼這個工匠是要被判刑的,所以為了保命,工匠們在製作的時候質量都是非常到位的。而且在當時,弩箭的箭頭已經開始使用鐵來進行製作了,鐵的硬度會比銅更強,所以殺傷與穿透能力就更是了得了。

那麼肯定就有人會想了,弩也是遠程射擊,到了後來也是拋物線下去的,其效果估計跟弓箭差不多。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小夥伴們就想錯了。弩箭雖然可以射得很遠,但是為了能達到穿甲效果,所以在很多情況下,弩手會在較勁的距離進行直線射擊的。因為弩箭在剛剛發射出去的那一瞬間的射速與穿透能力是更強的,而且可以在長矛攻擊距離以外的地方進行射擊,論你再厚大鎧甲一樣能夠射穿。所以長矛在遇到秦國的弩箭陣的時候只能乖乖束手就擒。

自從秦國的弩箭出現後,長矛就慢慢的被淘汰了,之後就導致了長槍的產生。長槍可以說是是長毛的進化版,雖說長槍沒有長毛那麼的長,但是對於那些用刀用劍的來說起到了絕對的壓製作用。同時去掉了將近一半的長度,長槍使用起來也大大提高了靈活性。像後來三國時期的趙子龍和馬超等等,把長槍用的是爐火純青,打敗了多少強者。然而長矛這種兵器在西方卻是一直用到了中世紀。

相關焦點

  • 世界四大方陣長矛:中國一種長矛位列其中,而且比馬其頓長矛強大
    方陣中使用的兵器一般為長矛、盾牌、戟、劍、鉞等,以長矛最為普遍。方陣中的長矛一般放在最前列,是攻防主戰兵器,可對敵人構成極大威脅。下面就說說世界四大方陣長矛,中國一種長矛位列其中,而且比馬其頓長矛強大。古希臘長矛。
  • 越國是春秋五霸之一,為何在戰國時期沒有進入戰國七雄的行列?
    大家都知道在春秋五霸裡面雖然有多種說法,其中一種越王勾踐也是被列入到其中,因為在春秋後期的時候,越王勾踐曾經滅掉了不可一世的吳國,在其他大國看起來實力也是相當的強大,所以將它列入到了春秋五霸之一。只不過到了戰國時期的時候,當時戰國七雄裡卻沒有越國的位置,這個讓人感覺到似乎有點詫異。因為所謂的戰國七雄,事實上就是春秋那些傳統四大強國而已,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秦楚晉齊,只不過是最強大的晉國分裂成了韓趙魏三個國家,再加上北邊的燕國。要知道越國的家底還是相當雄厚的,即使到了戰國時期,從國土面積上來講,越國也是僅次於楚國的第二大國,比秦國的地盤還要大。
  • 春秋曾有幾百國,為何後來僅剩戰國七雄?看看他們的擴張史就懂了
    周武王分封了幾百諸侯,到了春秋時期,天下有幾百個國家;然而步入了戰國時期,天下的國家相繼減少,最後只剩下了秦、楚、燕、齊、韓、趙、魏這7國。其實中山、魯、鄭等國實力並不弱,可為何後來只有7國存活了下來呢?其實看看七國的擴張史就懂了。公元前1040年,周成王特地賞給了熊繹50裡的地盤,楚從此正式官宣建立。
  • 東周為什麼要分為春秋和戰國?春秋戰國又是怎麼劃分的呢?
    眾所周知,先秦時代有:夏商周,而周朝又分為東西周,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國。其實「春秋」和「戰國」並不是兩個朝代,而是同屬於「東周」的前後兩個階段。
  • 春秋五霸之一的越國,為何沒能成為戰國七雄之一呢?
    春秋戰國時代歷時500年,造就了無數英雄人物,是一段頗有傳奇色彩的歷史。越王勾踐的故事相信大家都有所耳聞,越王勾踐可是當初春秋五霸之一,與齊桓公、秦穆公等齊名。越國地域遼闊,超過了當時燕國、韓國等戰國七雄之一。但是為何到了戰國時期,七雄之一卻沒有越國的一席之地?
  • 春秋和戰國其實是兩個不同的歷史,主要差別在於此,看完受益匪淺
    所以,整個春秋戰國時期其實就是脫離周王室統治,到建立新的封建王朝的過程,為何現如今會有人將春秋和戰國分開,認為是兩個不同時期的歷史背景呢?春秋和戰國它們之間到底有什麼差別呢?圖片:周王室統治劇照一、爭什麼?
  • 《春秋戰國》——何為春秋
    上回說到,平王東遷後周王朝已經名存實亡,各諸侯國紛紛獨立,我國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春秋時期開始於公元前770年,即平王東遷第一年,到公元前476年,三家分晉之前的295年,又說公元前453年,韓、趙、魏滅了智氏為春秋戰國的分界點。
  • 春秋戰國頻頻出現的周天子是誰,為何這個稱謂貫穿了周朝800年?
    漢朝分為西漢和東漢,而周朝也分為西周和東周,至於東周和東漢為何還延續周和漢的國號,很簡單,這是因為這兩個王朝的開創者姓氏沒有改變,還是宗族王室的後代。周天子所以如果要問春秋戰國頻頻出現的周天子是誰,飛魚只能說,這不是單指一個人,而是涵蓋了所有周朝的最高統治者,周朝不滅,這個稱謂就一直存在,這也是為何這個稱謂能貫穿周朝800年的原因了。
  • 春秋戰國時期,周王室有自己的直屬部隊嗎?
    春秋戰國時代,周天子當然還有點自己的直屬部隊, 但是如果劃分春秋和戰國時代看,春秋時代的周天子興許還算好一點,戰國時代的周天子基本啥也沒剩,名存實亡的一個天子,但是自己領土和手下,基本無法和戰國七雄爭鬥,最後被秦國滅亡。
  • 為何雙刃的劍在古代中國軍隊中會漸漸淘汰,而在歐洲卻很流行?
    而在火藥發明之前,人類使用的冷兵器殺傷方式基本有三種:鈍擊,劈砍和戳刺。這其中,用於劈砍的是刃兵器,也就是刀劍,這其實有些怪,為什麼呢?日本古代也有「雙刃劍」,古墳時代出土兵器有雙刃的鐵劍與單刃的直刀,約5世紀末鐵劍被淘汰,古墳後期之後的兵器以直刀為主,後逐步演化為刀身彎曲的日本刀。既然有了刀,為什麼還會出現劍呢?這就要從刃兵器的歷史說起了。
  • 何為「春秋」「戰國」?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又是誰?
    春秋戰國 其中又以公元前475年為界線,前段為春秋,因孔子曾編訂《春秋》一名而得;後段為戰國戰國,因為當時七個較強大的諸侯國互相混戰而得名。 春秋時,王室衰微,諸侯勢力崛起,同時中原諸侯又受到周邊少數民族威脅,於是各大國在「尊王攘夷」的口號下,爭當霸主。
  • 中國歷史上的周朝近800年,為何會稱為西周、東周還有春秋戰國
    800年的大周王朝西周的建立與滅亡。後來周宣王繼位後,將都城又重新的遷回都城鎬京,勵精圖治,發展農業,廣施仁政,平定北方的獫狁部落、西方的戎狄部落、東方的淮夷部落、南方的楚國的叛亂,東南西北全部搞定後,軍事和政治達到了頂峰,各個諸侯國都來朝拜。周幽王的烽火戲諸侯導致了周王朝和諸侯國間的不信任,又適逢對外戰爭失敗,天災頻頻,政治混亂,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部落殺死,西周就宣告滅亡了。
  • 世界五大最長矛:中國有三,一種超7米,一種近8米,壓倒馬其頓
    世界上的最長矛是什麼矛?有人會說是馬其頓長矛。其實不然,中國兩種矛都能壓倒它,一種超7米,一種近8米。下面,我們就來看看世界五大最長矛。西班牙長矛。西班牙長矛兵手中兵器,長約5米,木桿鐵矛頭。這種矛只在長矛陣中使用,單兵作戰無法使用。夷矛。
  • 風雲激蕩的春秋戰國天下——春秋五霸
    歷史上周平王東遷之後,周王室威勢不在,各地諸侯實力逐漸增強,迅速超過了周王室的實力,各地諸侯為了自己的權利和利益,互相攻伐,周王室無力制止,開始了歷史上轟轟烈烈的春秋戰國時代。
  • 西周東周、春秋戰國、戰國七雄傻傻分不清楚
    周朝和春秋戰國的關係,在《中國歷史朝代歌》中就描述的很好,「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與戰國,一統秦兩漢」。周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三個朝代,分成西周和東周兩個時期,其中東周又細分為春秋和戰國兩段。至於七國,是指戰國時期最強大的七個諸侯國秦,即楚齊趙魏韓燕,史稱戰國七雄。
  • 越王勾踐曾經躋身春秋五霸,為何越國卻沒能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春秋戰國時期,天下局勢可謂風雲變幻,大國處心積慮除掉小國擴張勢力,而小國們則為了生存尋找發展壯大的道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一些大國走向了衰落或分裂,而一些小國則完成了逆襲。舉例來說,如原本被視為蠻夷而遭到輕視的楚國、出身卑微而不被認可的秦國,以及最初差點被滅國,後來在越王勾踐領導下復仇的越國。靠著臥薪嘗膽後的成功復仇,勾踐成功與齊、宋、晉、魯等諸侯會盟於徐州,並在《荀子》當中被列為春秋五霸的一員。
  • 百家爭鳴爆發於春秋戰國的四個原因
    春秋晚期到戰國的三百年間,中華文明迎來一次璀璨的升華,百家爭鳴百花齊放,諸子百家是後人對先秦時期各學術派別的總稱,實際上遠不止百家。《漢書·藝文志》記載,數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隋書·經籍志》記載,「諸子百家」實有上千家。中國有5000年的文明史,歷經三皇五帝夏商周,為何諸子百家沒有出現在夏商,偏偏突然出現在了春秋戰國時期?
  • 周天子分封的諸侯國宋國,為何卻在春秋戰國時活成了一個笑話?
    春秋戰國時期的疆域圖不過,武王不慌,因為他手下有一批能人輔佐,如姜子牙,而且商朝管理模式也給了武王借鑑,對於這個問題,已經有了解決之法,那就是大規模的分封諸侯國。這個規模有多大呢?很大,西周初年諸侯國有800多個,到了春秋初年,還剩下170多個戰國之初,只有幾十個了,不過在西周分封的諸侯國中,卻有一個極其特別的諸侯。宋國。而它特別的原因,在於它的臣民為商朝遺民,被封爵之人也是殷商貴族,正兒八經的貴族。
  • 漢初也曾有過思想解放,為何比起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對社會影響...
    上圖——百家爭鳴景象 在我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期曾經爆發了一次全社會參與的超大規模思想解放,也就是百家爭鳴,其意義之巨大,影響之深遠,後來者實在難以與其比肩。
  • 春秋戰國的韓國,與現在的韓國有關嗎?
    認為韓國確實與中國歷史上的「韓國」有關,只不過不是戰國七雄那個知名度較高的韓國,而是年代更為久遠的春秋韓國。春秋時期的韓國,並不在河南新鄭,而在今天的陝西韓城。相對前者而言,後者知名度確實不大,到如今也只是陝西省的一個縣級市。就地理位置而言,位於陝西東部、黃河西岸,關中盆地東北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