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人簡應球帶著弟子練習龍形拳
龍形拳是一種獨特的本土拳種, 因「動如神龍,靜如處子」而得名,在珠三角頗有影響。目前龍形拳還是東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有莞城可聲堂龍形拳簡應球、塘廈龍形拳林效明。在傳承龍形拳上,他們有著類似的人生經歷、同樣執著的熱愛和傳承責任。
龍形拳由廣東惠州人林耀桂自創,是一種將林氏宗拳和少林拳術等融為一體的中國武術。林耀桂1874年出生於武術世家,1929年,因打敗了俄國重量級世界拳王,受到當時人稱「南天王」的陳濟棠賞識,到黃埔軍校第四集團軍衛士營任武術教練。陳濟棠見林耀桂拳法,動如神龍,靜如處子,得知是自創還沒有取名字,便提議取名為「龍形拳」。從此龍形拳隨著林耀桂名噪天下,並傳到廣東各地。
1937年,林耀桂在清溪林氏宗親力邀下來到蓮湖開館,並將兩名得力徒弟留在了蓮湖,培養了林多壽等第二代傳人。1981年18歲的林效明開始跟林多壽師父學拳,成為塘廈龍形拳第三代傳人。
而莞城可聲堂龍形拳代表性傳承人簡應球的師父葉可聲,當年就是林耀桂在黃埔軍校時助教和徒弟。新中國成立後,葉可聲回到東莞莞城和東城一帶傳授龍形拳,可聲堂龍形拳成為東莞龍形拳的另一脈。
「龍形拳自創立至今已有100多年歷史,共有264種不同的招數,其中龍形橋摩功最為精湛,招數還可以配合刀、槍、棍、長矛、盾等十八般兵器。」 說起龍形拳,林效明語氣中有滿滿的自豪。
1980年簡應球拜葉可聲為師,那時他才十八九歲,正是血氣方剛的年紀。說起學武的初衷,簡應球有著英雄情結,希望以後碰到壞人時,能鋤強扶弱、匡扶正義。說起了拜師那天,簡應球回憶說,師父一見面就強調學武先學德,要遵守「克己讓人,存心守道」的門規,並首先教授習武者的禮儀,隨後才讓學習扎馬步和「吞吐」。
林效明則是為了自保。他2歲喪父,家庭貧困,常受欺負,通過習武自保成了他的心願。「自從我開始習武,就再也沒人欺負我,也沒有欺負過別人。」林效明說,自己心軟,想起自己被欺負時的心情,換位思考一下,就下不了手。
習武是青年時期林效明最大的娛樂,每次上課他都比師父來得早,學得很用功。那時學習條件有限,他白天要幹農活,只有晚上才有時間和師兄弟們聚在一起練習個把鍾,常常幾十人圍著一個小燈泡,昏沉沉的連對方的臉都看不清。
林耀桂是龍形拳創始人,其弟子葉可聲也是一代宗師
簡應球的學武過程則是「日久生情」。開始時,一下來就是十幾天,師父只教扎馬步和「吞吐」,其中的枯燥和疲憊不僅讓簡應球有些吃不消,甚至一度懷疑師父是不是真的要教他真功夫。簡應球說,龍形拳講究練氣息,對吞勁和吐勁要求很高。移動馬步與吞吐功要一起練習,吞吐時要含胸收腹,先深深吸一口氣保護五臟六腑,再反覆向下左右旋轉下沉,徐徐吐氣,如此反覆。「力從筋骨起,勁在腰腿間,不練氣,就如一潭死水沒有用的,只有將移動馬步與吞吐連貫起來,才有效果,也能養生。」簡應球說,他自己蠻勤快,除了幹活外,一有空都會練習,睡前或下雨天,就在腦海裡想一想動作要領,經過五六年的咬牙堅持,才知道練氣是一件很舒服的事情。3
林效明跟師父學了5年,後來為了生活漂泊到香港打工、做生意,但堅持每天練拳。因為生意上的失意,林效明才開始反思自己的人生歷程,覺得只有武術才是他最終的出路。
2010年,塘廈蓮湖社區要成立龍形堂體育會,並設立龍形拳培訓基地,師父來電讓他回來幫助教學。於是林效明義無反顧地辭掉香港的工作回來。「我對物質要求不高,生活簡簡單單過得去就行。」林效明笑著說,只要能把老祖宗傳下來的這套拳,教給更多人就夠了。
回莞20年來,林效明雖然培養了一批又一批龍形拳愛好者,並在各大武術比賽中取得不俗成績,但隨著時代的發展,龍形拳傳承的問題越來越嚴峻,讓他頗為擔憂。為此,他一方面積極帶隊到各地參加演出、比賽、義務教學,擴大龍形拳的影響;另一方面頂著壓力,打破了龍形拳「傳內不傳外,傳男不傳女」的祖訓,不僅收女學生和外姓學生,甚至還招收社區、鎮外的學生。用他的話說,「只要你想學,不管你是什麼人,我都願意免費教。」
此外,林效明還找了畫師,將自己打拳的套路畫下,並記錄下祖師爺遺傳下來的心法、藥方,編纂成兩本拳譜,加上龍形拳創始人林耀桂留下的一本,共三本,他希望能將這些「秘笈」與世人共享。
簡應球的故事跟林效明差不多,拜師學武的年紀,跟師父學武的時間、經歷,進入社會後的輾轉,以及最後的回歸、回歸時間都很類似。2011年,簡應球在東城開辦了東龍武術俱樂部,正式公開授課,專心傳播龍形拳了。2015年成為龍形拳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以人民公園內的龍形拳培訓基地為陣地公益推廣龍形拳。
弟子在練習龍形拳中的棍術
簡應球解釋說,作為龍形拳的傳承人,他有使命讓龍形拳能發揚光大。他一方面配合東莞市非遺保護中心、鎮街文化部門做推廣,讓龍形拳進校園,推動龍形拳在本土傳播,推動傳統武術傳承發展;另一方面則努力借鑑跆拳道等在國際上傳播比較成熟的拳種,著手制定龍形拳的段位標準,為龍形拳未來進入大型體育賽事做基礎準備。
近幾年來,隨著東莞非遺進校園、東莞非遺墟市、城際非遺聯盟等品牌的推廣,東莞非遺日益走進市民生活,在許多文化活動,校園課堂上,總能看見林效明和簡應球的身影,依舊不遺余力為傳播龍形拳鼓與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