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龍形拳:動如神龍,靜如處子

2020-12-06 東莞日報i東莞

傳承人簡應球帶著弟子練習龍形拳

龍形拳是一種獨特的本土拳種, 因「動如神龍,靜如處子」而得名,在珠三角頗有影響。目前龍形拳還是東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有莞城可聲堂龍形拳簡應球、塘廈龍形拳林效明。在傳承龍形拳上,他們有著類似的人生經歷、同樣執著的熱愛和傳承責任。

龍形拳由廣東惠州人林耀桂自創,是一種將林氏宗拳和少林拳術等融為一體的中國武術。林耀桂1874年出生於武術世家,1929年,因打敗了俄國重量級世界拳王,受到當時人稱「南天王」的陳濟棠賞識,到黃埔軍校第四集團軍衛士營任武術教練。陳濟棠見林耀桂拳法,動如神龍,靜如處子,得知是自創還沒有取名字,便提議取名為「龍形拳」。從此龍形拳隨著林耀桂名噪天下,並傳到廣東各地。

1937年,林耀桂在清溪林氏宗親力邀下來到蓮湖開館,並將兩名得力徒弟留在了蓮湖,培養了林多壽等第二代傳人。1981年18歲的林效明開始跟林多壽師父學拳,成為塘廈龍形拳第三代傳人。

而莞城可聲堂龍形拳代表性傳承人簡應球的師父葉可聲,當年就是林耀桂在黃埔軍校時助教和徒弟。新中國成立後,葉可聲回到東莞莞城和東城一帶傳授龍形拳,可聲堂龍形拳成為東莞龍形拳的另一脈。

「龍形拳自創立至今已有100多年歷史,共有264種不同的招數,其中龍形橋摩功最為精湛,招數還可以配合刀、槍、棍、長矛、盾等十八般兵器。」 說起龍形拳,林效明語氣中有滿滿的自豪。

1980年簡應球拜葉可聲為師,那時他才十八九歲,正是血氣方剛的年紀。說起學武的初衷,簡應球有著英雄情結,希望以後碰到壞人時,能鋤強扶弱、匡扶正義。說起了拜師那天,簡應球回憶說,師父一見面就強調學武先學德,要遵守「克己讓人,存心守道」的門規,並首先教授習武者的禮儀,隨後才讓學習扎馬步和「吞吐」。

林效明則是為了自保。他2歲喪父,家庭貧困,常受欺負,通過習武自保成了他的心願。「自從我開始習武,就再也沒人欺負我,也沒有欺負過別人。」林效明說,自己心軟,想起自己被欺負時的心情,換位思考一下,就下不了手。

習武是青年時期林效明最大的娛樂,每次上課他都比師父來得早,學得很用功。那時學習條件有限,他白天要幹農活,只有晚上才有時間和師兄弟們聚在一起練習個把鍾,常常幾十人圍著一個小燈泡,昏沉沉的連對方的臉都看不清。

林耀桂是龍形拳創始人,其弟子葉可聲也是一代宗師

簡應球的學武過程則是「日久生情」。開始時,一下來就是十幾天,師父只教扎馬步和「吞吐」,其中的枯燥和疲憊不僅讓簡應球有些吃不消,甚至一度懷疑師父是不是真的要教他真功夫。簡應球說,龍形拳講究練氣息,對吞勁和吐勁要求很高。移動馬步與吞吐功要一起練習,吞吐時要含胸收腹,先深深吸一口氣保護五臟六腑,再反覆向下左右旋轉下沉,徐徐吐氣,如此反覆。「力從筋骨起,勁在腰腿間,不練氣,就如一潭死水沒有用的,只有將移動馬步與吞吐連貫起來,才有效果,也能養生。」簡應球說,他自己蠻勤快,除了幹活外,一有空都會練習,睡前或下雨天,就在腦海裡想一想動作要領,經過五六年的咬牙堅持,才知道練氣是一件很舒服的事情。3

林效明跟師父學了5年,後來為了生活漂泊到香港打工、做生意,但堅持每天練拳。因為生意上的失意,林效明才開始反思自己的人生歷程,覺得只有武術才是他最終的出路。

2010年,塘廈蓮湖社區要成立龍形堂體育會,並設立龍形拳培訓基地,師父來電讓他回來幫助教學。於是林效明義無反顧地辭掉香港的工作回來。「我對物質要求不高,生活簡簡單單過得去就行。」林效明笑著說,只要能把老祖宗傳下來的這套拳,教給更多人就夠了。

回莞20年來,林效明雖然培養了一批又一批龍形拳愛好者,並在各大武術比賽中取得不俗成績,但隨著時代的發展,龍形拳傳承的問題越來越嚴峻,讓他頗為擔憂。為此,他一方面積極帶隊到各地參加演出、比賽、義務教學,擴大龍形拳的影響;另一方面頂著壓力,打破了龍形拳「傳內不傳外,傳男不傳女」的祖訓,不僅收女學生和外姓學生,甚至還招收社區、鎮外的學生。用他的話說,「只要你想學,不管你是什麼人,我都願意免費教。」

此外,林效明還找了畫師,將自己打拳的套路畫下,並記錄下祖師爺遺傳下來的心法、藥方,編纂成兩本拳譜,加上龍形拳創始人林耀桂留下的一本,共三本,他希望能將這些「秘笈」與世人共享。

簡應球的故事跟林效明差不多,拜師學武的年紀,跟師父學武的時間、經歷,進入社會後的輾轉,以及最後的回歸、回歸時間都很類似。2011年,簡應球在東城開辦了東龍武術俱樂部,正式公開授課,專心傳播龍形拳了。2015年成為龍形拳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以人民公園內的龍形拳培訓基地為陣地公益推廣龍形拳。

弟子在練習龍形拳中的棍術

簡應球解釋說,作為龍形拳的傳承人,他有使命讓龍形拳能發揚光大。他一方面配合東莞市非遺保護中心、鎮街文化部門做推廣,讓龍形拳進校園,推動龍形拳在本土傳播,推動傳統武術傳承發展;另一方面則努力借鑑跆拳道等在國際上傳播比較成熟的拳種,著手制定龍形拳的段位標準,為龍形拳未來進入大型體育賽事做基礎準備。

近幾年來,隨著東莞非遺進校園、東莞非遺墟市、城際非遺聯盟等品牌的推廣,東莞非遺日益走進市民生活,在許多文化活動,校園課堂上,總能看見林效明和簡應球的身影,依舊不遺余力為傳播龍形拳鼓與呼。

相關焦點

  • 武林中人集結,第三屆佛山武林大會之第一屆佛山(珠三角)龍形拳公開...
    今日(11月14日),第三屆佛山武林大會之第一屆佛山(珠三角)龍形拳公開賽在佛山市體育館舉行。本次比賽由佛山市文廣旅體局指導,佛山市龍形拳協會主辦,競賽項目有拳術,長短器械、集體龍形拳及集體龍形拳操。來自廣州,佛山禪城區、南海區、順德區的各大武館以及小學、幼兒園等25支龍形拳隊伍,約300名運動員同臺競技。佛山市龍形拳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佛山五大地方特色拳種之一。近年來,佛山市龍形拳協會響應「武術進校園」行動,將武術以及武德帶進校園,先後在順德北滘、鎮安等幼兒園、小學開展武術教學。
  • 福州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工作 留住文化根與魂
    為更好地迎接第44屆世界文化遺產大會,近年來,福州鼓樓區在更大範圍、更高層次展開保護和傳承工作,讓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合時代特色,用這些傳統文化基因展示閩都文化、講述鼓樓故事。  兩年前,茉莉花膏古法製作技藝成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今年正在參評省級非遺項目。  鼓樓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在於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也得益於對非遺挖掘的重視。
  • 孟村回族自治縣重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及簡介!
    孟村縣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一項:孟村八極拳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二項:2007年,孟村八極拳被河北省人民政府評定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6月,孟村八極拳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文化部批准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孟村開門八極拳研究會於2010年、2011年連續舉辦兩屆八極神州擂,2012年、2013年,先後獲得中央電視臺《武林大會》開門八極拳戰陳氏太極拳總冠軍和中英邀請賽冠軍。
  • 四川廣元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羊嶺傳統布藝童帽的涅槃重生
    2018年,羊嶺傳統布藝童帽被列入廣元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羊嶺傳統布藝童帽工藝品做工精美,非常的漂亮,但是製作起來花費的時間較長,因此價格較高,所以常常是看的人多買的人少,因此在非遺傳承的路上充滿了艱辛。作為羊嶺傳統布藝童帽製作技藝傳承人的敬玉華,卻一直沒有放棄。
  • 「非遺」畫展、傳習坊等形式讓您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
    美在民間·濱州市美術館館藏魯北民間剪紙作品展  展覽向社會展示近年來濱州市文化館(濱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濱州市美術館挖掘、整理、收藏的百餘件具有魯北地區淳樸粗獷、生活氣息濃鬱特點的民間剪紙。
  • 文化石林:石林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保護名錄項目120項
    彝族撒尼人是石林的主體少數民族,自成體系的語言文字、美麗動人的詩文傳說、絢麗斑斕的民族服飾、熱情奔放的民族歌舞、古樸粗獷的摔跤競技、激情澎湃的三弦舞蹈、萬人狂歡的傳統節日、神奇迷人的民俗風情……無不演繹出古老民族的文化韻味和地域特徵,石林民族民間文化底蘊豐厚、內涵豐富,是石林寶貴的文化遺產
  • 詠春拳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太極落選
    國務院日前公布了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及擴展項目名錄。盧溝橋傳說、永修丫丫戲、數來寶、詠春拳、上海本幫菜餚傳統烹飪技藝等上榜。此前遭受爭議的「張三丰太極拳」落選。本次公布的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共153項,同時公布的還有153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
  • 「天工開物」全國工藝美術暨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品展上海開幕
    「 天工開物 」2019全國工藝美術暨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品展在上海開幕作為2019上海東方美谷藝術節的重要內容之一,「天工開物」2019全國工藝美術暨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品邀請展12月1日在上海市奉賢區博物館開幕。
  • 河北楊氏太極拳等3項目成功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北京時間12月17日晚,我國單獨申報的「太極拳」、我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以下簡稱「送王船」)兩個項目,經委員會評審通過,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天工開物」2019全國工藝美術暨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品邀請展
    「天工開物」2019全國工藝美術 暨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品邀請展 《春意盎然》 【玉雕】 吳德昇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玉石雕刻大師 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 2020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論壇大會盛大開幕!
    11月的黃山 霜紅遍野 萬樹鎏金 今天(11月19日)上午 2020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論壇大會
  • 南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
    目前,南安市現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8類79項,其中國家級保護名錄2項,省級保護名錄9項,泉州級保護名錄34項;共有代表性傳承人32人,其中省級傳承人2人、泉州市級傳承人26人;建有英都拔拔燈、蛇脫殼古陣法、南音、高甲戲、木偶雕刻等5個泉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  南安非遺傳統技藝共有27項,國家級1個,泉州市級4個,南安市級22個。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鬼谷子傳說」揭牌(圖)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鬼谷子傳說」揭牌(圖) 2015-05-06 10:27:25來源:燕趙晚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宋宇晟   本報記者 王彬 通訊員 王俊平 攝  本報訊(記者 王彬)昨日上午,邯鄲市鬼谷子文化研究院、臺灣鬼谷文化發展委員會在鬼谷子誕生地臨漳縣鹽食村,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鬼谷子傳說」正式揭牌。來自海峽兩岸的近百位專家、學者就鬼谷文化的源流與分布,及鬼谷子文化景區建設規劃等問題進行了廣泛的學術交流與研討。
  • 「太極拳」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以下簡稱「委員會」)第15屆常會於2020年12月14日至19日在線上召開。本屆常會共評審57個國家申報的50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銅山北派少林拳
    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體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一類重要表現形式,它是在漫長的歷史中創造和積澱下來的傳統體育文化資源。 江蘇擁有豐富的傳統體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包括像江南船拳,泰興鬥金葉子以及徐州的武術、拳類等,尤其具有江蘇的地方特色。
  •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史式八卦掌
    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體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一類重要表現形式,它是在漫長的歷史中創造和積澱下來的傳統體育文化資源。 江蘇擁有豐富的傳統體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包括像江南船拳、徐州的武術、拳類等,尤其具有江蘇的地方特色。
  • 中國太極拳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原標題:太極逐夢終有果 一朝亮翅震寰宇 中國太極拳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太極拳為什麼行? 你對太極拳的印象是什麼?是《太極宗師》中的武功絕學,還是公園裡大爺大媽緩緩出拳的廣播操?又或是武俠小說中張三丰所創的功夫,還是電子遊戲中的某個技能?
  • 鳶:靜如處子 動如脫兔
    本文轉載自【百度百科:物種說】,經作者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請與原文作者聯繫「鸞鶴久從籠檻閉,春風卻放紙為鳶。」、「聲作飢鳶吟未休,蛩螿斬合賦清秋。」、「忍看鳶跕跕,愁聽雨瀟瀟。」鳶是古人經常會用到的物象,為何古人這麼喜歡鳶,你真的了解鳶嗎?
  • 米脂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羅氏根藝」展開展
    12月16日,非物質文化遺產「羅氏根藝」展正式開展。本次展覽活動由米脂縣文旅局主辦,米脂縣文化館、圖書館承辦,展出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羅氏根藝」作品共300餘件。展覽將持續1個月。「羅氏根藝」於2015年被納入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以陝北常見樹種的樹根為主要原料,經過精心篩選、設計,化腐朽為神奇,成為精美的藝術品。羅氏根藝造型自然、古樸、美觀,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米脂羅氏創作的根藝作品有十二生肖,梅、蘭、荷、菊,把玩擺件等300餘件,神形各異、意境深邃、活靈活現。
  • 王巍代表:在北京小湯山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小鎮
    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委員王巍告訴記者,「這些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保存至今,是得益於各地一大批非遺項目的傳承人,正是這些傳承人世代傳承,才使世人得以親眼目睹這些中華民族的祖先們祖祖輩輩傳襲下來的無比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然而,王巍發現,我國的非遺保護與傳承存在著一些困難和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