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真的能稱為「科幻元年」嗎?

2021-01-09 時光網Mtime

《流浪地球》拍出了大眾想像中的科幻大片,但它不是科幻片的唯一形態。

時光網特稿 2019年春節檔,《流浪地球》成為一種現象。據最新數據,影片的票房已經突破46億人民幣,是中國影史票房第二高的影片,僅次於《戰狼2》。

伴隨著紅火的票房,《流浪地球》也一時間成為話題熱點。其中,「《流浪地球》開啟中國科幻電影元年」的口號在媒體和大眾間播散開來。《新華社》也發表《<流浪地球>或開啟中國科幻電影元年》的評論文章。

《流浪地球》預告

「國產科幻電影元年」是一個在媒體、科幻圈和影迷界存在多年的說法,大概可追溯到2015年左右。

2014年底,中影公布的電影項目中,有三部科幻電影,全部來自於劉慈欣——《流浪地球》《微紀元》和《超新星紀元》。

2015年,劉慈欣《三體》獲得雨果獎,「憑一己之力將中國科幻拉至國際的高度」,國人為之振奮;《三體》電影版權持有方遊族影業也宣布電影正式開拍。同年,寧浩《瘋狂的外星人》在電影局立項。

有成熟的科幻文學為底本,資本注入、名導加盟,國產電影中尚未成熟的科幻電影類型似乎在一夜間萌芽了,經過大眾媒體的助推,「國產科幻電影元年」的說法就此流傳開來。

時光網對於科幻元年的相關報導

伴隨著對於《三體》電影誕生的期待,國產科幻電影元年的說法幾乎每一年都會被拿出來討論一遍。而一年又一年的等待,迎來的卻是一年又一年的期待落空,「元年」說法甚至一度帶上了自嘲意味。

2017年活動現場圖片,最左是郭帆,最右是王紅衛

2017年,《銀翼殺手2049》內地上映前舉辦了論壇活動,《流浪地球》導演郭帆也是嘉賓之一。北京電影學院副教授王紅衛在論壇上說:「第一波中國科幻作品《流浪地球》《瘋狂的外星人》《上海堡壘》,目前都還在製作中,乾脆都推到2019年上映,中國科幻元年就正好是《銀翼殺手》中的時間點。」

不知是純粹的巧合,還是導演們都有《銀翼殺手》情結,當時王紅衛的感懷之言成真了。老版《銀翼殺手》中故事發生的2019年,成為了那期盼已久的「中國科幻電影元年」。

說2019年是元年,把《霹靂貝貝》放在哪裡?!

然而,稱《流浪地球》開啟了「元年」有多大的合理性呢?有不少業內人士已經提出了異議。

《珊瑚島上的死光》

寧浩此前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元年說法是大眾的「自嗨」,是對前輩的不尊重——忽略了《珊瑚島上的死光》《霹靂貝貝》等優秀國產科幻片的地位。

另外,他還覺得「元年」說法本身就有點可笑,「為什麼科幻就要提元年,而公路片沒有元年,愛情片沒有元年」。

科幻作家韓松也曾表示,他認為《珊瑚島上的死光》(1980)那一年是中國科幻電影的元年,因為它各方面符合我們想像中的科幻的概念。「奇觀、科幻的核心元素、想像力和情節衝突,按照現在的標準來界定,它是一個非常標準的科幻電影。」

誠然,大眾口中的「元年」內涵並不明晰。若以最直接的字面方式來理解,稱2019年為元年的說法是值得商榷的,因為中國早就有過不少科幻電影。

《六十年後上海灘》

中國第一部有料可查的科幻片可追溯到1938年,是一部帶喜劇色彩的影片《六十年後上海灘》,海報上標榜為「理想科學滑稽巨片」。作品講述兩個公司職員,在睡夢中來到六十年後的上海,被大學教授用科學手段「復活」,面對新世界鬧出許多笑話。影片出現了不少基於當時科學水平的「高科技」,比如天氣控制室、機器人、視頻通話,等等。

《小太陽》

1952年中國誕生了一部名為《小太陽》的電影,這部電影是劉慈欣心目中國產科幻的開山之作。影片講述幾位青年在科學家的幫助下,利用反物質造出能發光的小太陽,駕駛著他們設計的火箭,將小太陽發射到太空中,北國的春天提前到來。

劉慈欣在《被忘卻的佳作》一文中寫道,「在《流浪地球》60多年前,國產科幻就表現出改造太陽系的野心。」

儘管在當時大躍進的背景下,影片帶有濃鬱的政治色彩,但文本的科幻設定以及影像的科幻場景一點不含糊。與之類似的還有1958年電影《十三陵水庫暢想曲》。

《霹靂貝貝》

進入1980年代,隨著思想的開放,國產科幻一度進入鼎盛時期,大家所熟悉的《珊瑚島上的死光》(1980)、《錯位》(1986)、《霹靂貝貝》(1988)、《大氣層消失》(1990)陸續誕生。還有帶恐怖和Cult色彩的科幻片《兇宅美人頭》(1989)、《毒吻》(1992)、《瘋狂的兔子》(1997)等,說起來是不少80/90後的童年陰影。

《未來警察》

近年來,隨著中國內地電影市場的發展壯大,觀眾對影片的類型多樣性有了更大的需求,每年都有一定數量的科幻片產出。這些科幻基本都與其他類型「混搭」出現,若只論以「科幻」為主打類型的作品,代表性的則有劉鎮偉執導《機器俠》(2009)、王晶《未來警察》(2010)、周文武貝《蒸發太平洋》(2016)、楊冪主演《逆時營救》(2017)等等。

《長江七號》

不以科幻為主打類型、包含科幻成分的影片則更多,比如周星馳《長江七號》(2008)、郭帆《李獻計歷險記》(2011)、《鋼琴木馬》(2013)、孫周《不可思異》(2015)、張藝謀《長城》(2016)、《記憶大師》(2017)、《超時空同居》(2018),等等。

這裡僅就內地影片而言。若算上港臺電影,這樣的例子更加數不勝數,在這裡不做贅述。

「元年」標尺——好萊塢式重工業視效科幻大片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大眾普遍認可《流浪地球》開啟了國產科幻電影元年,而不認為此前的這些電影是「真正的」科幻電影?

畢業於中科院科學史專業的科幻文化研究專家戴一向時光網表示,核心原因是,觀眾在這裡對標的是好萊塢重工業視效科幻大片。

《瘋狂的外星人》

這一認知,在觀眾對待春節檔兩部科幻片《流浪地球》和《瘋狂的外星人》的態度差異上體現得尤為明顯。

這兩部電影都根據劉慈欣的小說改編,除了共通的科幻題材,《瘋狂的外星人》其實也是實打實的「燒錢特效大片」,只是不太明顯,比如很多觀眾沒看出來猴子是特效做的,寧浩自己也覺得冤。

寧浩此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影片投資4個億,光特效就花了2億多;某些特效做起來難度非常大,「比如,影片結尾黃渤用一根香蕉降伏了被外星人附體的歡歡,歡歡當時的表情反應製作起來就特別難」。

但是結果是,大家都認為《流浪地球》開啟了科幻電影元年,而《瘋狂的外星人》只是寧浩「瘋狂」喜劇系列中的一部分。同樣是類型的混搭,觀眾主要看到了《外星人》中的喜劇類型,而幾乎沒有人認為《流浪地球》首先是一部家庭片。

「其實《瘋狂的外星人》所用的解構手法,是對科幻外沿的拓展。」戴一說道。「它是關於科幻的科幻。」

影片中,好萊塢太空場景和中國土味山寨拼接到了一起,自認為能代表地球人類接觸外星文明的某國科學家和中國底層小人物碰撞,好萊塢大片構築的科幻想像遭到解構和戲謔。

王家衛《2046》

「科幻電影的界定在不同語境中是不一樣的。比如在西方的電影資料庫中,他們把王家衛的《2046》也歸為科幻片。可能很少有中國觀眾會這麼認為。」戴一說道。

《後天》

在中國當下的商業電影語境中,觀眾期待看到的是《絕世天劫》《後天》這樣的、展示特效奇觀的優質科幻大片。《流浪地球》雖然仍有不少缺點,尤其是一些科學上的低級硬傷,不過它起碼拍出了我們「想像中的科幻片」。

「在我看來,『元年』說法本質是伴隨著資本注入產生的媒體噱頭。不過,這裡的『噱頭』沒有任何貶義。」戴一補充道。

「沒有浪潮,只有海洋」

《流浪地球》開啟了媒體和大眾想像中的國產科幻電影元年,然而《流浪地球》的出現並非偶然事件。在它的背後,是各種條件的積累和成熟。

首先,中國電影市場這些年的快速發展,為拍6000萬美元(綜合多方渠道得出的數據)體量的視效科幻大片提供了可能性。綜觀全球,除了好萊塢,也就中國有這樣的條件——而且中國僅靠內地的單一市場收回成本。

《上海堡壘》劇照

其次,以劉慈欣為首的科幻作家帶熱了科幻文化,更為國產科幻電影提供了直接的文本基礎。即將上映的科幻電影,譬如《上海堡壘》《拓星者》,無一不是改編作品,前者改編自江南同名小說,後者改編自同名國漫。在科幻類型尚未成熟的時期,由編劇直接創作原創科幻劇本難度非常大。

《明日戰記》預告片

不過也有例外,古天樂醞釀多年的科幻片《明日戰記》就是原創劇本。至於成效如何,還要等上映之後看。

另外,《流浪地球》幕後從導演、編劇、視效,到美術、布景、服化道等各方面的人才都有一個積累的過程。

劉慈欣表示,影片75%的特效都由國內團隊製作。而正是由於近些年有《狄仁傑之四大天王》《九層妖塔》《爵跡》這樣的視效大片,培育了一批視效人才,才打下了如今的基礎。

僅僅從導演郭帆本身的經歷來看,我們也能看到一條清晰的積累軌跡。郭帆2011年拍攝了長片處女作《李獻計歷險記》,劇情天馬行空,包含不少科幻元素——儘管缺乏科學邏輯,更偏奇幻而非科幻。2014年,他拍攝了青春愛情片《同桌的你》,獲得巨大的商業成功,以2千萬成本換來4.56億票房。

因此,郭帆雖然拍片不多,他以往的作品中既有科幻片,又有商業票房大片,為他拍攝《流浪地球》打下了一定基礎。《流浪地球》的最大牌明星吳京演藝生涯也多次參與過華語科幻片,包括前文提到的《機器俠》,以及和導演陳木勝合作的《全城戒備》。

除此之外,儘管鮮少被大眾提及,此前誕生的不少優秀的科幻短片、微電影、網大,也從各方面推動了中國科幻的發展。譬如2015年王壬執導的短片《水滴》,將劉慈欣《三體》小說意境展現得淋漓盡致,令眾人膜拜。喬飛執導的微電影《冬眠》、網大《全金屬裂痕》等也在科幻迷中獲得不錯口碑。

當被問及「元年」時,郭帆自己表示:「《流浪地球》也許不代表中國科幻元年,但卻是一個節點,讓懷疑的聲音少了一些,信任多了一些,讓更多人願意參與進來。」相比於外界的喧囂,郭帆本人站在產業發展的角度,顯得更加務實。

《拓星者》導演張小北也認為,「元年是一個得回頭說,事後總結回顧的東西」。「我們是有一批不錯的科幻電影IP,但真正被資本看中的幾乎都是劉慈欣老師一人的作品。而科幻電影產品也還未得到市場驗證,現在定論科幻元年為時尚早。」

法國電影新浪潮代表導演之一克勞德·夏布洛爾曾說:「沒有浪潮,只有海洋。」阿方索·卡隆在今年的奧斯卡獲獎感言中也引用了這句話(他被認為是當今墨西哥電影新浪潮的旗手),並強調「我們都是海洋的一部分」。

這個比喻對於當下的國產科幻電影熱潮也同樣適用。無論再怎麼洶湧澎湃,浪潮只能脫胎於海洋,浪潮永遠是海洋的一部分。

相關焦點

  • 中國硬核科幻電影元年,真的到來了嗎?
    《流浪地球》電影中的航空飛船2019年春節檔的最大贏家是兩部科幻片。《流浪地球》從關乎人類命運的宏大敘事出發,掀起一股硬核科幻觀影熱潮,《瘋狂的外星人》則對外星人題材進行了成功的本土嫁接,讓國產科幻電影更接地氣。兩部科幻類型電影取得了巨大的票房成功,佔據了最黃金的春節檔的榜首和榜眼。有人不禁據此得出結論:2019年是中國硬核科幻電影元年。
  • 2019,說好的中國科幻電影元年,一年夢尋如何?
    2019年大年初一,《流浪地球》在不被看好的情況下,一路逆襲,一騎絕塵,成為中國票房史上黑馬之一,並被稱之開啟了中國科幻元年!2019年已經過去,讓我們盤點這個夢尋跡幾何?21部科幻片貢獻27%票房,4部國產科幻片貢獻10%!
  • 2019是中國科幻電影元年?流浪地球之後,國產科幻電影紛紛來襲!
    2019已過去近一半的時間,位於電影票房榜首的依然是今年大年初一上映的電影《流浪地球》。這部電影也重啟了人們對於中國科幻電影的憧憬。科幻電影其實並沒有統一的分類,但我個人還是傾向於以科幻小說的分類進行描述。即硬科幻、軟科幻。
  • 中國科幻電影元年?看完這部國產科幻,你又會失望了!
    一部號稱燒腦科幻的電影,在電影院上映一個月,收入不到800萬票房,最近在影視網站上線了。於是手賤刷了一遍,發現群眾的眼睛都是雪亮的——這都啥玩意兒啊?想起春節的時候,《流浪地球》的大火,讓人們提出一個概念,說2019年是「中國科幻電影元年」。
  • 中國科幻電影元年後,次年在哪裡?
    而中國的科幻電影之路,有據可考的第一部自1938年由楊小仲執導、韓蘭根主演的《六十年後上海灘》始,到十七年電影時期鮮為人知的、由上海科教電影製片廠出品的少兒科幻電影《小太陽》以及大躍進背景下的《十三陵水庫暢想曲》,再到八九十年代根據同名小說改編的《珊瑚島上的死光》、《霹靂貝貝》等,每一部電影的出現都多少帶有「裡程碑」的意味而名留古早中國科幻史。
  • 《流浪地球》為什麼引發「中國科幻電影元年」大討論
    2019年的春節檔,由於《流浪地球》的出現,中國科幻電影元年已經到來的聲音逐漸佔據輿論市場,從國家級媒體到地方媒體,以及各種自媒體和粉絲,都紛紛發出自己的聲音。這五部電影的共同點是,他們都是根據科幻作家劉慈欣的作品改編而成。網友順藤摸瓜,又發現了八十餘部立項的科幻電影。恰如2019年大家都呼喊著中國科幻電影元年來了一樣,當時的輿論界首次提出了中國科幻電影元年的說法,認為2015年將是中國科幻元年。以2014年為界往前回溯,第一個遇到的重大事件,毫無疑問是三體的誕生與傳播。
  • 科幻元年、國漫巔峰、硬核青春……2019年國產片五大驚喜
    2019年,中國電影市場票房642.55億元,國產片份額達到64.07%。年度票房榜前10名中,8部為國產影片;15部票房10億+影片中,10部國產影片;4部躋身中國影史票房前10名。毫無疑問,這一年的國產電影市場充滿艱辛,卻也驚喜連連,科幻、動畫、青春、現實、犯罪,各個題材都有突破。寒冬之下,振奮人心!
  • 華語科幻電影元年卒於「上海堡壘」
    第四種情況,看片之前對片子毫無期待,看完之後發現,真的被它爛到了。《上海堡壘》屬於第四種。01中國科幻電影元年就這麼毀了雖然這麼說有些先入為主,但是本貓當初看到影片配置的時候,就看出了點苗頭。導演是滕華濤,好像沒什麼問題,《失戀33天》也還可以。
  • 中國電影走出「科幻元年」,韓國電影也第一次指向「星辰大海」
    《流浪地球》上映的2019年,被稱為中國電影的「科幻元年」,影片超高的票房收益,讓業內和觀眾都對中國科幻片的前景充滿期待。沒想到同年上映的《上海堡壘》,卻給觀眾當頭棒喝,至少讓我們看清楚一點,中國科幻電影要想趕超好萊塢,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 ​科幻IP《火星孤兒》將改編劇版 2021科幻劇集元年?
    ​科幻IP《火星孤兒》將改編劇版 2021科幻劇集元年?即將到來的2021年能否成為中國科幻影視作品的「厚積薄發」之年?值得期待和觀望。小說獲劉慈欣強力推薦 《火星孤兒》影視改編備受期待《火星孤兒》由科幻作家、物理學博士劉洋所著,主要講述了在外星文明降臨、世界面臨崩塌之際,一群熱血的高中生全力抵抗、拯救人類的故事。
  • 《銀河帝國》引爆科幻潮 中國電影進入科幻元年?
    《銀河帝國》引爆科幻潮 中國電影進入科幻元年?其經典巨著《銀河帝國:基地》由讀客圖書引進以來備受矚目,創下科幻小說的暢銷紀錄。4月6日,正好是《基地》出版3周年,而這3年正好見證了科幻市場的變遷。昨日,記者連線採訪了讀客圖書科幻編輯許姍姍,以及在大陸的《銀河帝國》翻譯葉李華先生。
  • 中國科幻元年裡程碑《流浪地球2》確認定檔2023年大年初一
    對於被譽為中國科幻元年的國產科幻大片《流浪地球》,大家肯定至今仍記憶猶新。 故事情節不複雜,講述在2075年,科學家們發現太陽急速衰老膨脹,短時間內包括地球在內的整個太陽系都將被太陽所吞沒
  • 中國科幻電影新元年
    文/羅曉汀如果我能穿越到500年後,見到那個時代的人,我想提幾個問題:2019年春節檔之後,中國科幻電影的命運到底被改寫了沒有?中國科幻電影元年,到底有沒有真正到來?在其後的歲月裡,中國電影工業又到底能打造出多少部讓觀眾震撼的科幻電影?
  • 《流浪地球》:開啟國產科幻電影元年
    流浪地球》導演:現在定義「國產科幻電影元年」為時尚早   吳京首演太空人 助力中國科幻電影 劉慈欣劇照 圖片來源:中新網      2019年春節檔期電影票房冠軍非《流浪地球》莫屬。作為這部電影的原著作者、電影監製,劉慈欣曾表示,中國科幻電影開啟了壯麗的航程。
  • 談「中國科幻電影元年」的遲到:我們缺失的到底是什麼?
    那為什麼我們就是拍不出一部高質量的科幻電影呢?最重要的是故事,是電影情節。《三生三世十裡桃花》、《封神傳奇》(國產科幻片實在是少,就把奇幻算在內吧,畢竟是姊妹系列)和《阿修羅》的接連失敗是必然的。你想一下,這些電影故事平淡,情節離奇,甚至是邏輯不清,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主人公在神志不清的情況下做了一件無聊至極的事。」
  • 中國科幻電影元年 需著陸在科學基礎之上
    中國科幻電影元年 需著陸在科學基礎之上王鐘的「在某種程度上,公眾對科幻作品的接受能力,也是社會科學素養高低的體現。對科學技術的未來有期待和嚮往,對科學創新的當下自然有動力和追求。近些年,常有本土科幻愛好者討論中國科幻電影元年何時到來。
  • 盤點2019年票房最高的5部電影,你都看了嗎?
    轉眼2019年已經過去了,回顧2019,大家去電影院 看了多少場電影呢?又是和誰一起去的呢?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下 2019年票房最高的5部電影!陪伴了我們10年的鋼鐵俠託尼斯塔克和美國隊長永遠地離開了我們!如今回想起來,那句:I love u three thousand times愛你3000遍 依然記憶猶新!
  • 科幻文學與影視相互賦能
    日前,郭帆執導的《流浪地球2》宣布定檔於2023年大年初一上映。科幻文學與科幻影視創作再度成為熱門話題。 來自科幻出版機構、影視行業,以及編劇行業的從業者認為,科幻文學為科幻影視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土壤,科幻影視也成為科幻文學的助推器,二者相互賦能。北京電影學院管理學院副院長夏衛國說:「在全球票房前十的電影中,有6部是科幻片,大量的科幻影視作品都來源於科幻小說。」
  • 國產科幻電影的春天來了嗎
    多部國產科幻電影的噴發,給2015年貼上了「國產科幻電影元年」的標籤,人們紛紛期待著今年國內院線科幻電影一直被進口科幻片承包的局面將有所改變。可在業內人士看來,情況似乎沒那麼樂觀。2015年的春天已經來了,但國產科幻電影的春天恐怕還未到來。
  • 2019年我國國產科幻電影票房翻倍
    新華社北京11月1日電(記者溫競華)2020中國科幻大會1日發布的《2020中國科幻產業報告》顯示,2019年,科幻電影在中國市場的累計票房為195.11億元,其中,《流浪地球》《瘋狂的外星人》等國產科幻電影票房總計達71.405億元,是2018年國產科幻票房的2.1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