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元夕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之所以聊辛棄疾詞中的這一句,是因為這句太有爭議了。而主要的爭議點在「那人」二字上,「那人」究竟是辛棄疾的心上人,還是辛棄疾本人,抑或是與辛棄疾「志同道合」的人呢?
針對這一問題,學術界引發了許多熱議。其中有四種觀點比較有代表性。
一、以「瓊瑤」為代表性的「愛情」本義
雖然這句詩在詩詞界非常經典,但我相信仍然有一部分人是通過電視劇《還珠格格》切身理解到它的情味。
一簫一劍瀟灑走江湖的「蕭劍」與皇宮貴養的端莊格格「晴兒」,他們的初見除了瓊瑤賦予的浪漫故事性,更在這一句"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詮釋下,意韻悠長。
沒有"相見恨晚"的遺憾,卻有一種"原來你在這裡"的恍然如夢。
我們來看這首詞,首先題目"元夕",點明了時間和主題。"元夕"也就是正月十五元宵節。
上闕"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都在寫元宵節燈市的熱鬧場景。
下闕的"蛾兒雪柳黃金縷"有人理解為鬧市中的女子,眉如蛾,腰如柳,青絲在燈光的映襯下絲絲縷縷,非常動人。
同時,也有人理解為蛾兒、雪柳、黃金縷,都是那些女子美麗的頭飾。
不管怎麼被理解,這句本意確是形容女子的無疑。
所以緊接著"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從本義上理解「那人」就是辛棄疾的心上人,或者燈市中其中一位陌生女子,都沒有毛病。
二、以王國維為代表性的「境界」含義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當中提出的「境界」美學,將原本寫兒女私情的三句詞,以小見大,巧妙借用來講做事業和學問。
其中第三境,就是引用的「"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一句。
這裡的第一境講我們事業和創作要登高望遠,了解全局,方能明確目標與方向,這是取得成功的基礎。
第二境有了目標與方向就必須堅定不移,執著忘我,直至人瘦帶寬也不後悔。
第三境經過奮鬥和磨練,積累經驗,自然會融會貫通,豁然領悟,達到一定的成就。
王國維的這一視角,更宏大寬廣,經他全新理解,不僅這句,乃至整首詞,都顯是」高大上「許多。
三、「那人」即辛棄疾本人
站隊這一觀點的網友非常之多。
我們細看這首詞的創作背景正是南宋國力日衰,內憂外患之時。
辛棄疾這位文人中的硬漢子,內心的憤懣與憂慮自不必說。他欲救國家於危難,挽人民於水火,卻孤掌難鳴,無力回天,空有一腔抱負而無處施展。
此時,那燈火闌珊處的女子,也就順理成章被理解成了作者本人。他孤芳自賞,孑然獨立,身影在昏黃的燈火中也有了飄渺之感。
融入這首詞的創作背景,許多人都覺得辛棄疾不能是那種兒女情長的書生,畢竟他的傳奇人生已深深烙印在世人眼中。「那人」從一定層面上來講,說指辛棄疾本人亦不會失了偏頗。
四、「那人」指與辛棄疾志同道合的人
從第三種理解觀點延伸開來,辛棄疾當時救國有心無力,內心困惑迷茫,渴望著,能有志同道合的仁人志士出現,早日實現復國大業。此時燈市接近尾聲,他望著遠方,朦朦朧朧,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等著他。
如此,他的內心又燃起了希望和鬥志!
這樣的理解,似乎比第三種理解更多了些深度,能夠有這種感悟的人,想必內心很是細膩,並且擅長閱讀和思考。
總結:詩詞"意象"的多重理解
那麼,我們必須從其中選擇一種理解來對號入座嗎?當然不必。
著名古典文學研究家葉嘉瑩女士曾經說過:詞在初起的時候,本來就是那些個詩人文士寫給美麗的歌女去歌唱的歌詞,沒有想把我的思想懷抱、理想志意都寫到詞裡邊去。
每一個人都是帶著自己的思想文化教養性格的種種不同的背景,去寫作和欣賞詩歌,都無法避免,你就是你,你無論是解脫,無論是創作,都帶著自己的背景在其中了。
因此,對於這句「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不管是哪一種理解,都可以被接受。
這也從側面說明,這首詞成功地引起了世人的共鳴,更讓世人發掘到了作者」有意掩蓋「卻又」不經意表露「的另一種思想情懷,它是一首真正意義的好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