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的58歲生日
口述:是枝裕和
文:門間雄介
譯:小aki
2015年,隨著電影「海街日記」的上映,「SWITCH」雜誌為電影導演是枝裕和做了從影20周年的回顧,並請來他本人介紹對自己職業道路影響深遠的9位電視、電影界的創作人。
當中有大家所熟悉的臺灣導演侯孝賢,也有近年來作品陸續被翻譯成中文在內地出版的小說家、編劇向田邦子,更有山田太一,久世光彥等不為大眾所知,卻能讓熟悉日本80年代電視劇集的朋友心頭一熱的名字。
在電視界的工作經歷,對是枝裕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如果順著這篇採訪將閱讀延展下去,你會看到一幅日劇黃金年代的畫卷。
山田太一
編劇、小說家
1934年出生。曾在松竹師從木下惠介,1965年開始獨立創作。70年代創作的「各自的秋」,「男人們的旅途」,「岸邊的相冊」受到了很高的評價。83年開始創作的「長不齊的蘋果們」人氣最高。曾以小說「異人們的夏天」獲得山本周五郎獎。
我最初喜歡上的編劇是倉本聰先生。初中和高中時候所看的「傷痕天使」,「我們的旅途」,「前略,老媽」等讓我入了迷。等我上了大學,正趕上劇本集「倉本聰全集」的發售,我讀得愛不釋手。同一時期其他編劇的劇本集,也以劇本文學的形式開始出版,在看過山田太一和向田邦子所寫的劇本之後,我的志向也從小說家變為了編劇。
倉本聰編劇作品「風之庭院」
此外,為日劇迷們所熟知的
還有以北海道富良野為舞臺的「溫柔時刻」
學生時代裡我所寫的劇本都是在模仿倉本聰先生。但是,移居到北海道之後的倉本聰先生,大概是在別處尋找到了當時東京所失去的東西,開始從外側來進行批判現實的描寫。另一方面,山田先生的許多作品裡所呈現的倫理觀卻是在現實之外的地方去尋找烏託邦。我個人更喜歡置身於被否定的一方當中。以作家的身份身處其中,能更多地體會到共鳴。所以現在我在寫作時會作為參考並一次次重讀的是山田先生的作品。
山田太一2009年編劇作品「平凡奇蹟」
近期參與的還有2014年的「父親的背影」
我很喜歡山田先生那種在平淡無奇的市井生活中尋找故事的視線。大學時代看過的「回憶製造」講述的是正處在結婚適齡期的三個OL的故事,那是嶄新的設置主人公的手法——無論是人物設定還是三人這個人數——原來主人公還可以這麼設置啊,真的讓我大吃一驚。當時在同一時段還能收看到「來自北國」,那時的人們還因為該看哪個節目而頗為困擾來著,我當然是毫不猶豫地選擇「回憶製造」(笑)。在那之後開始播放的「早春速寫本」,這兩個電視劇給了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向田邦子
編劇,作家
1929年出生。60年代以作家身份出道,70年代執筆了「寺內貫太郎一家」,「冬季運動會」,「宛如阿修羅」等電視劇腳本。80年以「回憶,撲克牌」當中收錄的「母親的名字」和其他兩篇作品獲得了直木獎。另外還出版了「父親的道歉信」等多部散文作品。81年因空難逝世。
迷上向田邦子的作品,是在山田先生之後。初期那些家庭題材的電視劇比如「丸子之花」,「到時間了」,「寺內貫太郎一家」也看得很開心,但真正讓我覺得她是個了不起的編劇的,還是 「宛如阿修羅」。不光劇本好,演員也很好。「冬季運動會」也是非常好的。
「宛如阿修羅」
以前我參加過一個名為「向田邦子熱潮再來襲」的電視節目的錄製,節目導演說因為「震災後人們開始渴求家庭的羈絆」。但是,向田小姐所描寫的並不是那種日本舊時美好的家庭關係呀。在向田小姐的作品當中,男人們所尋求的安樂鄉毫無例外地都是在家庭之外。而向田小姐自己,也像是最初就放棄了對於一家人團團圍坐在餐桌前那種幸福場面的追求。倒不如說,不被「家庭必須美好」這種價值觀所束縛,才是向田小姐作品裡最有趣的地方。
向田邦子是一代人的記憶
當然,她也會描寫過去人們生活裡的美好和傷感,但那絕不是懷念。特別是對於女性而言。她總是將女性描寫得出類拔萃,相反對男性的描寫卻有些天真。就算是懦弱的男人也總是能得到原諒。
和山田先生的作品一樣,我也常常重讀向田小姐的作品。但是,向田小姐的寫作方式不是將點連接成線,而是從一個場景擴散開去,像是曲藝似的寫法。對我來說,山田先生對劇本有著很高的構築能力,寫得非常紮實,很有學習的價值,而向田小姐的話呢,我多數是抱著「什麼時候能以這種方式來寫寫劇本的話就好了」的心情在看的。
鴨下信一
導演,製作人
1935年出生。58年進入TBS電視臺擔任導演和製作人。代表作是山田太一編劇的「岸邊的相冊」,「回憶製造」,「長不齊的蘋果」,「高校教師」等。作為舞臺劇導演也獲得了極高的評價。
通過山田先生的電視劇本,讓我見識到了鴨下先生的導演手法。但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還是97年的舞臺劇「玻璃動物園」。
鴨下信一是1993年版「高校教師」的導演
拍完「幻之光」以後,我一度被「導演的工作究竟是什麼」這一問題深深困擾。我沒有以助理導演的身份和什麼人正式合作過,所以對於導演的現場工作一直抱有疑問。說到經驗,也就只是以花絮片助理導演的身份參與過黑澤清導演的「甜蜜的家」而已。所以我想,在拍攝第二部電影前,一定要好好地學習學習。那時候,為電視紀錄片「失去記憶的時候」擔任音樂製作的笠松泰洋先生正好也在為鴨下先生的舞臺劇「玻璃動物園」製作音樂,聽說了我的苦惱之後,笠松先生說,不如你來看一看這邊的彩排吧。
對我來說那是無比具有衝擊力的體驗。鴨下先生對於每一句臺詞的意思,每一個背景都能進行詳盡的說明。
我記得,有一幕是香川照之一邊說著「這是一組家庭的回憶」,一邊擦火柴點燃香菸的場景。香川先生在外側擦燃了火柴,鴨下先生說,這樣不對。因為所有的語言都是具有物理特性的,「回憶」這個詞不應該是一個外向的詞,而更應該是一個內向的詞,所以應該在內側擦燃火柴。確實,在更改了這一個小動作之後,那個場景更有說服力了。我恍然大悟。
鴨下先生不允許演員採取下意識的動作。問到原因,他回答說,因為演劇就是不停地重複。每個動作一定要有明確的理由。我想,我是無論如何也沒有辦法成為這種導演的。
久世光彥
導演 小說家
1935年出生。與鴨下信一同期進入TBS電視臺。和向田邦子合作完成的電視劇「到時間了」,「寺內貫太郎一家」獲得了極高的收視記錄,還導演了「向田邦子的新春系列」。80年代後期在寫作方面十分活躍,以「一九三四年冬——亂步」獲得了山本周五郎獎。2006年去世。
我一次都沒有見過久世先生,卻十分地景仰他。久世先生是跟鴨下先生同一個年代的導演,鴨下先生相對來說是正統派的導演。久世先生算是電視人。當時的電視行業裡,有很多因為沒法拍電影,只得帶著電影情結投身電視行業的人。但也有很多人把電視作為一個嶄新的媒體,追求著它不同於電影的獨創性,久世先生就是這些人當中的一位。
合作創造了許多經典的兩位電視人
久世先生把綜藝的元素帶進了電視劇。現在仍讓我記憶猶新的有「夢一族」裡現場直播的一集「八點了!全體集合」,還有久米宏先生忽然登場開始競猜的一集。還有鄉廣美先生在赤坂附近跑馬拉松的一集。久世先生就這樣積極地嘗試著將綜藝和電視劇進行融合。而這些事情,也只有真摯地思考著電視究竟是什麼,直播究竟是什麼的人才能做到。追求著電視特有的「只播出一次」的效果,現在想來真是相當自由的創作。
說到與向田小姐的關係,在「寺內貫太郎一家」之後,向田小姐寫了自己的第一部正劇「冬季運動會」,兩人暫時停止了合作。久世先生仍然堅持著自己的道路。在向田小姐去世之後,久世先生卻在參與「向田邦子新春系列」這一兩小時特別電視劇時改變了自己的作風。這種導演和編劇之間分分合合的過程很有意思。電視作為一個很難展現個性的世界,久世先生最為帥氣的地方,就是將自己的人生和人生觀投射到作品當中,產生了濃厚的個人色彩。
村木良彥
製作人,導演
1935年出生。在TBS製作了許多紀錄片作品。70年與荻原晴彥,今野勉等人共同組成電視人聯盟。三個人合著的電視理論書籍「お前はただの現在にすぎない」給了許多電視人以深刻的影響。之後參與TOKYO MX電視臺的創辦。2008年去世。
村木先生和久世先生一樣,都是致力於追求電視這一媒體的獨創性的創作人。大學畢業前,我去外邊聽了他的課,覺得這個人十分的帥氣,開始找他的書和作品來看。在我大學留級,開始思考今後道路的時候,原本是想要進入電影界,而最終卻選擇了進入電視行業,也是因為在大學第五年裡看過「お前はただの現在にすぎない」,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在電視行業造成深遠影響的著作
「你不過就是現在」
還有一個人也影響了我進入電視行業,就是佐佐木昭一郎先生。80年我在電視上看到了「四季、你和鋼琴」,對於電視能播放這樣的節目而感到十分震驚。之後還跑去看了在有樂町的映像文化劇院上映的特輯。當時恰逢角川映畫的全盛時期,我想,如果能完成這種作品的話,相比電影界,電視界好像更值得一去。但我想得太簡單了。真正入了行才發現,像佐佐木先生這樣的人一個也沒有(笑)。
「お前はただの現在にすぎない」的最後,是幾篇關於「電視究竟是什麼」的短文。內容是類似於「電視就是時間」,「電視是爵士樂」這種帥氣的話。所謂的「電視是爵士樂」,指相對於電影是導演作為指揮,並按照樂譜來演奏的「古典樂」的話,電視是能夠與當時在場的人一起分享體驗,由演奏者和聽眾一起創造的音樂,也就是「爵士樂」。電視一定要將其貫徹到底,絕對不能背離。我自己的工作重心從電視轉移到電影之後,心裡總是懷著對村木先生的愧疚。也會有意識地把電影當作「爵士樂」那樣地來拍。
侯孝賢
電影導演
1947年出生,臺灣電影導演。89年以「悲情城市」獲得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
我進入電視行業是在80年代後期,當時也看到了侯孝賢導演的「童年往事」和「戀戀風塵」,受到了很大的衝擊——「原來電影可以這樣拍啊」。
「戀戀風塵」
最初我從中感受到的是懷念。我的父親出生在臺灣,小時候他給我描繪的故鄉風景,就是電影裡的樣子。明明是自己從來都沒有見過的景色,卻仿佛擁有著記憶一般。當然,電影本身也十分出色,我當時就想,自己不知道什麼時候也能拍這樣的作品。而特別讓我有共鳴的是「悲情城市」這個作品。
93年,因為「戲夢人生」在日本的上映,我有機會拍攝侯孝賢和楊德昌的紀錄片,在臺灣拜訪了兩位導演。真是對比鮮明的兩個人呢。楊德昌的辦公室非常的現代化,裡邊還播放著歌劇,而侯導工作的地方卻是陳舊的日式民居,還有一個總是穿著運動衫的老伯在炒菜和烤魚(笑)。吃完飯以後,侯導還請大家去唱卡拉OK,一邊說著「我還出過CD呢」,一邊率先唱了起來。唱得真好。那時候我還跟侯導和楊導身邊的年輕人說著,什麼時候我也會拍電影,大家若是能再聚在一起該有多好,那時候大家都是30歲左右的年紀。
不久前結束的本屆坎城電影節上
是枝裕和與侯孝賢、賈樟柯的合影
後來,不知道是不是得到了侯導的賞識,他來東京時跟我打了招呼,我也去他的酒店拜訪了好幾次。在那裡的廚房裡不知道為什麼也總是有人在做飯(笑),我們還談了當時正準備拍攝的電影。侯導的電影自然不用說,更可貴的是他的個人魅力。他身上帶有那種老派的人情味。很想找機會讓他看一看我拍的電影。
肯・洛奇
導演
1936年出生。69年的作品「小孩與鷹」於96年在日本上映,獲得了很高的評價。2006年以「風吹麥浪」獲得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
在拍攝無人知曉之前,我觀看了「小孩與鷹」。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拍攝少年的手法。當時的我將其作為理想。當他為宣傳「甜蜜十六歲」而訪問日本的時候,負責上映的公司正好也是上映「無人知曉」的公司,我得以拜訪了他。
「小孩與鷹」
「小孩與鷹」當中有一幕特別吸引我。就是主人公的少年不在家的時候,他所珍愛的鷹被哥哥殺死,扔進了垃圾箱裡。回到家的少年找到了鷹,從垃圾箱裡拾起鷹的屍體,揮舞著逼近哥哥的場景。那個少年的表情怎麼看都不像是演技。
這一幕是怎麼拍的呢,我詢問了肯・洛奇。他說,實際上他隱瞞了真相。當時放在垃圾箱裡的是別的鳥的屍體,他騙了小演員。
這樣一來,瞞著孩子,利用真實的感情來進行拍攝,不會破壞跟小演員之間的信賴關係嗎?聽到我這樣的問題,他回答說,只要事先構築的關係足夠牢固,即便破壞了也有重鑄的自信。但是,如果沒有這種自信的話就不要輕易嘗試了。在拍攝「無人知曉」的時候,我常常苦惱對孩子的謊言可以說到哪種程度,從肯・洛奇的話裡我得到了不少啟發。
肯・洛奇的每部作品我都很喜歡。特別是他對勞動階層的描寫特別的真實。那种放低視線去觀察他們生活的部分,有點山田太一的感覺。
成瀨巳喜男
導演
1905年出生。50年代起拍攝了林芙美子原作的「飯」「稻妻」「浮雲」,川端康成原作的「山音」等作品,獲得了極高評價。尤其與高峰秀子合作的作品,成為了電影史上的名作。69年去世。
30多歲的時候,我有意識地不談日本導演對我的影響。相比在完美的布光下拍攝明星,我更傾向於在自然光中拍攝普通人,這實際上是受到了侯孝賢和楊德昌的影響。但是,每當我去歐洲的時候,總是被稱為「小津的孫輩」,也總是會被提到小津和成瀨。以前我總是不斷強調,電影藝術是沒有國界的,所以不要試圖在日本電影的局限中來看待我。就算看起來再怎麼像,我也沒有受到他們的影響。但是最近呢,話雖還是這麼說,我卻發現了成瀨電影中不少值得我學習的地方。
「飯」劇照
會產生這種想法,是在拍攝「步履不停」時,作為參考,我重看了小津和成瀨的作品。現在也會為了學習一些技術上的東西而時不時地重看。小津的話呢,是帶著觀點去看的,並沒有達到那種刻骨銘心的程度。可是成瀨的話,在應該如何拍攝日本民居當中的人,如何設計動作方面,卻是非常值得參考的。
我一直很喜歡成瀨的「閃電」(即「稻妻」)。扮演無能母親的浦邊粂子,和扮演唯一品行端正的女兒的高峰秀子之間的關係拍得十分地好。與成瀨其他代表作相比,我更欣賞「閃電」。但現在重新來看,「飯」當中對於家的拍攝方式也是出類拔萃的好。在客廳裡如何安置飯桌,一家人如何坐在一起,在走廊上如何移動等等。在拍攝家庭題材,對攝影手法感到苦惱的時候,我會參考成瀨。所以,說到影響過我的電影人,成瀨的名字出現在拍攝「步履不停」之後。
樹木希林
演員
1943年出生。70年代出演了「寺內貫太郎一家」等電視劇成名。是枝裕和的作品當中她出演了「步履不停」「奇蹟」「如父如子」「海街日記」。
最後我想在這個名單裡加入一位演員,那就是樹木希林。
開始工作以後,有一些一直很想合作看看的女演員。都是我作為一名觀眾在觀看電視劇的時候曾經非常喜歡的人。比如加藤治子,八千草薰,風吹淳等等。大家都出演過向田邦子小姐或者是倉本聰的作品呢。看著她們出演的作品,一直想著要是能跟這些人一起工作就好了。加藤女士在「步履不停」裡出演了一小部分。風吹女士出演了「如父如子」「海街日記」,今後的作品裡也會繼續出現。希林女士也是這些女演員當中的一位。
「步履不停」中的樹木希林
最初我注意到她,是在向田邦子的電視劇當中。80年代她拍攝了很多廣告,後來還在電影「東京塔ーー老媽和我,有時還有老爸」 裡擔當了主角,此外,在電影和電視劇裡好像並沒有太活躍。最初我們所合作的「步履不停」,其實創作初始階段就是為希林女士量身打造的作品。這部電影雖然不是我的自傳,但在母親這個角色上卻投射了我母親的形象。如何將母親身上那種潑辣以不惹人厭惡的方式表現出來,相當年紀的女演員裡除了希林女士之外我想不到還有誰。如果希林女士拒絕了,這部電影就無法成立。我就是帶著這樣的想法寫下了劇本。
希林女士是非常好的人。對導演也觀察細緻,並且十分嚴厲。因為最近一直在跟希林女士合作的關係,我也產生了必須做一個好導演的緊迫感呢(笑)。
*原文刊載於2015年6月號「SWITCH」雜誌
本文由「景氣圖書館」翻譯製作
新浪微博:景氣圖書館
原標題:《讓我成為『是枝裕和』的九個人》
閱讀原文